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5個登陸點為何奧馬哈美軍損失慘重?艦炮為何不支援步兵?

夢醒時分-月兒moon


奧馬哈海灘的美軍損失慘重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不過最後是依靠艦炮支援才攻克的德軍陣地,因此不能說艦炮沒有支援步兵。

首先,從地形上來說,奧馬哈海灘易守難攻。奧馬哈海灘的海岸有很多難以攀登的懸崖,只有有限的地段可以登陸,而德軍又在海灘上的設置了各種障礙物並埋設了地雷,並堵塞了海灘通向內陸的出口,這些都對登陸部隊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煩。

其次,是因為登陸前的炮火準備不足。在諾曼底登陸作戰前,盟軍對各登陸點的德軍陣地進行了炮擊和空襲。根據情報,奧馬哈海灘附近的霍克角上有一個德軍的155毫米火炮陣地,對登陸作戰威脅很大。因此盟軍特意派了一個突擊隊去消滅這個炮兵陣地,但是因為種種原因,突擊隊未能及時趕到,導致這個陣地沒有被摧毀。由於擔心德軍炮火的威脅,盟軍的驅逐艦開始沒有靠近射擊,所以命中率不高,而空軍的轟炸則投錯了位置,所以奧馬哈的德軍防禦工事受損並不嚴重。在登陸部隊上岸的時候,這些工事裡的火力給他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第三,是登陸部隊的坦克投放過早。盟軍為奧馬哈海灘也準備了一批坦克,但是因為在登陸戰時這些坦克被投放的過早,大部分直接被海浪吞沒,只有少數坦克能順利登岸,這有限的坦克大多也毀於德軍的炮火,因此步兵在很長時間裡缺乏裝甲部隊的掩護,損失自然也就大了。

因為以上原因,前兩波登陸部隊上岸以後一直被壓制在灘頭上無法取得進展,在德軍的炮火下損失慘重。登陸戰的轉機是在海軍發現陸軍始終無法取得進展以後,有17艘驅逐艦冒險駛近海灘,在距離德軍陣地不到1公里的距離上為登陸部隊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將德軍的火力點一一摧毀。

此時突擊隊也已經登上霍克角,他們發現德軍的火炮早已轉移,這裡不過是一個假陣地。得到這個消息以後的盟軍驅逐艦更是放心的投入戰鬥,在炮火的掩護下,登陸部隊也重新組織起來,將被封死的海灘出口炸開,終於攻克了德軍陣地。

應該說最後的勝利和海軍軍艦的勇敢和火力支援是分不開的,所以這17艘驅逐艦又被叫做“奧馬哈灘17勇士”。


不沉的經遠


我們先看下其他幾個登陸點的情況——

最西邊的猶它灘(Utah)壓根沒多少德國軍部署,而且82空降師早就已經差不多控制這塊區域了,灘頭部隊基本是走上海灘的,沒啥抵抗。

而除了猶它、奧馬哈之外的另外三個灘是這樣的


金灘

朱諾灘

劍灘

有沒有感覺灘頭規模和可設防範圍都不大?

然後看看奧馬哈

一大片開闊的緩坡沙灘,雖然這很適合大規模登陸,但是登陸後面臨的就是兩面高地,德軍高地上的碉堡和火炮對灘頭部隊來說簡直是屠殺。

隆美爾在視察大西洋壁壘的時候也說到過,這個海灘是個要地,得加強防禦。因此德軍在這個灘頭的佈防也比其他幾個登陸點要嚴密的多。

說到艦炮支援是有的,空軍也是有的,尤其是霍克角這種岸防炮陣地是被犁成月球表面的。

但是無論艦炮還是空軍,拆德軍堅固的永備工事的效率不咋地。一枚航彈並不能讓一個足球場人全死光,尤其是呆在工事裡的德軍。到了登陸的時候,大口徑的艦炮很容易誤傷登陸部隊,而驅逐艦這類一個是不敢離岸太近,那邊都是德棍的水雷。而自己炮不夠長不夠準,但也有十幾艘驅逐艦冒著極大的風險,抵近海灘給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也算是起到了關鍵作用。


