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強行租用浙江省的三門灣,為何清朝有膽氣直接備戰?

suck-sun掃去陰霾


十九世紀末的西方列強之間,也存在一條鄙視鏈:英國瞧不起德國和法國;德國和法國相互瞧不起對方,並一起瞧不起沙俄;沙俄雖然惹不起上述三國,但它卻瞧不起奧匈帝國;奧匈帝國雖然被四大國集體鄙視,但它也有鄙視的對象——意大利。

當時歐洲的大小事情,均由英德法俄奧五國說了算,意大利根本插不上話。


意大利在歐洲受了欺負,並且它又惹不起五大國,於是它就把目標瞄到了歐洲之外,去欺負比它更弱的國家。

然而,意大利人是有多大臉現多大眼。就連非洲土著,它也打不贏。

1894-1896,意大利挑起了第一次埃塞俄比亞戰爭。當時意大利軍1.7萬,埃塞俄比亞軍12萬左右。兵力有劣勢,但裝備有優勢的意大利軍隊被埃軍打的抱頭鼠竄。

1.7萬意大利軍隊當中,傷亡1.1萬,被俘4千,幾乎是全軍覆沒。

慘敗的消息傳回意大利後,非常搞笑的一幕發生了:如果是別的國家吃虧了,必然會加派兵力報復,但意大利人不是。當時的意大利人舉國遊行,強烈譴責政府,要求政府從非洲殖民地撤軍。最後,時任意大利首相剋里斯皮被迫辭職,內閣一併倒臺;非洲殖民軍總司令巴熱提力將軍居然還被送上了軍事法庭,雖然最後判處無罪釋放,但卻在民意的壓迫下,還是被迫辭職退休了。

緊接著,新內閣上臺。這個新內閣的總理上臺後,乾的第一件事也不是整軍備戰,找埃塞俄比亞報仇,而是派代表向埃塞俄比亞求和。最終與埃國政府簽訂了極為丟臉的《亞的斯亞貝巴條約》。


為什麼說這個條約丟臉呢?因為按照這個條約的規定,意大利不僅要承認埃塞俄比亞的獨立地位,而且還要賠償埃塞俄比亞一千萬里拉的戰爭賠款。

歐洲近代工業國家給落後封建國家賠錢,這是自世界進入近代以來,破天荒的事情。意大利人就這麼屈辱的答應了。(不賠款,那四千俘虜就不交還了)

用當時德國政治家俾斯麥的話說:“意大利人有極大的胃口,卻只有差勁的牙齒。”

↓意大利軍隊和埃塞俄比亞軍隊



意大利在非洲吃了虧後,隨即將目光轉遇到了中國。

世界那麼大,為什麼偏偏就是到中國呢?因為當時清朝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不僅賠付了鉅額賠款,而且還割讓了臺灣島。

西方列強緊隨日本之後,趁清政府毫無抵抗能力之際,先後派軍艦威脅清政府,逼迫清政府割地,作為它們在中國的租借地。

第一個下手的是英國,第二個是沙俄,德國和法國眼饞,也分別要了一塊地。

意大利一開始不敢來,但看到英法俄德在強瓜分中國時,清政府軟弱可欺,它便鼓起勇氣也來了,也欲在中國分一杯羹。

1898年,時任意大利首相魯迪尼試探性問詢其駐華大使薩爾瓦葛侯爵,說他也想得到一塊租界地,作為意大利在遠東地區的海軍基地,看看這事是否有成功的可能性。但薩爾瓦葛侯爵婉拒了首相的提議,表示現在還不是時候,等等再看。

一年後,魯迪尼內閣垮臺,新任內閣首相佩盧上臺。當時的佩盧內閣內憂外患,急於需要在海外擴張地盤,轉移國內矛盾,便在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也沒有通知意大利駐華大使的情況下,直接就向清政府總理衙門遞交照會,要求清政府割讓浙江省的三門灣給它作為租界,並同時要求準其修築一條從三門灣通往江西鄱陽湖的鐵路,浙江省南部三分之二均為其勢力範圍,浙江全省不得再租賃給其它國家。



當時,意大利的照會說的非常有意思:說意大利是歐洲六大國之一,中國既然已經許權利於英德法俄奧五國,就也應以同等的權利許於意大利。

總理衙門收到照會後,苦笑不得,因為三年前的埃塞俄比亞戰爭鬧的是舉世聞名,總理衙門很清楚意大利的實力。因此,就在收到照會的第二天,總理衙門把照會原封不動的又給退了回給去。

意大利代表收回照會後,勃然大怒,聲稱以為此舉有違國際外交慣例,有損意大利的國家顏面,是開罪於意大利。於是他便玩起了炮艦外交,故意派三艘軍艦駛入三門灣獅子口海面遊弋,進行示威活動。

