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色列願意歸還西奈半島,卻不願放棄戈蘭高地?

前程HAN


在國防上,戈蘭高地是以色列的北方屏障,它居高臨下俯瞰整個約旦河谷。沒有戈蘭高地,以色列腹地特別是做為以色列糧倉的約旦河谷地區將直接面臨敘利亞的炮擊與侵襲,六日戰爭以前以色列就為此吃盡苦頭;

在水資源上,戈蘭高地西南側的加利利湖,是以色列重要的水源地。失去加利利湖的水資源,本來就缺少淡水的以色列七百多萬人口會有巨大的危機。而戈蘭高地本身對約旦河的控制也至關重要,實際上在沒有失去戈蘭高地以前,敘利亞也不只一次的想對以色列的淡水來源動腦筋;還有,根據約以之間協定,加利利湖同樣為約旦提供淡水,這對以色列來說,控制加利利湖同樣可以牽制約旦。

在軍事上,戈蘭高地是威脅敘利亞最好的砝碼,戈蘭高地最近的地區距離敘利亞首都僅幾十公里,這麼近的距離幾乎就是戳在敘利亞的眼球上,以色列的裝甲部隊只需要一次突擊就能逼近大馬士革,甚至連油都不用加。以色列空軍戰機還可以藉助戈蘭高地的掩護,有預警機的配合下,低空直入敘利亞腹地,而戈蘭高地的阻隔使敘利亞的防空雷達只能以軍戰機逼近後才能發現,好比一塊磚頭扔向一個近視眼,等他看到磚頭時都已經貼臉了。所以近幾年我們時常聽說以色列戰機突襲敘利亞境內目標而敘利亞的防空雷達毫無反應,本來裝備就落後還近視,能不捱打嗎?對了,還有一點,戈蘭高地現在還是以色列重要的經濟作物來源,尤其是牧場和葡萄園種植。凡事種種,現在的以色列是絕不會放棄戈蘭高地的。


讀書是福


西奈半島位於亞洲和非洲交界處,約佔埃及國土的6%左右。在1967年的“以阿戰爭”期間,以色列派出重兵佔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但是又在1982年將之歸還給了埃及。

戈蘭高地位於敘利亞西南部、約旦河谷地東側,總面積為0.18萬平方公里,屬於敘利亞,其中有0.12萬平方公里實際控制在以色列手中。在1967年的“六五戰爭”期間,以色列佔領了這裡大部分。


其實歸根結底,並不是以色列不想要西奈半島,而是西奈半島太大了,當時才建國不久以色列根本吞不下。亞洲、非洲以及歐洲的許多國家也在輿論上支持埃及,使得以色列處於一種孤立的地位。

那麼,西奈半島到底有多重要呢?眾所周知,西奈半島的西部就是蘇伊士灣和蘇伊士運河,東部是亞喀巴灣,北部是地中海,南部靠近紅海。誰控制了西奈半島,誰就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對於以色列而言,這當然是夢寐以求的。

可是佔領西奈半島後,國際形勢對當時的以色列十分不利。在1967年以色列出兵西奈半島時,美國正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無法回頭支援以色列。而美國的死對頭,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卻公開支持埃及叫板以色列。


西奈半島的面積為6.1萬平方公里,是以色列自身國土面積的3倍。在佔領西奈半島時,以色列的控制區曾一度超過了10萬平方公里。如果以色列能牢牢控制西奈半島並往那裡移民的話,是完全有潛力發展為地區大國的。不過,以色列根本無法牢牢控制西奈半島。

在蘇聯的支持下,埃及於1973年發動了一場十月戰爭,從以色列手裡奪回了西奈半島的小部分土地。以色列權衡再三後,為了避免內外交困,最終決定了將西奈半島歸還給埃及。1979年,埃及與以色列締結了和約。隨後,以色列軍隊便陸續從西奈半島撤軍回國。


