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老十三無緣嫡位真的是因為敏感而又高貴的出身嗎?

宋安之


既然說的是《雍正王朝》那麼我們就先拋開歷史,好好看劇。十三爺的出身我們是在傳爾丹六萬大軍在西北全軍覆沒以後,朝廷急需一個大將軍王代康熙出征。胤禛很想拿下大將軍王職位,但是自己能力不夠,就想舉薦被囚禁的十三阿哥胤祥。這時候鄔思道即使阻止,說老十三的外公是喀爾喀部的大漢這樣很容易落人把柄,即使你拿全家百餘口身家性命力保也不行。那我們就可以推測出老十三的母親就是二月河先生另一部大作《康熙王朝》的寶日龍梅。寶日龍梅作為被葛爾丹滅國的公主,其實雖然有高貴的公主身份,但是國破家亡,身份落魄也不能說高貴。



所以我們並不能完全的將十三阿哥不能登基歸結到其所謂敏感蒙古汗王的身份上。因為順治皇帝的母親孝莊太后也是來自蒙古親王。當然喀爾喀汗國可能和附屬部族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十三爺之所以不適合皇位,太子第一次被廢,老十三被康熙囚禁起來,康熙和張五哥的一段對話才說出了本質原因,康熙問張五哥哪個阿哥最好。張五哥說十三阿哥救過我的命,還有他俠肝義膽,古道熱腸,所以最好。康熙於是接著說


他最好,就是他最適合當太子。

張五哥說:

最好不一定最適合。十三阿哥容易相信別人,辦事不會拐彎,所以當不好太子。

十三阿哥被康熙稱作“拼命十三郎”,做事很講義氣,太子被康熙通緝,也只有老十三在太子身邊,並且當著康熙的面怒懟大阿哥“最是無情帝王家”。康熙都對老師有情有義的性格十分讚賞,但是兩次囚禁十三阿哥只是為了磨平他的性子,讓他更好的幫助老四。因為以老十三的性格在爾虞我詐的朝廷中很容易被利用,一衝動就惹出什麼亂子。


所以老十三不能登上皇位的原因

首先他的出身其實影響不大,對於他當大將軍到西北平叛容易落人口實。

最重要的還是老十三的俠義不會拐彎的性格,太過剛烈,不適合當皇帝的器宇。

老八為了大將軍王犧牲了傳爾丹和6萬大軍,雍正為了穩定西北,縱容年羹堯殺了富寧安和3萬兵馬,這是老十三做不到的。


紅雨說歷史


老十三胤祥至情至性,嫉惡如仇,是康熙諸皇子中有名的“俠王”。在《雍正王朝》中,胤祥生母是喀爾喀公主寶日龍梅,外公是喀爾喀蒙古大汗土謝圖汗,也就是說,他是大清皇帝與蒙古公主的血脈,出身非常高貴,比老八辛者庫賤婢出身的母妃要高出十萬八千里。那麼一身俠氣的胤祥之所以無緣帝位,真是的因為敏感而又高貴的出身嗎?

答案顯然不是,雖然大清皇帝一再宣稱滿蒙一家,但自孝莊太后以來,蒙古妃子在清朝皇室中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就再也沒有登堂入室,成為後世皇帝的生母。可能有人會說道光帝的孝靜成皇后也是蒙古妃子,可事實上,孝靜成皇后只是咸豐帝養母,因感念撫育之恩加上生母早逝,咸豐才尊其為康慈皇太后。

但據史料記載,胤祥生母章佳氏出身鑲黃旗包衣,由宮女受寵成為庶妃,死後僅被追封為敏妃。雍正繼位後,胤祥深受重用,追封母以子貴的章佳氏為敬敏皇貴妃,並遷葬景陵。

由此可見,胤祥出身並不高貴,相反倒是有些卑微。這也恰好印證了胤祥自幼失牯,受盡兄弟的嘲諷與欺辱,養成一副天不怕地不怕,嫉惡如仇的性格。

胤祥之所以無緣帝位,最關鍵的原因在於他過於忠厚,不會權變的性格。

可能有人又要問了,正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一身俠氣的胤祥成為皇帝不是應該能更好的造福天下蒼生,匡扶社稷嗎?

