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盡可夫”的主人公是誰?“人盡可夫”有什麼歷史故事?

科技小小觀


“人盡可夫”的主人公是春秋時期的鄭國大臣祭仲之女雍姬。

它的意思是:“一個女子,是人人都可以為其丈夫的,至於父親,卻只有一人,丈夫不能與之相比。”

它的歷史故事也是挺坎坷的,利益面前,親情甚至可以拋棄:

鄭厲公與祭仲的權謀較量

這要從鄭厲公的父親鄭莊公說起,鄭莊公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眼看就要離開人世,必須要選繼承人了,但是該選誰呢,他的世子為子忽(後鄭昭公),而他所偏愛的兒子子突(鄭厲公)有才智,且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但鄭莊公為了維護身後的鄭國政局,他忍痛讓子突去了宋國,子突的母親是宋國的雍氏女,讓子忽繼承了皇位,但鄭莊公仍料到這種安排不足以消除子突對鄭國政局的威脅,臨死前哀嘆道:“鄭國自此多事矣!”

果然!!!


鄭昭公繼位後不放心子突,就派他最信任的祭仲去宋國打聽子突的消息。子突的母親雍姞是宋國雍氏之女,雍氏在宋國是一大家族,受到宋國國君宋莊公的信任,子突與宋莊公達成協議,幫他奪位給予割地和錢財,所以宋莊公決定幫助公子突奪得鄭國君位。

祭仲一到宋國就被軟禁,宋國的條件是:廢子忽,立子突,否則你就別想走了,祭仲一想好漢不吃眼前虧,先答應再說吧,可憐的子忽就這麼給內外夾攻給趕走了,帶老婆陳媯跑到衛國去了。


子突回國,當了鄭國的君主,史稱鄭厲公。


但就此埋下了禍根。


宋莊公為子突登位操碎了心,子突答應給他的感謝應如數呈上,但鄭厲公回國一看,糟了,鄭國拿不出這麼多的東西來,沒辦法,最後城沒給,黃金白璧的數目也大量減少了,宋莊公一看才這麼一點點謝禮,氣得要跳起來了,他馬上逼著鄭厲公如數交割。

鄭厲公知道這樣不是辦法,於是請魯國說情,但沒解決,沒辦法,只有打仗了,鄭魯聯軍就與宋軍交戰並取得勝利,這下把宋莊公氣的半死,他要報復!

於是公元前698年冬天,宋莊公聯合齊、蔡、衛、陳四國軍隊攻打鄭國。

鄭厲公這個時候沒有辦法了,打不過啊!這眼看不行了,又擔心自己被出賣,在公元前697年,鄭厲公因祭仲專擅國家大權,害怕對自己的君位不利,於是想除掉他。

鄭厲公找來祭仲的女婿雍糾,當即賞賜給他大量的財寶,讓他想辦法去把自己的岳父幹掉。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雍糾自然財迷心竅,就答應了鄭厲公。

雍糾的妻子發現了這個計劃,但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如果任憑自己丈夫胡來的話,那麼自己的父親肯定會性命不保;但是一旦將這個秘密告訴自己的父親的話,那麼自己的丈夫可能也會性命不保。於是和自己的母親說了這個事,她的母親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卻也長嘆一口氣說:“丈夫沒了還可以再找一個,你的父親如果出了事情的話可就找不到下一個了!”這句話讓她如夢初醒,於是她急忙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自己的父親。


祭仲毫不猶豫殺死了雍糾,在大街上陳屍示眾。


以上就是“人盡可夫”的意思和典故。

但這個詞比較通俗,字面意思一看就會想到是,是形容生活作風不檢點的女子,可以和任何的男人上床的意思。所以,現為貶義。


我說一下自己的看法,這個典故講的是女婿殺岳父,結果岳父反殺了女婿的故事,而女子在中間為了難,她的這個做法本身也是有問題的,其實當時完全可以從中調和,畢竟是自己的丈夫,應勸他不要這麼做,自己的父親有很大的權勢,甚至完全不輸給皇帝,所以啊,遇事不要慌,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核桃班長


