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娃擺脫焦慮?避開3個誤區,用上這5種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如何幫娃擺脫焦慮?避開3個誤區,用上這5種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引子

瑞瑞從小就是個焦慮的孩子,在上小學一年級起,每天早上都為了要和父母分開而焦慮不安,經常哭著說不想上學,即使到了校門口也是一番拉扯著不願意讓父母離開。父母一開始會想各種辦法來安慰並遷就孩子,但慢慢發現,這樣做反而讓瑞瑞對父母更加依賴,於是只好板起面孔要求瑞瑞進入教室上課。和父母分開的焦慮持續了長達一年之久的時間,瑞瑞這才逐漸適應了校園生活。

但這並不算結束,瑞瑞父母又發現了問題,他們發現瑞瑞不論是在學習、興趣課還是玩遊戲等,他對自己的表現都很在意。不過,他一旦遇到自己無法解決或可能沒辦法完成的事項,就會因為各種的擔心而陷入緊張不安,以致表現不佳,結果又使他心理上更加焦慮。父母哪怕只是告訴瑞瑞再試試看,他都會不安、生氣和反抗,因此和父母之間產生了許多衝突。

和老師深入溝通交流之後,瑞瑞父母才知道,瑞瑞有很明顯的心理焦慮症狀,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和更合適的疏導方法。

01 孩子產生焦慮症的深層次原因——從遺傳到家教

有關調查統計表明,大約12%~20%的兒童患有焦慮症,也就是說,有相當比例的兒童存在焦慮症,需要父母的特別幫助。

如何幫娃擺脫焦慮?避開3個誤區,用上這5種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什麼是兒童焦慮症?或者進一步說,我們又該如何去判斷孩子是否存在焦慮症?根據焦慮問題治療專家塔瑪·瓊斯基的說法,當孩子出現以下信號,基本表明他們存在焦慮症,可以作為父母判斷孩子是否有焦慮症狀的重要參考:

  • 與現實狀況不相稱的過度痛苦:如無指向性的恐懼、哭泣、悲傷、心悸、沮喪、膽怯、無助和尷尬等等;
  • 處於應激狀態時很容易緊張、口乾、痛苦、激動或憤怒等;
  • 反覆確認“如果……怎麼辦”的問題,並且無法安慰,對邏輯爭論不作反應;
  • 經常尋找各種理由不去上學;
  • 預期性焦慮,擔心幾小時、幾天甚至幾星期後才發生的事情;
  • 睡眠紊亂,比如很難入睡或時常做噩夢;
  • 完美主義:標準很高,眼裡沒有足夠好的東西;
  • 過度的責任感:過度地關注別人是否因為自己而心煩,為不必要的事情道歉;
  • 表現出過度的逃避傾向:如拒絕參加班級或學校活動、拒絕去上學;
  • 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勸說孩子從事常規活動,例如做作業、打掃衛生和吃飯等。
如何幫娃擺脫焦慮?避開3個誤區,用上這5種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每個家長都想了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孩子的焦慮?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兒童產生焦慮症的深層次原因來自於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這些因素包括:(1)基因及大腦生理機能;(2)行為抑制;(3)家庭教養方式;(4)環境因素等等。當然,這些內容並不是本文重點要探討的,所要探討的是家長如何面對孩子的焦慮和如何幫助孩子走出焦慮。

很多人可能沒有想到的是,焦慮實際上是孩子對壓力環境的一種正常反應。適度緊張是生存必要的機制,但物極必反,過度的緊張和恐懼卻會給學習和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容易焦慮的孩子,或是因為對許多事情過於警覺,所以會排斥、抗拒新的人或事物;或是因為對自己的表現、事情的結果總是擔心在先,所以會無限放大可能面臨的困難。

兒童焦慮症並不是憑空而來的,往往和其背後的家庭教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比如以下這五種教養行為就很容易引發孩子的焦慮,也是我們家長在教育孩子中要盡力避免的。

一是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控制或不良的教養方式:如侵入型教養方式,家長限制孩子的自主權和獨立性;

二是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如父母至少有一方是非常喜歡控制的人,經常無緣由地對孩子採取過度謹慎和保護的行為,總喜歡給孩子做主(過度保護),孩子缺乏自主性;