瘋狗的輕武




第一,奧馬哈海灘地勢險峻,有些地方都是懸崖,德軍在海灘及淺水區設置了大量的障礙物,埋設了地雷,堵塞了奧馬哈海岸幾個連接內陸的支流,這樣盟軍就只能在淺水區下船,面對德軍的海岸火力。

第二,登陸前,盟軍的空中火力偏離方向,沒有大量摧毀奧馬哈海灘的德軍工事。

第三,盟軍偵查到德軍在奧馬哈海灘附近有一個隱蔽的155毫米榴彈炮陣地,於是派特種兵過去,但最終沒能摧毀這個榴彈炮陣地,為最終的登陸失利留下了隱患。



登陸當天,英吉利海峽風急浪高,負責登陸奧馬哈海灘的盟軍偏離了方向,由於空地協調沒做好,負責為登陸部隊開道單位坦克部隊被過早單位投入到海里,很多坦克被海水沖走,剩下的坦克因為攻擊距離太長,步兵沒有及時跟進,都被德軍炮火摧毀,步兵沒有了掩體,只能面對德軍的火力。由於德軍155毫米榴彈炮陣地沒有被摧毀,盟軍軍艦不敢靠近海岸,只能進行遠距離火力支援,效果十分有限,這就使得登陸步兵無法摧毀德軍工事,損失慘重。

但是盟軍統帥部畢竟有數不清的資源可以利用,當時艾森豪威爾手握468萬軍隊,一萬三千架飛機,近千艘軍艦,得知奧馬哈海灘的情況後,艾森豪威爾立即下令空軍支援,海軍也集中17艘軍艦靠近奧馬哈海灘射擊,支援步兵登陸,在海空軍的強力支援下,盟軍終於在奧馬哈海灘登陸成功。


毒刺劍客


在D日有五個突擊師上陸;從西向東是:奧馬爾·布萊德雷上將指揮的美第一集團軍的兩個前衛師在“猶他”和“奧馬哈”海灘登陸,英軍一個師在“哥爾德”海灘登陸;加拿大一個師在“朱諾”海灘登陸,英軍另一個師在“斯華德”海灘登陸。

也就是5個登陸地點,5個突擊師搶灘登陸,打開突破口。德軍則構築一個由支撐點構成的、縱深三英里的防禦地帶來抗擊盟軍的登陸,各支撐點周圍還設有雷場。這些支撐點交步兵堅守,由大量火炮提供掩護。

德軍的計劃是,以靠近海岸的火炮儘量殺傷向登陸地區盟軍,伺時利用守備部隊構成的封鎖線來攔阻盟軍登陸,當地預備隊則負責反擊奪取灘頭陣地的敵軍。最後,再派集結的裝甲機械化部隊將他們趕回海里。

為了阻止盟軍軍艦靠近,德國部署了400萬顆水雷。這也確實降低了盟軍軍艦的炮擊力度。而在奧馬哈堅固設防陣地裡的德軍是第352步兵師,第716師各一部分,除了炮兵掩體,還有85個機槍火力點。

雖然當天,美軍奪取了奧馬哈海灘,但是,美軍第16團,第116團和坦克第741營,還是傷亡3000多人。德軍傷亡1200多人。實際上這個登陸傷亡人數不算特別慘烈。

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一個小小的塔拉瓦時,還戰死1115名,戰鬥受傷2292名,共戰鬥傷亡3407名美國兵。登陸戰,特別是攻擊堅固設防陣地,損失稍微大一些,其實是一個正常的事情。畢竟,戰略防禦一方理所應當取得更大戰術收穫,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話不是隨便說的,何況這還是灘頭攻略難度大了去了。


深度軍事


為什麼奧馬哈美軍損失慘重?很簡單,這是美軍5個定點突擊點之一。由於奧馬哈的地形很差,風高浪惡,峭壁眾多,作為登陸點攻擊難度很大,硬性突擊當然需要付出血的代價。

上圖是奧馬哈的“霍克角”可以看看真實的登陸場是多麼的差勁,不僅僅是德軍碉堡,自然地形本身就是大難題。而且雙方距離過近,能見度極低,讓艦炮轟誰?

