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奇石是一門發現的藝術,對此你有何看法?

鵬友程


發現奇石,首先是因為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並且有一顆能夠敏銳覺察的心,是內在的感知力對外界的觸摸。



知道一無人知曉的茶山


我非常贊同這種看法,石頭是一種天然美,她一直存在,只是需要發現美的眼睛來找尋她們。奇石埋沒在水地、土中、其他石頭之中,需要發現的眼睛去仔細找尋。

同一塊奇石,因為發現者給了觀賞者一個合適的觀賞角度之後,觀賞者才會有一種靈光一現的感覺。

親身經歷小時候和爸爸一塊去找石頭,我走過那一片石堆,翻過卻沒有任何收穫。我爸跟在我後面,翻起一塊我丟下的石頭,給我說你看是不是竹子,我才突然發現太像了,因為石頭是白色青色相間,而我看的時候只是看見了白色覺得沒有特殊的地方,而仔細看青黑色的地方,你就會發現那就是幾根竹子,是我當時的審美缺陷,發現不了她獨特的地方。現在這塊石頭不在我跟前照片也一時找不見了,不然大家可以觀賞觀賞。

最後給大家找兩顆我們的石頭看看,不喜歡別噴哦,畢竟在我看來她們就是最美的。




創意設計與製作康本本


奇石,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藝術,#奇石#是有各種各樣的造型和形態,有著多種多樣色彩,是你看的眼花繚亂。

隨著時代的延變,生活條件的提高,人對石頭也產生了興趣和愛好,也都收藏了,所謂的石頭就是#奇石#,#奇石#是有多種多樣的石質組合而成,成為一個很有個性的藝術,比方下圖,就這樣一個石頭,黑白顛倒,成為一個人見人愛的人物藝術。

#奇石#,就是很神奇,因為它太神奇了,你看下圖,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真的一塊肉呢,真是叫人讚不絕口,它就是這麼神奇就是這麼奇怪,就是要是大吃一驚。

沒見#奇石#要大開眼界,你看下面看似像小豬吧!實際就是小豬,肥頭大耳,形態肥壯,一看就是很有特色,#其實奇石#有的比藝術還真實,比藝術還有價值。

我說的可是事實,沒有什麼虛偽,#奇石#是很有藝術收藏價值的,好了,就是說這裡,這就是我的答案,你有什麼好的建議,請留言關注,謝謝


石雕齊哥


真真滴





172066249335


贊同。

看到朋友收藏的各種形狀,各種顏色,光怪綠離的小奇石,我也是愛不釋手。朋友問我,你去過亞非拉,一定見過不少奇石吧?這才勾起了我對石頭的回憶:

在津巴布韋的一個風景區,導遊告訴我,前面的那座山,僅是由一塊巨大的石頭組成。想找到否定的理由,自然想上去看看。走了20分鐘,最少1公里,到了山頂。啊,沒發現縫隙!真是一塊巨大的石頭。再看腳下,這座山,這塊巨石,居然從心裡偉大了起來。感嘆大自然如此的壯美!

在東南亞的緬甸,一塊上百噸的巨石懸在崖邊,看上去搖搖欲墜,不過千百年也沒有掉下來。於是信佛的緬甸人把之恭維的神之又神:不但通身給他刷上了金粉,而且還給他建起了寺廟,每天有無其多的人朝拜。附近的居民也跟著致了富。這豈不是當地人的寶石了?

朋友聽了我的話,也很想去看一看呢。








河南藝雙畫廊


奇石是發現的藝術,也是藝術的發現。奇石在大自然中已經存在上億年了,沒被發現前就是石頭。被藝術認知以後,奇石的觀賞價值,藝術價值,收藏價值,經濟價值才得以體現出來。我個人的理解,奇石就是純天然形成,未經任何雕飾的,形狀獨特具有美感,質地好的石頭。老百姓知道它也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所謂盛世藏古董,亂世買黃金。這些年社會穩定,生活好轉,市場繁榮,催生了收藏行業的熱度。當然奇石行業遠遠還沒有達到字畫瓷器翡翠玉石錢幣那樣火爆,屬於新型文玩行業。

隨著旅遊業的蓬勃興起,奇石也身價倍增,由於它的資源稀缺性和孤品屬性,深受圈內人喜愛。

本人由於在內蒙古,這裡也算是奇石發現地之一,有西北最大的”阿拉善奇石節”,戈壁石以”沙漠漆”,”紅碧玉”,”藍瑪瑙”,”樹化石” ”沙漠玫瑰”等珍稀品種為上品。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紅燒肉”,前幾年轟動奇石市場的”小雞出殼”,都出在阿拉善的大漠戈壁。

本人剛好也是奇石收藏愛好者,奉上幾塊看家的,有看點的,供各位藝術家,鑑賞家和老師們賞玩,交流。








戈壁灘上的沙塵暴












D4684


人為藝術相比較來說又非常的多樣化!比如手藝,曲藝,技藝,等介為有意設計與行動,然後都有個結果!

無為藝術也可以表達為自然影響,自然藝術是自然的發現美,前者是思考行動的必然藝術!後者只是行動巧合天人合一的自然藝術!