三是父母容忍或者鼓勵孩子迴避困難行為:

如建議或者同意孩子在遇到難題或困難採取迴避的方式;

四是父母對孩子的拒絕、批評或嚴苛:如反對式的評斷、輕視或者批判孩子的行為,或對孩子做的事情總是不滿意(嚴苛要求);

五是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如父母因為家庭瑣事爭吵、家庭不和睦等都有可能引發孩子的焦慮。

我們還要看到,容易焦慮的孩子面對自己不確定、無法掌控的事物時,往往比一般人更緊張,也更容易產生逃避現實的“鴕鳥心態”心理。

如何幫娃擺脫焦慮?避開3個誤區,用上這5種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當這些帶著“鴕鳥心態”的孩子不敢或不願面對“必須改變”的現實時,為了追求所期望的安全感,他可能會以更強烈的情緒、更固執的行為來抗拒“被改變”,這樣的抗拒往往會使親子關係成為拉鋸戰,親子關係更加惡化,結果常常讓父母深感困惑和無助,迫切需要找到一條行之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

02 在疏導孩子焦慮情緒時這3個誤區要避免

誤區一:忽略孩子的內在焦慮

面對孩子的問題,父母不要只關注他們外在的行為反應而忽略了內在的情緒反應,這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譬如說,看到孩子不寫作業、鬧脾氣,就認定孩子懶惰、不聽話,然後一味地威脅利誘,希望孩子的行為有所改進。但是,威脅利誘的方式,往往效果很短暫,“問題行為”還是會再次出現的。

內在的焦慮是真實的情緒,不會因為被威脅或有利可圖就消失不見。在孩子的情緒沒有被看到、沒有獲得安撫的情況下,就算孩子乖乖聽話順利做完作業,他內心的焦慮仍然沒有得到解決,也無法從過往的經驗中學到正確面對不安、克服焦慮,這對孩子的長遠發展沒有任何的幫助。

誤區二:對孩子說“不要緊張”或“不要擔心”

面對孩子的焦慮,我們在不擅長處理情緒反應的情況下,容易習慣性地跟孩子說“不要緊張”“不要擔心”之類的話,但這樣說不僅無法讓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反而可能會因為後面控制不住而產生更大的壓力。

  • 對年齡小一點的孩子,父母可以先幫孩子把心裡緊張的情緒說出來:“你擔心會做不好,所以很緊張是吧?”
  • 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用詢問的方式:“你看起來有點擔心,怎麼了?”

引導孩子正確發洩緊張的情緒,而非一味地否定和抱怨,這才是幫助孩子紓解焦慮情緒的積極做法。

如何幫娃擺脫焦慮?避開3個誤區,用上這5種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誤區三:試圖在短期內改變孩子的焦慮特質

為人父母者,總是希望孩子擁有完美特質的性格,而事實上,每種性格特質焦慮、敏感等,都有正面和負面的表現與影響。

如果父母把教養目標設定為在短期內改變孩子的性格特質,期望孩子不要過度反應,不要鑽牛角尖等,結果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特質不佳、性格不好。孩子可能會基於自我防衛而抗拒父母的建議和教導,也可能因此而更加自卑、更難改變,這些都不是父母所樂見的結果。

03 幫助孩子走出焦慮,父母可以這樣做,效果事半功倍

回到如何幫助孩子走出焦慮這件事情上,當我們面對孩子業已存在的焦慮現實時,不妨從以下這五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有效擺脫焦慮情緒的糾纏。

1、正確辨識孩子身上的焦慮源

當孩子出現焦慮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時,不同的焦慮源所採取的的疏導方式也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尋找或者是正確辨識焦慮源是家長首要做的一件事,這些焦慮源可能是最近發生的壓力事件,也可能是長久以來的不安。如果再進一步分析,兒童焦慮症大致可分為以下這六大類:

第一類:廣泛性焦慮症,是指過度的、無法控制的焦慮;

第二類:特殊恐懼症,只對某種特殊刺激起反應,比如害怕打針、害怕狗等等;

第三類:社交焦慮症,是指對於社交或者公開場合有一種持久而強烈的恐懼,孩子對於可能被其他人審視的場合感到非常害怕;