他不派軍艦來,總理衙門心裡還沒底,可是真當意大利的軍艦來了,總理衙門一票官僚的那顆懸起來的心,算是落地了。

為什麼不怕了呢?因為,意大利當時派往三門灣示威的三艘軍艦,實在太落後了。

這三艘軍艦的旗艦是意大利的馬可波羅級裝甲巡洋艦,這是意大利人自行建造的第一艘裝甲巡洋艦。雖然很新,裝甲和火力也還湊合,但是最高航速只有17節,完全比不過當時北師水師的兩艘海天級巡洋艦。

這裡插一句,甲午海戰敗後不久,清政府決定重建北洋艦隊。便於1896年向英國訂購了兩艘鋼甲巡洋艦,分別命名為“海天艦”和“海圻艦”。這兩艘巡洋艦與意大利的馬可波羅級裝甲巡洋艦實力相當,但航速比對方要快7節。快這麼多,海戰當中完全可以溜著意大利軍艦打。



因此,當時意大利軍艦抵達三門灣後,總理衙門直接就拒絕了意大利的無理請求,並且還上報給了慈禧,並以光緒帝的名義下旨給東南五省督撫和北洋水師,讓他們各自整軍備戰,準備跟意大利開戰。

意大利當局見清政府強硬回應,而他們又只是虛張聲勢,並不敢真正開戰,便厚著臉皮的給總理衙門發電,聲明意大利並無強索之意,收回最後通牒。並同時趕緊向西方列強解釋,以求諒解。

但是,由於丟臉丟太大了,意大利當局忍不下這口氣,便在1899年5月,讓新任駐華公使薩爾瓦葛帶了4艘軍艦同行,又跑到長三角海域示威,企圖讓清軍不戰而退。

然而還是那個老問題,清政府不懼戰,意大利又不敢開火。意大利軍艦在海面上游弋了一個多月,進又不敢進,退又捨不得退,尷尬至極。

隨後,意大利把希望寄託在了英德法俄奧五國身上,希望他們出面彈壓清政府。可是由於意大利與奧匈帝國在阿爾卑斯山區和巴爾幹地區有矛盾,德國又支持奧匈,因此德奧都不支持意大利;同時由於意大利和法國在北非也有矛盾,法國也不支持意大利;而沙俄由於跟法國剛剛結盟,因此也與盟友法國保持協調,不支持意大利。

當時,唯一支持意大利的只有英國,但英國申明,只限於外交上的支持,並以避免使用武力為保證。如果意大利開火,英國就不支持意大利了。

於是,在清政府的強硬回應和列強都不支持它的情況下,意大利在租借三門灣的問題上不得不妥協。灰溜溜的回去了。

回去之前,意大利駐華薩爾瓦葛還想最後努把力,給自己爭取一點面子,說三門灣我就不要了,但他希望清政府能在浙江沿海出讓一個加煤站。

可是此事上奏給慈禧後,慈禧當即在宮廷會議上表示,一把黃土都不給意大利人。於是意大利在租借問題上無力迴天,不得不在1899年10月放棄了對三門灣的任何要求。


慈禧一向畏列強如虎,她在三門灣的問題上敢如此強硬,一方面是意大利這個處於帝國主義國家鄙視鏈底端的國家,實力確實不太強;另一方面,則是當時的頑固派勢力已經佔據了朝堂內外,這些人跟義和團是一個思路,盲目排外、驕傲輕敵。

就是在這幫頑固派的毀害下,三門灣事件僅僅過了半年後,清政府便鬧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意大利聽說大哥們齊上陣,它也派了50多名陸戰隊隨聯軍參戰。

事後,中國與列強求和,意大利因此分得中國的天津港,以作為一個貿易集散地。


Mer86


意大利強租三門灣事件,發生於1899年,清政府之所以敢於採取罕見的強硬態度,則是因為在海軍實力方面有底氣。

(意大利當時常駐東亞的“馬可波羅”號裝甲巡洋艦,裝備6門6寸炮,10門4.7寸炮)

1899年,意大利向清政府提出租借浙江三門灣的要求,同時派在遠東的“馬可波羅”(排水量4500噸)等3艘軍艦抵達浙海耀武揚威。對此,經當時北洋水師統領葉祖珪判斷,清王朝海軍的“海天”“海容”“海籌”“海籌”等主力巡洋艦的戰力可以和意大利“馬可波羅”等軍艦一戰,而且清王朝在英國訂造的“海圻”巡洋艦也即將交付,如果和意大利在華軍艦發生交戰,不僅艦船戰力方面勝券在握,而且意大利軍艦屬於在異國作戰,一旦交戰,中國各港口關閉對意大利軍艦的補給,意艦也很可能不戰而退。同時,清王朝外交部門也對意大利的國力做出判斷,認為並非是個強國。

由此,清王朝最終做出了拒絕意大利要求的決策。

(清政府海軍當時的主力艦“海天”號穹甲巡洋艦,裝備2門8寸炮,10門4.7寸炮)

(清政府海軍當時的主力艦“海容”級穹甲巡洋艦,共3艘,每艘裝備150毫米炮3門,105毫米炮8門)