“人盡可夫”是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故事,出自《左傳·桓公十五年》,而這個“人盡可夫”的女子乃是鄭國大臣祭仲的女兒。

故事是這樣的,這個鄭國的祭仲當時權力非常大,尤其引發了國君的擔憂,於是國君就派了祭仲的女婿取謀殺祭仲,但是這件事情被他的妻子雍姬發現了,這個雍姬當時非常的糾結,於是就問她的母親,說是父親重要,還是丈夫重要,於是他的母親就說:人盡可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這本來的意思就是說,能夠做你丈夫的人很多,但是你的父親只有一個,於是雍姬就把這件事靠訴了他的父親。


這其實是一個古代社會中的禮法問題,女人出嫁以後是從夫還是從父,顯然在當時的社會還是以血緣為紐帶的,更傾向於血統方面的認可。

但是到了後面,這個“人盡可夫”這個詞就變了味道了,認為女人生活做風不檢點就是人盡可夫,其實是帶有一種歧視的意味在裡面的。


這個歷史很正


看到‘人盡可夫’,這個詞的時候,我們第一個想到的畫面,就是一個不遵守婦道的女人。擅長亂搞男女關係,好像所有的男人都是可以和她有不正常的關係。

現在這種女人,有一個專有稱呼,叫做“公交車”。

事實上人盡可夫,並不是這個意思。

說到這裡還是有一個典故的,我們說一下這個典故的出處吧,相信講完這個典故,你就明白什麼是人盡可夫了。

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人盡可夫這個詞,是和鄭國的權臣祭仲的女兒雍姬有關。古代的時候,若是女兒出嫁了,她們都是跟隨丈夫的姓的。

雍姬的丈夫叫雍糾,所以,按當時的習慣別人就叫她為雍姬。

雍姬的父親祭仲是個權臣,鄭國的國君鄭厲公,對他的行為表示很不滿,但是,又幹不掉他。

雍糾知道這件事之後,就想為鄭厲公除去這個老丈人。可能祭仲做事真的是太過分了,連自己的女婿都容不下他。

可是,這個雍糾也是一個不靠譜的人,他要想殺自己的老丈人,竟然和自己的媳婦雍姬商量對策。

最後定的是在郊外宴請自己的老丈人吃飯,然後在宴會上把他給幹掉。

可是,雍姬知道了這件事後,她也不知道是不是要把這個事情告訴自己的父親。畢竟自己的丈夫要殺死自己的父親了。

但是,若是告訴自己的父親,丈夫就有可能死了。

最後,她實在拿不定主意,就開始詢問她的母親:“丈夫和父親,到底哪一個重要呢?”

雍姬的母親告訴她,天下只有一個人是你的父親,但是,所有的男人,都有可能是你的丈夫。

這就是人盡可夫的來源。

雍姬聽了母親的話之後,就把丈夫雍糾的陰謀告訴了父親,最後的結果就是雍糾被殺,鄭厲公帶著雍糾的屍首開始走向了逃亡之路。


史學達人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來自一個歷史故事,主人公叫雍姬,是春秋時期鄭國卿士祭仲的女兒。故事是這樣的:

鄭國的國君公子突覺得祭仲威脅到了自己,想把他除掉,於是找來祭仲的女婿雍糾一起商量。兩人密謀半天后制定了詳細計劃,公子突也答應了雍糾,事成之後由他來頂替他岳父的位子。

雍糾開心回家,讓妻子雍姬炒菜燙酒。酒席之間無意把他與公子突的計劃說了出來,結果雍姬聽完非常吃驚!面對這樣的情況,雍姬不知如果去做,一邊是丈夫,一邊是父親。於是她去請教自己的母親,當時她的母親說了一句經典的話:“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你要丈夫可以在很多男人中去選擇,但父親只有一個,怎麼能比呢?)

