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戰術構想全部實現,1940年德軍裝甲部隊大規模改編是怎樣的?

歷史長流水


法國戰役後,德軍對裝甲部隊進行了大規模的改編。裝甲師的數量由法國戰役前的10個增加到了20個,新增加的部隊番號從第11到第20裝甲師,再加上新整編的第5輕裝師,一共是21個裝甲師。新組建的機械化步兵師有9個,除了將之前的6個機械化步兵師中的2個升級為裝甲師外,實際改編完的機械化步兵師數量是13個。



同時,對裝甲師內的編制也進行了大幅改變,法國戰役前的裝甲師內下轄2個坦克團,改編後全部成為1個坦克團,而步兵團的數量由之前的1個或者2個統一變為2個,可以這麼說,改編後的裝甲師坦克數量減少了,步兵數量增加了,這麼做的一個原因是由於德國坦克數量的限制,但以削減原先裝甲師實力的改編卻還有更大的意義。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德軍在上下級關係方面需要搞得很清楚,但是之前兩個坦克團編制的裝甲師在作戰過程中的從屬關係就顯得很模糊。為此,德軍成立了一個凌駕於兩個坦克團之上的裝甲旅指揮部,裝甲旅指揮部的功能是隻能承接轉發師指揮部的命令,並沒有直接指揮部隊的能力,這反而導致在戰況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因為裝甲旅指揮部的存在可能會延誤戰機,出現對戰事不利的局面,所以這次改編的最大功效就是精簡部隊編制、理順從屬關係、靈活指揮部隊。


新組建的第5輕裝師也與法國戰役前的輕裝師有很大的差異,其裝甲部隊的實力完全可以和一個正規裝甲師來媲美。雖然輕裝師編制內的步兵只有正規裝甲師的一半,裝甲炮兵的火炮只有後者的三分之一強,但是炮兵編制上的空缺由2個反坦克炮兵營填補,要知道正規的裝甲師只下轄1個牽引式火炮的反坦克炮兵營,新組建的2個反坦克炮兵營之一還是裝備了貂鼠-III的自行反坦克火炮。此外,第5輕裝師還包括一個師部直屬的重型高射炮營,並不是所有的裝甲師都能有這樣的待遇,鑑於這種火力配置,第5輕裝師也順利的在第二年升級為第21裝甲師。


在武器質量方面也有較大的升級,原來的III號坦克也由37毫米坦克炮換為42倍口徑的50毫米坦克炮,I號、II號坦克數量大量減少,III號、IV號坦克開始增加,捷克制的35(t)坦克和38(t)坦克還大量存在,但是現在基本能做到了以III號坦克和捷克制坦克為主力裝備,IV號坦克提供重型支援,II號坦克起到偵查連接作用,這次大規模的改編把古德里安的裝甲戰術構想全面實現了。

再說一下機械化步兵師的變化,機械化步兵師原來下轄3個步兵團,每個團編有3個步兵營。改編後成為了2個步兵團,實力相當於之前的三分之二,但是黨衛軍的維京師、戰務師(帝國師前身)和骷髏師仍編有3個步兵團,機械化步兵師的總編制數也由法國戰役前的54個營上升到87個營。


戰略論


1940年德軍裝甲部隊大規模改編跟古德里安沒任何關係,並不體現他的什麼戰術構想,照古德里安的觀點,一個裝甲師應有400輛坦克!在其回憶錄中“法國戰局後,希特勒增加了裝甲師和摩托化步兵師的數據,裝甲師增加了一倍,但每個師的坦克數量減少了一半。通過這種措施,表面上數量雖增加了一倍,但坦克的戰鬥力並沒有因此也增加一倍。”“我沒有機會與陸軍總司令部及其總參謀部接觸,無論是裝甲兵的改組問題,還是關於對戰爭前景的看法,他們都沒有徵詢過我的意見。”

此次改編是希特勒和陸軍總司令部因對入侵蘇聯採取的措施。希特勒觀察到波蘭、法國戰役裝甲兵震撼的衝擊力和破壞力,他認為對蘇戰爭的勝利取決於裝甲師的數量,責成陸軍總司令部擴大裝甲兵規模。時任摩托化兵總監的馮·托馬反對並向希特勒提出抗議,古德里安戰後評價到“馮·托馬對於德國在對蘇戰爭前重組裝甲部隊的批評是對的,裝甲師必須要有足夠的坦克,我完全贊同他的觀點。”

通過改編,到41年德裝甲師數據從10個增至21個,由一個裝甲旅(2個裝甲團)和一個摩托化旅變為一個裝甲團和一個摩托化旅。典型的德國裝甲師為一個裝甲團三個坦克營約160輛坦克,一個摩托化旅兩個團兩裝甲步兵營兩個摩托化營。


歷史扒糞機


按構想,1940年德軍總編成12個裝甲師。每個裝甲師有兩個裝甲團,裝備240輛三號坦克(L42 50mm坦克炮)和80輛四號坦克(L24 75mm坦克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