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史村胡忠治人生記

郝生英張中偉

家學淵源 順勢成長

胡忠治大夫,祖籍平遙西胡村人,清朝末年時,祖父為幫助嫁到介休史村的姐姐照應、理家,便將全家遷居去,從此全家便都成為了介休人。

1953年6月胡忠治出生後,家庭貧窮,到1958年時,人口已經上升到五口,全家竟然還生活在一間不到二十平米的房間內。為了疏散人口,緩解壓力,經父母商量,決定讓小忠治到平遙北羌村,投奔外祖父郭佔魁家居住。

郭佔魁原為平遙弓村人,由於早年信奉佛教,後來距村不遠的北羌村彌陀庵住持仁翰法師圓寂,彌陀庵無人住持,面臨荒廢,於是虔誠於佛教的郭佔魁便與妻子一起來到居住。解放後,他們的戶口也便由原來的弓村遷移到北羌村。土改時,還在廟裡給他夫婦分下兩間半房產,所以他們便一直居住了下來。胡忠治到來後,也便跟隨外祖父們在廟裡開始了青燈黃卷、晨鐘暮鼓的生活。

介休史村胡忠治人生記

照片中間穿白衣下蹲者為青年時的郭佔魁

小忠治來到彌陀庵時,也正應是開始啟蒙讀書的時期,於是熟悉佛教的外祖父,就每天讓他在經書上認字。郭佔魁青少年時愛好武術,還拜平遙梁坡底村人、仙猿通臂拳名家梁廷元為師,學有一身好功夫。民國年間,還曾擔任過樑趙區十八村國術館的總教練,後到呂梁方山擔任過督察長。於是每天早晚,郭佔魁便讓外孫小忠治跟上自己學練武術基本功。郭佔魁還有一個重要的生存手段,就是行醫,他在當初學練武術時,還隨師傅學到了醫學基本理論和辨識中草藥的本領,所以每當適時採集中草藥時,小忠治也就成了外祖父的得力助手。從五八年到六五年,在這七年期間,小忠治在外祖父身邊無論從識字書寫、辨識採藥,還是行醫開方上,都打下了相當基礎。如果小忠治後來一直跟隨外祖父生活下去,可能也會成為一個就像外祖父一樣生活的人,但國家開展的“四清運動”,開始改變了小忠治的生活方式。

介休史村胡忠治人生記

郭佔魁26歲時,十幾位病癒患者湊錢照像。

1965年,在全國開展的“四清運動”中,郭佔魁生活和居住的彌陀庵,被當作散佈宗教迷信活動的場所被工作組取締,大量佛經付之一炬,許多佛像以及鍾、鼓、磬、木魚等法器被沒收,用馬車拉走。郭佔魁夫婦被強行離開香火不知繚繞了多少年代,花草蒔弄了將近一生的彌陀庵,回到弓村家中居住,於是年已十二的小忠治,便也回到史村家中父母親的身邊生活。

做為父親的胡億昌,本來準備讓忠治開始在村裡上學讀書,不料翌年開展的“文化大革命”,不僅學校停課,而且紅衛兵還將他們信奉佛教的家給造了反。於是父親便將小忠治,帶上一條與自己創業相仿的人生之路。

忠治的父親胡億昌,小學文化程度,原本是村裡的農民,但在他二十歲左右時遇到了一件改變人生命運的事:這年他的奶奶生了病,讓他請來鄰村的一位醫生診斷後開了藥方。不料這時奶奶的病,還沒有抓藥就日見其好,後來家裡人也就將抓藥之事給淡忘了。不料那醫生得知胡家未服藥而病癒,於是很生氣地來把藥方拿走了,這下可傷了胡億昌的自尊心。從此胡億昌就開始用節約下的錢買了不少醫書,開始了懸樑刺股般的用功苦讀,最終成為譽播遠近的有名醫生,解放後,他還給收編進入村裡的保健站。由於父親是鑽研成才的先例,面對小忠治的命運前途,父親決定讓他一邊跟上自己在村裡行醫看病,一邊在家裡閱讀各種醫學典籍,並用毛筆字抄寫經典段落,以加強記憶,加深印象。這時的忠治已有十四五歲,而且通過外祖父和父親言傳身教,已成長為一個具有好學上進思想品質的青年。所以在父親的引領下,很快就成為有著獨立行醫能力的時代青年。