雍姬聽完母親的教導後把丈夫之事告訴了父親,雍糾卒!公子突被雍糾氣得破口大罵:“謀及婦人,宜其死也。”說雍糾把計劃告訴女人,死得活該。

故事分析

春秋時期的女性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當時女人的思想還是比較開放。在“程朱理學”還沒有流行之前,女性離婚改嫁的情況是很普遍的,並不會因此而降低自己的身份。

這個故事中,雍姬要對面的問題還是比較尖銳的,如果她還沒有生孩子還好一些,要是有了孩子,雍糾就是孩子的父親,那她的選擇就更加艱難了!一邊是自己的父親,一邊是自己孩子的父親,該如何選擇?

最終她選擇了自己的父親,從孝道上來說她是對的,雍糾要謀害自己的岳父是忤逆行為,他應該為此付出代價。但從雍糾角度來說,他又是為國君辦事,所以還是忠孝兩難全。

雍姬在處理父親和丈夫之間的問題,得到母親“人盡可夫”的指點。還有一個討論了很多年的問題:妻子和母親同時落水該先救誰?不知雍姬的母親又會做出怎樣的解釋,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人盡可夫”這個詞,在現代是有強烈的貶義,其大意:只要是個男人都可以,當她的丈夫。簡單的說就是都可以“上床”。
但是古時候不是這個意思,“人盡可夫”的典故來自於《左傳》雍姬的故事原文如下:

《左傳 桓公十五年》
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


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
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
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夏,厲公出奔蔡。
而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的本來意思是女子未出嫁時,人人皆可以為其丈夫(人儘可為夫),至於父親,為天然骨血關係,只有一人,不能與夫相比。 被後來的一些人斷章取義,所以現在成了貶義詞。望題主採納


申時茶事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單純的按照字面意思來說,似乎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她的丈夫。

真的是如此嗎?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古代與現階段的人盡可夫有著很大的區別。

一、春秋戰國時的小故事。

剛才我理了一下這個故事,非常複雜,所牽扯到的主要人物一共有15位,而這15位主要人物當中,除了最開始那位之外,其他的所有人的名字都非常難寫。

所以我們索性把所有的名字都去掉,只是單純的來講這個故事好嗎?

皇帝臨去世之前開始傳皇位,傳來傳去,沒有傳給大兒子,傳給他小兒子,於是大兒子那邊就不開心了。

來回折騰一番,他們決定殺掉其中一個人來讓皇位的順序繼承符合自己的心意。

而這個時候旁邊一個女子聽到了這件事情大為吃驚,因為要殺掉的那個人極有可能是自己的丈夫,也有可能是自己的父親。

女子左右鍵來回折騰,折騰來折騰去,也不知道該幫誰。在萬般無奈之下,這個女子找到了自己的母親,希望母親能夠給自己指條路。

這個女孩子告訴自己的母親,現在自己可以去幫父親,也可以去幫自己的丈夫,可是不知道應該幫父親還是應該幫丈夫。

緊隨其後,這個女子的母親說出了這一句經典名言,人盡可夫。

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簡單講:母親告訴他,隨隨便便拎過一個男人來,她都可以當你的丈夫,可是你的父親只有一個啊。這個時候如果你不幫你的父親去幫你的丈夫,你還有良心嗎?

二、人盡可夫的演化。

說也奇怪,這個詞語的確能夠產生無窮盡的遐想。

而之所以能夠產生無窮盡的遐想,是因為人盡可夫這4個字雖然屬於文言文,但是仔細翻譯一下,其實還是能夠品味出其中一點點的曖昧之情。

簡單講的話,就是隨便在馬路牙子上拎出一個人來,都可以當自己的丈夫,那他的私生活一定是混亂不堪的。

但大家沒有必要被這個詞語的表面意思所迷惑,它終究是古代權力鬥爭研發出來的一個詞語,而且最開始的時候僅僅是為了讓一些人站隊而已。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任何人,當然這‘人’字是代表某一階級與年齡範圍內的未婚者。在這範圍內,我是‘人盡可夫’的!”。

