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基礎知識》綜合考點彙編「十五」

1、個體的心理發展受(先天)和(後天)兩方面因素的制約。

2、教育的概念:廣義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個方面;狹義指學校教育;偏義指思想品德教育。

3、我國普通中學的雙重任務是:培養各行各業的勞動後備力量;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

4、我國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

5、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齊)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主張,強調教育要與心理學相結合,倡導(直觀教學的)原則,認為只有如此,才能豐富學生的感知,發展學生的思維。

6、蔡元培於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並主張“以美育代宗教”。

7、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學校培養未來人才的藍圖。

8、編寫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應遵循的原則: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理論聯繫實際;穩定性和時代性結合:系統性和可接受性結合。

9、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1)激發學習動機;(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這是中心環節;(4)鞏固知識;(5)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

10、兩種對立的教學方法思想是啟發式和注入式。我們應當提倡啟發式,反對注入式。

11、教育心理學作為心理科學的一個獨立分支,是在(19世紀後半期)發生的。1867年,俄羅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發表了(《教育人類學》)第一卷,它是(教育和心理知識的必要源泉)。1988年,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書問世,這就是俄國教育家與心理學家(卡普捷烈夫)的(《教育心理學》)。1896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開始對動物的學習進行實驗研究,於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學》)一書。一般認為,正式的教育心理學,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開創的。

12、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1)備課;(2)上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3)課外作業的佈置與批改;(4)課外輔導;(5)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13、瞭解和研究學生是有效地進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其中觀察法是一種最基本的瞭解方法。

14、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和優良的班風,這是衡量班集體是否形成的重要標誌之一。

15、聯結派以(桑代克、華生、葛斯瑞、赫爾、斯金納)為主要代表。

16、1908年,我國出現了第一本關於教育心理學的著作,是由房宗嶽翻譯日本小泉所著的(《教育實用心理學》)。之後,又出版了(陸志韋)翻譯(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概論》)。(陳德榮)翻譯(蓋茨)的(《教育心理學》)。

17、個性心理:(1)個性心理動力(傾向),包括需要、動機、興趣、信念、世界觀等;(2)個性心理特徵,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

18、生物鐘現象:人體內的一切物理變化和化學都是有節律的,這些節律性的變化就是所謂的“生物鐘”的機制。

19、認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為主要代表。它們主張“完形說”。

20、知覺的特性: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恆常性。

21、注意的的特點: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動的組織特性。

22、(格賽爾)著名的(雙生子爬遞實驗)。

23、啟發是從其它事物能夠看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對解決問題起到啟發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24、保持是鞏固已獲得的知識經驗的過程。保持是記憶的中心環節。

25、超常兒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兒童:智商在70以下。

26、意志行動的目的衝突有四種形式:雙趨式衝突、雙避式衝突、趨避式衝突、多重趨避式衝突。

27、聯想的種類與規律:接近性聯想(空間、時間上的接近)、相似性聯想(性質上相似)、對比律(性質上、特點上形成對比)、因果律(因果關係)。

28、心理健康的現實標準: 自我意識正確;人際關係協調;性別角色分化;社會適應良好;情緒積極穩定;人格結構完整。其它標準還有: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者”標準、“未來新人類”標準。

29、德國的教育家(赫爾巴特)把教育心理學化的思想付諸了實施。他將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明瞭)、(聯想)、(系統)、(方法)。後來,其學生將上述四個階段進一步發展為(準備、提示、聯想、系統和方法)五個階段。

30、人類口語發展的關鍵期是(2-3歲);書面語發展的關鍵期是(4-5歲);數概念發展的關鍵期是(5-5.5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