那麼為什麼非要打奧馬哈呢?那麼多灘頭又不差這一個?

因為盟軍定下了奧馬哈,金灘,朱諾灘,猶他灘、劍灘5個登陸場,這5個登陸場各自有各自的戰術位置。所謂“諾曼底登陸戰”並非打下灘頭就算完,它包含一整個德軍的戰略縱深,還需要應對德軍的反撲。

盟軍的計劃是拿下灘頭後,將5個灘頭登陸區擴大連為一線。而奧馬哈海灘正好處於最重要的中段區域,少了這一個地方,等於盟軍的灘頭陣地被攔腰斬斷,是最關鍵的節點部位,關係到整個登陸的擴展,說是盟軍的陣眼也不為過。

所以,哪怕奧馬哈海灘再難,地形再不利登陸,這個戰略要點出再多的血也必須拿下,否則整個盟軍會流更多的血。不開闢出更大的登陸場,盟軍也唯有被趕下海一途。

實際上諾曼底登陸成功後,盟軍2天內也只登陸了不到8個師,沒辦法,運力受限,登陸場受限。再拼死運,諾曼底也不是貨運碼頭,更不是敦刻爾克那樣丟盔棄甲瘋狂的蹈海逃亡。

借用一下《參考消息》這張圖,可以看到,位於B點的奧馬哈登陸場相當狹窄,與其它登陸場比起來,既缺乏橫面的展開區域,又缺乏臨近的支援影響,偏偏擁塞了大量軍隊,幾乎全是直面德軍火力,很容易被大量殺傷。

實際登陸當天與的問題大的很,D日本就能見度低,海況惡劣,美軍在搶灘前為搭建攻登陸艇出擊的棧橋都耗費了相當多時間。更倒黴的是,32輛謝爾曼DD坦克,一下水就被浪打沉了27輛,再加上德軍的炮火,居然只有3輛活了下來。

登陸的士兵在狹窄的灘口非常盲目,大量的建制被德軍打散,面多30米高的崖壁他們也束手無策,急於躲避德軍重炮的運輸船隊讓登陸士兵完全搞錯了集結點與任務點,最後奧馬哈西段的士兵躲在海水裡苦苦掙扎了2個小時毫無建樹,東段的像鴕鳥一樣被封鎖在9米寬的海灘上抬不起頭。

我們在《拯救大兵瑞恩》裡面覺得奧馬哈海灘很寬很寬,實際上這是種影視腳本造成的錯覺。奧馬哈灘頭也就最高100-270米寬,淺水區寬達50-90米,還存在高潮位落差,那些山崖確實是天險一般。登陸艇等於直接把士兵送到機槍的槍口下,甚至無法在遠處組織火力反制。不提登陸部隊,光海軍的潛水工兵為衝灘航路破障都死亡慘重。

有的地方乾脆是完全的峭壁,盟軍利用的還是漲潮時的時段輸送兵力,即便這樣,還需要面對一百多米空曠封鎖帶。奧馬哈可供登陸的區域都被德軍封鎖了,即便冒著硝煙,按照射表打也能殺傷大片美軍。

盟軍的小算盤其實也很精,雖然奧馬哈地形險峻,不利於登陸,但戰爭本就是虛虛實實的戰術演進,以正合,以奇勝,選擇高難度地區,敵軍兵力反倒較少(盟軍情報認為奧馬哈只有一個德國團),人員也更加麻痺大意。再說德軍都給忽悠到加萊去了,諾曼底空虛的很。

結果盟軍的算盤在奧馬哈敲破了,防守這裡的不是一個德國團。戰術大師隆美爾在佈置“大西洋壁壘”時,敏銳的發現了奧馬哈的戰術價值。再加上希特勒對諾曼底地區的奇特執念,因此他早早調來了第352步兵師駐防。奧馬哈的守衛部隊是一個團沒錯,但這個團是352步兵師的主力。

盟軍這裡比較冤,雖然後世許多資料都稱352步兵師是“精銳”,但當年352步兵師確實不是什麼精銳,他們只能說是一支在1944年扔保持完好建制,戰鬥力比起諾曼底地區其它部隊來說,不那麼戰五渣的軍隊罷了。至少什麼海防師之流是遠遠比不上這支步兵師的。