素以語出驚人聞名的張愛玲,在小說《心經》中,借綾卿之口說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我是‘人盡可夫’的。”。

其實句中的“人盡可夫”,並沒有人們固有觀念中那麼汙,只是張愛玲還原了“人盡可夫”起源典故的本意,告訴人們“任何條件合適的男人,都有可能成為丈夫”罷了。

若追溯“人盡可夫”的典故,我們還要從春秋時期的鄭國說起。公元前701年,春秋小霸鄭莊公病逝,其長子姬忽繼位為鄭昭公,與姬忽爭奪王位的公子姬突逃至宋國。

姬突本是宋國權貴雍氏家族外甥,雍氏在宋國擁有一言九鼎之勢,遂極力攛掇宋國君支持姬忽返國篡位。

恰巧鄭昭公派權臣祭足出使宋國,於是宋國就想脅迫祭足答應廢掉姬忽立姬突為鄭國國君。就在祭足猶豫之際,宋國又放言要派大將南宮長萬率六百乘互送姬突返國,以南宮長萬之神勇,到那時姬忽是否能保住性命就未可知了。

當時南宮長萬是春秋諸將中冉冉升起的新星,其勇猛威懾四方。祭足反思鄭國現狀,戰將凋零早已沒有了鄭莊公時期不服就死磕的霸氣。於是祭足為保鄭國穩定,答應了宋國之請。當然祭足亦有一己私利,因為宋國許諾姬突繼位後,祭足依舊享有原有的官職地位。既然如此,誰當國君對祭足來說就無所謂了。

不過宋國支持姬突並非無端獻愛心友情幫忙,亦有自己的政治考量。宋國國君見祭足答應裡應外合後,就緊急約見姬突,明確提出助其上位必須答應幾個條件。

首先鄭國割給宋國三座城池,贈送白璧百雙,黃金萬鎰,每年還要贈粟十萬擔,其次姬突稱王后,一切或國政皆要託付給祭足。姬突稱王心切,只要不要其性命,還有什麼不能答應呢?

同時宋國聽聞祭足有女,就強迫祭足將女兒嫁給雍氏子孫雍糾,並讓雍糾赴鄭國任職,名為倒插門實為暗中監控祭足。

祭足返回鄭國,一切按照宋國提前設計步驟表演,成功逼迫鄭昭公姬忽逃往衛國,姬突順利繼位為鄭厲公。

鄭厲公繼位後本想大展宏圖重振鄭國,可是他與祭足皆是強勢之人,始終無法融合反而互為制肘。鄭厲公深覺祭足就是其實現抱負的最大絆腳石,遂有意除掉祭足。

《左傳·桓公十五年》曾記載: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

《左傳》所載祭仲就是祭足,仲乃祭足表字。話說鄭厲公想除掉祭足,就找來祭足女婿雍糾商議此事。雍糾雖娶祭足之女為妻,可是兩人純屬政治聯姻,本沒有深厚愛情可言,而祭足也始終未將雍糾當作貴婿看待,早已引起雍糾憤恨。更何況鄭厲公是雍氏家族外甥,與雍糾還有表兄弟姻親關係。

於是雍糾權衡再三,附和鄭厲公之意,兩人密謀由雍糾出面邀請祭足到郊外赴宴,然後趁機將祭足鴆殺。

俗話說“喜怒不形於色,心事不為人知”。可是雍糾心中藏不住事,他一想到事成後將接替祭足之位,就有興奮過頭,乃至回到家中面對妻子雍姬時,眼神就有些漂移不定。

知夫莫若妻,雍姬察覺丈夫飄忽眼神知其定有事情隱瞞,遂極力逼問丈夫是否遇到麻煩事。雍糾意欲隱瞞,可經不住妻子逼問,就將欲鴆殺祭足計劃合盤托出。

《左傳.桓公十五年》記載: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夏,厲公出奔蔡。

雍姬聞訊頓陷兩難抉擇之中,一邊是丈夫,一邊是父親,無論失去誰都是雍姬無法承受之痛。雍姬實在不知該如何抉擇,只得跑回孃家向母親討主意:“如果父親與丈夫一起遇到災難,到底誰親?到底該先救誰?”