第四類:分離性焦慮症,是指孩子對與父母的分離感到十分焦躁;

第五類:恐慌症,是指孩子產生害怕自己會暈倒、死亡或者瘋掉等不可思議的想法;

第六類:強迫症,是指孩子出現了諸如“強迫意志的出現、反覆提問、從事強迫性活動”等問題。

如何幫娃擺脫焦慮?避開3個誤區,用上這5種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一般來說,有焦慮症狀的孩子,對自己的表現、環境事物的變動,或不熟悉的事物等,都比較容易患得患失、感到緊張不安。父母平時可多和孩子溝通,注意他遇到什麼樣的人和事情比較容易緊張。當孩子能夠辨認出讓自己緊張焦慮的源頭時,父母就有機會從容地和他討論,提早為未來可能碰到的狀況做好成功應對的準備。一旦孩子的自我控制感提高了,面對不確定、沒把握的事情時,就不會像從前那麼焦慮了。

2、做好焦慮總量的管理

壓力事件常常是焦慮的來源,雖然每個人應對壓力的能力和耐力不同,但能承受的壓力都有各自的上限。對孩子來說,面對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要求,譬如學習成績、興趣班學習、朋友互動等,都是壓力的積累,一旦超過承受壓力的上限,情緒就會失控。

因此,父母平常就要培養孩子正確緩解壓力的行為、正確應對壓力的習慣。比如,在孩子放學時,父母可以先帶孩子去公園或在小區裡跑跑跳跳、打打球,或者和孩子放鬆地散步回家、聊聊令人愉快的事情等等。當孩子有機會放鬆緊繃了一天的神經,讓每天回到家都是一個好的開始時,他也就能以平穩的情緒跟家人相處了。

當孩子處在壓力較大的階段時,除了一般釋放壓力的應對技巧之外,可能還需要增加額外的放鬆方法和活動,譬如和孩子一起練習身心放鬆的輕運動,允許孩子在睡前播放一點輕鬆的催眠音樂等等。

走進焦慮兒童世界的最好方法莫過於感受和分擔他們的痛苦。譬如父母對孩子的一個小小的擁抱和會意的眼神,都能夠傳遞父母對孩子的理解和支持。

如何幫娃擺脫焦慮?避開3個誤區,用上這5種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3、對孩子願意“嘗試和努力”的動機給予肯定和鼓勵

克服焦慮需要一次又一次正面經驗的積累,即使沒能馬上到位,也要對孩子願意“嘗試和努力”的動機給予肯定和鼓勵,例如可以這樣對孩子說:

  • “我知道你很緊張,擔心自己做不好,所以非常不想上場比賽,但你還是把它完成了,真是不簡單啊……”
  • “看得出來,你一直在努力……”
  • “你已經堅持好長一段時間了,很多人都還做不到,而你卻做到了……”

這些都能讓孩子把目光聚集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而非最後結果的成敗上,如此一來,也就能讓孩子更有信心面對以後的挑戰。

同時,父母也要在每次嘗試後告訴孩子:看到了他的努力和思考以及策略的運用,不論當下結果如何,失敗的結果可以留下經驗教訓,好的結果可以作為未來努力的方向。

當把所有的行動嘗試都當作一次機會,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穩定情緒和培養樂觀面對問題的好習慣。

4、對孩子進行行為上的示範和強化

有研究證實,父母如果單純使用行為示範和行為強化,也可達到有效降低孩子的焦慮、提高他的適應能力的目的。

所謂行為示範是指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去體驗孩子的焦慮情境,然後父母給孩子以身示範去演示怎樣去應對焦慮情境。

比如,對於社交焦慮類型的孩子,他們可能在外不敢和別人打招呼,父母可以和他們在家提前練習怎麼和別人打招呼,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能讓孩子很快進入到情境當中,提高在外和別人打招呼的自信。如果示範無效,原因並不出在示範的身上,往往是示範方法出了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去調整我們的示範方法,以便適應孩子的心理需求。