話是沒錯,可古往今來,皇帝所代表的並不是他個人,而是以他為核心的皇室成員和權貴階層,皇帝必須站在這些人的立場上來頒發政令,治國理政。如若不然,他的皇位很可能岌岌可危,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和質疑。胤祥心地磊落,至情至性,不會權變,容易感情用事,根本不是一位合格的帝王人選。皇帝講究冷酷無情,殺伐決斷,絕不能摻雜過多的私人感情。可以想象,如果胤祥登上皇位,對他而言將是極為痛苦的一樁差事,他再也不能隨心所欲,嫉惡如仇,甚至在面對恨之入骨的敵人時還要笑臉相迎,以麻痺敵人生出防範之心。這就是文覺和尚對老四胤禛說的“有江山便不該有我,有國便不能有家”。

御前侍衛張五哥對胤祥有一番中肯評價:“十三爺心懷坦蕩,行俠仗義,從不暗中算計人,所以奴才說十三爺最好。但人最好並不一定最應該做太子,十三爺太直不會轉彎,又容易輕信別人,所以他雖好卻當不好太子。”老十三對帝位從無覬覦之心,最初是和老四一起保太子,太子被廢后,他又一門心思輔佐胤禛。雖然被圈禁了十年,可關鍵時刻還是靠他拿著康熙的金牌令箭到豐臺大營調兵護衛暢春園,這才讓胤禛暫時坐穩了這個來之不易的皇位。雍正登基後幾次遇險,都被胤祥化解於無形。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念念不望皇上四哥,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歷史茶坊


跟出身有關係,但並不完全是因為出身。

在《雍正王朝》中,老十三胤祥的外公是喀爾喀蒙古大汗。也就是說,他身上是擁有蒙古血統的。如果胤祥成為太子,甚至繼位為帝,這對於拉攏蒙古勢力是有好處的,但問題也同樣明顯。



在推舉大將軍王的過程中,胤禛曾有過舉薦胤祥的念頭。但鄔思道指出,胤祥的外公是蒙古大汗,一旦在前線因為糧草不濟被拖住,朝堂的悠悠之口就會一齊爆發,到時候胤祥會被攻擊和中傷,最後就會成為第二個傳爾丹。

由此可見,胤祥身上的蒙古背景成為他躋身嫡位人選的不利因素。至少從清廷的立場看,胤祥繼位,對清廷和滿清貴族的利益不利。

當然出身問題絕不是根本問題,胤祥之所以無緣嫡位,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自己的性格。



胤祥從小在軍中摸爬滾打,性格豪爽任俠,重義輕利,光明磊落,做什麼事從來都是直來直去,不會權變,不懂拐彎,既不會搞陰謀,又不屑搞陽謀。胤祥這種人雖然善良,但其實並不適合做人君。

也正是由於胤祥的性格,康熙從一開始也沒有把他納入到未來儲君的考察行列中。他對胤祥的定位就是,在未來的皇帝身邊做一個擎天保駕的忠臣和能臣。所以,康熙對胤祥的塑造一直都是磨平稜角,促使其儘快沉穩成熟,成為一個合格的輔臣。



而且胤祥從政治站位上先是堅定地站在太子胤礽一邊,後來太子徹底被廢,胤祥又堅定地站在胤禛一邊。自始至終,他只是“太子黨”或“四爺黨”的一員,並沒有因奪嫡而形成自己的勢力集團,這也使他始終在奪嫡的過程中只能追隨他人,而沒有自成一派的資格和能力,當然會無緣嫡位了。


達摩說


很可惜,大家所熟知的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義薄雲天,英武豪傑的十三爺的出身不但不高貴,還非常低微。



十三爺,也就是愛新覺羅·胤祥,他的生母是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章佳氏出生比較低微,是鑲黃旗包衣奴才,六品驍騎校碩色之女。最初入宮的時候,只是宮女,慢慢升到庶妃,一直沒有冊封皇妃。因為地位低微,所以和康熙生育的子嗣也很少,只有兩女一男,分別是碩怡親王允祥、和碩溫恪公主、和碩敦恪公主。過後去世於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死後才被追封為敏妃,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雍正帝因怡親王胤祥的緣故,將皇考敏妃撥出包衣,追封為皇考敬敏皇貴妃。


我們來看看奪嫡中的各位皇子的身份從高到低依次是——


1. 皇太子允礽,母親孝誠仁皇后,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赫舍里氏,康熙結髮妻子。四大輔政大臣索尼孫女。

2. 十阿哥允䄉,生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遏必隆女,他的大姨是康熙皇帝孝昭仁皇后。

