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話,不知該說不該說

有些話,不知該說不該說。這句話,常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出現在影視劇裡,當然更多的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可以說,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中國人的處世之道。這句話實在意味深長,只是,精於此道者,到底是體現了中國人的生活智慧,還是表現了中國人的市儈,這就難說了。

有句話,不知該說不該說。真到說這句話的時候,十有八九,這話是該說的。但是,該說的話,未必能說。因此,話要先在肚子裡打幾個轉,仔細盤算,這話到底是說還是不說。就是話到嘴邊,還是要猶豫再三,因此要問一聲,這話到底該不該說。

該說的話,硬是不說。何以至此?

禍從口出,這是有極為深刻的歷史教訓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亂說話而倒黴的人和事。因此,中國人奉行的人生哲學,便是“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話說三分,對人沒有真心實意,這可以作為處世智慧,廣為流傳,這確實是很有意思的現象。

更狠一點的是,知者減半,省者全無。意思是,聰明的人,話說到嘴邊,要留一半不說,而大徹大悟的人呢,那就什麼都不說了。呵呵,這人生智慧,夠狠了吧。

當然,除了啞巴不能說之外,真正不說話的人,基本還是找不到的。人,總是人要說話。而所謂“省者全無”,當然並不是指人不說話,一般來說,是指不會說不該說的話。什麼話不該說,當然很多,比如讓人不高興的話,讓人反感的話,讓人不舒服的話,讓人難堪的話,等等。不該說的話,那是很多的。

你想,該說的話,都要思之再三,到底該不該說,那不該說的話,肯定是不說了。

省者全無,世上不缺這樣的人生省悟者。

既然,不該說的話,是不能說的。那麼,該說的話,自然要說,而且要多說,生怕說少了,別人聽不到,而且要早說,生怕說晚了,讓人搶先說了,自己沒撈到先說的機會。

這世上,真不缺少會說話的人,當然,這世是就能聽到很多好話。說好話的人多了,那麼,說壞話的人,就更加刺耳,那就更顯得不能說了。

比如,在某地,明明有很多困難,某些人遭遇厄運,只要心智正常的人,都會認為,他們有很多困難。可有人要問:有困難沒有?一眾人齊聲高呼:沒有。看到這樣的畫面,是很令人吃驚的。可是,這卻是活生生的現實。

明明有困難,為什麼這樣多的人要異口同聲地說“沒困難”呢?這就是會說話。因為,說“沒困難”才會讓人高興,說“有困難”可以會讓人不快。換句話說,說“沒困難”才是會說話,說“有困難”則是不會說話。因此,該說“沒困難”,而不該說“有困難”。

該說什麼話,才是重要的。至於,到底有沒有困難,這反倒不重要了。

這,到底是會說話,還是不會說話,聰明的人自有判斷,人生的智慧,想參透,並不容易。

有些話,不知該說不該說

因此,人們學會說話,就是跟隨別人,別人怎麼說,自己也跟著怎麼說。人云亦云,雖然也算是一個貶義詞,但卻是生活中的常態。既然,人云亦云,大家可以說差點多的話,那這樣的話,就不需要過腦子。因為,這樣的話,差不多就是假話,大話,空話。大家都說一個腔調的話,這是很乏味的。那又怎麼樣?這樣的話,說著不會礙事。

只是,經常說話不過腦子,真到需要說真話的時候,還真不會說話了。

有困難沒有?沒困難!

於是,困難就煙消雲散了。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