當時意大利對此非常氣憤,但又沒有更多的威脅措施,於是揚言稱要把中國在英國訂造的“海圻”號巡洋艦吞併,聲稱如果中國不答應條件,意大利就會把“海圻”艦直接從英國買走。但是最後又被英國打了臉,英國稱意大利的說法過於荒唐。

這件事其實說明了一個道理,對外弱勢實際也並不是清王朝的性格,清王朝很多時候也喜歡好勇鬥狠,只是要看對手是誰,遇強則弱的清王朝,在遇到意大利這樣的對手時,也能搖身一變成遇弱則強。除三門灣之外,在清末還發生過類似的中葡澳門勘界事件,面對葡萄牙無理的拓界要求,清王朝也是採取強硬態度,也是把海軍軍艦派到了澳門附近進行威懾,最後使得此事不了了之。


海研會


提起晚清的清政府,大家的一貫印象是對內殘暴壓榨,對外卑躬屈膝,“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清政府似乎人儘可欺。當時的西方列強,貌似有點實力的都能夠撲在清政府身上吸血。

不過,雖然清政府的腐朽沒落和對外卑躬屈膝是事實,但實際上,如果仔細看對侵略的國家的名單就可以看出,其實清政府的軟弱也是分對象的。

列強瓜分中國圖

從第1次鴉片戰爭開始,相繼撲在中國身上瘋狂掠奪和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國家,先後有英國、法國、沙俄、日本、美國、德國等國家。而這些國家無一例外的,正是當時世界上最實力最為強勁的國家。

而眾所周知,當時的歐洲高達數十個國家,一些二流歐洲國家,如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國,雖然對其他列強在中國掠奪的財富垂涎三尺,但自始至終,他們都沒能在清廷身上分一杯羹。

它們沒能逼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除了這些小國自身實力不足之外,也與清政府對外的堅決抵抗的態度有很大關係。而這些被清政府直接備戰拒之門外的國家,也有意大利。

意大利

其實,無論從人口還是國土面積來說,意大利並不能算歐洲二流國家,它與法國、英國等國家的體量完全是一個等級。但是,由於直到19世紀60年代才完成統一,意大利的工業建設乃至於國力比之英法德等國相距甚遠。

但是,這些並不妨礙意大利人認為自己是歐洲六大強國之一。當同樣是後起之秀的日本賭國運成功,在甲午戰爭之中在清政府手中獲得超過2億兩白銀的賠款之後,這一巨大的利益刺激的當時的歐洲列強都紅了眼,隨即,德國帶頭強佔膠州灣,英法俄等國相繼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而剛剛在入侵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的戰爭中一敗塗地,被迫撤兵賠款成為歐洲恥辱的意大利,決定轉嫁國內矛盾,並從中國身上割下一塊肉來,彌補自身的損失。

埃塞俄比亞

在德國強佔膠州灣將山東華為勢力範圍,沙俄強佔旅順大連,英國將香港新界和威海衛佔為租界地,法國將廣州灣吞入腹中之後,將自己視為英法同一級別列強的意大利,將目光轉向了浙江,並試圖學習英法俄等列強,強佔浙江三門灣,將浙江省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意大利最先動用的手段是列強屢試不爽的外交訛詐。1899年2月,意大利公使馬迪訥向清政府遞交了照會,要求租借三門灣為意大利的海軍基地。這一無理要求,自然毫不意外的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

自恃為歐洲大國的意大利,居然被飽受欺凌的清政府拒絕,自然勃然大怒,隨即,意大利開始派駐駐遠東地區的三艘軍艦駛入了浙江三門灣進行示威,試圖使用武力威脅逼迫清政府就範。

浙江三門灣

然而,這一圖謀再次遭到了清政府嚴詞拒絕。清政府不但沒有像意大利想象的那樣一經恫嚇,馬上屈從,反而開始整軍備戰。清廷要求沿海各軍嚴加防範,同時,也命令北洋水師統領葉祖圭率領軍艦南下,抵禦有可能發動的入侵。

在這種局面之下,本就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國內又矛盾重重的意大利幾經試探後,被迫收回了租借三門灣的野心。三門灣事件,最終以清政府的勝利宣告結束。為什麼面對似乎是歐洲大國的意大利,清政府敢鼓起勇氣整軍備戰,嚴詞拒絕呢?