1969年“文革”武鬥停止後,全國各地開始貫徹執行毛澤東主席,關於衛生工作的“6·26” 指示,要求“村村建衛生所,人人爭當赤腳醫”,與史村相距約二公里的南賈村想建立衛生所,但苦於沒有醫生。胡億昌經常在那裡行醫。於是村裡的幹部便對胡億昌說:“我村建立衛生所缺少醫生,就讓你兒子到我們衛生所來當赤腳醫生吧。”父親聽後便高興地答應下來。1970年初,胡忠治的戶口便被遷到南賈村,跟從公社衛生院臨時抽來的醫生範銘溫,還有一個年僅17歲的青年組建了南賈村衛生所,於是胡忠治便成了一名有編制的“赤腳醫生”。

介休史村胡忠治人生記

虛懷若谷 自學成才

俗話說:“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各人。”胡忠治在南賈村擔任赤腳醫生後,不僅使他的醫學才能有了用武之地,而且他還利用行醫的機會,虛心接觸和接近了不少有著高深知識的各方面人才,使自己在廣收博取中不斷充實起來。不僅如此,他後來還憑藉自己的辛勤努力,參加了全國組織的自學考試學習,以至後來,不僅在全縣農村醫生摸底考試中,考取了全縣第一的好成績,而且還晉升為國家統一編制的中級中醫師職稱,從而為南賈村民,也為全民健身的醫療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胡忠治所在的南賈村衛生所,與村大隊部(現在叫村委會)在一個院子裡。好學上進的忠治有了每天接觸各種報紙的條件,而且他尤其愛看《參考消息》,因為上面都是國內外的時事形勢和奇事逸聞。在實際從事醫療工作中,忠治深深感到自己所有的醫學知識遠遠不足,於是便想通過購買各種現代醫學書籍,來趕快充實。當時處於“文革”期間,知識書籍嚴重缺乏,忠治便通過在平遙新華書店工作的一位親戚,定購了不少大學醫學教材。在自學醫書的時候,發現沒有數理化知識是很難學進去的。於是忠治不由想起自己與文進老爺爺交往的過程。

那是還在忠治剛回到史村的那段日子裡,忠治在跟隨父親看病的過程中,結識了村裡一位從沁源百草村搬遷來的文進老爺爺,他老伴有病經常需忠治去診治,在相聊中忠治發現此人天文地理、理化文學無所不通,於是就不顧文進老人還戴有“富農”帽子的顧忌,有意尋機接近,就在傾聽老人的閒侃中,使他的文化知識有了很大進步。在學習知識上,老人有一句名言:“投師不敵訪友”。依據此理,他後來在南賈村又發現了一位中學退休教師楊中效,此人不僅人緣好,而且還樂於幫助青年進步,於是胡忠治就將自己在自學教材時遇到的問題,主動向楊老師請教,因此不少數理化方面的難點,給得到輕鬆解決。在與楊老師的相處中,忠治還借閱了古線裝本《古文觀止》、《數學基礎知識》與《中國文學史》等書,通過這些書的閱讀,真是獲益良多,受益匪淺。同時,在知識上還得到楊老師弟弟,山西大學姚奠中教授五十年代的學生楊林茂老師的親自指點。

1977年,國家重新出版“63版”一套17本的《數理化自學叢書》,從報紙上得到消息後,忠治專程到平遙新華書店定購了一套。這套書的內容主要是大學以下的知識,通過系統學習這套叢書,進一步奠定了胡忠治的現代醫學知識和數理化知識,為後來醫療技術水平的全面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1985年,國家組織鄉村醫生摸底考試,有著淵博醫學知識的胡忠治大夫,竟然在全縣七百多考生中,考取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喜訊一經傳開,人們對這位簡直沒進過一天學校,但就是憑藉自己的頑強刻苦,自學自勵,成長為知識豐滿,醫技精湛的醫學人才,給予了高度評價。

