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被陸遜打的落花流水,假如諸葛亮指揮戰爭,結果會如何?

登西麥瑞


蜀國伐吳之戰大敗的原因並非是劉備統兵導致的,而是有諸多因素混雜其中,

致使這場復仇之戰註定會輸,即使有臥龍美稱的諸葛孔明,來代替劉備領導這場戰役,蜀國伐吳之戰也一定會輸。

以下將會通過詳細的分析來證明筆者的觀點。

伐吳之戰的起因

公元二零八年,曹操揮師南下。

長坂坡一戰後,曹操進軍江陵。劉備孫權深感危機,故組成孫劉聯軍共敵曹操。

同年十二月,孫劉聯軍在長江赤壁大敗曹操,取得巨大的勝利,曹操元氣大傷,三分天下之勢已初露端倪。



話說劉備向孫權借去荊州後,派關羽鎮守。劉備以荊州為跳板攻下益州.

劉備發達後,面善心黑的劉備玩起了過河拆橋手段,遲遲不肯歸還荊州,孫劉兩家漸生異心。

不久,曹操進攻漢中,劉備又一次感受到了長坂坡上的恐懼,劉備先是派關羽攻襄陽,後又厚著臉皮向孫權求和,孫劉兩家簽訂了湘水協議,將荊州一分為二,兩家平分。

此時孫權已經看清了劉備的本來面目,從此孫劉兩家的關係逐漸走向惡劣。

劉備傾國力戰勝曹操拿下漢中後,孫權趁劉備自顧不暇時撕毀盟約,吳國大將呂蒙襲擊荊州,攻殺關羽,一戰吹一生。 關羽死後劉備稱帝,此時孫劉兩家的利益糾紛升級成了深仇大恨。



諸葛亮不參戰的原因

劉備隱忍了兩年之後,備戰完畢,終於揮師伐吳,老謀深算的孫權派出諸葛瑾

(諸葛亮的兄長)對蜀進行交涉。

諸葛亮雖不贊同劉備伐吳,但深知無法阻止,加上與諸葛瑾的親屬關係使諸葛亮此時的處境十分尷尬。諸葛亮為避嫌而遠退成都。

劉備伐吳之時,急其需要一個德高望重、忠心耿耿,有能力處理國事的人來管理後方,而諸葛亮正是劉備眼中的不二人選。



劉備戰敗的原因

劉備通過兩年的修養聲息,手中兵力不少於18萬人,可劉備為了後方的安定(怕曹丕突襲與震懾內部)只動用了不到8萬人馬(三國演義中的70萬大軍是虛構的益州人口不過百萬),而與劉備交手的吳國大將陸遜掌兵5萬。


從兵力上來看,劉備占上峰,但是兩軍交戰勝利的關鍵不在於兵力多寡,而在於天時地利人和與謀略方面的運用。

首先,吳蜀兩國的國界線分佈在長江三峽流域,這一帶的地形複雜、地勢狹窄對於吳蜀兩方來說,這種地形都不利於作戰。

吳國統帥陸遜深知蜀軍為報仇關羽之仇而殺氣騰騰,如若直接與蜀軍展開決戰只會兩敗俱傷,到頭來只會使曹操漁翁得力。

因此,陸遜採用了且戰且退、避其鋒芒的手段來迷惑劉備,隨著陸遜的不斷示弱,劉備一路打進吳國境內,而陸遜則一路戰略性撤退至夷陵,並在夷陵地區安營紮寨閉門不戰,由於陸遜部隊扼守險要關卡使得劉備屢次進攻不下,面對陸遜的避戰,劉備只能在夷陵山線佈置下幾十個營寨等待作戰時機。


吳蜀兩軍在夷陵僵持了6個月,正直酷暑的江南酷熱難當,劉備軍隊由於酷熱而失去了鬥志,劉備無奈之下只好將軍營移到涼爽的山林中屯兵備戰,

劉備此招正好中了陸遜設的圈套,陸遜借江南酷熱與山林易燃的天時地利之勢,夜襲蜀軍軍營,順南風放起大火,火勢順風蔓延,蜀軍主力被一把大火燒的潰不成軍!劉備率軍西退,吳軍乘勝追擊一路猛殺,一舉擊潰劉備佈置在夷陵山線上的數萬主力,直接鎖定勝局。

劉備輸在了江南酷暑—天時、夷陵群山-地理、軍隊渙散-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均不在蜀軍這一方,就算是換成諸葛亮統軍伐吳也不會勝利。

這也是諸葛亮不同意劉備伐吳的原因。


白話歷史君


“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帶上諸葛亮,還會被陸遜打的火燒連營嗎?

