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千年魔咒嗎?

提起“富豪”二字,或多或少會讓人感到敏感。在內憂外患的後十年,晚清出現了許多實業家,到了民國時代,事業輝煌。然而這種輝煌卻是短暫的,無論是政治動盪還是接班人能力不足,財富都未能很好地傳承下去。

在20世紀初,有一位“印尼糖王”黃仲涵,靠“一體化發展”的經營要訣,黃仲涵的“糖業帝國”不但頂住了實力強大的荷蘭、日本等同行們的競爭壓力,而且迅速發展壯大,被譽為20世紀初影響力最大的華商之一。

你能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千年魔咒嗎?

▲ 黃仲涵家族


好景不長,當58歲的黃仲涵病逝後,他的家產由兒子繼承。可是當公司面臨困境之時,他的接班人們出走的出走、病死的病死。

儘管財力雄厚,卻無人能扛起整個家族的重任,自此,傳承百年的大家族正式解體。

到了21世紀,當時和黃仲涵齊名的“四大天王”陳嘉庚、陸佑和胡文虎家族,都已衰亡。通過這一系列事件所折射的,是當代富豪們對“富不過三代”千年魔咒的焦慮和畏懼。

“富不過三代”究竟指什麼?

“富不過三代”是指,哪怕是財力十分雄厚的大家族,在財富積累經歷多代之後,想要財富不衰減,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重遊歷史的長河,古有不可一世的袁世凱家族,袁世凱一心稱帝,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天下百姓苦“袁”久矣。他死後,財產由子嗣們瓜分。

這可把袁世凱的幾個兒子和幾位姨太高興壞了,然而這筆不菲的財富,對於袁世凱家族來說,就像泡沫一般,一剎的花火:

“花花公子”二兒子袁克文拿到錢很快就“糟蹋”光了;四兒子袁克瑞自命皇四子“雍正”,老子死後,自己瘋掉了;至於那些姨太姨奶們,拿了錢去買鴉片,自甘墮落。

你能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千年魔咒嗎?

▲ 袁世凱全家福

不僅是中國,在外國,也有“富不過三代”的類似說法:葡萄牙有“富裕農民,貴族兒子,窮孫子”的說法;西班牙有“酒店老闆,兒子富人,孫子討飯”的說法;德國則用3個詞“創造,繼承,毀滅”來代表三代人的命運。

所以,從古今中外各種富豪身上,老百姓們逐漸撥開迷霧看清楚了一個道理,即財富的傳承有著某種“週期律”。在這種週期律當中,“富不過三代”似乎是一個所有高淨值人群都逃不掉的魔咒。

為什麼高淨值人群“富不過三”?

關於財富傳承,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只有89%的子女繼承了父業。◮第二代中,只有30%守住了祖業,到第三代只有15%◮ 250家上市企業在傳給子女後,企業市值下降了60%來源:1980-2008香港、臺灣、新加坡公司的統計結果


通過這組數據,我們看不到財富的傳承,看到的只有消損,滿目瘡痍。但一分為二來看,這也是一件好事,

這代表階級沒有固化,知識改變命運,教育重塑人生。

究其原因,無非有三。

第一 缺乏對孩子的關注,缺乏家庭教育

富不過三代的根本原因是富一代沒有教育好後代,後代面對“空降”的鉅額財富並沒有能力去承受。財產生不來帶不走,沒有人天生富有,對於後代來說,在意外致富後不懂如何保持財富,沒有教育的約束,反而依靠人的本性好吃懶做吃喝嫖賭,最終也只能沒落。

你能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千年魔咒嗎?

▲ 圖源:123RF

我們所說的“教育”,並不僅僅是學校的教育,更指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包含方方面面,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社交能力。

比如英國著名的私立寄宿學校,學生所住的每一所House既是實實在在的房屋,同時也是一種校園精神。他們的Housemaster並不是我們以為的“宿管”,而是有著真才實學的人生導師。他們都有自己所擅長的一面,有的擅長文學,有的擅長數學,這對孩子的全方面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同時,每個學生的寄宿生活也是一場生活的磨練,生活起居要花點心思,師生之間需以禮相待,還要面對各種各樣以House為單位的團體活動。這些都會在潛移默化地將校園文化的精髓傳遞給學生。

第二 缺乏軟實力的培養

教育是有傳承性的,除了書本知識需要一代代傳承,還有一些“軟實力”,比如對財富的掌控力、高尚的人格、出彩的經歷、多元化視野、廣闊的格局、領導力、領悟力、行動力、判斷力等等。

這些看上去虛無縹緲的詞彙在每一個家庭中,都會有著不同的詮釋和行動,正是這些不同的詮釋和行動,導致了富豪的出現。若沒有將這些“軟實力”好好地傳承給下一代,那麼真的“富不過三”。

你能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千年魔咒嗎?

