吉慶社區:哪怕鞋底磨破,也絕不漏一人

吉慶社區:哪怕鞋底磨破,也絕不漏一人

近期,《湖北廣播電視報》全體採編人員在線下沉到武漢市各大社區,以電話、微信等多種方式聯絡社區工作人員,聆聽他們的心聲,關注他們的困難和需求,也蒐集到來自社區一線的鮮活故事。我們將在“社區傳真”專欄中一一呈現。


吉慶社區

哪怕鞋底磨破,也絕不漏一人


“居民生活保障大過天,哪怕鞋底磨破、全身溼透也要將生活保障物資送到居民家中。現在是疫情的攻堅戰時期,我們吉慶社區人更是要將黨和政府的關懷落實到轄區內每一戶居民家中,不掉一戶,不漏一人。”這是大智街吉慶社區書記楊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大智街吉慶社區總面積9.6萬平方米,居住戶數2092戶,居住人數4496人,由原拆遷片東山社區、整合後韓家社區部分居民組建而成。


吉慶社區:哪怕鞋底磨破,也絕不漏一人

▲ 娘子軍也一起爬樓送菜送油


社區範圍內的老舊建築比較多,鮮少有帶電梯的樓棟。為了照顧行動不便的殘疾人、獨居老人,沒有電梯,社區網格員就用腳補上,社區的娘子軍也是巾幗不讓鬚眉,張夢丹、鄧芊芊、陳從梅和女志願者等眾多“女將”,每天和男人一樣爬樓送菜。正如楊傑書記說的:“我們要把這最後一公里用雙腳走通,用汗水灌溉,用真心服務,用真情照耀。”


吉慶社區:哪怕鞋底磨破,也絕不漏一人

▲ 劉斯軒和朱意博送煤氣


吉慶社區:哪怕鞋底磨破,也絕不漏一人

▲ 朱意博在給病人施救


住9樓居民的罈子燃氣沒了,社區“壯勞力”劉斯軒和朱意博抬著走樓梯送;彭爹爹和宋婆婆去八醫院看病,因為宋婆婆害怕,朱意博就一直陪著她,直到回家;7歲的羅小小因媽媽發熱隔離獨自在家,張夢丹和梁光明兩個網格員就成了他的臨時監護人,送牛奶、送飯、送零食,一日三餐、日常飲食都由兩人輪流照顧著;“快救救我老公”,聽到救命的呼喊聲,朱意博毫不猶豫地衝上去給心臟病突發癱倒在地,尚在隔離期的病人施救,而他僅戴著一個普通口罩,120救護車到的時候,朱意博已經給病人做了20分鐘的心肺復甦,這時的他已經全身溼透,坐在地上大口喘著氣。其實這些僅僅只是社區眾多工作中的一部分縮影罷了。


吉慶社區:哪怕鞋底磨破,也絕不漏一人

▲ 一大早社區網格員張夢丹就在漢口大藥房門口排隊,幫重症居民買藥


書記楊傑說:“關鍵時候,社區工作者必須挺上前,讓居民們感受到基層黨組織的溫暖,讓他們安心生活。”為了把工作幹好,社區25名社區工作者和4名下沉到社區的幫扶幹部全部上崗,每日排查並安排發熱病人就診,為孤寡老人、疑似感染的病人、無人照顧的孩子以及行動不便的殘疾人送飯送菜送藥,社區居委會24小時有人值班。7名同事為了節約出時間,不把有限的時間耽誤在路上,在社區打起了地鋪,他們笑稱自己是“葫蘆娃七兄弟”。


吉慶社區:哪怕鞋底磨破,也絕不漏一人

▲ 下沉黨員賀仲明幫居民運送生活物資


吉慶社區:哪怕鞋底磨破,也絕不漏一人

▲ 喻師傅和自願者送96歲老人回家


“您好!我是吉慶社區肖晶晶,請問有什麼可以幫您的?”吉慶社區副主任肖晶晶每天接聽幾百個電話是常事。為了將確認病例、疑似病例、臨床病例、密切接觸病例等分類分批次進行安置,讓他們順利進入隔離點,及時做核酸篩查。從元月25日至今,她沒有休息過一天,社區副書記因疑似被隔離中,計生委員懷孕,她一人肩負接聽居民求助熱線、製作相關數據報表、協調病人安置、五類人員的統計,每天工作到晚上10點以後才能回家,有時因為工作到凌晨就在社區打地鋪,家裡三歲的孩子她也完全照顧不上。她跟記者打趣說,自己也想去隔離點休息一下,可電話鈴聲一響,她又馬上忙碌起來。


吉慶社區:哪怕鞋底磨破,也絕不漏一人

▲ 楊書記帶領大家分米分菜


要說誰是社區操心最多的人,無疑就是楊傑書記了。因武漢封城滯留在漢臨時居住人口的生活保障,轄區內中百超市的防護物資和消毒,確保“五類”人員及時核酸檢測、就醫、隔離,愛心菜、愛心米的及時發放,居民急需的藥如何才能確保買到,封閉社區怎麼值守才更有效,楊書記每天有操不完的心。


最近,吉慶社區“指揮官”楊傑最操心的事就是大家的菜籃子:“社區工作需要保持雙線作戰,一邊確保‘五類’人員及時核酸檢測、就醫、隔離等工作,一邊保障居民生活物資的供給。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刻都不能鬆懈。”


吉慶社區:哪怕鞋底磨破,也絕不漏一人

▲ 楊書記上門給中百倉儲吉慶店送去消毒液、酒精、口罩、手套等防疫物資


同時,楊傑書記還向記者提出能不能通過媒體幫他們呼籲一下:由政府牽頭,改堵為疏,在有條件的街道社區,允許社區指導封閉轄區內的小超市、食品加工點等正常營業工作,開張不開門,通過APP微信線上下單,社區志願者幫助送貨的方式來解決社區居民生活物資需求。


記者手記:


這次採訪在楊書記各種忙碌中不得不提前結束,看著楊書記一直不停接電話,聽著他疲憊的聲音,感嘆這樣的書記、這樣的社區人該有多累呀!


即便這樣付出,也不可能所有居民都對他們表示理解,但他們在接受採訪的過程中,沒有一個人抱怨。包括下沉到社區的黨員幹部,在社區幫忙的志願者,他們都在無怨無悔的付出。


因為他們記住的是居民的每一句表揚:“這些表揚都是對我們工作的鼓勵,我們定當銘記在心,作為以後工作的動力。”


吉慶社區:哪怕鞋底磨破,也絕不漏一人

▲ 社區牆上的兩行字


在吉慶社區的牆上有兩排字,一排是“民有所呼,我必有應”,另外一排是“網格服務無盲區,深耕樓棟零距離”。這次疫情是一次大考,這兩行字對吉慶社區人來說絕不是兩句標語,而是他們一直在做,一直在耕耘的事業。


採寫:王 琳

設計:張宇瑄

審校:饒 迅

黃 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