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之殤,太子定權的每一步路,都是鮮血鋪就

《鶴唳華亭》:

有王權爭鬥,成王敗寇之際,抄家滅族也只是彈指之間;

有帝王心術,在雲譎波詭的爭鬥中,無數無辜之人慘遭牽連;

也有兒女柔情,雖有疑心,有猜忌,但也有真心知己,誓死追隨;

而最可惜的,是太子定權最後的選擇,辜負了每一個為他犧牲的人,辜負了那條鮮血鋪就的皇權之路。


《鶴唳華亭》之殤,太子定權的每一步路,都是鮮血鋪就

01

太子之母顧思卿:為兒子減輕帝王厭惡,捨身就死

顧思卿,大將軍顧思林胞妹,婚前與肅王有情。但顧家為了家族,顧思卿嫁給肅王的死敵寧王為妃。顧思卿的貼身婢女嫁給肅王為側妃。後婢女產下肅王之子許昌平,婢女入宮服侍顧思卿的女兒定柔公主,暗害公主之後,被顧思卿送出宮。

顧思卿之死,有兩個原因:

1)女兒定柔之死,她有直接責任。

定柔的乳母是顧思卿的貼身婢女,後為肅王的側妃,而肅王和寧王是死敵。肅王和寧王爭奪皇位,肅王敗,寧王勝。

在這種情況下,顧思卿天真地相信和婢女的姐妹情,選婢女當自己女兒的乳母,這就是送羊入虎口,為女兒之死埋下伏筆。

2)女兒死後,顧思卿為保全兒子,捨身就死。

定柔之死,以意外為藉口收尾。但身為皇后的顧思卿知道這不是根本原因,身為皇帝的蕭鑑也知道。

蕭鑑本就因為顧皇后孃家勢力過大,不喜歡太子定權。再者因為知道顧思卿和肅王有情,吃醋,厭惡,各種情緒交織,遷怒於定權。

此時定柔之死的疑案,如顧皇后不死,層層追究下來,顧後、太子、顧家、婢女一個都逃脫不了。顧皇后一死,既可以保全所有人,還可以給皇帝留一點面子,情義,和追思。

所以顧思卿捨身就死,只為女兒死後,可以保全兒子一條性命。


《鶴唳華亭》之殤,太子定權的每一步路,都是鮮血鋪就

02

太子師傅盧世瑜,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太子的冠禮

冠禮,表示男子成年。成年後的太子,離權利中心更近。所以,皇帝,太子的哥哥齊王,都不希望太子長大,接近權利。

盧世瑜,太子的老師,教授太子詩書禮儀,君臣大道。同時,盧世喻代表著清流,代表著文臣的勢力。

太子行冠禮,文有以太子老師為首的文臣支持,武有舅舅大將軍顧思林的全力追捧,那麼,皇權危矣。

這個時候,不是皇帝要疑心太子,而是形勢所逼,沒有人願意拿自己的權利、甚至生命為賭注。

但是,太子必須行冠禮。如果太子不能按時行冠禮,那麼,皇帝對太子的疑心,昭昭在目;太子在大臣、甚至百姓眼中的威望、品性將會大打折扣。

身為太子之師的盧世喻,用自己的生命,為太子換取一條繼續光明正大走下去的道路。

盧世瑜,對太子的拳拳之心,對心中大道的堅守,都凝在含笑而死之中了。


《鶴唳華亭》之殤,太子定權的每一步路,都是鮮血鋪就


03

大將軍顧思林,表哥顧逢恩,不成功,則成仁

顧家,在顧思卿嫁給寧王為妃的那一刻起,就與權力密不可分。

如果太子定權不能上位,那麼,顧家,遲早會被抄家滅族。

所以,為了太子能夠上位,顧家,不管付出什麼代價,都是必須且沒有選擇的。

顧思林,明知帝王疑心,但依舊掌管軍權,被暗害死在戰場上。

作為將軍,死在戰場,可以說是死的其所。但如果是被宵小之人暗害而死,則太過悲涼。

顧逢恩,既不忿父親之死,又要迫使太子看清局勢,所以起兵清君側,但無奈太子只堅持自己的心中大義,堅決不肯兵變,只能絕望自殺。

顧家以全家性命,為太子鋪就了皇權之路,但無奈太子不要,可惜顧家滿門性命了。


《鶴唳華亭》之殤,太子定權的每一步路,都是鮮血鋪就

04

阿寶,為消太子疑心,為全自己之情,甘心赴死

阿寶,本為復仇而來,但卻和太子心相惜,身相守。

阿寶對於太子,有利用,有愛情,有感激,也有微微怨懟,但更多時候,她卻是無可奈可。既不能說出自己的身世,自己背後的主子,也不能消除太子的疑心,兩個人只能不斷的相愛相殺,消磨彼此的情分。

在太子被囚之後,她如約,平靜而坦然的送太子一尾金簪。阿寶知道,金簪一旦送出,太子必定赴死。

但是,她無畏,因為她終於也要迎來自己的歸宿了。待腹中胎兒落地,她實現自己對太子的承諾,以死相報。

阿寶原本可以活著,因為她還有胞弟未見,她還有嗷嗷待哺的兒子。但她選擇了死,選擇了成全自己和太子的愛情。


《鶴唳華亭》之殤,太子定權的每一步路,都是鮮血鋪就

05

太子執迷不悟,辜負了所有為他犧牲的人

面對逝去的人,流過的鮮血,太子真的無動於衷嗎?

不是,他很清楚,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是有人在付出,有人在犧牲。

那他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無他,兩點而已:

1)他堅信自己的“道”:百姓為先,國家利益至上

在長洲之戰中,顧家本來可以拖延戰機,為他奪取朝中權勢贏得時間,但他深知,戰事拖得越久,百姓、將士傷亡越大。所以他私信,要挾並懇求舅舅顧思林儘快結束戰事。

後果就是,皇帝責罰他,對他的顧及更深一層。

對於他的做法,四個字評價:“婦人之仁”。

如果皇權未定,皇家爭鬥不休,死傷更大。因為他的婦人之仁,導致皇帝架空顧思林,一軍之中,兩個將軍,上下不和,內耗不已,最終顧思林慘死,顧逢恩起兵,死傷者,又如何計算?

以小傷亡換取大傷亡,看似無情,其實保全的人更多。可惜定權不認可,執迷不悟,才導致後面更多的悲劇。


《鶴唳華亭》之殤,太子定權的每一步路,都是鮮血鋪就

2)潛意識裡,太子渴望得到皇帝父親的認可

從太子被生下來的時候算起,皇帝蕭鑑從來就沒有喜歡過這個兒子。所以太子定權幼時的回憶,居然全是舅舅對他好。

太子知道皇帝想要什麼:沒有專權的外戚,沒有強大的三省六部,皇權統一。

所以,太子步步迎合皇帝的做法,讓皇帝一步步收回權利,最終實現權利的完全統一。他以為,皇帝會顧念父子之情,給他一個回應,沒想到等待他的,依舊是宗正寺軟禁。

太子得不到父親的認可垂簾,心灰意冷,所以,自己選擇了死亡。

結語:最是薄情帝王家。面對皇權爭奪,自古以來,成者王侯敗者寇,想要在血腥的皇權鬥爭中獲勝,還保留對親情的渴望,無異於痴人說夢。

太子最終辜負了這條鮮血鋪就的道路,辜負了那些為他犧牲的人,也辜負了自己的付出。

《鶴唳華亭》之殤,處處傷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