祭足夫人直言:“只要條件合適的任何男人都可以成為丈夫,可是父親只有一個,這是血緣基因無法斬斷的關係,丈夫怎能與父親相比呢?”。

母親之言令雍姬明白失去父親就再也沒有父親了,而失去丈夫還可以尋夫再嫁,遂拿定主意,將雍糾計劃告知父親:“雍糾不在家中舒舒服服宴請你,偏偏要大費周章折騰到郊外請你,我感覺其中必有詐,所以告訴你提前防備”。

祭足久涉仕途屹立不倒,何等聰明樣人,他聽女兒話外之音早已猜到雍糾殺心,遂為轉天赴宴做足準備。

第二天酒宴之上,當雍糾端起酒杯向祭足敬酒時,祭足裝作無意將就酒灑在地上,只見酒落地燃起一道藍色火焰。祭足故做大怒挑破雍糾殺心,遂命早已藏好的刀斧手將雍糾砍殺,並將其屍體懸掛於周水河畔示眾。

鄭厲公問詢大驚,只得用車偷載雍糾屍體一起出逃。鄭厲公指著雍糾屍體大罵:“什麼大事都要與女人商量,你就該死。”。隨後鄭厲公逃至蔡國避難,祭足復迎鄭昭公回國復位。

“人盡可夫”只是祭足夫人基於血緣孝道理念送給女兒的一種選擇。於是雍姬面臨無論怎麼選擇都不能兩全的境地,也只能選擇自己能夠承受的代價,畢竟只有孃家才是女人一生不變的靠山。

無論雍姬抉擇是非對錯,往事早已化為煙雨。可是雍姬故事經過千年口口相傳,世人早已曲解了“人盡可夫”之意,雍姬亦成為可以把任何男人當成丈夫的淫蕩女人,成了無辜的千年背鍋女。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頭條真是有人才。當我看到這個題目就不由得笑了。當年我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還和朋友們做過探討。現在想起來當年做竟夜之談,彷彿就在昨日。

這個故事出自《左傳》。如果要看通俗一些的版本,可以看《東周列國志》裡面的第十一回,鄭祭足殺婿逐主這個章節。祭足是祭仲的另外的稱呼。在《左傳·桓公十五年》中記載這件事的原文如下:

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夏,厲公出奔蔡。

這一段古文的意思是說在當時的鄭國,祭仲專權,君主鄭伯十分憂慮這件事。於是,他就指派祭仲的女婿雍糾去殺死祭仲。雍糾的夫人雍姬知道了這件事,不知道自己該站在誰的立場上,就詢問她的母親。

她的母親回答說,人人都可以當丈夫,而父親只有一個,這怎麼能夠相比?於是雍姬就把丈夫要殺害祭仲的機密告訴了祭仲。祭仲便殺了雍糾,把他的屍體擺放在周氏的水塘邊,以警告鄭伯。鄭伯把雍糾的屍體用車拉走,還責罵他說,“和夫人謀劃大事,死得活該。”到夏天,鄭伯就出走蔡國了。

我們看這個故事,感到像是一場鬧劇。這個鬧劇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這場鬧劇的主角。故事的內容荒誕不經,可確實是真實存在的。

首先是鄭伯,他是這整個事件的始作俑者。我們當年談到這個人,感覺這個人的腦回路真是有問題。他能夠想出讓女婿去殺害岳父的主意,真是讓我們感到佩服。你讓女婿去殺死自己的岳父,那麼他如何去面對自己的妻子。生活在一起的夫妻,一舉一動都能夠感到異樣,這種秘密如何能夠守住?