世界人文通史


以色列放棄西奈半島是迫於無奈,不放棄戈蘭高地,原因很複雜,控制戈蘭高地,對敘利亞起戰略上的壓制作用,但最主要的還是為和平談判預設條件。


西奈半島位於亞非大陸的連接部,緊挨西奈半島的就是半島西部的蘇伊士灣和蘇伊士運河。運河連接地中海與紅海,是歐洲與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之間的重要水道,沒有之一。控制了西奈半島就相當於控制著亞非歐三大陸的咽喉。第二次中東戰爭,英法兩大帝國迫於美蘇的強大壓力和制裁,退出埃及,讓出了運河。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佔領了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以及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雖然將國土面積擴大了四倍還多,但是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所形成的那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也會讓其陷入長期的戰爭泥潭,這是以色列無法承受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前,埃及總統薩達特曾公開宣稱,埃及已經準備好“犧牲1百萬名士兵”與以色列作戰。不管這是不是心理戰,還是為了討好國內的民族主義者,但都充分說明了埃及的戰爭潛力以色列無法相提並論。




第四次中東戰爭時,因為有第三次中東戰爭的教訓,蘇聯向埃及提供了大量的進攻性武器,如米格23、SA6防空導彈、RPG7反坦克榴彈、AT3反坦克導彈等,尤其T62坦克,都屬當時世界領先水平。埃及方面也改組了軍隊,撤換了在“六日戰爭”中造成失敗的無能將領。所以,扭轉了阿拉伯國家軍隊“逢以不勝”的頹勢,將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以色列將西奈半島歸還給埃及最關鍵因素是,埃及總統薩達特1977年11月對以色列的訪問,成為第一個訪問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薩達特的訪問等於承認了以色列的合法存在,這就加速了埃以之間的和平進程。另外一個原因,阿拉伯國家為了報復美國及西方國家對以色列的援助,集體對西方國家實行石油禁運,造成了石油危機,迫使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得不向以色列施壓交出西奈半島。(據稱,1973年8月,埃及總統薩達特秘密訪問沙特,組織了這次阿拉伯國家的集體報復行動。)




在戈蘭高地問題上,敘利亞總統老阿薩德,與薩達特看法不同。“六日戰爭”後,敘利亞進行了大規模的擴軍備戰,他希望通過軍事手段奪回戈蘭高地,然後再和以色列進行談判,逼以色列交出約旦河西岸以及加沙地帶。但由於敘利亞與約旦和伊拉克關係緊張,開始並沒有得到這些國家的支持,初戰失利。約旦和伊拉克派出援軍後,埃及第三軍團在西奈半島被以色列軍隊圍困,為了避免第三軍團全軍覆滅,埃及方面展開了外交解決,聯合國下達了停火令,令敘利亞有所顧忌,不得不取消準備好的攻勢,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



戈蘭高地的目前現狀,是敘以根據國際社會調停,於1974年5月31日達成的一個停火協議形成的。即,以色列撤出戈蘭高地東部的狹長地帶,讓出庫奈特拉城,中間設立緩衝區,由聯合國部隊進駐。

在幾次中東和談中,關於戈蘭高地出臺了多個不同的解決方案。比如,1992年,俄羅斯提出將高地一分為三,分別由敘利亞、以色列、聯合國管理。以色列將佔領戈蘭高地的60%交還敘利亞、20%“租借”90年,餘下的由聯合國維和部隊控制。1995年以色列總理拉賓曾準備交出戈蘭高地以“換取和平”、1999年以色列議會通過了從戈蘭高地撤軍的“戈蘭高地議案”、2008年在土耳其的主持下敘以雙方進行接觸談判。但是都沒有最後的結果。



敘利亞堅持“以土地換和平”,將歸還戈蘭高地作為和平條件;以色列則視戈蘭高地為戰略生命線和水源地,要求敘利亞停止對哈馬斯、真主黨的支持,斷絕與伊朗的關係。

雙方的這些條件無疑都是解決戈蘭高地的障礙,但是不解決戈蘭高地,敘以之間就無法實現和平,以色列也就無所謂“放棄不放棄”。因為在戈蘭高地問題上,以色列始終處在孤立的地位。

針對以色列佔領的戈蘭高地,以色列所考慮的不是放棄不放棄,而是敘以之間的和平。如果沒有和平,什麼“生命線”、“水源地”,都沒有切實的保障。這也是敘利亞戰亂以後,以色列並沒有出力支持敘反對派的原因,因為那些反對派並不能保證戈蘭高地的安全。



由於近來敘利亞局勢逐漸明朗,所以才有了與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協作,如何處理與敘利亞的關係,俄羅斯起關鍵性作用,包括限制伊朗在敘利亞的存在。