與時俱進 精彩人生

胡忠治大夫謙虛好學,自學成才的精神和品質,不僅表現在提高醫療技術方面,而且就是在武術競技、財會管理、電腦操作等方面,也都有突出的業績表現,這就使他的人生經歷,顯得更加豐滿,更加精彩。

1975年,全國著名武術家、介休南賈村人賈保壽先生,瞭解到胡忠治從少年時期就有武術基礎,而且經常演練,從不間斷,於是便推薦進晉中體委舉辦的武術教練員培訓班,在榆次學習了一個多月。同年,還讓他參加觀摩了全區在昔陽縣舉辦的晉中地區武術運動會。回到村裡後,大隊領導讓忠治在村辦小學裡,組建了“武術少體校”,教練了二年多武術課,參加了縣、公社、村集體組織的多場武術表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和評價。

農村衛生所建立,當時叫“合作醫療”,是在沒有資金保障的情況下,國家推行農民看病不要錢的醫療試行制度。這種不完善的醫療制度,使許多村辦衛生所,藥品耗完後便再無錢採購藥品,形成有醫無藥,名存實亡的局面。村支書知道這種情況後,就頂著上面的壓力,堅持社員看病按國家規定價格收取藥費,號稱“免醫不免藥”。這樣,周邊十幾個村的社員,便都來胡忠治所在的村衛生所買藥。這樣每天有流水業務的衛生所,就需建立獨立的財務核算,村裡讓忠治兼職此項工作。為勝任這項工作,忠治又找當過三個大隊(村)總會計的表叔王長文,向他學習了財會知識。

為了儘快提高醫療水平,緊跟時代開闊眼界,胡忠治大夫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先後自費訂閱了醫學雜誌和報紙《中級醫刊》、《實用內科雜誌》、《健康報》等。訂閱的其他報刊雜誌有《科學愛好者》、《知識就是力量》以及報紙《山西科技報》等,並且堅持長期訂閱,使他的醫療知識在短時間內就得到有效提高,而且各方面知識,也在人生歲月中不斷得到充實和增長,從而成為全面性人才。

介休史村胡忠治人生記

1986年,鄉辦衛生院原來的會計調走,新任的會計不懂財會業務,院長又調胡忠治去張蘭鎮衛生院工作,並擔任了財務會計的技術指導。就這樣,胡忠治大夫一直工作到2013年6月,才光榮退休。

進入新世紀後,在電視、電話進入千家萬戶的基礎上,電腦互聯網也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領域。2004年,大學畢業剛到工作單位不久的兒子,就給父親胡忠治買了一臺進口東芝筆記本電腦。在兒子的引導下,胡忠治參加了介休市政府組織的在職人員電腦操作培訓,並獲取了電腦操作證書。電腦互聯網的操作掌握,對於把追求和探索未知知識,作為極大興趣的胡忠治來說,無疑等於為虎添翼。從此,胡忠治在網上搜集學習了眾多方面的知識和信息,極大地拓展了視野,不僅充實和提高了分析認識能力,而且更豐富了退休之後的晚年生活。現在的胡忠治大夫,不僅能在電腦上搜集各種知識,而且還能在上面寫出各種文體的文章和書籍來。

縱觀胡忠治大夫數十年的成才成長史,可以說他確是一位集家學傳承與自學成才為綜合特點的典型人物。雖然童少年時由於家境貧寒,社會動亂,影響了他上學讀書的機會,但他先在外祖父的濡養和培育下,後在父親的引導和培養下,順利成長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赤腳醫生”。同時他還能借助李文進老人、王長文表叔、楊中效、賈寶壽老師的知識滋潤和薦拔之力,使他在醫學、武術、財會、互聯網、文學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發揮和提高,特別是在醫學方面,更成為醫德高尚,技能超群,名聞全縣的杏林人物,同時也成為不畏逆境,自強奮進,深受社會尊重,自學成才的優秀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