如何幫娃擺脫焦慮?避開3個誤區,用上這5種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另一種幫助孩子緩解焦慮的方法是行為強化。所謂行為強化就是指強化那些想要的行為。還是以上面那個社交焦慮類型孩子為例,如果孩子平日不敢向人打招呼,現在哪怕只是做出了一點點的的進步,比如有一天,他突然怯生生地開口與鄰居打了個招呼,那就需要父母做出即時的反應——比如說鼓勵。

每個微小的進步其實都是孩子在克服了無數內心的恐懼和擔心之後才做出的嘗試。在大人眼中不起眼的一小步,卻是備受焦慮折磨的孩子在成長中的一大步,而父母的鼓勵可以幫助他們對自己的嘗試樹立自信。

5、以積極的教養方式來幫孩子減壓

父母對孩子採取積極的教養方式,可以實現幫孩子減壓的目的,這些教養方式主要包括如下五個方面:

一是對孩子行為上的獎勵:比如,父母更要關注的是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鼓勵孩子接受挑戰的行為,即使只是部分成功,也要給予承認和肯定。

二是父母消除過度的焦慮行為:比如,父母無論是出於關心還是生氣,都不要對孩子的焦慮行為作出過度的反應。

三是父母要主動管理好自己的焦慮:比如,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將自身的焦慮平添到孩子的焦慮中。

四是提高家庭溝通和問題解決的技巧:比如,針對積極的溝通方式和問題解決的機會採取內部開放政策,讓孩子也有平等參與家庭事務的權利。

五是要倡導權威型/民主型家庭教養方式:權威型/民主型教養方式與焦慮水平呈低相關,父母要按照獨立的價值判斷標準來指導孩子的行為。

如何幫娃擺脫焦慮?避開3個誤區,用上這5種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結語

孩子之所以會焦慮,可能是因為他們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完美的表現,也可能是因為他們對環境變動的感受特別的敏感。

當孩子對周圍的事物或情境做出消極的評價時,很自然會給自己以不良的暗示,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焦慮心理,不自覺地走進了自己建造的“焦慮籠子”。解決辦法之一就是要引導孩子:一是學會積極評價自己;二是換個角度看待問題。下面分享一個故事,雖然這並不是關於孩子成長的故事,但對我們教育孩子卻頗有啟迪。

塞爾瑪隨丈夫駐紮在沙漠的陸軍基地。丈夫奉命到沙漠裡演習,她一個人留在部隊的小鐵皮房裡,天氣熱得受不了,與周圍的印第安人、墨西哥人又語言不通,她感到非常的難過和焦慮,只得寫信給父母,說要丟開一切回家。

她的父親收到信後,給她的回信只有兩行字:“兩個人從監獄的鐵窗往外看,一個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另一個看到的卻是天上的星星。”

塞爾瑪一再地讀這封信,覺得非常慚愧,她決定要在沙漠中尋找到星星。

她開始主動和當地人交朋友,他們的反應使她非常驚訝:她對他們的紡織、陶器感興趣,他們就把最喜歡但捨不得賣給觀光客人的紡織品和陶器送給她。塞爾瑪研究沙漠中的仙人掌和各種植物、動物的形態。她觀看沙漠的日落,感受沙漠中的海市蜃樓,還尋找海螺殼,這些海螺殼是幾萬年前這片沙漠還是海洋時留下來的……

結果,奇蹟發生了:原來難以忍受的環境變成了讓人興奮、流連忘返的奇景。她為發現新的世界而興奮不已,並以此寫了一本書《快樂的城堡》。她終於看到了沙漠裡的星星。

解讀:有不同的心態,就會看到不同的風景。塞爾瑪的父親正是要告訴女兒:換個角度看問題。同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評價,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導致不同的結果。而塞爾瑪正是領悟了父親信中的含義,跳出了自己建造的思想牢籠,因此看到了沙漠裡的星星。很多時候,影響我們情緒和心情的,正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換個角度看待問題,世界會更美。而這正是我們家長要教給孩子的人生態度和處事原則。

如何幫娃擺脫焦慮?避開3個誤區,用上這5種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對於各種心理障礙,最佳的干預時間都是在孩子的生命早期。當父母能讀懂孩子的情緒密碼,就能淡定面對孩子的焦慮。讓孩子在我們的引導下,順利走出焦慮的“籠子”,做一個身心都自由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