首先,清政府十分了解意大利的實力。雖然在清末外交中屢屢受挫,但是,清政府對當時的歐洲局勢並非一無所知,在英國、法國等地也有清朝駐外公使。因此,清政府是瞭解意大利外強中乾的本質的,這也是清政府敢強硬對待意大利訛詐的重要原因。

慈禧太后

其次,則是由於意大利的實力不足。意大利軍隊的戰鬥力,似乎一直是個笑柄,而意大利軍隊戰鬥力不行的傳統,卻並非從二戰開始,早在意大利統一之後,就已經名揚天下了。

19世紀末,作為歐洲人口和麵積的大國之一,卻在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中遭遇慘敗,意大利早就成為當時歐洲的恥辱,軍隊戰鬥力戰五渣更是聲名遠播。

同時,用於軍事威脅清政府的意大利數艘軍艦,無論是噸位還是口徑,比之北洋艦隊也也並沒有什麼優勢。自然,對意大利十分了解的清政府,當然不會怕意大利。

三門灣事件

最後,由於當時的外交環境不利於意大利,眾多列強並不支持意大利。對於清政府而言,英、法、俄、美、日等列強的態度,一直是清政府對外極為重要的參考因素,而在意大利強佔三門灣的事件中,意大利卻並沒有受到其他列強的支持。

相反,有多個國家十分反對意大利這一行動。在北非與意大利有衝突的法國,是最反對意大利的國家,而與法國為盟國的俄國,理所當然的選擇支持法國這一立場。同樣由於領土爭端,德國、奧匈帝國沒有支持意大利。

而原來默許意大利行動的英國,在意大利之後的行動中也並沒有選擇支持,至於美國和日本,也從未支持過意大利。因此,沒有了這些列強的支持,意大利的行動聲勢不但十分弱,清政府更是底氣十足。

瓜分中國的列強中沒有意大利

最終,意大利試圖強佔三門灣的事件,在態度強硬並整軍備戰的清政府堅持之下受到挫敗,意大利被迫灰溜溜的退出中國。


鳶飛九天2018


事情起因源於一個滑稽的開始,1896年17000名意大利士兵,被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土著伏擊消滅了7000人。這不僅讓以羅馬帝國後裔自居的意大利顏面掃地,還被世界各國引為笑柄。意大利為了證明自己的“優良血統,”挽回名聲,決定拿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清朝開刀-強行索取三門灣。

1899年,三艘意大利軍艦來到中國水域,意大利政府也向清朝總理衙門遞送了國書,但是另意大利沒想到是清朝居然把國書原封未拆的退了回來,這還了得,一直被我們白種人按在地下摩擦的黃種人居然也敢對我說不,意大利頓時怒不可遏,決定對清王朝動用武力。清王朝這邊也毫不示弱,命令兩江總督劉坤一整飭軍備,隨時準備率領北洋水師應戰。結果意大利竟然在清王朝的強大壓力下,灰頭土臉的撤走了,沒有落下半分便宜。

之所以清王朝敢對意大利如此強硬,原因在於清王朝已經不是60餘年前的清王朝了。第一,在長期與列強的交往中,清朝已經把列強的斤兩摸得一清二楚了,清朝打不過日本、搞不過英法、剛不過俄羅斯,難道還收拾不了一個只知道吃冰淇淋和踢足球的意大利嗎?第二,其他列強為了自身利益,在意大利與清朝的交鋒過程中不但沒有拉自己這個歐洲小兄弟一把,反倒是向著清朝給意大利施加壓力。畢竟對於中國這個“大蛋糕”列強們都希望吃獨食,誰也沒想過與他人分享。

第三,江浙地區一直是清朝的主要賦稅來源地,清朝為了自身利益自然也要奮起反抗。再加上之前的那兩個原因,清朝也就更有底氣對意大利強硬了。而且意大利趁火打劫的行為就讓清朝很不爽,此時不拿你找回點場子更待何時。

由此可見清王朝並不是見到洋大人就磕頭,之前跪地磕頭全因在戰爭中失利所致,實屬逼不得已。只要有能夠捍衛領土,彰顯國威的機會清朝也是不會放過的。


小川說史




海圻號



1911年訪問紐約期間的海圻號水兵



海圻號管帶程璧光

這兩艘防護巡洋艦一回國,就遭遇了這次外交危機:1899年初,意大利試圖強租浙江三門灣,在被拒絕後,居然也想玩弄炮艦外交,派出三艘軍艦來到中國,5月15日,朝廷訓令兩江總督劉坤一,密切探察此次來華意艦數量,實力,並急令葉祖珪率領北洋各艦南下,駐於上海港。5月30日,北洋各艦出海巡邏,由於意大利遠東海軍實力薄弱,此次前來的最大主力艦不過巡洋艦“馬可波羅”號,排水量4930噸,裝備6寸炮2門,4.7寸炮10門,對海天,海圻兩艦實在沒有優勢和必勝把握。次日,意大利灰溜溜地宣佈,放棄對三門灣的要求:"無意在中國推行侵略政策,僅僅是要求擴展商業”,但清廷依舊不敢鬆懈,12月,劉坤一從江寧乘坐軍艦出海,巡視沿岸各炮臺。意大利退縮的根本原因,不僅在於自身海軍力量貧弱,興師遠道,勝算不高,同時也因為清廷除了擁有海容,海琛,海籌三艘德制巡洋艦(德國伏爾鏗造船廠所造宆甲巡洋艦,排水量為2950噸,航速22節,功率7500馬力,克虜伯150毫米口徑炮3門,105毫米口徑炮8門,60毫米口徑炮2門,魚雷發射管一個),噸位大的海天,海圻也已經返回本土列入現役。三門灣事件,是晚清歷史上難得以海軍實力為後盾獲得的外交交涉勝利,也讓清廷對發展海軍有了全新的認識和動力。


