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連險、年金險、分紅險哪個更好?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被保險業務員安利各式各樣的理財險,而且宣傳總是帶有迷之高級感,

諸如:金融輕資產、金融房產、空賬生息、到賬雙息、生效三息、月領分紅、高檔預期……

直接能把人給搞懵。

再具體到產品類別,年金、萬能、投連、分紅等繁雜的分類又會把人給繞暈,讓人完全搞不清楚。

【補充幾句話簡要說明“萬能”,“分紅”,“投連”不是險種,只是產品設計形態,且只能附加在壽險和年金上面等。而年金是個險種概念。】

這時候大家不要慌,我們來回到這些產品的本質上,幫大家一一梳理清楚。

1、給常見的理財險分分類

大家平時買理財最看重的是什麼?保本、保息對嗎?

理財險也是一樣,產品的關鍵點就是本金和利息。

所以,回到產品的關鍵點,無論是年金、萬能、投連還是分紅,這些理財險我們按照是否保本、保息,就能很清晰地區分出各產品的差異:

①先看保不保本

②再看保不保息


投連險、年金險、分紅險哪個更好?


如圖所示,

保本保息的是年金險(收益確定)

不保本也不保息的是投連險(可能虧損)

保本不保息的有萬能險和分紅險(不會虧損,收益不確定),其中分紅險的收益可能為0。

看著有點複雜是不是?別急,下文我們將圍繞這個分類詳細展開說。

1)不保本的產品——投連險

理財保險作為最為保守的投資方式之一,基本上都是保本的,也就是說,絕對不會虧。

但是其中也有意外,就是投連險。

投連險屬於收益比較高的理財險,根據各家保險公司的運營能力,有不同的收益,好的年份7%,8%年化的一抓一大把,但也有虧損的可能。


投連險、年金險、分紅險哪個更好?


平安就曾經因為大規模的投連虧損事件被憤怒的投保人圍住了公司大樓:

2001年12月6日,《南方週末》刊登了記者杜衛東撰寫的調查《平安“世紀理財”:被隱瞞的虧損真相》。該文稱“0.67%的人賺了,99%以上的用戶至今入不敷出”。

報道發出後,平安福州分公司被憤怒的投保人圍住,要求進行退保。

這就是業內戲稱為“投連之殤”的事件。

相比於其他的理財型產品,投連險風險中等(介於股票與證券之間),收益不錯,屬於可謹慎選擇的產品。

好多人會被投連險在某個時點的高收益迷惑雙眼,一定要先確認自己能接受虧損之後,再考慮選擇投連險。

2)保本且保息的產品——年金險

除開投連險之外,別的理財險都是保本的(不計各種手續費的情況下)。

其中,最簡單的就是年金險,屬於保本保息的產品。

當然,年金險的保息跟我們理解的不太一樣:

它不是固定的利率,而是固定的領取金額。

一般的理財產品會告訴你,我(某一年)的年化收益是N%,快來買;

年金險則很單純不做作,只會告訴你,你在XX歲能領多少錢。

年金險的領取時間和領取金額都是被寫入合同的,正因為如此年金險才被譽為“給你一個確定的未來”。

同理如果你準備購買一款年金險卻有銷售告訴你關於:

享受雙息!

保底收益n%

之類的話,你就要留神了。

年金險跟百分比有關的數字只有兩個,一個是保險公司設計產品時候的利率,也就是預定利率(鏈接預定利率文章),代表年金險的收益上限,2019年底炒得很火熱的4.025%年金險,其4.025%就是預定利率。

另一個是IRR(鏈接irr文章),叫做內部收益率,是我們通過領取金額倒推出來的一個數字,用來判斷一款產品在某個時間點的收益怎麼樣。

這兩個數字呢,都是越多越好,而且沒有寫入合同,除此之外年金險就沒什麼跟百分比有關的數字了。


投連險、年金險、分紅險哪個更好?


如果銷售告訴你這是一款年金險,卻告訴你預定利率、內部收益率(IRR)之外莫名其妙的利率、生息、計息之類的文字,就說明這款產品不是一個純粹的年金險。

而這些花哨的數字恰恰是引起銷售誤導的重災區。

所謂的“五息”都跟年金本身無關,而是另外一個單獨的賬戶享受到的利息,並且這些利息是會變動的。

遇見這種宣傳的時候請淡定,去問一下銷售員:

年金幾歲開始領,寫到合同裡的數字是多少;

年金險的預定利率是多少;

這款年金險的面目就出來了。

3)保本卻不保息的產品——萬能和分紅

在非保息(收益不固定)的情況下,我們也有兩種理財險可以選擇,

一種是萬能險,它有保底收益;

一種是分紅險,沒有保低收益。

1.有保底收益

所謂保底收益就是指最低年化收益,比如說今年投了1萬塊錢萬能險,承諾保底收益為3%,那今年萬能險保底的收益就是10000×3%=300,這是一個最低值,還可以拿到更高的收益。

萬能險的保底收益,不同的公司設置的不一樣,一般為2%,較差的設置在1.75%,優秀的設置在3%。

很明顯,保底收益越高的萬能險對我們越有利。


投連險、年金險、分紅險哪個更好?