這裡順帶說下什麼叫“海防師”。這種部隊完全就是渣滓,他們要麼是最劣等的兵源,要麼就是所謂“志願兵”,連蘇聯戰俘、東歐僕從國軍人、殘疾人、日本鬼子都往裡面送。武器方面“海防師”也相當落後,大都是修械所裡轉出來的破爛貨,以及當年繳獲的法國、英國、東歐武器。出動一次需要靠汽車武裝押送,否則保準作鳥獸散。

《登陸之日》中的原型,朝鮮人楊江勇就是例子,他在諾門坎被蘇軍俘虜,補充進烏克蘭軍團,之後被德國人拉進部隊,守衛猶他灘。

“海防師”在諾曼底地區相當多。龍德施泰德這位西線總司令,麾下58個師裡有33個是海防師。諾曼底的守軍為第七集團軍,司令官為弗雷德里希·多爾曼上將。諾曼底地區被放置了6個師+2個獨立步兵團+1個傘兵團的部隊。6個師裡有3個是“海防師”。

所以,盟軍的情報相當混亂,這種“海防師”來多少都是渣,而所謂“精銳”的352步兵師,除了人裝滿員,並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結果奧馬哈海灘撞上了德國比較能打的正規軍,準備不足的美軍才發現倒了血黴。

352步兵師這支部隊上過波蘭,打過東線,齊裝滿員休整到位,再加上地形優勢,碰到才剛剛投入大戰又輕敵的美軍,簡直與低級房屠幼沒啥區別。

所以美軍登陸奧馬哈的部隊一上去就給打蒙了,再加上對奧馬哈灘頭工事的轟炸出現誤差,幾乎沒有造成什麼大的損傷,面對有槍有炮在東線淘過的德軍部隊,他們整整2個小時都沒衝灘成功。

至於軍艦為何沒有參與進攻,這點就實在是冤枉了。諾曼底登陸前,盟軍艦隊進行了相當猛烈的火力準備,空地一體都進行了高強度轟炸。半小時內出動飛機1000多架次,投下了1763噸炸彈,海軍是開足了炮灰,對德軍工事展開了狂轟。

只是二戰的火力畢竟不是現代武器,千萬別拿現代美軍的制導鑽地彈來比。德軍灘頭修築了相當堅固的鋼筋混凝土永備工事,即便遭到大量破壞,也仍然存在相當的戰鬥力。

上圖,德軍把坦克炮塔安在水泥包裹的鋼製座圈上,戰鬥中成為旋轉炮臺。

諾曼底登陸是場大戰略,早在登陸前,盟軍就有意識的調整了對德轟炸的方向,將對工礦的大量空炸轉為對交通的轟炸,藉以阻隔德軍交通,遲滯登陸後德軍反擊速度。同時還吸引了大量修築諾曼底工事的勞工被轉走修築交通,延緩了諾曼底的工事群進度。

盟軍海軍投入了13艘戰列艦和47艘巡洋艦,還有134艘驅逐艦。D日當天,直接就有7艘戰列艦和24艘巡洋艦、74艘驅逐艦以及2艘“淺水炮艦”分為5個部分的炮群,直接對5個灘頭進行炮火支援。

軍艦的任務不光是拔除德軍前沿攻勢,同時還需要壓制德軍炮兵攻擊,並且德軍岸防炮也存在對艦船的殺傷可能,近海還有水雷、暗礁,不適合軍艦過分抵近支援。

還有大量的盟軍海空力量在防備著德軍潛艇搞事。德國海軍在D日早上5點就派出了潛艇出擊,還好白天的攻勢沒碰到潛艇,夜間盟軍炸沉了德軍U955和U970,炸傷了U256和U415,U212,另外有22次通過機偵發現德國潛艇,發動了7次反潛。事後有近40艘U艇浮出海面逃走,遭遇盟軍屠殺。

最後奧馬哈登陸的成功,還多虧了海軍的支援。見到事態緊急,有17艘驅逐艦被緊急派往前沿,冒著德軍重炮和擱淺的風險抵近,在海灘730米處展開直接射擊,這才為美軍的前行打開了局面。

說來也可笑,當時盟軍通過觀測,一直都認為奧馬哈的一座高崖“霍克角”上有大量的德軍重炮佈防,航拍偵察看到了滿滿的粗管子,所以支援奧馬哈的海軍部隊一開始沒敢過分抵近。再加上能見度極差,漫無目的的射擊很難建功,步兵靠的那麼近,轟誰?