另外,海圻號巡洋艦,還曾經在清末執行過一次著名的護僑任務,也算晚清名艦。1911年,墨西哥國內發生革命,革命黨人馬德羅起義,意在推翻腐朽的獨裁者迪亞斯,5月15日,起義軍攻陷託雷翁,但起義軍成分良莠不齊,紀律渙散,進城後就大肆劫掠,更對華人店鋪物業打砸搶燒,更對試圖反抗者加以殺戮。根據統計,死於這次騷亂之華僑多達303人,財產損失超過百萬比索。

事發後,清廷駐墨西哥代辦沈艾孫聽從美國建議,致電清廷外務部,要求出動軍艦護僑,同時向墨西哥政府發出嚴正照會,要求賠償華僑財產損失300萬比索。清廷接到電報後,一度計劃派海容號巡洋艦赴墨,但又瞻前顧後,怕這一次派遣軍艦”使華僑生驕,而墨民益憤”。6月12日,外務部向沈復電,認為“墨亂漸平,海部前派海容已作罷”,但又聲稱,正好清廷派出海圻號參加英國國王加冕典禮,命令管帶程璧光在赴英觀禮後,前往墨西哥,還特別交代沈,讓他與墨西哥外交部溝通“該艦就近赴美州遊歷,系聯交誼,並無他意”。

6月初,清廷駐美公使劉蔭棠,也抵達墨西哥城,與迪亞斯總統以及墨西哥外長會見,就騷亂賠償華僑一事進行協商。8月10日,海圻號抵達紐約,程璧光拜訪了美國總統,國務卿等政要,20日至古巴,古巴總統亦對程璧光允諾“墨西哥悲劇不會在古巴上演,古巴不會歧視華僑”。此時,墨西哥政府已經表態,同意賠償,海圻號於是改變了原本前往墨西哥的計劃,從古巴轉道回國,11月,中墨2國簽訂《賠償華僑損失證明書》。

然而遺憾的是,由於清廷被民國取代,迪亞斯政權也被馬德羅推翻,最終這一賠償協議未能落實。海圻號行駛在茫茫大海上時,武昌起義發生,程璧光被上海民軍政府陳其美等推為民國海軍總司令。


用戶69792950182


因為清政府對意大利的實力已經有所瞭解,在意大利強行租界三門灣以前法國人就把這個情報告訴了清政府,讓清政府有足夠的時間調兵遣將,而且北洋水師經過甲午慘敗之後迅速得到重建,實力雖然大不如從前但是面對意大利勞師遠征還是可以與其一戰的,雖然同屬歐洲國家但是意大利在歐洲只能算是二等國家,而且和其他的歐洲國家因為殖民地的糾紛讓意大利孤懸於歐洲主流國家之外,並沒有受到歐洲其他列強國家的待見,雖然那時它已經和德國以及奧匈帝國結盟,但這也沒有改變他在歐洲的地位。

1894年甲午戰爭之後世界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爭先恐後的在我國劃立勢力範圍,看到清政府如此軟弱新興起的意大利也想在瓜分我國的狂潮中分得一杯羹,1899年2月意大利駐華公使馬迪訥向清政府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遞交照會,正式提出讓清政府把三門灣租借給意大利,作為意大利在遠東的海軍基地,並威脅清政府說意大利是歐洲六大強國之一,既然英國,法國,德國,奧匈帝國和俄國已在中國取得他們的權益,那麼意大利也應該取得和他們在中國一樣的權益,同時要求在三門灣和鄱陽湖之間修築一條由意大利人管理的鐵路,並且除了意大利浙江省的其他地方清政府不經過意大利的允許不得租借他國。

在這之前法國政府早已把意大利要租借三門的情報主動告訴了清政府,並說意大利在歐洲只能算是一個二流國家,清政府遂認識到意大利在這些列強裡面是實力最弱的國家,對於意大利交給總理衙門的照會清政府甚至看都沒看就原封沒動的給馬迪訥退回來了,這讓馬迪訥十分氣憤,他認為既然外交強要不行那就來炮艦外交吧,意大利就派三艘軍艦前往三門灣海域進行武力威懾,同時再次向清政府發出照會但依舊遭到清政府的嚴詞拒絕,同時清政府把北洋水師新引進的五艘新式軍艦派往浙江海域,一旦意大利挑起戰端準備把意大利軍艦殲滅。

看到清政府如此強硬意大利政府有點認慫了,緊急向清政府解釋意大利並沒有強租三門灣的意圖,同時把馬迪訥電召回國責問。可是意大利對租借我國土地依舊是賊心不死,意大利要求清政府如果不把三門灣租借給他們,就要求清政府另選一地總之意大利不能在列強面前失了顏面,同時向其他列強國家求情幫忙說服清政府,但是他們並不支持意大利,其中日本的態度最為強硬也是對清政府最為支持的,因為他們計劃未來完全吞併全中國。看到意大利比自己還要軟弱在御前會議上慈禧表示就算一把黃土都不會給意大利人,至此意大利無力迴天,只有完全放棄在中國租地的夢想。


微風書房


題主問的是清政府為何有勇氣備戰,而不是清政府最後為何獲勝!滿篇回答的全是清政府為什麼能戰勝意大利,實在可嘆!

