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從三個細節深度剖析父親對子女的教育意義

“我是一個沒什麼本事的男人,也沒能讓你們過得好一點,唯一能做的就是擋在你們前面。”


這是一位父親對妻子的承諾,對女兒們的擔當,更是對家庭的責任。


《誤殺》:從三個細節深度剖析父親對子女的教育意義


12月13日上映的《誤殺》,奔著對陳思誠推理才能的好奇,對肖央、陳沖、譚卓實力派演員演技的認可,特意在上映的首日就去影院觀看了這部電影。

蒙太奇作案的瞞天手法,前後呼應的伏筆,多次出現隱喻的羊只,結尾開放式的留白,都讓人連連稱讚。然而,整部電影讓我最為之動容的,還是肖央所飾演的父親形象。

肖央飾演的李維傑,是一個混跡市井的小民眾,在女兒和妻子因為反抗暴力而誤殺警察局局長之子後,他用自己的理性和機智勇敢地站在了妻兒的前面,為她們遮風擋雨,更為這個家庭負起了一個父親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下面,我將根據《誤殺》這部電影的三個細節走向,來深度剖析男主人公李維傑作為一位父親的責任與擔當。

《誤殺》:從三個細節深度剖析父親對子女的教育意義

一、傾力付出:200銖的啤酒我可以不買,但女兒三天6000銖的夏令營一定要去

在電影的開頭,李維傑因為喜好泰拳而去觀看了泰拳表演。看錶演有好吃的助興當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是當小商販向他遞來200銖的啤酒時,他猶豫了,摸著兜裡本就所剩無幾的鈔票,他忍住了沒有買。

因為想著家裡還有妻兒要養活,因為想著自己看錶演已經花費了家庭開支的一部分,所以,他捨不得。

李維傑與大女兒平平的關係一直很平淡,沒有過多的交流,在大女兒平平的心裡更談不上是一位稱職的父親。

在一家子吃飯的時候,平平提出來想要參加學校的夏令營活動,李維傑想都沒想就爽快答應了,可當妻子阿玉拿出夏令營的報名費用時,他卻驚訝了:3天6000銖,這都抵得上自己近兩個月的工資水平了。

見他猶豫,平平心生不悅,認為父親終究是捨不得將錢花費在自己身上,於是在給了父親一個好臉色之後,生氣的離開了飯桌。

隨後,鏡頭的切換是平平已經開始了夏令營的生活體驗。當然,這一切都是父親李維傑的傾力付出換來的。

他可以在半夜跑到很遠的地方去維修網絡,也可以為了工作而任人差遣,更可以降低自己的消費慾望而節衣縮食,卻唯獨不能節省了教育,不能苦了自己的女兒。

《誤殺》:從三個細節深度剖析父親對子女的教育意義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父親又何嘗少呢?

前不久的一個新聞,父親因為自己患病需要昂貴的醫藥費用,為了不耽誤家人,更為了不影響正在上大學的孩子的前程,他選擇了一個人悄悄地離開醫院,當家人們找到他的時候,他已經孤獨的離世了。

父愛總是沉默的,他不會一天到晚將愛與關心掛在嘴邊,更不會指望通過自己的付出換來些什麼回報。

他總是以自己的行動默默地付出著,只希望不給子女帶來牽絆,只希望自己的子女能過上更好一些的日子。

在這樣的父親的教育下,孩子必然也懂得生活的來之不易,更會好好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從而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創造更好的生活。

《誤殺》:從三個細節深度剖析父親對子女的教育意義

二、誤殺行動:我沒能讓妻子女兒不受到傷害,我能做的是讓他們不再受到傷害

在平平去夏令營的活動中,遇上了搭訕的警察局局長兒子素察,並不幸被素察給玷汙了。在素察進一步來到平平家以不雅視頻相要挾時,平平的母親站了出來,一來二往的打鬧間,兩人錯手將素察給“殺害”了。

當時,李維傑正在外地維修網絡而暫住休息,在撥打家中電話無人接聽時,他已經冥冥中感到了不安,他急忙趕回了家中,這才發現真的出事了。

在發現出事的第一瞬間,沒有慌張,沒有責怪,只有作為父親的冷靜與理性,他用自己的生活經歷和觀影經驗第一時間分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安撫妻子和女兒的緊張情緒,並表示自己能夠處理好這件事情。