直到17艘驅逐艦豁出去了,掩護美軍進攻後,一支200多名“遊騎兵”組織的部隊艱難的爬上懸崖才發現——你妹!都是塗了油漆的木棍!

當海軍一股腦壓上去,開始在空軍的幫助下進行炮火轟炸後,德軍灘頭部隊迅速的崩潰了,同時一部分援兵也被炮火阻斷在封鎖線外。這個時候可以說艦炮的支援是相當到位的。


王司徒軍武百科


諾曼底登陸並不是一場戰鬥,而是一共由五個加強師分別從五個地點登陸的。其中有美軍兩個加強師強攻猶它和奧馬哈登陸地,英國一個師在哥爾德海灘登陸。還有一個加拿大的加強師在另外一個地點登陸。


其實五個地方登陸的部隊都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只不過從奧馬哈登陸的美軍損失的更慘重。加上後世的影視作品宣傳,奧馬哈登陸戰的慘烈在後世廣為人知。

這裡面當然有美軍判斷有誤,但也有其他幾個方面的因素。

首先,奧馬哈的地形和其他幾個灘頭不同,開闊地面積相對比其它幾個灘頭要大得多。狹長的海灘兩頭窄,中間寬,容易防守,而搶灘的部隊進到裡面就像進到口袋一樣九死一生。

廣闊的沙灘雖然很適合登陸,但是開闊的視野同樣也適於德軍的火力展開。而且這裡兩邊陡峭的山崖高達幾十米。地勢險峻,地形複雜。更重要的是,德軍在山崖上修建了混凝土澆築的永備工事。二戰的時候還沒有鑽地彈,艦炮幾乎傷不到工事裡的德軍。

其次,奧馬哈位置重要,所以德軍更重視奧馬哈。這五個灘頭中,最西面的登陸點在猶它,附近有美軍的空軍王牌師控制了那裡的制空權,其他三個灘頭德軍防守相對薄弱。 所以他們收到的抵抗都遠沒有奧馬哈激烈。

而奧馬哈靠近德軍的一個軍火倉庫和造船廠,戰略位置最重要。假如盟軍早點在此登陸,就可以在之後其它地方登陸的友軍會師,一個灘頭就能構成幾公里長的堅固防線,為下一步部隊推進建立起一個堅固的跳板。

負責西線方位的德軍司令龍德施泰特當然也明白奧馬哈的重要性,他特別指示在這裡加強防衛。隆美爾也早就意識到了奧馬哈的重要性,因此他調來了一個齊裝滿員的加強團守衛此地,比其他四個灘頭的守備力量強的多。

德軍不僅在此構築的工事比其他地方堅固,在這裡佈下的水雷也比其他幾個灘頭多幾倍。德軍在這裡佈下幾道鐵絲網,更額外配置了上百挺重機槍,還在三面架設了多門威力巨大的火炮。在兩側構築了幾米高的堤壩進行防禦,方便德軍形成交叉火力網。


正因如此,美軍也不敢掉以輕心,當時擔任奧馬哈登陸任務的是最能善於攻堅的美軍第16團,第116團和配備了美軍當時最新式M4謝爾曼(76)中型坦克坦的第741坦克營。

可惜的是,三十二輛謝爾曼坦克,一下水就報廢了二十七輛,再加上德軍的反坦克炮轟擊,最後只有三輛活了下來,基本對戰鬥沒有幫助。

由於擔心火炮傷及附近的友軍,在登陸發起後,艦炮就停止轟炸了。在起初步兵發動衝鋒時,海面上的擔任炮火支援的驅逐艦既擔心密佈的水雷,又對周圍的暗礁不熟悉,不敢靠近海灘正面攻擊德軍陣地。在技術落後的當年,軍艦如果不能靠近,就無法為步兵提供可靠的火力支援。


