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的逆襲

書法功課正經練書法的才關注關注

野百合也有春天

據說隸書是因為秦朝末年,由於秦始皇大發獄卒、興徭役,當時下層官吏需要書寫的文案非常的多,而當時流行的小篆書體寫起來又非常的複雜,逐漸在底流行起來的一種字體。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隸書是程邈創造的:

羊欣在《採古來能書人名》中說:秦獄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於雲陽獄,增減大篆體,去其繁複,始皇善之,出為御史,名書曰隸書。

不過,一種字體的產生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所創造,更多的可能是程邈總結並且規範了隸書的寫法,這一點和倉頡造字的傳說差不多,但不管怎麼說,隸書是從民間興起的,並且最後為官方所認可,成為一種官方書體,說他是一種草根書體也不為過。

這種字體把原先篆書的偏長的字體變成了扁方,出現了撇、捺、點等現代漢字的基本筆畫,隸書的“波橫”的寫法更是增加了字體的美感和律動感。通過這些改變,把篆書複雜的筆畫變得簡潔明瞭,更容易識別和書寫,所以逐漸在民間發展演變,逐漸出現在碑刻和石刻上面。

到了漢代中後期,立碑刻石這種形式被儀式化,官方也需要這種形式紀功立德,使得隸書從民間書體一躍而成為“廟堂體”,取得了官方正體地位,逆襲而稱為漢代的主流書體。

時隔千年,我們現在還能夠能夠見到很多漢代碑刻,和它當時取得的官方正體地位有很大關係,官方和民間都開始廣泛使用這種書體,比如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曹全碑》、《張遷碑》、《史晨碑》、《禮器碑》、《乙瑛碑》、《孔宙碑》等等。

除了漢代隸書的正體地位,到了唐代很多碑刻的碑額(碑的標題部分)都單獨用隸書書寫,也體現了隸書的地位。

隸書的逆襲

東漢隸書曹全碑,漢代隸書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品

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隸書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隸書之前的文字屬於古文字,隸書以後的文字屬於今文字,今文字就和我們現在的文字差不多了。

現在我們大部分人都能看懂隸書,卻很少有人能夠看懂篆書,就是因為篆書屬於古文字。隸書的出現是劃時代意義的,無論是從書法史上還是文字學上。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

中國書法史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就是“隸變”。

就是由隸書發展演變成3種書體,分別是草書、行書、楷書,很多人認為是現有的楷書,然後由楷書變出行書,又由行書變成楷書。

其實不是這樣的,這三種書體都是由隸書演變而來,而且這三種書體出現的時間節點也非常的相近,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在糾結到底是先有的行書,還是先有的楷書。

其實剛開始,楷書和行書也是首選在民間出現,最初的字形應該在楷書和行書之間,是一種行楷的狀態,因為行書的意味比較多,後人一般認為先有的行書,後出現的楷書。楷書應該是行書的規範化的結果,而行楷是楷書的快寫。

我們現在能夠看到隸書的萌芽、發展和成熟,主要是依據的漢代的簡牘帛書,比如著名的《天水放馬灘秦簡》、《馬王堆帛書》、《居延漢簡》、《武威禮儀簡》等等。

從戰國到秦漢,簡牘書法不僅呈現出了書法的演變,具有書法上的意義,對於後人瞭解文字的發展也很有意義。

隸書的逆襲

馬王堆漢墓帛書欣賞《戰國策縱橫家書》

章草,草書的一種,由隸書演變而來,不是我們平時見到的草書,這種草書就是隸書的一種快寫,只是在單個字上做了改變,在章法上還基本沿襲了隸書章法,有明顯的行距和字距。著名的有三國時期書法家皇象的《急就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

漢代以後,隸書被楷書、行書和草書所取代,更多的人開始學習更加簡便的行書和草書,王羲之的出現,把行書、楷書、草書三種書體規範成熟,自創“新體”,更加容易被人學習和書法,加上他的書法飄逸秀麗,得到廣泛的認可,把行草書推向了一個高峰。

而北朝則流行起了魏碑,屬於楷書的一種,一時間刻碑在北朝蔚然成風,以至於後來官方都下令禁止刻碑。

到了唐代則更加註重楷書,楷書成為主流書體,從考試到官方文件書寫都使用楷書,唐朝的楷書法度嚴謹,在書法史上被認為是“尚法”的典範。

而到了宋朝,以“宋四家”裡米芾、蘇東坡、黃庭堅為代表的“尚意”書風開始流行,文人士大夫都爭相學習行書,更多的是展現書寫的感情和性情。

元代和明代也很少有人學習隸書,我們平時能見到的,只有提倡復古主義的趙孟頫學習和書寫過隸書。

直到清代中後期,由於文字獄越來越嚴重,文人因為觸犯忌諱,被殺被流放者不計其數,為了片語招禍,文人士大夫之間開始流行考據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經史考證和詮釋上。尋訪名碑、殘石,著錄古代碑刻成為一時之風氣。

加上帖學日漸衰微,明末清初的文人又想追求個性自由,以黃宗羲為代表的追求氣勢、力度和陽剛的美學被更多的文人學者所接受。再加上乾隆、嘉慶年間,北魏、漢代的碑刻被大量的發現,漢魏碑刻又重新被文人重視起來,碑學開始產生。

尤其是清代早期的碑學,主要以漢代碑刻為主要特徵,出現了很多隸書的大家,比如金農、鄭板橋、與當時流行的董其昌、趙孟頫書風不和,一度被認為是狂怪書風。

而到隸書的中後期,由於碑學發展到了朝野內外,文人也加入進來,並且出現了書法理論著作,這一時期的書法家如伊秉綬、鄧石如、錢豐、如讓之、陳鴻壽等等。

這一階段的碑學仍然是以隸書為主,這些文人士大夫,有的以帖學的筆法寫隸書,為隸書的書寫開闢了新的方向,也使得隸書得以文人化。

總之,隸書是一種自上而下流行起來的書體,它從民間書法到得到官方的認可,再到清代文人的介入,使得它完全擺脫了它的草根性,從草根書體一躍而成為氣息典雅、具有廟堂氣象的正大書體。

隸書的逆襲

伊秉綬隸書對聯:三千餘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

你覺得呢?

隸書的逆襲


【延伸閱讀】


書法大師的寫對聯,和普通人有啥區別?


各省書協主席書法大PK | 法帖


30年代的書法字帖,由

他承包了


"禁止倒垃圾",2017最牛書法?


按理說,這是當今最好的書法


田蘊章:我父親的書法前無古人……


13位名家的13張面孔:書法的希望就是要有批評的聲音


隸書的逆襲

筆墨紙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