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的本質——‘橫波’被縱向加速後形成的‘集束縱波’

上一節:重力是怎麼產生的

6.0電是怎麼產生的

電在我們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正是電的出現將人類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時代。從‘電’這種能量被人類發掘出來至今已達上百年的時間,但是,人類對電的認識仍然處於一個初級階段,甚至在對電能的產生及傳輸的本質上還存在嚴重的誤區。現代科學一直認為:‘電’是自由電子在導體內定向移動的結果,但是卻無法解釋移動速度僅有0.01米/秒的電子,為什麼會產生高達每秒十幾萬甚至是數十萬公里的傳輸速度(電在紫銅電線中的傳遞補速度是每秒11萬公里, 白銀16萬公里,黃金20萬公里)。移動速度如此之慢的自由電子為什麼會產生如此高速的電能傳遞?這隻能有一種解釋:‘電流’並非是電子在導體中定向移動的結果。我在前面的內容中已經闡述過:‘電子’並不存在,電子只是暗物質粒子在高速運動過程中因相互碰撞而產生的一種撞擊現象,一種並不存在的虛擬粒子不可能會產生‘電’這種真實的能量。那‘電’到底為何物,又是怎麼在導體中移動的呢?為了讓大家更加清楚的瞭解電的本質和真實的傳遞原理,我們先來做一個試驗,試驗裝置如下圖(1-16)所示

電的本質——‘橫波’被縱向加速後形成的‘集束縱波’

圖(1-16)

如圖(1-16)所示,有幾點注意事項:1、將一個水池用一塊木板隔開,在木板的底部留下幾個較大的洞口,其目的是為了讓水泵運轉起來以後,讓隔板兩側的水面不至於因出現高差和相互干擾而影響對試驗效果的觀測;2、木棒要確保為直木棒,如果彎度太大會對試驗效果存在一定的影響;3、木棒在振動過程中要與水泵的水流呈平行方向,不能處於垂直方向,否則將嚴重影響試驗效果。4、水泵要完全沒於水中,避免出現水花。接下來開始試驗。

第一步,先開啟水泵,觀察左側水面產生的水柱的噴射距離和波紋的大小,;第二步,向水中用力按壓水泵右側的木棒(就是讓木棒在水中上下振動),併產生明顯的波紋,再次觀察左側水面產生的水柱的噴射距離和波紋的大小。這時會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木棒開始在水中上下振動後,水柱的噴射距離和波紋的大小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木棒的振動幅度越大,水柱的噴射距離就越遠而且波紋就越大。這是為什麼?如果簡單的解釋,就是水泵通過葉片的旋轉將能量傳遞給了運動中的水分子,所以水分子的能量得到了加強。這裡對於因木棒振動而引發的振動中的水分子而言,水泵就是一個能量放大器。這和電的產生有啥關係呢?

前面我們講到,磁場的本質是什麼?磁場的本質是高速流動的‘暗物質流體’。接下來,我們將水泵右側的‘水’視為在磁鐵兩端高速流動的‘磁場’(即暗物質流體),‘木棒’視為‘導線’,木棒在水中振動引發了水分子的振動,導線在磁場中做切割磁力線運動,也會對‘暗物質粒子’產生擾動,並引發暗物質粒子的上下振動,暗物質粒子的上下振動也會呈現出像水分子振動那樣的波紋,此時高速流動的暗物質粒子所攜帶的能量,就由一個變成了兩個:一個是沿磁力線方向高速運動的能量,另一個是上下振動的能量。當這顆暗物質粒子穿過導線到達導體內部時,導體能不能像水泵那樣對這些暗物質粒子產生加速效應呢?我們都知道導體都是由金屬原子組成的,原子就像一個個天然小磁鐵的疊加體,有明顯的磁道,而金屬晶體其實就是這些天然小磁鐵‘首尾相接的結果’(如圖1-11所示),所以,導體就是一個‘天然的水泵’,一個‘天然的能量放大器’。當擁有一定振幅且擁有較高速度的暗物質粒子經過導體並被這個‘天然的加速器’加速後,暗物質粒子的振動幅度、速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且根據能量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與振動幅度的平方成正比這一理論原則,我們就能計算出,此時的能量提高會呈現幾何級的遞增現象。也就是說,在經過導體的加速後,單個粒子的能量得到了數百甚至是數萬倍的提升,正是這種能量的瞬間提升,讓暗物質粒子體現出了‘電’性。這裡有一個問題,即然導體中天然存在這種加速效應,為什麼在導體通電之前,我們感受不到這種效應的存在,只有當給導體通電後,我們才會感受到這種效應呢?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和我們感知這個世界的方式有關。下面舉一個例子,用一個乒乓球去擊打一個小鐵球,由於乒乓球太小,質量太輕,所以,對這個小鐵球來講它就感受不到這種撞擊,也感受不到這顆乒乓球的存在,如果將一連串的乒乓球加速到很高的速度去撞擊這個小鐵球,就會使這個小鐵球產生足夠的振動,這時對於這個小鐵球就會感受到乒乓球的存在。同樣的道理,紅外線,一直存在於我們的周圍,但是,由於振幅太小,所以我們無法感受到它的存在,當它的振動達到一定的幅度時,就會變成可見光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第二個原因。在於原子內部暗物質粒子的運動方式。暗物質粒子在原子內的運動並非是‘定向噴射’的方式,而是呈‘閉合式循環往復’運動模式,如果形象的來描述一下這些粒子的運動軌跡,就和磁鐵的‘磁力線’完全一致,從一端出來,馬上又從另一端回去,所以雖然具備較高的能量,作為一個整體對外‘不做功’。當一顆粒子闖入這個原子的內環境後,首先會被這個內環境進行加速,但是如果這顆粒子被加速後的最終速度達不到這顆原子的‘逃逸速度’,就會在這些粒子的裹挾下成為這顆原子的一部分,沿這顆原子的既有軌道運行,反之當這顆粒子的闖入速度達到一定的數值時,經這顆原子加速後的最終速度超過了這顆原子的‘逃逸速度’,就不但不會被這顆原子俘獲,而是以極高的速度衝出,於是‘電’的效應就體現了出來。對於這種效應其實在我們目前的航天科技中經常見到,我們常常提到的: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以及在星系航行中利於‘木星引力’的加速都是對這一原理的應用。

第三個原因。導體對暗物質粒子的的加速方式,是一種將‘橫波’轉化為‘縱波’的方式。僅憑這一簡單的轉換,就將能量瞬間提高了數百倍甚至是數萬倍。

所以‘電’是什麼?‘電’是人為產生的橫向波,經導體這個天然加速器‘縱向’加速後以縱向能量束(縱向波)的形式對外傳播的結果。是‘橫波’被‘縱向’加速後形成的一種沿導線高速流動的‘集束縱波’(我們習慣上稱之為‘電弧’)。(持續更新中,請添加關注以瞭解最新內容)

下一節:暗物質在人類世界消失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