宏時7


奇石與人類藝術品的區別,就在於奇石是自然產物,天工妙造。而賞石玩石的初衷,無非是親近自然,在人文環境的紛擾中獲得一份質樸的天趣。甚至,藉此思接萬古,視通寰宇,究天地之變;抑或,藉以師法自然,參悟變化,探藝術之真。

石頭還是一塊石頭,只不過各取所需、見仁見智。所謂見仁見智,正是一種發現。

人類所有藝術門類極其理論與風格,都無法將奇石偶然而豐富的藝術表現囊括殆盡。對此,我們能做的只有發現、感悟與尊重,而不是應用有限的認知和熟絡的套路,將奇石作為一種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和藝術主張的工具。

一件真正意義上的奇石不是素材,不是道具。如果說它是藝術品,那它也應該是一件完整的作品。其創作過程、傳達和表現的客觀內涵與審美意趣,我們只能通過玩味、欣賞去感知、學習與模仿。這就是認識自然,這種認識,便是發現。

“奇石是發現的藝術”。這種發現,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實踐,具有主觀能動的意義。配座、置景、展演,不是一種創作,而是對這種發現的表達與彰顯。

沒有發現,就無所謂表達;發現是內容,表達是形式。把後期的表現形式誤解為內容實質,濃墨重彩,無限拔高,無異於買櫝還珠、捨本逐末。所以說,賞石首先必須是一種發現的藝術。

“人定勝天、改造自然”已經貽誤甚至戕害我們太久,在藝術文化領域,我們也要留意這種思想的流毒,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對於真正意義的賞石,這不僅表現在對奇石個體與客觀物象的尊重上,也表現在對奇石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上。

人類文明的歷史對於大自然來說還是“小兒時節”,更多神秘的未知有待我們慢慢去發現,在這個“發現”面前,我們所有的“發明”都是從屬的、稚嫩的。在賞石活動中,發明一種玩法,不能忽略了對主題的“發現”。

玩法是為主題立意服務的,不能喧賓奪主本末倒置,更不能背離了奇石的天然屬性。

奇石之所以能雅俗共賞、婦孺樂見,正是因為它的獲得渠道和價值評判具有多元性和公眾化的特徵。如果石頭過於強調錶達與展演的技巧,對環境、展具提出過高要求,抬高門檻,“束之高閣”,只會脫離群眾,使這一普及較廣的民間收藏活動又被貴族化、狹隘化。

在中國,難得有這樣一個具有很大群眾基礎的收藏項目。如果給石頭披上一件又一件的華美外衣,讓這一自然產物附加更多的“禮樂縟節”,不僅不能讓奇石“走進生活走進家庭”,反而會使之成為王謝堂前之燕,遠離大眾,失去應有的生命力。

“賞石是發現的藝術”不是一個簡單的定義,至少飽含著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發現藝術,發現美,這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第二層意思是這種發現需要藝術的視覺、藝術的理解,具有主觀能動性,即發現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我們只有正確認識奇石賞玩與藝術品創作的區別,把握髮現與創造、感受與表達的尺度,尊重自然,摒棄功利,明心見性,直指本真,才能在賞石中獲得更多的審美愉悅與人生感悟。

奇石之所以能雅俗共賞、婦孺樂見,正是因為它的獲得渠道和價值評判具有多元性和公眾化的特徵。如果石頭過於強調錶達與展演的技巧,對環境、展具提出過高要求,抬高門檻,“束之高閣”,只會脫離群眾,使這一普及較廣的民間收藏活動又被貴族化、狹隘化。

在中國,難得有這樣一個具有很大群眾基礎的收藏項目。如果給石頭披上一件又一件的華美外衣,讓這一自然產物附加更多的“禮樂縟節”,不僅不能讓奇石“走進生活走進家庭”,反而會使之成為王謝堂前之燕,遠離大眾,失去應有的生命力。

“賞石是發現的藝術”不是一個簡單的定義,至少飽含著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發現藝術,發現美,這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第二層意思是這種發現需要藝術的視覺、藝術的理解,具有主觀能動性,即發現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我們只有正確認識奇石賞玩與藝術品創作的區別,把握髮現與創造、感受與表達的尺度,尊重自然,摒棄功利,明心見性,直指本真,才能在賞石中獲得更多的審美愉悅與人生感悟。











玉友奇石


玩奇石確是一門發現的藝術。


奇石是自然天成的,是大自然的傑作,是上天饋贈給人類的天成藝術品。奇石文化是石頭天然的紋理圖案或者造型與人類的文化相碰撞,而表現出來的特有的文化形式。奇石都是我們人類從大自然中拾取而來的,沒有經過人為的藝術再加工。它都是以最天然的型態展現在公眾面前,也就是以最原始的狀態,卻能散發出獨具藝術感染力的圖案或形態,給人以美的享受又發人深省。引起人眾的共鳴。

奇石是人類從大自然撿拾而來,我們做的只是去尋找去發現,而沒有對石頭進行人工予,然後把它們展示出來,人類的工作就完成了。我們對奇石所做的就只是去發現它們,把它們從千千萬了的卵石中發掘出來,僅此而已。它的包羅萬象,它的氣勢蓬勃,它溫潤柔美…都是上天的造化,與我們沒有任何關係,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奇石收藏就是一門發現斤為藝術,人類只是天然藝術品的發觀者和傳播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