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三傑之孫承宗:讓努爾哈赤敬佩的帝師

努爾哈赤,清朝的奠基者,後金開國皇帝,通滿語和漢語,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平定遼東部,一度席捲遼東,連克明朝關外的七十餘座城池。即是如此厲害,努爾哈赤還是遇到了這一生最厲害的對手。

遼東三傑之孫承宗:讓努爾哈赤敬佩的帝師

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人。明末軍事家、教育家、學者和詩人。曾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明末的文壇領袖 。曾任兵部尚書、遼東督師、東閣大學士等。

一位大器晚成的帝師。萬曆三十二年。當時已經四十一歲的孫承宗考中了進士第二(榜眼),按照當時平均年齡五十歲左右,三四十歲就稱老夫。這已經在同齡者中已是高齡了。有些為官者這時候已經坐上朝廷高位了。而孫承宗剛剛高中。隨後便實習於翰林院。隨後實習期滿轉任詹事府中允。詹事府是主管太子和皇室宗親日常生活的部門,左右中允負責記載日常起居的。

遼東三傑之孫承宗:讓努爾哈赤敬佩的帝師

天啟元年(1621年),孫承宗官升少詹事。同年,後金進攻遼東,瀋陽、遼陽先後被攻陷,遼東經略袁應泰自殺。御史方震孺奏請熹宗朱由校以孫承宗代替崔景榮為兵部尚書,朝中大臣也認為孫承宗知曉兵事,推舉孫承宗為兵部添設侍郎,主持遼東防務,但明熹宗不想讓孫承宗離開講席,二次上疏都不被同意。天啟二年(1622)提拔為禮部右侍郎,協助管理詹事府。

不久,清兵進逼廣寧,王化貞棄城逃跑,熊廷弼跟他一起進入關內。兵部尚書張鶴鳴害怕獲罪,外出巡視邊防。皇帝對東邊的戰局也很著急,於是任命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朝辦事。過了幾天,命令他以閣臣身份掌管兵部事務。孫承宗上疏請求重視武將,並奏上安撫西部、救濟遼陽的難民、檢查京師部隊、增設永平大帥、修築薊鎮的道路、開闢京東地區的屯田等對策。皇帝高興地採納了。這時邊防多次告急,內閣大臣只希望暫時相安無事,而議論卻一天比一天紛擾起來。孫承宗於是參劾熊廷弼、給事中明時舉、御史李達、遼東巡撫方震孺、登萊監軍梁之垣、薊州兵備邵可立等人,諸人皆受處分,而那些仇視他、怨恨孫承宗的人也很多。明末黨派之爭尤為嚴重。

熊廷弼被罷免後,朝廷以王在晉為遼東經略。王在晉上任後打算襲取廣寧,但總督王象乾認為就算能攻取廣寧,但也不容易守住,還不如重守山海關防衛京都。於是王在晉在山海關外八里鋪修築重關,留四萬人馬去守。袁崇煥認為王在晉此舉不是好的策略,與王在晉爭辯無果後,上書給首輔葉向高。 葉向高卻認為不能憑主觀猜測,於是孫承宗請求親自前往遼東決斷。朱由校非常高興,加封孫承宗為太子太保,並賞賜蟒袍、玉帶、銀幣等。

遼東三傑之孫承宗:讓努爾哈赤敬佩的帝師

孫承宗走馬上任

孫承宗棄用上任督師佈置的戰略,堅持以守為主;採取袁崇煥所提出的計策,將防守戰線設置在山海關外;下令在山海關、寧遠以及錦州三個地區之間建立一條防線。在防線區域內,不斷修築城池,將明軍的防線分散開來。

戰略意圖很明顯。就是各地開花。節節抵抗,步步為營。在一定程度上,這個戰略確實起了很大作用。後金大軍屢次進犯均無功而返,讓攻城搶奪人口的努爾哈赤束手無策。

當然建立防線的同時,也沒忘其它的事,組建新軍,招撫當地的難民,給予土地和家園,這隻赫赫有名的關寧鐵騎,一支打仗不用動員,無堅不摧的鋼軍,任用能將,滑頭的毛文龍,暴烈的祖大壽,年少氣盛的吳三桂,憨直的滿桂,各個被他治得服服帖帖,皆殊死效命,當然,還有深得他真傳的袁崇煥,這位後來立下奇功卻含冤而死的悲劇人物。

一番整頓,遼東煥然一新,一條鋼鐵防線就此鑄就,佑護明朝達20年,此等功績,說是偉大的戰略家,毫不為過。

遼東三傑之孫承宗:讓努爾哈赤敬佩的帝師

孫承宗與努爾哈赤這一對峙就是四年,孫承宗以守為攻,節省了大量軍費,又阻擋了後金的進攻。直到孫承宗受宦官迫害而告老辭官。得知孫承宗離任,機會來臨,努爾哈赤異常高興,趕緊率領重兵西渡遼河,大舉進攻。

遼東三傑之孫承宗:讓努爾哈赤敬佩的帝師

興奮的努爾哈赤做夢也沒想到,孫承宗雖然走了,但他卻留下了一個更難纏的袁崇煥。在袁崇煥的指揮下,努爾哈赤進攻寧遠城時遇到極大阻力,連續進攻兩天都未能破城,損失慘重,無奈退軍,不久便因重疾去世。

遼東三傑之孫承宗:讓努爾哈赤敬佩的帝師

努爾哈赤去世後,一個更厲害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黃臺吉。

女真新領袖黃臺吉率部繞過寧錦防線突入到北京城下,回京救援的袁崇煥遭到冤殺,女真人兵臨城下,大兵壓境下,崇禎終於想起了賦閒在家的孫承宗,連忙詔命孫承宗復職,此時局面異常嚴峻,女真人佔據遵化,永平等四城,威脅京城,而孫承宗卻又一次出手不凡,集中精銳部隊,對號稱“滿萬不可戰”的女真大軍發動反擊戰,短短几天一舉收復四城,史稱遵永大捷,一場大明朝的滅頂之災,終於化解。

可是敗北的女真人沒有想到,這個他們最強大的對手,竟然在第二年七月就被解決了,以他們最意想不到的方式。

1631年七月,為繼續貫徹步步緊逼戰略,孫承宗鑄大淩河城,皇太極親率重兵圍困,惡戰之下雙方相持,而與孫承宗有矛盾的遼東巡撫邱禾嘉卻成績作祟,導致明軍慘敗。正是孫承宗這場一生裡唯一的敗仗,給了明朝言官攻擊的口實,口水謾罵下,無奈的孫承宗辭職而去,而滿清,也就因此少了他們在遼東最大的勁敵。

七年後,清軍再次繞過關寧防線入寇,攻破孫承宗的家鄉高陽。孫承宗率領家人守城,城破被擒,多爾袞命令士兵把孫承宗綁在馬尾巴上拖死,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戰死,孫家百餘人遇難。終年七十六歲。

一代名帥,帝師。隕落

清朝人編修的《明史》中,給了他至高無上的評價:令專任之,尤足以慎固封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