到整個計劃破產的時候,鄭伯還責罵雍糾。他就不想想自己的想法如何能夠實現?這樣漏洞百出的計劃,居然還要實行,可見此人的智商、情商低下到何等地步。

接下來是雍糾。從歷史的記載來看,這個人的思維也成問題。象殺死自己岳父這樣的任務,雍糾居然能夠接受下來,可見這人的心性。我們雖然不知道他和雍姬結婚的目的,不過看他的所作所為,應該是想趨炎附勢的因素居多。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他才會為了鄭伯許給他的更大的榮華富貴,才會去拋棄手中的權勢,去幹冒奇險。

從這一點來說,這人的品行心性都成問題。可是,他還把這件極端機密的事情告訴了雍姬。這才是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情。要殺對方的父親,還告訴對方,這種荒謬的思路,到現在我們也沒有明白過來。

最後,由於君主、丈夫的荒謬,這個莫名其妙的擔子就壓在了雍姬的身上。是選擇丈夫,還是選擇父親。於是,她選擇了一個人去諮詢,這個人就是她的母親!

當年,我們就是因為這個選擇,忍俊不住的。雍姬向她的母親問,父親重要還是丈夫重要?你雍姬就不想想,你的父親是誰?他是你母親的丈夫!象這種有隱含意味的問題,雍姬的母親當然要說父親重要了。這是因為她首先要保住自己的丈夫。至於你雍姬的丈夫,她的女婿,愛死愛活跟她沒半點關係。

我們當時探討,如果雍姬不是去問她的母親,而是去問她的婆婆會是什麼回答?所以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每個人的出發點都是自己。象雍姬這樣的人,沒有自己的立場和看法,當然就會落得個被人利用的下場。所謂的“人盡可夫”這四個字,真是荒唐可笑。如果她的母親相信這一點,那就讓雍糾殺了祭仲不就得了,何必死保著自己的丈夫,不惜看到自己的女兒成為寡婦。

從歷史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雍糾還是和雍姬有感情的。要不然雍姬不會察覺雍糾的異狀,雍糾不會把這麼機密的事情告訴雍姬。可是,因為雍姬母親的一句話,雍糾喪失了性命,雍姬喪失了家庭。

即便是雍姬將來再找到丈夫,但象她這樣的女人,誰還敢相信她?她一生不可能再有幸福的生活。不知道在她孤獨死去的時候,再想起“人盡可夫”這四個字,是不是才會明白她母親為了自己犧牲掉她的用意。

這不能怨任何人,只能怨那個時代,怨自己的沒有主見。所以說,在任何時代,做任何事件,都要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不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做事,最後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誰也不會同情你。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導語:

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在現代“人盡可夫”一詞啊,形容的是生活作風有問題的女子,從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出來;但是“人盡可夫”放在古代,那可就有學問了!且往下看。

到底救哪個?

現在小情侶在交往中啊,女方總喜歡問:“我和你媽媽掉水裡了,請問你第一個救誰?”,這個問題可以被稱為現代疑難雜題之首了,為啥?打個比方,我選擇救媽媽,女方就會說:“你不愛我了!”,如果我說:“我救女朋友”,女朋友是開心了,但是於道德層面又說不過去,這道題太難了,那麼為什麼提到這個?因為在古代“人盡可夫”一詞和“你丈夫想要殺你爸爸,請問你救誰?”有很強的關聯。

女婿殺岳父

春秋時期,鄭國已實至名歸於寵臣蔡仲手中,鄭國國君鄭厲公雖有名號,但卻像清末皇帝“光緒”般只是個傀儡皇帝,這鄭厲公不甘心啊,我也是男人!我也有野心!我是皇帝!我不甘心!隨即這個鄭厲公就找到了一位殺手,本來一切都很正常,但是問題在於這個殺手就是蔡仲的女婿!