由於火力匱乏,搶灘突擊部隊雖然付出沉重代價,進展卻並不順利。早上發起的第一波攻擊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甚至有多名前線指揮官陣亡。 雖然在左翼進攻的部隊在上午九點多的時候,避開了德軍火力強大的堅固陣地,從防守相對薄弱的海灘東面的一段山谷處登陸,但正面進攻依然毫無進展。

指揮登陸的前線指揮官眼看部隊被德軍炮火壓制死傷慘重,軍艦卻不能前進,不由對指揮登陸的盟軍指揮官大發雷霆。不得已之下,盟軍下令停靠在遠處的全部驅逐艦全力向前推進,不惜代價支援登陸部隊。有的軍艦甚至冒著擱淺的危險開到了淺灘一公里的地方。

美軍火炮在近岸萬炮齊發,德軍的火炮立刻被壓了下去。美軍趁機集中兵力向海灘推進,並消滅了盤踞在懸崖上的德軍。經過一天激戰,付出了傷亡數千人的代價,終於成功在奧馬哈登陸。


小約翰


1944年6月6日凌晨,盟軍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諾曼底位於法國的西北面,從東到西約80公里,有5個灘頭,劍灘、朱諾灘、金灘、奧馬哈灘和猶他灘。盟軍的作戰方按是每個灘頭先投入一個師的兵力,將其佔領後向再縱深發展。

在飛機和戰艦的掩護下,美軍第七軍第四師乘登陸艇衝上猶他灘頭,並沒有遇到猛烈的抵抗,只有斷斷續續的炮聲,幾小時內就肅清了灘頭附近的德軍。後續部隊和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地運上海岸。劍灘、朱諾灘、金灘的登陸部隊雖遭到了德軍的頑強抵抗,經激烈的爭奪戰,最終佔領了灘頭,並向縱深發展。

清晨,大霧蘢罩著海面,奧馬哈灘頭在一片迷濛之中,海面風急浪湧。美軍第七軍第一師乘登陸艇,頂風前行,衝上灘頭時遭到德軍炮火的猛烈襲擊,岸上守軍對著灘頭的登陸部隊密集掃射。美軍被火力壓制,施展不開,寸步難行。第一師的指揮官呼叫軍艦向灘頭開火,因為雙方距離太近,縱橫交錯,.怕誤傷己方的戰士而遲遲沒有炮擊灘頭。後來美軍找到突破口,用繩梯攀上懸崖峭壁,佔領了制高點。

經過美軍第一師的浴血奮戰,終於擊潰德軍,佔領了奧馬哈灘頭陣地。


山泉水清12386265


事實上在奧馬哈登陸的美軍是得到了充足的艦炮支援的,甚至將驅逐艦派遣到僅靠海邊的區域對德軍的火力點進行直接的射擊,可以說如果不是這些英勇的驅逐艦提供了強有力的火力支援,恐怕在海灘上的美軍還要再承受更大的傷亡,甚至整個登陸行動都有可能失敗!



負責為奧馬哈海灘登陸行動提供火力支援的軍艦有2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在盟軍發起登陸前,各軍艦已經對德軍的海岸工事進行了40分鐘的炮擊,不過效果有效,主要是由於這裡地形複雜和防禦工事較為堅固的緣故,炮彈除非對工事直接命中,否則很難摧毀這些工事。


在盟軍地面部隊發起登陸時,各軍艦一直在提供艦炮支援,只不過由於海灘狹窄,怕誤傷自己人,像戰列艦和巡洋艦這樣裝備的大口徑艦炮不敢對登陸部隊正面的德軍火力點進行直接壓制,只能是對兩側的德軍測射火力點進行炮擊。而對盟軍登陸部隊威脅較大的,除了德軍的重型火炮外,更致命的就是緊靠海灘的德軍機槍陣地和迫擊炮陣地,原本這些德軍陣地將交給登陸上岸的坦克和炮兵單位解決,但是由於登陸的混亂和德軍火力的猛烈,大部分的坦克和幾乎所有的火炮都沉沒在了海里或者被擊毀了,沒有重火力的支援,美軍步兵難以發起有組織的進攻,甚至連工兵開闢一條安全通道都非常困難。