以色列佔領戈蘭高地雖然取得了戰略上的優勢,但是安全問題仍然是主要問題。儘管戈蘭高地的現狀已經維持了40多年,但在和平沒有到來之前,仍存在未知變數。


燕北林叢


以色列國內有一種聲音,認為以色列不應該在1982年放棄於1967年佔領的埃及西奈半島。

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有以下幾條理由:

一,以色列地盤太小,現在的以色列實際控制面積也不過2.57萬平方公里。而且,以色列地盤狹長,沒有戰略縱深。西奈半島面積6.1萬平方公里,是以色列實控面積兩倍多。西奈半島像一個大饅頭,南、北長385公里,東、西長210公里,“活動”空間很大。以色列南、北長不過433公里,東、西最寬處也就五十多公里,而特拉維夫走廊,東、西的寬度也就10公里……

二,西奈半島是亞洲和非洲的天然分界線,西奈半島西端,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運河——蘇伊士運河。誰能控制蘇伊士運河,誰能就控制亞洲、非洲、歐洲的經濟“十字路口”。蘇伊士運河,一直是美國、蘇聯、英國、法國等大國爭奪的戰略焦點。以色列控制西奈半島,就能控制蘇伊士運河的西岸。有了蘇伊士運河這個巨大戰略籌碼,以色列就不再是蝸居於中東的“微型超級大國”,而是具有全球話語權的大國。

三,西奈半島雖以沙漠為主,但北部的地中海沿岸是適宜人類居住的平原地區。以色列地少人多,完全可以在西奈半島北部修建猶太人定居點,減少以色列國內地少人多的壓力。

四,西奈半島石油資源豐富,儲量約有1.4億噸,以色列卻嚴重匱乏石油資源。有美國的支持,以色列有油可用,但畢竟不如自己在自己地盤內開採石油方便。除了石油,西奈半島還有豐富的煤炭、錳、銅、磷酸鹽等資源,這些資源都是以色列所缺少的。

但是,以色列還是把佔據15年的西奈半島還給埃及,讓很多以色列人至今感到可惜。同樣是以色列佔據的敘利亞戈蘭高地,面積只有1200平方公里,以色列卻寧可得罪全世界,也絕不放棄戈蘭高地。

以色列死守戈蘭高地,卻歸還西奈半島,原因比較複雜。

以色列不但缺油,還嚴重缺乏淡水資源。位於以色列西北部的加利利海(太巴列湖),面積166平方公里,是以色列人的主要飲用水源,堪稱是“母親湖”。而加利利湖的東岸,就是戈蘭高地。以色列人為了保護自己的水源,不會把戈蘭高地還給敘利亞。

圖-注意東北部的戈蘭高地

歸還西奈半島,僅從事關以色列人生死存亡的角度來看,就沒有戈蘭高地重要。在中東,淡水是比石油還要珍貴的資源,以色列寧可沒有石油,也不能沒有水源。這一點,就決定了以色列“重”戈蘭高地,“輕”西奈半島。

再說埃及。埃及是中東地區舉足輕重的大國,在蘇聯、美國的中東大棋盤上,埃及的重要性不遜於以色列,某種程度上更重要。蘇伊士運河事關蘇、美爭霸大局,只有超級大國才能玩得轉。像英國、法國這樣的全球二線大國,都沒有資格單獨控制運河,更不要說以色列這樣的地區小霸了。

以色列其實很重視西奈半島以及蘇伊士運河。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在蘇伊士運河東岸,修建著名的巴列夫防線。巴列夫防線長170公里,寬7公里,最高處20米。該防線就是為了以色列控制蘇伊士運河,必要時,可以引爆埋在地下的油管,讓蘇伊士運河變成蘇伊士火牆。

以色列的這個舉動,先不說美國和蘇聯怎麼看,就是埃及,無論如何接受不了。埃及面積100萬平方公里,但以沙漠為主,石油資源也不是特別豐富。埃及主要的收入,就是靠蘇伊士運河收取過路費。以色列修建巴列夫防線,等於斷了幾千萬埃及人的財路,換了誰也不答應。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10月6日,8千名埃及敢死隊就以“不成功便成仁”的決絕,一舉攻克巴列夫防線,成功奪回蘇伊士運河的東岸,保住了埃及的“金飯碗”。