3. 皇長子允禔,母親為惠妃那拉氏,滿族八大姓之一。


其他的基本上都排不上號。


所以,說十三阿哥出身敏感而高貴,是違反歷史常識的。按照正常的歷史發展規律,從康熙的角度來說,選擇儲君的標準就是首先考慮嫡,然後考慮長,最後考慮賢。

最最嫡出的是太子允礽(1674),太子沒有把位子坐好,經歷幾次廢立,照理說接下來就該考慮皇長子允禔(1672),然而這哥們兒早在太子被廢之前就玩巫術,魘鎮出局了,十阿哥允䄉(1683)高貴,但是一個是比較幼,一個是也不賢,所以接下來往下排就是三阿哥(1677),但是大家都知道三阿哥沒有能力治國,自然往下推就是四阿哥胤禛(1678)。當康熙老爺子的目光掃射到這個位置的時候,正好胤禛已經做好了足夠的準備,雖然不嫡,但是前面嫡的都全部out了,但是同時又是長和賢,所以自然就不存在再往後看了。出生於1681年的,又不嫡,也不長,也不賢的八阿哥,還想發動人海戰術脅迫康熙,基本上是沒戲的,和比自己大3歲的四哥兩個基本不是在一個維度的。


在《雍正王朝》裡,也從來沒有說十三阿哥高貴。第20集康熙去世前託孤,已經向四阿哥解釋了原因——
















首先十三爺從嫡,長,賢的任何一個角度上說,都不可能是皇位繼承人的合理人選,但是因為他和雍正關係一直就很好,所以康熙把它打壓下去,也就是藏起來,一個是可以磨練他的性子,一個是可以讓雍正將來要用他的時候再來放他,提拔他,永遠有恩於他。這都是康熙作為千古帝王的權謀考慮,和十三爺本身的出身並無太大關聯。

不過十三爺也憑藉自己的實力,最後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耀,因其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特別顯著,被嘉獎世襲罔替,封為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

可見即便是在封建王朝,哪怕你出生高貴,混吃等死不幹事,也沒有好下場,哪怕你出生低微,只要做對天下有益的事,老天也自有回報。


HannibalLecter


歷史上十三爺胤祥的出身與《雍正王朝》中胤祥的出身相比,可謂是相距甚遠。

在《雍正王朝》“舉薦大將軍王”的劇情中,提到了十三爺胤祥的出身,他的外公是喀爾喀蒙古大汗。《雍正王朝》中並沒有交代喀爾喀蒙古大汗的真實身份,但是在另一部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中,喀爾喀蒙古大汗就是土謝圖汗。

土謝圖汗所在喀爾喀蒙古遭到了準噶爾部噶爾丹的入侵,土謝圖汗全家都被噶爾丹殺害,只有土謝圖汗的女兒寶日龍梅逃到了北京,最終康熙皇帝打敗了噶爾丹,寶日龍梅也嫁給了康熙皇帝。所以,如果把兩部部同以二月河老師原著小說為原型的影視作品發在一起,十三爺的生母就是寶日龍梅了,而他的外公就是喀爾喀蒙古的土謝圖汗。

但是,歷史上十三爺的出身遠沒有如此的尊貴。

十三爺胤祥的外公海寬,職務僅是個參領,為滿洲鑲黃旗包衣,也就是說他們家就是皇帝本家的奴才。而十三爺的母親章佳氏,生前僅僅是個庶妃,去世之後才被康熙追封為“敏妃”,身份也是非常的卑賤。

但是胤祥在“九子奪嫡”中,自始至終都與雍正站在一起,於是在雍正登基後,胤祥馬上就被封為“和碩怡親王”,他的生母章佳氏不僅被雍正冊封為了敬敏皇貴妃,棺槨還按照皇貴妃的禮儀重新下葬,並且是同康熙皇帝合葬進入了景陵地宮,成為了“母以子貴”的典型。

十三爺胤祥無緣嫡位並不是出身問題,而是性格問題。

“十三阿哥是性情中人,他心地光明,重情重義,但嫉惡如仇,感情用事,不會權變。”

這是康熙皇帝在臨終前,在與雍正的最後對話中,給予十三爺胤祥的評價。

十三爺是出了名的俠王,但是十三爺性格上的弱點也是有目共睹的,康熙皇帝非常清楚這一點。

康熙皇帝對於自己的這個兒子,是既喜歡又欣賞,但是“知子莫如父”的康熙皇帝,同樣知道十三爺的性上的缺點和不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極力打壓十三爺,實際上這更是在保護十三爺。