就是在這種絕望的情形下,盟軍的驅逐艦奉命靠近海岸進行抵近射擊,對海灘上的德軍工事進行直接射擊,驅逐艦的火炮口徑小,靠近海灘後視野也較佳,故能為美軍步兵提供有效的火力掩護。它們壓制並摧毀了德軍的步兵火力點,使得美軍地面部隊能夠緩慢的前進。所以美軍登陸的成功,那些提供火力掩護的軍艦可謂是功不可沒,尤其是那些英勇的驅逐艦部隊。在戰後德軍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特的回憶中提到:“除了盟軍空軍打擊外,其海軍的艦炮對我海岸防守部隊造成了相當嚴重的打擊。”,這更加證明了盟軍軍艦確實是為登陸部隊提供了強大的火力支援的,我們不能否認他們的功勞。


戰略論


1944年6月6日清晨,盟軍在諾曼底地區進行了代號“霸王”的兩棲登陸行動。這次行動總共分為五個登陸點,其中美軍負責猶它和奧馬哈兩個登陸點。可就在這五處中,奧馬哈地區的死傷人數卻是最多的,達到了兩千多人。而損失最小的灘頭也才僅僅傷亡197人。

既然都是搶灘登陸,在有空軍和海軍的聯合配合下,為何差異如此之大?難不成是海軍和空軍在偏心其它灘口?非也,這主要和當地守軍、防禦攻勢、地形等因素有關。

奧馬哈這個灘頭與海水交鄰處特別寬闊,但是深入內陸之後,則是一片高大山地和懸崖,屬於易守難攻之地。雖然廣闊的沙灘適合盟軍進行搶灘登陸,可是也給德軍提供了開闊的射擊平原。運輸船由於害怕觸礁和害怕引爆德軍水雷根本無法上前(其實主要還是害怕岸上的155毫米的大炮),只能在離岸邊幾百米的地方將士兵放下,讓他們涉水上岸。而經過一番遠距離輸送後,士兵的早已吐得暈頭轉向,精氣神都已不在,這無疑是將士兵直接置於德軍的槍口之下。

奧馬哈灘頭兩側山勢陡峭,地形複雜,也是大西洋壁壘中為數不多完善程度高的防線。德軍在這裡修建了混泥土澆築的永備工事,一般的火力很難掀翻這些碉堡。而這些碉堡裡的士兵卻可以輕易消滅登陸的盟軍士兵,德軍士兵海恩·塞弗羅就曾在裡面用九個小時的時間打光了12000發子彈,他自己聲稱消滅了一個團左右的士兵,可是究竟消滅了多少,誰也沒法考證。此戰過後,他也被美軍稱為“奧馬哈海灘之獸”。

奧馬哈靠近德軍的一個軍火倉庫和造床廠,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一旦盟軍佔領此處,就可以在之後與其他幾個地方登陸的友軍順利會師,這樣的話零散的諾曼底灘頭陣線就會被整合成一個完整的陣地,盟軍就可以以此為跳板進攻內陸。關於這點負責西線方位的德軍司令龍德施泰特當然也明白,他也因此下令加強此地的建設。

隆美爾甚至為此專門調來了一個加強團——352步兵師,他們可是352步兵師的精銳隊伍。相比於海防師,他們大部分都是從東線上撤下來的老兵,與雜牌海防軍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無論是戰鬥力還是戰鬥意志都不是海防師可以比較的。352步兵師一來,奧馬哈的守備人數瞬間增加到三千人,守備力量大大增強。

直到美軍開始進攻奧馬哈時,才獲知此地部屬了一個屬於352師的步兵團。可是開弓沒有回頭箭,美軍開局之前對此地錯誤的部署就要付出多流血的代價。

可能德軍高層還不太放心奧馬哈的守備,還運來上百架重機槍,架設了多門火炮。甚至連水雷的佈置都比其他幾個灘頭多得多。障礙物更是不在少數。礙於德軍的恐怖防線,盟軍艦隊根本不敢靠前,32輛謝爾曼坦克被綁在漂流伐上就開始朝著德軍陣地進發,由於距離太遠,受水流、風速的影響,32輛坦克只有3輛坦克存活下來,這就無法給步兵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持和裝甲庇護。

