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必须用行动回答了

在2005年,总LI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然后,钱老还写到纸上,如下图:

钱学森之问,必须用行动回答了

在两弹一星的那个年代,没有私人汽车、没有房地产、没有月供,生活在那个全民艰苦奋斗的年代的人们:没有物质上的欲望(压根没这个条件),国家承受着美国等强国的压制,所以国民对国家的建设贡献是自发和自愿的,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我们的科研人员是心无旁骛日以继夜的做研究,根本不考虑回报,他们的付出和无数的工人农民的挥洒汗水是一样的,不顾个人艰辛,全力奋斗。比拼的是谁给国家做的贡献多,而不是比拼谁的房子多。所以,我们在那个年代能创造很多科技的神话。

当时间推进到21世纪后,我们的经济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强大了,国民收入提高了。普通市民都普及拥有小汽车和私人商品房甚至别墅。加入WTO后,奠定了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企业走上市场化为国家创造外汇,而人才同样需要走上市场化,需要依靠强大的吸附优势去促进核心人才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所谓“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然而,目前国内的环境,大家都在感叹:科学家的收入还不如XXX的。这样的状态,必须改变。

1,对于科普教育,不要再搞太多的文学色彩的“艰苦故事”,现在很多大学生首选的专业是:金融、商务、财经等。而且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第一件事就是:考公务员!!!为何会这样?因为过去太多的文学都在宣传:

技术员艰苦付出、几天不睡的加班做试验、要去荒无人烟他的大西北做研究、几年见不到妻子/儿女/父母、长期连续工作积劳成疾,甚至牺牲生命等等……这在过去需要英雄刺激全民奋斗的年代,需要这样的励志故事……但是,现在进入高速的信息年代,早已国富民强,人人过着拿着手机就做生意的年代,你说这些故事能起到刺激科研的效果吗?不但起不到,反而吓怕太多的年轻大学生,甚至让很多人从小就开始害怕当技术员,让他们潜意识里觉得“搞科研就是吃苦”,这是极为不妥的。

2,对于当代学生,我们应该多树立科技创造国家财富和个人财富的理念,无数精英人士通过读书和创业,一边促进了国家的科技发展,一边也成就了个人生活的改善,这才是正面和正向的。我们国家的:马云、马化腾、张朝阳、李彦宏等等。外国的:乔布斯、盖茨、扎克伯格等等。这些人首先是技术达人,然后用自己的技术创业,不但为自己的国家做了贡献,个人也创造了财富的神话

3,国企科研机构的人才必须改变,他们没有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朝九晚五拿份死工资,还要承受着车贷房贷压力,他们的锋芒必定被磨钝,工作积极性更不如民企的岗位,这就生产矛盾了:

有条件做基础研究的,但是没工作激情和创新思维;没条件做基础研究的大量人才却从事着模块化的下游技术开发。这就是极大的死结,并被狠狠的打面:日本的科研人员在19年里拿了19个诺比尔奖(都是物理和医学的),而我们只有2个(1个文学,1个医学),要知道日本人口只有我们的:1/10。我们的科研必须改革!刻不容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