由於萬能險的收益存在不穩定的情況,所以經常有公司這麼玩:

把產品前幾年的實際年化收益做的很高,用來吹牛吸引人,“近5年產品收益率持續在5.3%!未來也有望保持”。

等到吸引進來足夠多的用戶後,就把大門緊閉,實際年化收益逐年降低直到貼近保底。

(某款萬能險的利率變化情況)

我們以某公司的一款萬能險公示的利率來看,初始結算利率為4.6%,之後一路下降目前已經跌倒3.7%了,目測未來還可能繼續下降。

所以如果你聽到一款產品說收益率n%,千萬不要心動,冷靜下來,分三步走:

①看看是不是萬能險,問一下保底收益

②再去保險公司官網查一下近年來的實際結算利率

③再結合自身需求看看是否要買相應的產品

萬能險的結算利率是銷售誤導的重災區之一,經常有公司一某一年的高收益當幌子進行誤導,看到之後請務必小心!看準再買。

目前市場上的萬能險主要搭配年金險來使用:

萬能險就像一個餘額寶賬戶,年金險開始領取後就將相當於我們的工資,每個月or每年給我們發錢;

發出來的錢如果不用,就放到餘額寶(萬能險)享受利息。

需要提醒的是,萬能險的存入取出都有一定的限制:

①存入、取出都可能會收手續費;

②取出的資金有限制,一個年度只能取出保費的20%左右。

手續費和具體限制各家公司都不一樣,建議大家關注一下。

對於萬能險,我個人的態度是可以當做長期儲蓄來用,也可以配合年金險進行二次生息用,但因為領取方面沒辦法進行太好的規劃,不太適合單獨拿來養老用。

2.無保底收益

說完有保底的萬能,我們再說一下無保底的分紅。

分紅保險是一種收益沒有保底的產品,也就是說如果公司當期經營狀況不好,分紅可以為0。

很多人把分紅險類比為了股票,實際上這是不恰當的,因為我們從分紅險所拿到的分紅屬於保險公司“可支配盈餘”的分紅,這個可支配盈餘很不透明,並且不可控。

不同於萬能和投連,分紅型保險的分紅是不進行公示的,到底當期有多少收益、持續有多少收益也只有買過的人才知道。

看不透就容易掉坑,不建議大家對分紅型產品有過高的期待。


投連險、年金險、分紅險哪個更好?


另外香港的理財險很多也是分紅型的產品,比如說X升。

由於政策不同,港險的分紅相對透明一些,但也存在著很嚴重的誤導現象的發生,按照過往的經驗來看,正常預期下,一些產品20年的平均年化收益能突破5%,但也存在分紅持續走低的可能。

另外香港還處於波動狀態,希望大家不要看到年化就貿然購買,匯率、資金入境等方面都需要考量。

分紅險可以用作長期儲蓄用,收益不透明,保底收益可能為0,但理論上有高收益的可能,目前階段不推薦購買,一定要購買的話也請找穩定的公司及產品。

2、理財型分類小結

分類過後,我想大家就對各種理財保險有所瞭解了,最起碼不會被瞎糊弄過去了。

什麼?你說你沒記住,我們再來畫一下重點:

這幾款產品的核心區分點在於保本保息

保本保息的是年金險(收益確定)

不保本也不保息的是投連險(可能虧損)

保本不保息的有萬能險和分紅險(不會虧損,收益不確定),其中分紅險的收益可能為0。


投連險、年金險、分紅險哪個更好?


當然除此之外理財型保險還有兩個常見的特點希望大家記住:

①理財型保險屬於長期持有型的資產,短期內的流動性很差,甚至有虧損的可能,適用於做養老金、教育金而不適用於做短期理財,短期內取出甚至會虧損!

②很多理財型產品是組合型的,比如(年金險+萬能險),比如(分紅型)年金,遇見這種產品大家還是很容易暈。這裡交給給大家一個傻瓜型的判斷方法——只看確定部分!

不管產品怎麼組合,吹的怎麼眼花繚亂,我們只看白紙黑字寫進和合同的領取金額,然後計算收益,什麼利息、分紅、雙息、五息,對不起,我看不見!

OK,再重複一遍重點,請大家牢記:

①區分理財保險,主要看是否保本保息!

②理財險建議長期持有,短期內優勢不大!

③搞不懂就只看確定部分!看寫入合同的領取金額!

④是理財神器,但非萬能工具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當然不是反對理財險,因為它確實有優勢。

除了某些特定產品,理財型保險在產品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可以很好地作為財富傳承,養老金、教育金規劃的工具。

但因為銷售誤導的盛行,很多人對理財保險抱有了不切實際的幻想。

幻想來自於人性本能的貪婪。

我們都知道,沒有任何一個金融產品能在流動性、安全性、收益性上三者都做到最優,其中必然會有一個角色的缺失。

好多人誤以為P2P會是三者的一個完美結合,一頭熱血就扎進去了,結果卻連本金都賠光。

保險作為一個風險管理的金融工具,往往會更重視安全性,適當犧牲一定的流動性。

“黑天鵝”事件的提出者塔勒布在其最新著作《反脆弱》中提到:反脆弱性是積極主動加上保守偏執的組合。

唯有保守偏執的那部分才能鎖定住你既有的資產,進而才可放心地將剩餘那部分資產做積極主動的投資。如此,損失是確定的,收益卻是不設上限的。

這些理財險產品都是家庭資產配置的有效工具,經過合理組合後,家庭財務方能夠在長期的經濟波動中形成強韌的反脆弱性,實現持久的健康和穩定。

前提是你對理財險抱有合理的預期、理性的態度和正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