諸葛亮與陸遜兩個人指揮軍隊作戰,將會演變成持久的消耗戰。

首先,大家不要小看陸遜。

陸遜可不是《三國演義》裡的毛頭小子,他很早就出仕了,一直是孫權的幕僚,私下裡為孫權出謀劃策。呂蒙攻取荊州,其中也有陸遜在裡面出謀劃策,甚至可以說是,兩個人合謀奪取的荊州,所以說關二爺死得不冤啊。

所以,後來在劉備伐吳的時候,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可不是沒有人才可用、匆忙間下的決定,而是圖謀已久。

陸遜也確實擔當得起東吳大都督這個職務。

劉備大家都比較瞭解,一生窮困潦倒,一直都在到處逃竄。直到晚年,才有了荊、益二州作為安身之地,有了一點資本。可以說在劉備的一生之中,沒有指揮過大規模的軍隊,進行對戰。

再加上,劉備確實是報仇心切,所以中了陸遜的算計,也是應有之意。

但是大家可以再想象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人物。

反正在我的印象之中,諸葛亮,就是一個特別謹慎的人物。各種事情,不管是行軍打仗,還是治理朝政,都要治理的井井有條,非常的細緻。而且,在諸葛亮對曹魏的戰爭中可以看出,明明蜀漢不管是軍事實力、還是後勤補給方面,都不如曹魏。但是諸葛亮寧願穩紮穩打,就是不採用魏延的奇兵之計,可以說是穩重到了極點。

所以,如果諸葛亮帶兵與陸遜兩個人打起來,結局應當是來回的拉鋸戰,兩人開始排兵佈陣,一點一點的拼消耗,直到有一方承受不住了,也就都退兵了。

絕對不可能存在一方打敗另一方,甚至火燒連營的的情況。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一、首先劉備是不會讓孔明掛帥伐吳的,原因如下:

A、孔明的戰略規劃能力,後勤保障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為劉備所欣賞,但孔明的戰術指揮能力並沒有為劉備所認可。奪益州,劉備的參謀長是龐統、法正;搶漢中,劉備的參謀長是法正,可以佐證。



B、劉備伐吳一戰,傾盡全國戰略部隊,說白了幾乎拼盡全部老本,劉備交給誰都不放心啊。

C、劉備兵敗白帝城,託孤孔明,只是想孔明守住蜀漢領土,並非北伐或者東征。

二、假如孔明東征,結果一定會比劉備好得多。

諸葛一生唯謹慎,關羽大意失荊州。孔明後來六出祁山,勝多敗少,即便敗北,仍能全師而退。

孔明絕不會讓全軍上山,讓陸遜紅燒,孔明在歷史上留下“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典故,他擅長火攻,一個用火的祖宗絕不可能被小輩再放火燒了,讓後人笑掉大牙。

孔明的戰略設想是進攻到一定火候,逼著孫權交還荊州的部分領土,蜀漢大軍全身而退。因為和東吳徹底翻臉,兩敗俱傷,讓曹操漁翁得利,是孔明不願意看到的,這和《隆中對》也是相牴觸的。


這一戰略意圖是能實現的。因為當時劉備手下糾集的是四海精銳,陸軍戰力總體是勝過東吳的。

孔明發明的諸葛連弩在撤退時還是很管用的,這種相當於古代自動步槍似的器械在大軍失敗時,還是可以保命的!

劉備的強項是識人之能,如發現孔明、法正、魏延等人才,作戰能力只能用屢敗屢仗來概括,征戰一生拿得出手的是兩場半勝仗,一是大戰赤壁,算半場(劉是配角,第一主角是周瑜),一是攻益州(對手劉璋心太軟、腦浸水),一是和法正奪漢中,其餘都是敗仗,老婆、兒子、女子多次淪落對方之手,這一點和乃祖劉邦有一拼!孔明缺少的不是軍事才能,而是獨擋一面的機會!像南宋中書舍人虞允文第一次帶兵,採石磯一仗,指揮一萬八千人的宋軍大敗金兵四十萬,燒燬完顏亮戰船三百艘,間接導致完顏亮被殺,新帝金世宗完顏雍被逼言和,南宋朝得以苟延殘喘。縱觀歷史,唐朝的劉仁軌、明朝的王陽明、盧象升,現代的毛澤東、粟裕,“談笑間、檣擼灰飛煙滅"的儒將比比皆是……劉備一手好牌,被關羽和自己打得稀爛,弄得忠君愛國的孔明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孔明成了悲情丞相!


