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文後章----伍歌心語(20)


先文後章----伍歌心語(20)

  近日,在《今日頭條》上發表的《主動擔當戰疫情----襄州區信訪工作系列報道之十三》等多篇文章,得到了全局的讚美。單位一把手朱局長伸出兩個大拇指說,你真棒!同事華昌伸出大拇指說,真不錯!我也認真的審視了這幾篇拙作,總結了一句話:寫文章,要先文後章。也就是先作文,然後按照章法進行修改潤色,發表出來就是一篇完美的佳作。

  記得達爾文在一篇文章中寫到:“我時常在寫作時,要推敲自己的文句以後,方才下筆寫出它們來;可是,後來過了幾年,我得出結論,為了節省時間,儘可能迅速地用極其拙劣的筆跡,潦草地寫滿全頁,接著就把它們縮減一半,然後才去仔細考慮改正它們。這樣寫的詞句,反而要比我事先深思熟慮後可能寫出的詞句更加優美些”。因此,我認為,“先完成再完美”這一先文後章的做法適用於所有文章。這樣的原則,至少有三大好處:一是有助於文思的連貫、文氣的暢通。寫文章,最好是先醞釀成熟,然後一氣呵成。如果想一想、寫一寫、改一改,思路斷了,氣也斷了。這樣斷斷續續寫出來的文章,往往盡是些疙疙瘩瘩,念起來磕磕絆絆。回過頭來,要耗費不少時間和氣力,才能把脈絡疏通、把氣息接上。二是有助於提高寫作效率、爭取工作主動。新聞界有句行話:“今天的新聞是金子,昨天的新聞是銀子,前天的新聞是沙子”。一般情況下,新聞價值與時效性是成正比的。文學作品的時效性雖然不像新聞稿那麼強,但很多文章需要限時完成,比如我省著名作家方方在武漢封城後寫的“武漢日記”,為什麼會這麼引起讀者共鳴,社會轟動呢!第一是快。在人們渴望想知道武漢疫情的時候,唯獨她以最快的速度,呈現在讀者面前。第二是角度特。在全國新聞單位宏觀的、正面的報道疫情時,只有她以微觀的、客觀性的視野寫出最底層的情況。三是有助於從整體上提高文稿質量。以前寫文章,習慣於寫一部分就掉回頭看一看,甚至“十步九回頭”。從動因上看,這樣做是為了防範錯漏、確保質量。實際上,好的動機並不一定能達成好的結果。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邊寫邊改邊校對於提高文稿質量固然有作用,但解決的是局部質量問題,起的是“小作用”,與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行為有些相似。現在改變了方式,一氣呵成把文章寫完了,再回頭看,不僅可以從小處看、從細部看,更可以從整體看、從全文看,“大洞小洞”一起補。特別是文章中的篇幅控制、詳略把握、觀點呼應、前後照應等方面的問題,從局部看是看不出來的。

  文章是寫出來的,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契訶夫說:“寫作的技巧,就是刪掉寫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他以語言精練、準確見長,善於透過生活的表層進行探索,將人物隱蔽的動機揭露得淋漓盡致,創造出一種特別的,有時可以稱之為令人難忘的或是抒情意味極濃的藝術氛圍。通過學習名人名著,我從中感悟到,如果說先前的搭架是成文前“著眼於防”,那麼,成文後的修改就是“著手於治”。在寫作過程上,採取效率優先、快中求好,追求又快又好;從寫作結果上看,則選擇質量第一、好中求快,追求又好又快。當然,無論如何追求效率、追求速度,都不能放鬆文稿質量要求,要自覺做到“草稿不草率,初稿不粗糙”。

  在《今日頭條》發表文章,不僅有一種成就感,還有一個馳騁縱橫的優勢。在這裡,不僅字裡行間配發圖片,而且也能在圖片中添加文字。過去,我為《今日頭條》寫文章,完全是文字,顯得單調。而今,在寫好文章的基礎上,無論在標題上,還是在內容上,採取文中有圖,圖中有文的形式展示出來,讓讀者有一種圖文並茂、身臨其境的視覺。從而給讀者身上會產生一種感同身受的效果。

  今日頭條是個寫作的好平臺。有什麼新鮮事想告訴大家,可以發微頭條;有什麼信息想廣而告之,可以發文章專欄;有什麼畫面想留下印象可以發視頻。這是寫作者的樂園,也是寫作者的天地。要想展示自己的才華,就到《今日頭條》開闢一片寫作的新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