他利用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經過時間交錯的空間演繹,帶領妻兒共同製造不在場證明;他狠心用嚴厲的對話來訓練妻兒可能面對的警察局訊問;他一個人默默轉移了素察身體的陣地,為這場“誤殺”留下了最後一個懸念。

這一切,只為了站在妻兒的前面,為了保護他們,不讓他們受到傷害。

《誤殺》:從三個細節深度剖析父親對子女的教育意義

仔細看過電影的朋友都知道,雖然素察是平平用鋤頭不小心敲死的,但根據情節和劇情來看,素察當時只是被敲暈了,根本就沒有死去。

電影前部分泰拳中“咬舌”的假死,以及電影后部分推翻棺材上的血印,都可以說明,是李維傑最後利用“活埋”,結束了素察的生命。

這一切,只為了不讓妻兒再受到第二次傷害。因為他深知,如果素察沒有死,以其家庭的權勢和地位,妻兒一定會再受到危險,他們的生活將永無寧日。

所以,他選擇親手結束了一個鮮活的充滿著罪惡的生命,他選擇自己獨自抗下了殺人的罪名。

一場誤殺行動,讓一個平凡的父親以自己微弱的力量去對抗強勢,用自己的智慧與理性戰勝強勢力量,並永遠的守護住了自己的家庭。

這樣的父親是勇敢的,更是博愛的。也恰恰是因為這樣一個契機,讓父親與女兒之間的距離更加貼近了。

《誤殺》:從三個細節深度剖析父親對子女的教育意義

三、自首擔當:為了口琴進行的100分塗改,我怎能不以身作則?

在影片的開頭,李維傑曾許諾小女兒安安,若是期末考試有100分,就獎勵她一個口琴。

而在影片的最後,妻子阿玉拿來安安的試卷,上面寫著100分,李維傑深吸了一口手中的煙,並說:給安安買口琴去。

其實,聰明的李維傑怎會不知道,試卷上的100分是從70分塗改而來的呢。

因為一場誤殺行動,他用自己的聰慧和理智帶領家人過關斬將,得以暫時逃過一難,可這一路的“渾水摸魚”,都被年幼的安安看在了眼裡。

在大人看來是為正義而戰,而在小孩子眼裡,這卻成了一場欺騙和隱瞞,會在不自覺中影響到孩子的言行舉止。她會覺得,如果通過隱瞞能達到自己的目標,那一切就成了在所不惜。

所以,當李維傑看到安安有了塗改試卷的不誠信行為之後,即使好不容易“死裡逃生”,他仍然選擇了將自己送回“虎口”,選擇了自首。

為了讓安安知道:做人要正直,不能為了達到目的就“不擇手段”地去隱瞞,哪怕只是一時僥倖矇混過關,真相和正義最終仍會出現。

《誤殺》:從三個細節深度剖析父親對子女的教育意義

於是,他以身作則,押上自己後半生的自由,用切實的行動給安安上了很好的一課。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子女有了不好的言行舉止時,第一反應就是去責怪與批評,卻不曾想過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行為。

是因為自己沒有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還是因為周邊環境的不良影響?

殊不知,孩子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往往就在父母不經意間的言傳身教。如果作為父母的你都做不到,又憑什麼期望幼小的孩子能夠做好呢?

古羅馬時代哲學家塞內加說:“教誨是條漫長的路,榜樣是條捷徑。”

一百條“教誨式”的道理,不如默默無聞的身體力行。我們習慣了用教誨的方式,去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卻忽視了,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誤殺》:從三個細節深度剖析父親對子女的教育意義

四、結語

要怎樣的理智與冷靜,才能在孩子錯手殺人後,能快速地分析出解決辦法,帶領他們一同對抗權勢。

要怎樣的博愛與溫暖,才能為了保護孩子的周全,而心甘情願的去承擔殺人罪名。

要怎樣的堅定與擔當,才能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去押上自己整個後半生的自由。

這一切,在《誤殺》這部電影裡,肖央所飾演的李維傑就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

也許,每個父親都不盡完美與成功,但他們一定在用著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給予我們最好。

而每一個在這種溫暖呵護下長大的孩子,一定是幸福的、快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