我認為此題正解是:

清政府是個死板的政府,官僚們又都是死板守舊的官僚,每次對外戰爭衝突,清政府開始基本都是比較強硬的,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虎門銷煙,廣州之戰以及那麼多總督總兵提督等封疆大吏文臣武將的殉國。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強硬的大沽口之戰和悲壯的八里橋之戰。收復伊犁時曾紀澤抬著棺材出使俄國的壯舉。中法戰爭中臺灣雲南的兩面開花。甲午戰爭前對朝鮮的鐵腕整治,以及打敗後剛開始對日談判時中國的口氣也很強硬。哪怕俄國剛開始侵略東北時,我們的黑龍江將軍也是很強硬的。清政府對意大利的態度,其實是跟歷次對外交涉時的態度是一樣的,那就是一貫強硬絕不服軟,只不過之前的強硬最終被列強給收拾軟了,而這次對意大利的強硬最終把意大利嚇跑了。

所以清政府其實是一個一貫對外強硬的政府,是一個敢打仗的政府,但客觀上真的是打不過列強,不得不服軟啊!

最後再補充一下我對葉祖珪的看法,此君乃原靖遠號管帶,黃海大戰時靖遠打得很巧,北洋的幾艘主力艦,定鎮被日包圍,致遠來遠這對兒姊妹艦衝得太猛雙雙沉沒。而靖遠來遠且戰且退,不但擊退日軍追捕,邊打邊修,最後時刻還能解定鎮之圍,靖遠代替定遠起到旗艦作用,並追擊日軍,表現的確出色。雖然他最後投降苟且,但為國家保留下來很多海軍人才,後來成了海軍提督,這次三門灣事件也算他將功補過了。


夏日


1899年正是大清國國力衰弱到極限的時代,北洋軍務付之一炬、北洋水師全軍盡沒,大清再也無力阻擋列強瓜分的狂潮,在中國沿海一帶的租借地區和被迫割讓的領土總共有7個之多,軍事力量形同虛設的大清國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財富和土地流失!這時候歐洲的三流小國意大利也來趁火打劫了。

意大利看上的土地就是位於浙江省的三門灣,如上圖所示,三門灣位於寧波與台州之間的位置,背靠大清國經濟最繁榮的浙江省,北上跨過寧波不遠就能進入當時最大的現代化城市上海,對經濟中心杭州的威脅也不可忽視!因此大清不得不痛苦的與意大利展開交涉。

儘管清政府對列強百依百順,但是對於江南經濟中心地區的保護是從未掉以輕心的!舉例說明:當時廣東省有香港、澳門、湛江三處租借地,英法列強幾乎壟斷了雲貴和兩廣地區的經濟貿易;北方的渤海地區距離京師近在咫尺,但依然有威海、膠州灣、旅順三處租借地,而且都是重兵雲集的軍事基地!

(馬可波羅號裝甲巡洋艦)

但惟獨長江下游地區沒有任何外國的軍事基地,就是因為這裡是大清國的經濟命脈所在。意大利的租借要求從一開始就沒選對地方,大清不可能在這一地區做出讓步!更何況,意大利在當時剛剛實現統一不到30年,在歐洲與法國和奧匈帝國爭奪殖民地與領土的戰爭幾乎耗盡國力,他不可能再把觸手伸到東半球來。

意大利在遠東的軍事力量至於三艘軍艦,主力就是一艘排水量4500噸的鐵甲艦“馬可波羅”號,主力艦僅僅配備16們各種火炮,這種戰艦估計在之前北洋水師眼裡就是一碟小菜而已!在沒有遠東軍事基地的支援情況下,意大利很難對我國沿海構成威脅,畢竟甲午戰爭損失的都是北方的兵力,難當地區還保有實力可觀的陸地武裝。

(海圻號巡洋艦)

再加上重建的北洋水師已經裝備海琛、海榮、海籌三艘戰艦,訂購的海圻號巡洋艦也即將完工回國,海軍實力對付意大利遠洋艦隊還算可以。海榮級裝甲艦排水量接近3000噸,裝備12門大炮實力稍遜於意大利的馬可波羅號。

因此儘快讓海圻號和第二艘姊妹艦回國是保衛三門灣的重要前提,意大利也深知這一道理不斷從中阻攔,好在英國政府不想讓意大利做大進而威脅它在地中海的利益,堅決如期將海圻號交給大清國水師,隨著海圻號及其姊妹艦回國意大利只能很識時務的放棄租借三門灣的企圖。