蒼茫大地顧煒斌



演義中,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東吳擒殺後,劉備為給其報仇,親率七十五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奔江東。然而,“老油條”劉備“賠了夫人又折兵”,被“小年輕”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不但沒給老二關羽報仇雪恨,還將自己的性命賠了進去。

如果諸葛亮代替劉備親征東吳,結果如何呢?答案是不一定完勝,至少不會血本無歸。以下依據演義中相關內容,通過分析劉備和諸葛亮的綜合能力,簡要分析如下。


劉備綜合能力:

劉備作為君主,最重要的能力便是識人用人,將人才放在最合適的崗位上。他在起兵鎮壓黃巾軍時,偶遇關羽和張飛,慧眼識人,深知這兩人日後不可限量,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因此,劉備和關羽、張飛在桃園義結金蘭,收服了三國一流猛將。諸葛亮也是劉備發掘重用的,可見他堪稱伯樂,能發現真正有才能之人。

劉備在去世時,告誡諸葛亮馬謖徒有其名,只會紙上談兵,不可重用。而諸葛亮還不以為然,重用其守衛街亭,導致第一次北伐失利,功虧一簣。演義中是這樣描述的:

先主謂孔明曰:“丞相觀馬謖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相比劉備的識人用人來說,他的軍事造詣處於普通水平,有待提高。早年,劉備經歷很多失敗,投奔過公孫瓚、呂布、曹操、依附過袁紹、劉表、孫權、劉璋。他的失敗和出身有關,沒辦法,草根出身的劉備家底薄,在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沒有任何優勢。

劉備經過多次失敗,有時輸的連褲衩都沒了,人稱“常敗將軍”。就連袁紹手下上將文丑,也嫌棄劉備,怕粘上“常敗將軍”的晦氣,只分給其三萬兵馬,讓他負責殿後。演義中是這樣描述的:

文丑曰:“劉玄德屢敗之將,于軍不利。既主公要他去時,某分三萬軍,教他為後部。”


諸葛亮綜合能力:

諸葛亮的識人用人相對劉備來說差遠了,最明顯的是他將劉備臨終前的遺言當做耳旁風,沒有認識到馬謖是誇誇其談之人,重用馬謖為先鋒,鎮守軍事要塞街亭。最後,馬謖違背軍事常識,於高山上安營紮寨,最後丟失街亭。諸葛亮也自食惡果,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

諸葛亮的最大優點是“事無鉅細,事必躬親”,為報三顧茅廬之恩。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一位愛崗敬業的好同志。這是他的優點,也是最大的不足,軍中就連責罰二十軍棍的事情,也親自過問。就是神仙,也經不住這樣的折騰啊。司馬懿憑此斷定諸葛亮操勞過度,身體大不如前,即將病逝。演義中是這樣描述的:

懿問曰:“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者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


然而,他的軍事能力和孫武、吳起、韓信之類的超級軍事家是有很大差距的,還做不到百戰百勝。他一生用兵謹慎,不求立功,但求無過,即使碰到不利局面,也會果斷撤軍,保證自己有生力量。

如六出祁山,諸葛亮勝多負少,失敗也是力爭保存實力,主動撤退。還有一點,劉備時期,諸葛亮一般是軍師參謀,和主帥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不一定能獨立領兵作戰。這通過馬謖失街亭就可以看出懂兵法,不一定是優秀的指揮官。

通過分析劉備和諸葛亮的優缺點,得出劉備識人用人,軍事屬於普通水平,早期常常失敗,有很多實踐經驗;而諸葛亮的理論水平很高,實踐相對較少,有“紙上談兵”之嫌,但他有一個劉備沒有的優點,即用兵謹慎,不會像賭徒一樣輸個精光。


還有一點,諸葛亮一生用火,曾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孟獲、司馬懿等。如果諸葛亮代替劉備討伐東吳,第一想到的就是怎麼避免陰溝裡翻船,被東吳陸遜火燒連營。只要蜀漢大軍別被陸遜抓住機會,火燒連營七百里,就不會大敗而歸。最差的結局也就是,蜀漢和東吳相持不下,糧盡而還。

