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A股的歷史性機會,不容錯過

(本文由公眾號散戶特訓營《baguazhanfa66》整理,僅供參考,不構成操作建議。如自行操作,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自負)


投資A股的歷史性機會,不容錯過


很多人總堅信“會買是徒弟,會賣是師傅”這句話,這話跟所謂的高拋低吸一個樣,都認為在交易中賣比買更重要。


我並不太認同這句話,並且我也很排斥所謂的高拋低吸。我覺得對於大部分投資者來說,買入的時機,買入的位置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大家可以想想,去年5月-11月半年來為什麼很多人反映不賺錢倒還虧錢了,這半年市場漲漲跌跌,跌跌漲漲,這樣的走勢理論上說玩高拋低吸、玩短線最合適不過了,可為什麼大部分人就不賺錢了呢?


更有甚者,很多人在去年都是虧錢的。但另一個“殘酷”、扎心的現實是滬深300指數去年可是漲了28%,並且A股也是全球漲幅最多的股市。


而我的實盤組合(100份計劃)自去年5月初大規模買入以來一直是以將近滿倉狀態臥躺不動,即使當前大盤再度跌穿2900點以下,可我實盤組合整體依然還賺著7個點....


為什麼差距如此懸殊?評論席下,一些朋友的回覆一針見血。


有朋友說我組合倉位在低位低點買的,成本很低。這個的確沒錯,我實盤組合大部分倉位都是買在去年5月初,6月初,8月初的低位,而這些時間市場估值都在我平時一直喊著的“歷史大底”附近。


另外,也有朋友說主要是去年三四月份高位被喊牛市的大V忽悠進來了,回本難。這的確也沒錯,很多人總是在市場賺錢效應飽滿時不顧一切衝進來,一旦遇到調整就嗚呼哀哉了。其實,這點也反映出大部分人買入的時機,買入的位置並不合適。


所以說往往你選擇買入的時機,位置就決定了你收益的高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只要你籌碼買得便宜,你無論怎麼賣,什麼時候賣都是賺錢的,並不至於你虧錢這麼痛苦。


那什麼時機,什麼位置買入才是便宜的?


“歷史大底” ,這是歷史性的最便宜籌碼,也是最理想化的買入位置。


歷史上,每每市場估值進入“歷史大底”,都會迎來大級別反彈或者牛市,無一例外。


07年大牛市,上證指數從998點到6124點翻了5倍多。


09年小牛,上證從1664點到3478點翻了1倍多。


15年大牛市,上證從1849點到5178點翻了近2倍,創業板翻了近6倍。


19年年初春耕行情各指數也漲了25%+;最近一次是今年8月初由2733點-3033點的300點小行情。


也就是說,在此以下買入,未來收益都是槓槓的,市值翻倍並不是難事。


“歷史大底”這個詞雖然以前文章提過不少,但都並未對此進行詳細概述。


這個“歷史大底”估值坑,我主要依據兩個核心數據界定,一個是PB(市淨率),另一個是PE(市盈率)。


根據以往歷史數據,PB界定“歷史大底”是較為直接並且也很直觀,我界定的標準是隻要PB在1.90附近及以下。自去年11月11日雙十一大跌後,全市場PB就低於1.90了,而當前是1.86。


投資A股的歷史性機會,不容錯過


PE(市盈率)界定“歷史大底”就不那麼直觀了,並且有點小複雜。


大家都知市盈率的倒數一般可以看作股票投資報酬率,也就是說它可以代表股票這類風險資產的收益率;而10年國債是國家信用背書的,它代表了無風險資產的收益率。


股票收益率減去10年國債收益率的值叫做風險溢價,這個風險溢價就是你買有風險的股票而不買無風險的國債所給予的風險補償。

當風險溢價這個值大於0時,往往說明股票的估值真的很便宜了,這時股票配置性價比比配置無風險的國債還要高。


投資A股的歷史性機會,不容錯過


我統計了05年4月至今的數據,將近3600個交易日的風險溢價。觀察發現,當風險溢價百分位低於12%時,這時的股票的配置價值特別高,往往大級別行情也就此發生。


而去年12月2日的市場風險溢價值為0.241%,百分位為11.41%。


所以,當前市場估值,無論是從PB還是PE角度都回到了“歷史大底“。


當前歷史性的投資A股的機會,無論是未來大賺的概率和賠率都是歷史性的機會,該恐懼還是貪婪你自己選擇!數據和研究成果都毫不保留分享給大家了。


最後還是給大家打個預防針,並不是說估值進入“歷史大底”就不跌了或者說立馬就漲了,極端利空引導的極端情緒往往會造成極端估值。


比如08年的金融危機和去年貿易戰都分別把PB砸到了1.6和1.7以下。


而05年-06年大熊市,風險溢價百分位在12%以下整整228個交易日,快一年了。


18年大熊市,風險溢價百分位在12%以下也呆了89個交易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