▲ 圖源:123RF

第三 理財能力

俗話說的好,“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就是讓自己的錢能夠跟上現在時代的發展。通過培養下一代的理財能力,可以讓他們形成積累財富的觀念。與空降一筆鉅額財富相比,有激情和渴望的人更願意主動地去創造財富,追求財富人生。

具備理財能力後,便能較好地把握收入與支出的配比,形成“滾雪球”效應,能夠不斷追求資產的保值和增值。若不具備這樣的理財能力,手中的錢就像沙漏中的沙子,總有漏完的那一天,只是時間問題罷了。所以與其讓後代傳承財富,更重要的是要教授他們精湛的理財技巧。


你能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千年魔咒嗎?

我們總說,無產階級的孩子通過知識改變命運,中產階級的孩子通過知識保持命運,大資本家的孩子通過知識點綴命運。知識永遠與命運掛鉤,它是屬於教育的一種,這也是“富不過三代”的原因之一。

如果後代不能很好地接受教育的洗禮,哪怕面臨著鉅額財富,他們最後也只是會發出一聲“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無力吶喊。

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千年魔咒?

到2019年,我們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四十多個年頭,這一路上,無數個家庭抓住機遇、艱苦奮鬥,終成一番事業。

四十年前,我們面臨的困境是“窮”;四十年後,我們面臨的窘境是“傳”,如何持續興家旺業,是每一個高淨值家庭的難題。

你能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千年魔咒嗎?

▲ 圖源:123RF

做慈善

比爾·蓋茨曾經說過:“錢對我來說的唯一意義是慈善。”他與他的妻子梅林達·蓋茨一直在堅持做慈善,並承諾在其一生或死後將超過一半的財富捐贈給慈善機構。

博得世紀董事長周志軒也曾說過:“企業最終的目標是迴歸慈善。”這樣做既有趣又有意義,在獨善其身的前提下,將多餘的額外財富還給社會,弘揚社會正義,助長善良之風,這對後代來說是一筆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財富。

也許他們的後代並不能成為頂尖的億萬富翁,但是家族裡一脈相承的善舉,定會被後人銘記,影響深遠。

你能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千年魔咒嗎?

▲ 比爾蓋茨和夫人

實現夢想

有著“富過15代”背景的貝氏家族貝聿銘大家一定都不陌生,貝氏家族的理念是,“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 ”。

於是,貝聿銘的叔祖貝潤生花費 80 萬銀元巨資買下了獅子林,用來贍養、救濟族人,並在此讓貝聿銘的建築審美生根發芽。

你能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千年魔咒嗎?

▲ 貝聿銘


當貝聿銘成為家族接班人後,作為華裔美國人,有底氣與自信去改變法國人的文化遺產。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入口,是家族中代代相傳的價值和知識,讓他承受住這份重量,從飽受爭議到享譽世界,真正詮釋了建築是務實的藝術。

你能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千年魔咒嗎?

▲ 貝聿銘作品

比傳承財產更重要的,是傳承家風

也許即便是富豪,也達不到比爾蓋茨和貝聿銘的地位。那麼現在讓我們翻開《傅雷家書》,重溫著名翻譯學者傅雷對二字的諄諄教導,探討傳承家產之光。

傅雷作為一位父親,十分有遠見,在當時“內憂外患”的背景中,將兒子送出國求學。在臨別之時,沒有唏噓的淚水,只有諄諄教誨: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藝術家;再次做音樂家;最後才是做鋼琴家。

飽含著對兒子的思念,傅雷多次寫過很多封信,千叮嚀萬囑咐兒子一定要修得一身浩然正氣,如梅蘭一樣高潔,即便耄耋之年不改一顆赤子之心。

從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沉澱,到西方先進思想的領悟;從為人處世的誨人不倦,到課程學業的監督指導……這封深情飽滿的家書,承載了一位老父親對兒子傅聰的雄心萬丈。


你能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千年魔咒嗎?


鋼琴是傅聰的終身“情人”;音樂,是他靈魂的避難所。最終傅聰成長為一個“大寫”的人,繼承了父親家產的同時,也傳承了家風,並用鋼琴奏響了自己生命中的最強音。

在高淨值家庭財富傳承中,你會發現無論是誰,出色的教育規劃是家族傳承中最重要的事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