因此,夷陵之戰,如果諸葛亮領兵討伐東吳,不一定完勝,至少不會血本無歸。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這個問題提的很有水平,其實在讀《三國演義》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有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劉備登基前的很多戰役都是諸葛亮指揮,而登基後的首戰攻吳,不是派諸葛亮掛帥,而是劉備禦駕親征呢?就算是為關羽報仇,按常理也沒有必要劉備親自出馬。如果掛帥出征的是諸葛亮,而非劉備,那這場戰爭的勝負結局又最有可能是怎麼樣的呢?下面來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漢中王劉備正式稱帝建立蜀漢。登基伊始,劉備以為兄弟關羽報仇為名,不顧群臣反對,決定御駕親征吳國。蜀軍一路上勢如破竹,深入吳國境內,隨後就陷入了長時間的僵持階段。後來,吳主孫權拜陸遜為大將拒蜀,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擊敗了劉備,蜀軍傷亡慘重。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退入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後去世。

  1. 劉備在亂世中奮鬥了大半輩子,到他稱帝建國的時候,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了。英雄暮年,往往意味著不再具有年輕時候的雄心壯志,對此,劉備很是擔心。在外人看來,身處英雄輩出的亂世中群雄皆已滅,而他居然三分天下有其一,已算是很了不起的功業了。可劉備不滿足於此,他最大的夢想是能像光武帝一樣重振漢室江山。如今已然垂垂老矣,再不搏一把,恐怕就沒有機會了。同時,太子劉禪闇弱,自己有生之年一定要給自己的孩子將江山打好基礎。時不我待,必須搏一把了,於是劉備決定舉傾國之兵討伐吳國。這次劉備留下諸葛亮輔佐劉禪守兩川,自己御駕親征,是因為諸葛亮有著自己的一套戰略佈局,這種孤注一擲的戰爭,諸葛亮打從心裡反對,是絕不可能答應掛帥的,即使勉強答應掛帥也會讓徵吳計劃走了樣。


  2. 劉備自信舉傾國之兵能夠很輕易的快速戰勝吳國,除了對己方實力的自信,也來自於對吳國現狀的認識。此時的吳國,周瑜、魯肅、呂蒙已相繼去世,劉備認為孫權手下已經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能臣良將,從而打心眼裡瞧不起吳國。另外,吳國害死關羽本身就自覺理虧,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理由興兵討伐,蜀軍在心理上和氣勢上均佔了上風。在劉備看來,自己舉傾國之力,沿長江一路東下,一定能夠打吳國一個措手不及,吞併吳國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如果讓諸葛亮來指揮,一定會又打成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不知道要打多少年才能結束,說不定錯失了進攻良機,給敵人以喘息從而對蜀國加強防備,使得滅吳變得更加困難。

  3. 劉備雖然在很多事情上都指望諸葛亮出謀劃策,但是他自己也不傻。諸葛亮的戰略計劃是先佔領兩川作為根據地,然後交好吳國一起攻魏,魏國一旦滅亡,吳國自然也就成了囊中物。但劉備清醒地認識到,憑藉蜀國一隅之地,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財力、物力、人力發動恢復漢室的統一戰爭。要想獲得統一所需的一切資源,必須先滅吳統一南方贏得半壁江山,最後再借助南方雄厚的財力、物力、人力發動滅魏戰爭。後來的事實證明,諸葛亮也不是戰無不勝的,他的戰略計劃是不可取的,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最終都功虧一簣就是明證。劉備與諸葛亮在戰略思想上暗暗發生了衝突,但又不便於挑明,因此留諸葛亮守兩川,自己親自掛帥出征,即使最後自己失敗了,也還有諸葛亮保著劉禪偏安兩川,以圖恢復元氣。

以上三點足以證明,如果是諸葛亮來指揮這場戰爭,雖然不至於出現被陸遜火燒連營這樣戰役上的重大失誤,但也絕無可能迅速消滅吳國。吳國並不像劉備估計的那樣不堪一擊,人家只是不惹事,但也不怕事。諸葛亮將會把這場戰爭打成持久戰,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消滅吳國,對於想要在有生之年看到恢復漢室江山的劉備來說太漫長了,他已經等不及了。況且,到底是先滅吳,還是先滅魏,劉備和諸葛亮各有自己的想法,以後會很難形成合力!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或有想法偏頗和理解錯誤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笑擁江山攬風月