江南籌款回京,康熙皇帝只封賞了雍正,而沒有封賞十三爺;追比戶部欠款,康熙特意交代不讓十三爺參與其中;熱河太子被廢,康熙害怕十三爺再熱端倪,將其關押了起來;二度廢黜太子的同時,也將十三爺徹底的圈禁了起來。

就連康熙皇帝的貼身侍衛張五哥在與十三爺僅有的幾次接觸後,都能直接指出十三爺的問題:“他人太直,不會轉彎,又容易輕信別人,所以,他人雖好卻當不好太子。”而更何況是康熙皇帝呢。

所以,康熙皇帝始終不將十三爺列入繼位候選人之中,與十三爺所謂的出身沒有關係,而是因為十三爺的性格問題,讓他自己無法繼位康熙。

康熙對於十三爺的定位是賢王和賢臣,只不過培養的方式太過於殘酷了。

十三爺自己沒有奪嫡的想法,他只是全力輔佐雍正奪嫡,而康熙也自始至終沒有打算將皇位傳給十三爺,他希望十三爺日後能極力的幫助、輔佐雍正治理國家,但是為了磨礪十三爺的心性,康熙不惜用到了“苦肉計”,讓十三爺被圈禁在了宗人府長達十年之久。

但是最終,康熙的目的達到了,十三爺的確成為了雍正最為信任也是最為倚重的兄弟大臣,不僅兩度奪取豐臺大營的兵權,拯救雍正於水火之中,穩定了雍正皇位,更是積極參與政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終歸沒有辜負康熙對他的期望,也沒有辜負雍正對他的信任。


雍親王府


逝去即歷史,關注我,持續奉獻優質回答。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皇帝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想當皇帝的。

十三阿哥胤祥就是一個既不適合當皇帝的也不想當皇帝的人。

十三阿哥胤祥人稱“俠王”嫉惡如仇,重情義,不懂得權謀之術,狠不下心來。

在《雍正王朝》中胤祥看不得劉八女的管家欺壓張五哥一家,拔刀相助。

第一次太子被廢時,明知道和太子在一起可能引火燒身,但是不屑於躲閃和逃避。

太子求助胤祥處理鄭春華,胤祥不好推辭,由不忍心將鄭春華處死,幫助鄭春華詐死脫困等等。

我們可以看出胤祥心地善良,光明正大,做事全憑自己的良心,不考慮自己的處境和後果。

胤祥的性格不適合當皇帝,這個康熙皇帝也知道。更何況他並不想當皇帝,從來沒有奪嫡的心思。

胤祥的身份高貴,這一點估計是從康熙選擇大將軍王時,鄔思道提到的胤祥的外公是蒙古喀爾喀大汗。

這一點,我查了好多資料都沒有這一個說法,也許是為了劇情吧。

能查到的資料正好相反,胤祥身份並不高貴,相反還有些低賤。

據史料記載胤祥的母親:敬敏皇貴妃章佳氏參領海寬之女,原為鑲黃旗包衣,剛進宮的時候是宮女的身份,死前未獲得封號,死後追封為敏妃,後來雍正登基後追封為皇考皇貴妃,說起來還是沾了兒子胤祥的光。

所以所胤祥出身高貴沒有依據。

這樣的身份要是想當皇帝也是比較難的。


逝去即歷史


老十三不能繼承皇位,有兩個原因:

1:朝中沒有強硬的後臺,太子後面是索額圖,大阿哥後面是明珠!即使把皇位傳給他,他也坐不穩!這也是後來康熙為何在雍正登基前,先把胤禛母親封為貴妃的一個重要原因!

2:老十三的性格是“俠王”,不懂權變!帶兵可以,做政治不行!

3:電視劇中康熙之所以傳位雍正,是雍正有擔當,有責任感!這正是老八欠缺的!雖然脾氣有些急躁,處事極端!

4:所有阿哥們中間,手段、謀略最好的是老八!老八當總理輔政王期間,好多事處理的相當漂亮!可惜這個人出身低微,處處小心!從不得罪人!在康熙眼中,成了沒有擔當!


wyl一杯清茶


在雍正王朝世界中,十三阿哥胤祥是積極參與康熙晚年“九子奪嫡”政治事件的宗室諸王之一,也是後來繼位為雍正皇帝的四阿哥胤禛的鐵桿支持者和忠實盟友。文武雙全、俠肝義膽的他,憑藉著早年統兵治軍、折衝樽俎的立下的赫赫戰功和愛兵如子、同甘共苦積累的深厚人脈,在九王奪嫡的關鍵時刻全面接管京畿附近的全部兵權,可以說為雍正皇帝的順利登基立下了不世之功。

按理說,以十三阿哥的人品、才華、能力和人脈,其綜合影響力相比八賢王胤禩、冷麵王胤禛絲毫不落下風,絕對是儲君嫡位的強有力的競爭者,但王者榮耀終究為雍正皇帝所有,難道胤祥無緣大統寶座真的是因為”高貴而敏感的血統出身“,真的像鄔先生為雍正分析大將軍王人選時提到的與”外公是克爾克蒙古大汗“有關嗎?