失去了蘇伊士運河的西奈半島,就相當於失去了克里米亞半島的烏克蘭,戰略價值大打折扣。如此,西奈半島之於以色列的意義,就沒有巴列夫防線被突破之前那麼大了。

還有就是美國的因素。美國支持以色列,蘇聯就支持埃及,大量武器賣給埃及,給美國的中東戰略造成很大麻煩。美國需要以色列和埃及議和,議和的前提,自然是以色列把西奈半島還給埃及。畢竟,埃及只控制蘇伊士運河以東10公里,還是不太安全。

1979年,以色列選擇了與埃及議和,把西奈半島約60%的地盤還給埃及。1982年,以色列歸還西奈半島所有佔領的地盤。


地圖帝


以色列中東地區的軍事強國,在歷次的中東戰爭中都是大獲全勝,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佔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西奈半島可是比戈蘭高地大上40倍,然而以色列卻歸還了埃及的西奈半島,但對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緊握掌心,寧可得罪全世界也不放棄戈蘭高地的掌握權,這是為啥?



最重要一點,通過以色列自身的權衡利弊考慮,戈蘭高地對以色列更重要一些。

一;戈蘭高地對以色列來說是天然的軍事屏障,戰略要地,以色列在戈蘭高地駐紮了重了重兵,對以色列自身安全得到了鞏固。


二,中東地區雖然是石油王國;但淡水資源在中東地區比較缺乏,然而以色列控制的領地大多是沙漠缺水嚴重,水是生命之源,加上戈蘭高地以西相鄰的加利利湖是以色列淡水資源重要來源,可以為600萬的以色列人提供淡水供應,以色列之所不願意讓出戈蘭高地,保護自己的水源才是重點。

以色列通過自己的戰略權衡利弊考慮歸還了埃及的西奈半島,修復了與埃及的關係,當時以色列佔領西奈半島也沒得美國的支持。只好歸還予埃及。




牛頭馬面兩鬼


關於歸還西奈半島這事兒,一直存在的爭論,有的說以色列走了一步好棋,歸還了西奈半島,讓埃及與以色列關係大為改善。再次收回西奈半島的埃及,與以色列簽訂了和平條約,不再參加針對以色列的戰爭。損失了西奈半島,但是以色列的臥榻之側從此少了一個強敵,豈不是一招妙棋?

另一種觀點對此頗不以為然,認為損失了西奈半島的以色列從此失去了成為大國的機會。以色列現有國土太過狹小,如果增加西奈半島這麼大塊地方,整體國力將提升一個檔次。強大的以色列也根本不用擔心埃及這個敵人。

總之,這是公說公有理,婆婆說的也還有幾分道理。但是,歸還西奈半島已經是一個既成事實,擁有西奈能不能讓以色列成為大國不知道,但是將西奈半島歸還給埃及確實改善了以色列西部的戰略環境。

西部戰略環境大為改觀的以色列這個時候為什麼不歸還戈蘭高地呢?這裡邊的邏輯可能是,恰恰因為西部戰略環境大為改觀,讓以色列避免了兩面受敵的處境,也讓以色列才能騰出手處理北部的威脅,絕對不會松一口。而戈蘭高地恰恰又是以色列的水源之地,以色列更加不會鬆口。某種意義上,以色列放棄西奈半島,恰恰是為了更好的保衛戈蘭高地這塊戰略要地。既然是為了保衛戈蘭高地而放棄了西奈半島,那當然也不會歸還了西奈之後再放棄戈蘭高地嘍。


北玄武


說來說去,都沒說到點子上,其實以色列死守戈蘭高地,放棄西奈半島只因為一個字:水!

從作戰能力上來看,敘利亞勝過埃及,從面積上來看,西奈半島遠遠大於戈蘭高地。佔據西奈半島,不僅可以大大提升以色列的戰略縱深,而且可以有效的牽制埃及,甚至威脅整個歐洲的石油供應。

但無奈猶太人雖然有很多智慧傳說,但畢竟是人不是神。他們沒有傳說中摩西那樣移山倒海的能力,雖然猶太人在內蓋夫沙漠開發出了一些綠洲城市,但他們治理沙漠的能力遠不及中國人。