答:諸葛亮的軍事水準,比劉備差十萬八千里。在劉備眼中,諸葛亮就是籌集個糧草,管管雜事的行政人才,事實上,劉備在時,諸葛亮還真沒領兵打過仗,三國演義上那諸葛亮火燒新野,戰赤壁等都是瞎吹的。

不過,沒吃過豬肉,還能沒見過豬走路。若硬讓諸葛亮打夷陵之戰,別說他謹慎不會大敗,可能輸得比劉備還慘。如下:

1、諸葛亮牙根就不願向東吳開戰,破壞孫劉聯盟。不情願幹,必不會盡力,甚至還會揹著劉備,在前線和陸遜眉來眼去。率三軍之眾,卻三心二意,大忌。

2、諸葛亮第一次帶兵,有點小緊張。眾將多有不服,他就耐心的給大家講革命理想,講奉先精神。他處事謹慎,其率軍士必無張力。在他的治理下,蜀軍戰鬥力較劉備帶,會有很大下降。再者,謹慎之人,則善守不善攻,這和他的戰略目標正好相反。

3、因謹慎,諸葛亮會在防禦敵人偷襲,火攻,水攻都方面更仔細。

4、因進攻無力,劉備會派使者嚴加問責。加上天氣炎熱,軍無功則士氣低落,諸葛亮會漸漸喪失信心。急躁而漏出破綻。

5,面對經驗豐富,冷酷無情的陸遜,諸葛亮會以兩種方式敗亡:一是步劉備之轍,懈怠的士卒為抵禦炎熱天氣,最終散居樹蔭,被火攻而全軍覆沒。二是軍士能被約束,在開闊地帶駐紮,在太陽的多日炙烤下,蜀軍都快成魚乾了,休息不好,疲憊不堪。陸遜在某夜偷襲,蜀軍亂作一團,死傷無數。諸葛亮坐那獨輪車在山路跑的更慢,被吳軍俘虜。






五嶽十八


如果把劉備替換成諸葛亮伐吳,結局會出現什麼變化,我個人認為有兩種結論:

戰爭勝利是多方面因素決定的,不是說某人軍事才能高就一定能取勝,即使攻城人的軍事才能高於守城人的軍事才能,那麼攻城者也不一定能攻破守城者,因為攻城不是講究戰術,而是實打實的硬拼,這個攻城的損失,遠比陸地上戰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還要嚴重。守城者即使軍事才能不是很高,如果帶領的軍隊能夠達到死守境界,加上城池堅固,攻城者兵力多,也很難做到取勝,當初白起對廉頗,軍隊也遠超過廉頗,也不敢強行攻城,這樣的戰爭,即使打贏了,自己也會損失的很嚴重。

如果諸葛亮伐吳,第一種結局是平局,諸葛亮千里伐吳,屬於疲憊之師,而且此時吳國政權非常穩定,孫權又是明君,百姓安居樂業,此時根本不適合伐吳,諸葛亮此次伐吳,屬於蜀軍非常的強勢,作為會用兵的陸遜,肯定也一樣會採取防守戰略,但是諸葛亮打仗跟劉備不一樣,諸葛亮打仗從來不打無把握的仗,而且諸葛亮防守根本沒有破綻給敵人出奇制勝,從諸葛亮用兵一生來看,還沒有人能在諸葛亮手裡佔過便宜,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果不是馬謖違抗諸葛亮部署,導致街亭戰敗,諸葛亮一生也沒有敗績了,也會成為一代戰勝。就連司馬懿這種軍事謀略家在諸葛亮面前都沒有奇謀而言,還絲毫佔據不到任何便宜。到陸遜這裡也是一樣,如果陸遜採取死守不戰,諸葛亮不會強攻,很可能打消耗戰,而蜀國消耗戰根本抵不過吳國,用不了多久諸葛亮就會退兵,但是陸遜也不可能有機會擊敗諸葛亮,陸遜正面槓諸葛亮,能力還不夠,三國也就曹真敢正面較量諸葛亮,司馬懿正面槓諸葛亮,在滷城之戰差點被全殲,張頜也戰死了。而且諸葛亮也並不想伐吳,如果陸遜死守,諸葛亮必定會退兵,再次聯盟東吳。