利刃號


說實話,慈禧時期的清朝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懦弱,雖然各種賠款、割地不斷,但那都是在經歷了一場場敗仗以及巨大實力差距下與列強們簽署的,並不是說隨隨便便一些大貓小狗出來嚇一下,他們就會馬上妥協並讓出利益的。


在當時的眾多列強中,其實只有英國、法國、俄國、日本、德國等少數強悍國家才讓清朝感到敬畏。

至於其他的國家,對於清朝並沒有太多的威懾力,諸如意大利這樣的國家,對清朝來說其實就跟三腳貓差不多。

如果意大利不能證明出自己的實力比清朝強大、拿出硬實力打敗清朝,那他們永遠都不要想清朝會把三門灣租給他們並答應他們的種種無理要求。

被無視的意大利

而要了解意大利為什麼會想租用三門灣,我們還得說到清朝在1894年到1895年和日本展開的甲午戰爭。

在經歷了甲午戰爭的失敗之後,隨著日本從清朝這頭大肥豬身上咬下了一塊誘人的肥肉,其他的列強們也不甘落後、紛紛從清朝身上咬下了分量不輕的肥肉。

在甲午戰爭之後,趁火打劫從清朝身上奪取利益的國家一共有四個,它們分別就是英國、法國、德國、俄國。

在看到這幾位鄰居從清朝身上獲得的好處後,一直自認為實力良好的意大利人就眼紅了,認為清朝軟弱可欺,自己也可以從清朝身上獲得一些好處。

於是,在經過幾年的醞釀之後,他們就在1899年向清朝提出了租三門灣的要求。

當時他們的要求主要有:讓清朝把三門灣割讓給他們建造海軍基地、讓清朝把浙江南部大部分地區都劃歸到他們的勢力範圍內、讓清朝允許他們建造一條可直抵江西鄱陽湖鐵路。

面對著意大利這種種無理、苛刻的要求,清朝是根本不予理會的,直接就把意大利使者呈現給他們的文件原封不動地退回,態度非常強硬。

意大利在被輕視之後,他們非常憤怒,於是就派出了三艘軍艦,想給清朝點顏色瞧瞧。

而對於意大利的威脅,清朝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畏懼, 直接就做出了應對。

先是讓統轄著江南地區的兩江總督以及江南各省的巡撫積極展開了備戰,然後又下令給重建不久的北洋水師,讓他們時刻聽從調遣,嚴陣以待著與意大利軍艦戰爭的爆發。

正是在感受到了清朝強硬的態度,意大利後來才認了慫,主動退軍並向清朝道了歉。

至於要說清朝態度為什麼如此強硬,我覺得原因有幾個,接下來我們可以簡單瞭解一下。

意大利軍隊實力太弱了

首先就是意大利的實力實在太菜了,在甲午戰爭結束的那一年,意大利軍隊正好鬧出了一件讓全世界笑話的事情。

1895年,在意大利軍隊明明擁有著強大近代武器的情況下,他們竟然在非洲敗給了手拿著原始武器的非洲部落民,被連殺了數千人。


這件事情在發生之後,經過數年的發酵,差不多已經被各國知曉,清朝由於一直和外界保持著良好的溝通,所以他們當時也是知道這件事情的。

面對著這樣連原始部落民都打不過的國家,清朝很難對他們產生畏懼。

清朝的實力或許並不比意大利差

第二個原因我覺得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清朝當時的實力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差。

在我們的印象中,清朝的軍隊是非常落後的,但從太平天國之後開始,清朝其實就引進了不少的槍支火炮。

清朝雖然沒有工業、沒有足夠強大的技術,但是他們有錢,那時候清朝通過瓷器、絲綢、茶葉等等物品的貿易,早已變成了一個國際聞名的土豪。

正是由於清朝有錢,歐洲的很多強國都是樂意把自己生產的先進武器賣給清朝的。

在這種情況下,清朝並不會覺得自己比意大利差上多少。

還有清朝北洋水師艦隊中的戰艦基本上都是從英國等強大軍工國家手中進口而來的,雖然在甲午戰爭中遭受到了巨大的重創,但是當意大利軍艦挑釁清朝的時候,北洋水師艦隊的實力實際上已經恢復了不少,這時候他們還有海天、海容、海籌、海琿可供驅遣。



在陸軍、海軍面對意大利都有足夠底氣的情況下,才是清朝有底氣和意大利對抗的重要原因。


孤客生


河南省有個大名鼎鼎的三門峽,浙江省則有一個不怎麼出名的三門灣。三門灣名氣不大,但瀕臨三門灣的兩個地級市卻大名鼎鼎:北有寧波(寧海縣),南有台州(三門縣)。位於東海西岸的浙江省,從北至南有六個喇叭狀的海灣,依次是杭州灣、象山灣、三門灣、台州灣、樂清灣、溫州灣。而三門灣,正好位於浙江省沿海的中部。浙江省的海岸線,大致可以以長四十餘公里,寬十餘公里的三門灣為界,北有杭州、寧波,南有台州、溫州,戰略優勢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把三門灣放在整個國家的海岸線來衡量的話,三門灣又處在相對適中的位置。往北,有大連、威海、青島、連雲港、上海、杭州、寧波;往南,則有溫州、福州、廈門、泉州、汕頭、香港、廣州、海南。三門灣東北,直面日本、韓國。