對於西奈半島上的漫漫黃沙,猶太人也只能是仰天長嘆,無力迴天。

而戈蘭高地,素有“中東水塔”之稱,以色列人近40%的淡水來自於戈蘭高地。因此,當敘利亞要在戈蘭高地建立水壩的時候,以色列冒天下之大不韙出動空軍炸燬大壩。而後又武力佔有後盤踞不去。

這一切都是因為水對於以色列太重要了。

至於說什麼西方不願意以色列染指蘇伊士運河、美國約束、蘇聯壓力……相比水源短缺都微不足道,甚至牽強附會,本末倒置。


baby愛科學



以色列不放棄戈蘭高地是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到一些答案:


1. 【從雙方地理位置來看】

西奈半島:它位於蘇伊土運河以東,東北邊境與巴勒斯坦相鄰。面積約六萬平方公里,人口約三萬三千。半島境內大部是沙漠,在靠近蘇伊士灣的地區有一些油田。半島南端的沙姆沙伊赫是戰略要地,它控制著亞喀巴灣通往紅海的出口。西奈半島大部分是沙漠,而且面積過大,人口較少,易攻難守。

戈蘭高地:戈蘭高地是敘利亞西部邊境內的一個狹長山地,面積約七百平方公里,人口約六千人。由於戈蘭高地位於敘利亞、以色列的交界處,就像一個天然的分界線,是一塊戰略要地。

單從地勢上看,戈蘭高地北高南低,兩端長,中間寬,站在戈蘭高地的頂端可以俯瞰四周,能將整個以色列北部的平原盡收眼底。而且這裡處於以色列、敘利亞、黎巴嫩和約旦四國的焦點地域,再加上這四國的戰略縱深都比較淺,因此無論哪個國家佔領了這裡,都會給其他國家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和震懾。可見,戈蘭高地的戰略意義非同小可,所以以色列非常重視它,更不可能放棄。


2.【從自然資源來看】

眾所周知,中東地區嚴重缺水,尤其是巴勒斯坦地區,水就是生命之源,比任何資源都要重要。而戈蘭高地上有豐富的雨水,還有充足的地表和地下水,分佈著大量的積雪融水,以及泉眼水塘和湖泊。

並且,在以色列佔領區,有一條湖泊叫做加利利海,阿拉伯人管其叫太巴列湖。這個湖不大,面積只有166平方公里,但是,這個湖可是以色列的生命源泉,其蘊含的8億立方米的淡水資源,能夠養活以色列600萬以上的人口,被稱為以色列的命脈,是以色列生存的基礎。

所以,單從自然資源來看,戈蘭高地每年年降水量約500-800毫米,水資源就能為以色列提供40%的用水,可以稱得上是“中東水塔”,而且由北到南縱貫以境內的輸水線路,起點也在戈蘭高地腳下。


3.【從歷史角度來看】

戈蘭高地所處的地方正是 數次的中東戰爭中幾乎都是在以色列境外發生的,而從第一次中東戰爭開始,每次都是以色列取勝。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佔據了埃及的西奈半島,還有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後來以色列歸還了西奈半島給埃及,但是卻寧死不願歸還戈蘭高地給敘利亞。

所以,從歷史角度來看,在以色列,無論哪個政客,只要是提出要歸還戈蘭高地給敘利亞,一定會被罵成“猶奸”,立場不對。比如在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時期,總統甚至跑到戈蘭高地上去開內閣會議,將戈蘭高地看做以色列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從現實政治因素來看】

如果以色列一直佔領西奈半島不歸還,那就會面臨與埃及沒完沒了的戰爭,後果會更嚴重。而以色列將西奈半島歸還之後,就迎來了與埃及建交的良好局面,埃及也是第一個主動和以色列恢復正常關係的阿拉伯國家。


所以,對於以色列來說,寧願放棄面積更大的西奈半島,也堅決不能放棄戈蘭高地。


歡迎關注「文景書院」,一起走進歷史!