第二種結局是陸遜戰敗,夷陵之戰雙方投入兵力都在五到六萬左右,如果陸遜不採取守勢,那麼陸遜也就會失去地利優勢,陸遜正面較量,是很難抵抗諸葛亮,如果陸遜不跟司馬懿一樣採取守勢,忍受不了諸葛亮的侮辱,主動出擊,那麼陸遜結局也是跟司馬懿會被諸葛亮擊敗,然後撤退守下一座城池。即使陸遜這支五萬的軍隊被全殲,東吳還能抽出十萬大軍來抵抗諸葛亮下一次進攻,諸葛亮即使擊敗陸遜,最多也就是把荊州奪回來,蜀國還沒滅掉東吳的實力,這是因為天時時機不對,東吳還沒有到滅國的地步,東吳實力還非常雄厚。

陸遜與諸葛亮同時中國儒將代表人物,也是三國有名的軍事家,都是用兵高手,當這兩人相遇,必定有一方守一方攻,這是兩個高手之間的較量,處於弱勢一方都會明白,自己打不過敵人,只能採取防守,尋找戰機擊敗敵人。如果沒有機會,就一直防守,玩消耗戰,等敵人退兵。


汐水柔情


跟北伐一樣,無功而返。

劉備跟他老祖宗劉邦一樣,並不會打仗。

他們的長處是管理團隊,而不是親自帶兵征戰。

劉備一生除了鎮壓起義軍立過功,唯一的一次勝利就是漢中之戰,還是慘勝。

漢中之戰幾乎沒有戰略戰術可言,就是殘酷的消耗戰。無論從時間、規模、主帥、消耗來看,漢中之戰都是一場很大的戰役,但後世評價的很少。究其原因,就是毫無軍事戰術價值可研究。

夷陵之戰,劉備連營七百里,曹丕一聽就說;“劉備不會打仗,不久就會失敗。”

果不其然,七天後,東吳打敗劉備的表奏就到了。曹丕說那話時,劉備恐怕已經敗了。

如果換做是諸葛亮指揮,結局絕對會不一樣。

從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來看,諸葛亮無論戰略、戰術基本都很得當。

第一次北伐,馬謖失街亭,導致失敗,後世對此存在爭議,有說法是諸葛亮戰術不當。

但這也是諸葛亮不得已而為之,畢竟蜀漢與曹魏勢力差距很大。諸葛亮是樂觀了一點,整體而言,沒啥大的過錯,這裡就不多說了。

就以諸葛亮北伐的套路,看一下,如果他指揮夷陵之戰,會是如何?

劉備之所以開始比較順利,是由於邊境地帶,東吳防禦比較薄弱,沒有遇到強硬的阻擊。僅僅在巫地與李異、劉阿幹了一仗,佔領秭歸。進而進攻孫桓把守的夷道,始終不能攻克。一個小小的夷道都不能攻克,如何滅掉東吳。

從後期諸葛亮北伐來看,攻城拔寨,還是很有一套,也屢屢取得階段性勝利。多是因為大軍深入魏境之後,糧草不繼而主動退兵。

夷陵之戰,諸葛亮一定也會採取穩紮穩打的戰術,不會急躁冒進。

在受到陸遜大軍阻擋,形成對峙、難以迅速取勝的情況下,考慮到天氣炎熱,諸葛亮一定會退兵,撤退到蜀吳邊界休整,等待天氣轉涼,然後水陸並進,沿江而下。

孫權最怕的就是劉備的水軍。一旦劉備捨棄水路,駐紮在陸上,水軍變陸軍,就失去了優勢,變成了劣勢,給了陸遜可乘之機。

另一個原因是劉備輕敵,認為陸遜就一個毛頭孩子,沒把他當回事。

這一點恐怕諸葛亮不會犯這個錯誤。他未出茅廬就自比管仲、樂毅,清楚自己年輕時能有多大的本事,就會相信別人年輕時也會有這個本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不是說說而已。諸葛亮不會輕敵,一定會謹慎對待。

由此看來,諸葛亮不會犯劉備的錯誤,也就不會被陸遜火燒連營,打得大敗。

但夷陵之戰絕不是以少勝多的戰役。

劉備從蜀中帶來三萬多人馬,加上武陵蠻夷沙摩柯帶來的一萬多,也有五萬左右的人馬。

陸遜是率領五萬東吳精兵,來對抗劉備,雙方在兵力上絕對相當。

深入吳境,蜀漢軍隊糧草供給就困難得多,需要大批的兵力保障供給,減少了戰鬥人員的數量,戰鬥力也就下降;陸遜方面就好得多,畢竟在自己國內,糧草補給就容易的多,軍心也就更穩定。