三門灣面積很大,即使是低潮時,也有約390平方公里。三門灣兩岸地勢險峻,海面又相對寬闊,水深約9米左右,非常適宜建造海港。如果是非常時期(包括戰亂或自然風浪),三門灣可以容納很多船隻躲避。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屢犯浙江沿海。倭寇從溫州或台州方向進犯,一般都要登陸三門港。

三門灣具有非常明顯的地理優勢,在一百多年前,被一個歐洲國家盯上了。哪個呢?意大利。眾所周知,清末國力衰弱,歐(美)為刀俎、清為魚肉,任彼宰割。英國佔據香港、法國佔據廣州灣(廣東湛江),德國佔據青島,日本佔據遼東等地,美國則在各口岸撈錢。俄羅斯不用說了,直接割走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地盤。

看到大家都發了財,意大利不禁眼紅起來。意大利認為:英、法、德、日、美、俄能欺負清朝,意大利為何不能?意大利是列強中地理位置較差的。以上諸國,除了德國直面大洋大海的海岸線較短(德國東海岸線位於半封閉的波羅的海)。意大利呢,所有海岸線全部在半封閉的地中海內。這就決定了國內資源相對貧乏的意大利,必須向海外尋找殖民地,以便搶劫海外資源為己所用。清朝地大物博,是非常理想的搶劫對象。

意大利自認為在列強中,實力相對弱小,但對付清朝不在話下。於是,意大利開始討論向清朝強割所謂租借地的問題。意大利人面前掛著一張巨大的清朝地圖,他們在地圖上開始找合適的“租借地”。英、法、日、德諸強佔據的地盤,意大利肯定直接略過。算來算去,只有浙江省的三門灣還沒有列強染指,意大利的“蒂尼”們鼓掌相慶,就是這裡了!

意大利的如意盤算是:三門灣歸意大利之後,可以打造成意大利在東亞最重要的海軍基地。意大利海軍以此為基地,北上京津嚇唬清廷,向西進入浙江內地搶劫資源,通過三門灣運回意大利。或者是東亞(東南亞)殖民形勢有變,意大利還可以以三門灣為跳板,趁機奪之。

外向型經濟的意大利,急切需要海外殖民地。實際上,就在公元1895年,意大利就打算佔領東非的埃塞俄比亞,結果被一通暴打。不過呢,意大利認為清朝和埃塞俄比亞相比,只不過“塊頭”大了些,實力可能還不如埃塞俄比亞。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初,意大利正式向清朝提出要求:把三門灣租給意大利。清朝代表一頭霧水,問理由。意大利的理由居然是:意大利好歹也是歐洲列強。清朝能割肉給列強,意大利也應見者有份。

清廷代表啞然失笑。對於“弱肉強食”這個道理,清廷是非常清楚的。二百多年前清軍進關時,對南明下手非常狠毒。康熙帝的強行遷海造成了多大災難?只不過到了十九世紀(1801--1900年)清廷衰落,自己淪為“弱肉”而已。但是在清廷看來,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俄羅斯,以及新崛起的日本,都是強者,意大利算哪根洋蔥?

清廷代表冷笑著告訴意大利代表:“列強佔大清的地,那是他們比大清強大。意大利真的強過大清嗎?”被當場打臉的滋味很不好受。意大利警告清廷:“趕緊籤協議,否則,意大利的海軍將強佔三門灣,到時可能就不是租借了。”清廷當然不上當,認為打不過英法列強,還打不過意大利嗎?直接拒絕。

意大利也知道自己的實力,如果真和清廷打起來,自己有三點劣勢。一、意大利遠在歐洲地中海內,萬里出兵,後勤補給困難。二、清廷主場作戰,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三、列強出自各自利益考慮,不會支持自己。

意大利“退而求其次”,對清廷說:意大利可以不要三門灣,但清廷必須換一塊地方給意大利,算是補償。清廷對意大利牛皮膠似的死纏爛打非常反感,直接告訴意大利:“半寸不與予”。清廷為此做好了準備,讓閩浙總督許應騤、浙江巡撫劉樹堂進行戰前準備,以防意大利軍偷襲。同時,正在參與重建北洋水師的海軍名將、甲午戰爭中的靖遠艦管帶葉祖珪率師直驅三門灣,示意大利以死戰之志。

看到清廷有所準備,本來就對戰爭準備不足的意大利,只好打消了武力佔領三門灣的想法。以意大利的實力,真打起來,取勝並不容易,還不如知趣而退。再說,三門灣位於清朝沿海中部,如果意大利佔據三門灣,列強北上或南下,突然多了一個“收費站”,誰都不願意。

意大利忙了一圈,什麼也沒撈到。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