歷史小說雖然帶有戲說與演繹的成分,但也不是全無憑據。在“子以母為貴”的封建皇權政治體系中,十三爺胤祥未能榮登大寶的確與血統出身有很大關係,但並不是因為“克爾克蒙古大汗的外孫”的敏感高貴身份,恰恰相反,他的出身在康熙眾多兒子中算是比較低賤的。下面來盤點下康熙晚年參與爭奪儲位的眾皇子的出身。

皇長子胤禔,生母惠妃葉赫那拉氏,滿洲八大姓之一,權臣納蘭明珠的表侄女,康熙帝庶妃。

皇二子即皇太子胤礽,生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帝原配妻子,輔政大臣索尼孫女,領侍衛內大臣赫舍裡·噶布喇(康熙王朝中為權臣索額圖)之女。

皇三子胤祉,生母榮妃馬佳氏,康熙帝庶妃,員外郎蓋山之女。

皇四子即雍正皇帝胤禛,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追封),內務府包衣護軍佐領之女,出身寒微。

皇八子胤禩,生母良妃衛氏,康熙帝庶妃,內務府包衣辛者庫之女,出身低賤。

皇九子胤禟,生母宜妃郭絡羅氏,內務府參軍佐領三官保之女,滿洲八大姓之一。

皇十子胤䄉,生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太師果毅公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的妹妹。地位尊貴,僅次於康熙原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

皇十三子胤祥,生母敏妃章佳氏(追封),康熙帝庶妃,雍正即位後,追封敬敏皇貴妃,此舉為“母以子為貴”的佳例,內務府包衣海寬之女,出身低賤。

皇十四子胤禵,生母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追封),內務府包衣護軍佐領之女,出身寒微,與雍正皇帝為一奶同胞的親兄弟。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奪嫡的九子當中,出身最高貴的當屬皇太子胤礽和皇十子皇十子胤䄉,出身最低賤的則是皇八子胤禩和皇十三子胤祥。在看重出身血統、比拼嫡庶親疏的皇權繼承遊戲中,出身無疑已是制約拼命十三郎競爭儲君的最大短板和掣肘,這就註定了他跟皇位無緣。皇八子胤禩跟他很相似,但是很明顯八賢王沒有胤祥的覺悟,或者說還存在一定的幻想,希望通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努力和奮鬥”打動康熙。

所以決定十三爺胤祥不能踐登寶座的真正原因不是別的,正是康熙皇帝的本意和選擇。胤祥從一開始就沒有進入皇位繼承的後備人才庫,他的遠期成長目標早就被設定為儲君太子的輔弼股肱之臣。這一點和其他阿哥的命運基本相同,連八賢王和冷麵王也是如此。所以,在雍正王朝世界中,我們看到最初的太子黨骨幹就是四爺和十三爺。而太子遭到八爺黨構陷第一次被廢時,老十三仗義執言替太子出頭,遭到皇長子胤禔和老八集團的構陷而被圈禁。從真實的史實來看,康熙對胤祥有“並非勤學忠孝之人,爾等若不行約束,必將生事,不可不防”之評語,可見康熙的要求是胤祥先忠於自己,然後再與胤礽行臣子之道,不可顛倒主次。而胤褆的構陷,讓康熙帝覺得胤祥非但沒有對太子進行勸諫,反而為了維護他而做出忤逆自己的事情。


全金屬鍋蓋頭


按書中的記載,老十三即位有很多對清朝不利因素,他有蒙古人血統,對羈縻蒙古有利,但這種血緣關係太近,實際不利於統治,個人性格急躁,在說他個人一直沒有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大事件,他更像皇太子和四阿哥的跟班,繼位,多少人會不服氣,朝局就會不穩了


我是王不二


十三爺無法獨當一面作為一國之君來治理國家,太過於重感情,不夠狠辣,手段不夠強硬,容易養虎為患。但是他有一顆至誠之心對待君父兄弟,可做輔臣,是好幫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