文景歷史


西奈半島、戈蘭高地對以色列意義重大,猶太人掌握這兩塊地盤之後,最好的結果是都不用還,其次是守住戈蘭高地不還。

西奈半島有著宗教和歷史的意義。當年摩西帶著猶太人逃出埃及,跨越紅海進入西奈半島,並在西奈山上接受神啟。當然,西奈半島的現實意義也很大,可以是以色列防範西邊埃及的緩衝帶,而事實上以色列歸還西奈半島的前提之一就是“非軍事化”。

戈蘭高地有著致命的現實意義。一方面戈蘭高地俯視以色列的加利利谷地,敘利亞佔據時期一直讓山下的猶太人活得戰戰兢兢,以色列佔據後讓60公里外的敘利亞大馬士革就開始緊張。另一方面戈蘭高地每年降水量約在600-900毫米之間,擁有豐富的地表和地下水,有著中東“水庫”的美稱,以色列國內40%的水源都在這裡。

因此,二選一的話,以色列只能選擇:放棄西奈半島,選擇戈蘭高地!

以色列歸還西奈半島跟埃及的表態很有關係,你沒有誠意的姿勢,以色列可不會鳥你。

埃及總統薩達特1977年11月來到以色列,他是第1個訪問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相當於承認以色列的合法存在。

大局上作出附合以色列期盼的表態,那麼2國之間的各項交流就順暢起來,消除敵意的和平進程也能夠加速開展。

此外,以色列也受到西方國家的壓力,讓他不得不考慮歸還的問題。西方國家受到什麼壓力呢?就是“石油危機”,阿拉伯國家集體對西方國家實行石油制裁,石油的禁運、提價都是要命的事情。

以色列佔據戈蘭高地後,不僅1981年通過法律將其非法吞併,還部署大量的軍事部隊以及開建定居點,目前已有40多個定居點宮10萬猶太人生活在高地。

1981年聯合國安理會第497號決議已經明確,以色列將其法律、管轄權和行政機構強加於戈蘭高地的決定是“完全無效的,不具國際法律效力”。另外,阿拉伯國家聯盟、歐盟等國際組織以及德國、俄羅斯等國也紛紛駁斥以色列的相關聲明。

至於戈蘭高地,以色列是死活不交,儘管一度向敘利亞提出“高地換和平”的幌子。國際上的各種意見,絲毫不影響以色列的立場,不交就是不交。

總之,戈蘭高地於以色列,就像函谷關於秦國,那是不可能交出去的。至於比戈蘭高地大30倍的西奈半島,以色列還是很爽快地交割給埃及。


子屠龍


首先從當時的情況來講,還處於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埃及和敘利亞組成的聯軍雖然被以色列擊退,但是以色列也是傷亡慘重,對於一個小國特別是人口不足的國家來講,長期戰爭是支撐不起的,即使你武器裝備再好,奈何沒有會用的人,也是擺設,所以,以色列希望儘快結束戰爭。他可以戰術勝利,但是在戰略上一旦和埃及包括周邊其他阿拉伯國家徹底鬧翻,這就會冒著很大的風險失敗,而以色列不可能承受這種失敗。

再說說西奈半島,地處亞非交界處,蘇伊士運河隔開了埃及和西奈半島,對埃及而言,失去西奈半島不僅是丟失國土這麼簡單,對蘇伊士運河的掌控權和其首都開羅的戰略空間都丟失了,所以埃及誓言要復仇。西奈半島對埃及如此重要,但相對以色列,西奈半島除了做為戰略緩衝,其他完全是雞肋。西奈半島不僅面積大(相比以色列的國土),而且都是熱帶沙漠氣候,也沒有太多戰略資源,搶到手後還要派重兵防守埃及,同時還要擔心背後的巴勒斯坦人和約旦,對當時的以色列來說,防守如此大的西奈半島太過吃力。於是便趁著戰事順利,與埃及達成協議,歸還西奈半島,使埃及在面子上過得去,還能換去其他支持,同時也甩掉了這個“雞肋”。

然後就是戈蘭高地,之前就有許多人說,戈蘭高地對以色列特別重要,事關國運,確實如此,戈蘭高地不僅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同時也是以色列和敘利亞的戰略要衝,對的,此地關乎兩國的國運。戈蘭高地在以色列手中,那麼距離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僅有幾十公里,機械化部隊和飛機很快就能突進其領土,對於敘利亞也本應該是如此,奈何軍隊素質和武器差了以色列不止一個檔次,所以才搞丟了戈蘭高地。所以不難看出,作為一個小的發達國家,對領土的渴望是格外貪婪的,如同之前的莫斯科公國。對於如此重要的戰略要衝既然搶到手了,以色列又怎會吐出來呢。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