同時,吳軍是保家衛國,鬥志就更旺盛。

就算諸葛亮善於用兵,急切之間也難以取勝。

因此,如果諸葛亮指揮夷陵之戰,恐怕不會遭受劉備那麼大損失,但也不可能取得重大的勝利。

謀略是很重要,但最終還得看實力。沒有足夠的實力是滅不掉東吳的。

曹操沒做到,諸葛亮也不會做到。不是個人能力的問題,還是整個國家的實力問題。


豹眼看歷史


直接給答案,不可能勝利,我的觀點有以下幾點(完全個人觀點)

1,孫吳不是弱國,長江天險非一日可以攻破。

2,蜀漢無水軍,荊州水軍已經被關羽嘚瑟沒了,即使有也沒什麼戰鬥力,所以劉備兩路大軍順江而下,最後水軍也上岸了個人覺得除了戰略以外就是這個原因,劉備對自己的水軍沒有自信。

3,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劉備也好諸葛也好要想勝利,唯一的出路就是速戰速決,不管是曹魏還是孫吳都不會給你速戰的機會。

4,兵微將寡,這個是個對立條件,和人家比就是沒有實力。劉備的前將軍關羽,右將軍馬超,左將軍張飛,後將軍黃忠夷陵之戰哪一個還活著?法正,龐統也死了,誰來領導不都是一樣的嗎。

5,政治上孫吳和曹魏交好,放于禁回去,主動講和,得到了支持,最起碼可以保證不會後院起火。

6,諸葛非將略之才,三國志記載劉備死後,曹魏都以為會投降於他們,根本沒幾個人知道有諸葛亮這號人物。說明諸葛亮基本沒有打過仗,可能參與過謀略,諸葛是後勤部長啊。

7,陸遜是英雄,出將入相的人物不是英雄誰是。


紅桃JQKA


對於這個問題,劉備之所以被陸遜打的落花流水,完全就是因為劉備根本不懂軍事,不懂得排兵佈陣,畢竟劉備當初就是一個落魄子弟,根本就沒有學過什麼兵法知識,也沒有太多的智謀。

而陸遜,雖然說是一個書生,但終究是一個讀過書的人,自然學過兵法知識,亦有不弱的智謀,當初東吳大將呂蒙白衣渡江,麻痺關羽,偷襲荊州的計謀,便就是陸遜的計謀。

所以,這麼一對比下來,劉備大軍雖然人多勢眾,但奈何劉備並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是故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

而且還折損了張飛黃忠兩員大將,再加上過早病逝的馬超和被東吳所殺的關羽,蜀國的五虎上將在夷陵之戰後就只剩下了一個趙雲,再加上折損了幾十萬兵馬,蜀國可謂是損兵折將,元氣大傷!



當然,這一切是因為劉備沒有帶諸葛亮出征的原因,否則的話,夷陵之戰的結果必然會被改寫,畢竟諸葛亮最是擅長火攻,怎麼也不可能著了陸遜的道,畢竟在這之前,陸遜完全就是一個無名之輩,他雖然有不弱的智謀,但那也得看跟誰比啊!

如果夷陵之戰是諸葛亮領軍,排兵佈陣的話,以諸葛亮的驚天智謀,那麼即便是陸遜也只有必敗無疑的下場,畢竟連曹操都接連在諸葛亮手裡吃虧。甚至謹慎如司馬懿,不也是中了諸葛亮的計謀,差點在上方谷中被活活燒死,如果不是司馬懿運氣好,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所以這陸遜根本不可能是諸葛亮的對手,但奈何當時的魏國還在北方虎視眈眈呢,所以劉備雖然帶大軍出征,但卻留下諸葛亮坐鎮後方,這樣即便是魏國來襲,那麼有諸葛亮坐鎮,也可保安然無虞!

可如果諸葛亮隨劉備出征了,那麼蜀國後方就等於沒了保障,一旦魏國來襲,那蜀國的形勢就非常不妙了。是故,劉備沒有帶諸葛亮隨軍出征,否則的話,夷陵之戰的結果可能就要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