空中的火力支援雖然投下大量炸藥,要麼炸到了內陸,要麼損壞了交通運輸線。全都沒有傷及德軍根本。而海中的軍艦由於害怕岸上德軍155毫米的岸防炮和水雷全都不敢靠前,在那個技術並不是很發達的當年,如果不靠近陣地就無法為盟軍提供火力支持,再加上盟軍正在進行搶灘登陸,這個時候如果開炮的話,命中已方的幾率可比命中對方的幾率大的多。但大批盟軍在德軍的火力下被壓制的抬不起頭,如果還要堅持不開炮的話,盟軍就可能面臨隨時被趕下海的可能。

指揮官為此狠下決心,要求17艘軍艦立即對德軍陣地進行炮擊,即使這樣會傷及友軍,可是這時候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於是這些軍艦全都不顧觸雷、觸礁、被炮擊的風險。最終在離灘頭700米處對德軍陣地進行炮火打擊,德軍的碉堡在這些強大的火力支援下全都被掀翻。

於此同時,美軍的一個特戰分隊還帶回了一個令海軍興奮的消息,懸崖上令海軍提心吊膽的155毫米的海防炮全是電線杆偽裝而成,這個消息一經傳回,盟軍的軍艦開起炮來更加肆無忌憚。最後經過一天的激戰後,盟軍在付出了兩千多人的傷亡後,最終成功拿下奧馬哈。


歷來現實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成功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在這場決定生死的登陸戰中,奧馬哈海灘成了一塊最難啃的骨頭,盟軍在此付出了4000人傷亡的代價才成功登上海灘,相當於其他登陸點傷亡人數的2-4倍。那麼為什麼盟軍在奧馬哈海灘的損失會如此慘重呢?

首先是地形原因。奧馬哈海灘長約7千米,大部分海岸都是懸崖峭壁,而且此處海灘的潮汐落差非常大,是一處易守難攻的典型地形。德軍依託地形的優勢,在此修建了堅固的火力點和碉堡,當盟軍登陸時,德軍居高臨下,據險而守,這自然會給盟軍造成極大傷亡。

其次是天氣原因。登陸日當天,海上的風浪很大,盟軍登陸部隊出發後,海上的風浪使得登陸艇劇烈的搖晃,士兵們因為暈船而嘔吐不止,為此被折磨得筋疲力盡。更嚴重的是,因為天氣過於惡劣,有一部分登陸艇發生了傾覆,為登陸準備的兩棲坦克也隨之沉入海底。剩餘的坦克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登上了海灘,可還沒來及喘口氣就被德軍炮火摧毀,於是登陸部隊的戰鬥力受到了嚴重削弱。

第三就是火力準備問題。在登陸前,盟軍為了迷惑敵人,在最初的準備階段並沒有對登陸點進行轟炸,僅在登陸當天對德軍火力點進行了轟炸以及艦炮火力準備。登陸日當天,盟軍出動了以2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組成的登陸艦隊負責炮火支援,但由於擔心艦隊遭到德軍海岸炮的襲擊,艦隊未敢過多靠近海灘,炮擊的效果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當步兵開始登陸後,由於害怕誤傷己方人員,盟軍艦隊又將炮火延伸到後方,於是德軍的堅固工事逃過了一劫。盟軍炮火準備一結束德軍炮火立馬刻始回擊,將登陸的盟軍壓制在一小塊灘頭上。

就在盟軍將要被趕下海的危急時刻,擔任炮火支援的海軍艦艇也急紅了眼,十多艘驅逐艦冒著炮擊、觸雷甚至淺的危險,開到距岸邊七八百米的地方,抵近進行火力支援。艦炮強大的火力瞬間

壓制住了德軍,登陸部隊趁機發起反攻。在軍艦艦炮的配合下,登陸部隊最終佔領了奧馬哈海灘。所以說,在奧馬哈海灘,盟軍並非沒有用艦炮支援步兵。


瞭解更多軍事知識,請關注戰情解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