啥意思?鄭厲公為了刺殺足夠萬無一失,竟找到了蔡仲的身邊人來殺蔡仲。

而這個女婿也是個有勇無謀的傻子,自己岳父都已經那麼大權力了,要啥沒有?說不定還能殺君自立為王,自己說不定也能當個皇帝,這個傻子竟然直接就答應了替皇帝殺岳父。

古代人信守承諾,君子一言九鼎,駟馬難追。此時的女婿不殺岳父也是不行了。

喝酒誤事,被反殺

當天晚上,這個女婿喝醉了酒,回到家中看到自己老婆如此美麗,藉著酒意竟一時說快了嘴,將皇帝指派自己殺岳父的任務一五一十全交託給了自己的老婆,坦白完這個女婿便倒頭大睡。

此女一時慌了神,一邊是老公,一邊是老父親,這可怎麼辦?思索再三後,此女實在拿不定主意連夜跑到了母親面前坦白這這件事。母親當機立斷說:“老公可以再找,誰都可以當你的老公,但是父親這輩子只有一個!”

“雍姬……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傳·宣公十五年》

此女心領神會後,跑到了父親蔡仲面前將事情告訴了父親,父親頓時勃然大怒!連夜派人砍了女婿的頭!可憐的女婿昏睡中丟了性命。

結語:

“誰都可以當你老公,但你的父親只有一個”,這就是“人盡可夫”的來歷。

那麼這位女子的故事隨著時光的流逝,逐漸流傳了下來,很多人認為她是個孝女,但更多的人認為她害死了自己的老公,不是啥好女人,這也是古代爭議性最大的問題了,你瞞著不說,幫了老公,但是別人就會說你不是個孝女。你告訴父親,別人又會說你是個害死老公的壞女,這件爭議性較大的故事,你們怎麼看?


老泰迪講歷史


人盡可夫,本意為:一個女子,是人人皆可以為其丈夫的,至於父親,為天然骨血關係,只有一人,不能與夫相比。現在變為貶義,形容生活作風不檢點的女子,可以和所有的男人上床,當自己的丈夫看待。


但好像古代的並非這個意思,我們來看看吧。 故事是這樣的,故事的主角名叫雍姬,是春秋時期鄭國國相祭足的女兒,長大後嫁給了鄭國重臣雍糾。原來在春秋戰國時期,鄭國的鄭厲公在位的時候,有一位名叫祭足的權臣,當時他在鄭國的權力很大,甚至威脅到了鄭厲公的地位。

於是鄭厲公為了維護自己的君王權威,決定剷除這位重臣。但是祭足家中戒備森嚴,鄭厲公很難下手,於是鄭厲公就叫來了祭足的女婿雍糾,當即賞賜給他大量的財寶,讓他想辦法去把自己的岳父幹掉。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雍糾自然財迷心竅,就答應了鄭厲公。


於是雍糾就在家中開始暗暗策劃謀殺祭足的計劃,他的妻子雍姬和他的感情本來是很和睦的,但是雍姬看到自己的丈夫最近表現比較反常,於是就偷聽雍糾和其他人的談話,這才知道原來丈夫想要殺害自己的父親,這個時候她也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如果任憑自己丈夫的話,那麼自己的父親肯定會性命不保;但是一旦將這個秘密告訴自己的父親的話,那麼自己的丈夫可能也會性命不保,那麼她作出了怎樣的抉擇呢?


後來,她還是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自己的母親,讓母親幫她做選擇,而她的母親雖然沒有直接對她說出選擇,但是卻也長嘆一口氣說:“丈夫沒了還可以再找一個,父親要是沒了可就再也找不到下一個了。”這句話讓她如夢初醒,於是她急忙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自己的父親。 祭足聽說這件事情之後勃然大怒,於是立刻下令把雍糾幹掉,並且準備對鄭厲公下手。事情敗露了,鄭厲公當然只能顧著自己逃命了,於是鄭厲公在國外流浪了十幾年才最終回國,而當時的人們也把雍姬的這個選擇稱為“人盡可夫”。

祭氏和雍糾做了四年的夫妻,因為人盡可夫這句話出賣了丈夫雍糾,這做法正不正確也只有她自己心裡清楚了。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