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啟示,能買房的時候別去租房,你們有沒有這方面感受?

四十而不惑


話說租房都是租的工作地的房子,正常人在老家總有房子吧,雖然不一定很好。


紛楓非飛


先說一下本人的狀態,河南人在瀋陽。一人來瀋陽多年,已結婚,在瀋陽有房有車。

經過這次疫情感受到了幾個方面:

1.買房要趁早。在2013年我剛大學畢業,由大連來到瀋陽,那會兒大連房價(金州)大概在7000左右,來到瀋陽後因為公司地方較偏,沈北新區還是大片的荒地,所以房價較低,虎石臺房價(高層),普遍在3500-4000左右,道義地鐵口房價普遍在5000-6000之間。當時自己沒有買房的意識,但是父母聽說房價後第一時間趕過來,用一上午的時間就敲定了兩套房子!現在看看既為父母的明智感到高興,也為知己啥都不懂感到後悔。當時在沈北買房是可以零首付的,現在房價已經翻一翻了。更要命的是渾南的房價已經漲了2倍有餘。

2.有自己的房子挺好,特別是作為一個爺們兒要去見對象家長。因為我不是東北人,但是大學在東北上,找了個東北的媳婦。在沒去對象家至少,她父母聽說我不是東北人,就不想讓我倆處,不是因為別的,是怕媳婦到時間跟著我去別的地方,離家太遠。直到我第一次去她家,她父母知道我在瀋陽有房子以後,就沒啥意見了。接下來水到渠成的結婚。

3.特殊狀態下,有房有車真的挺好的。今年過年時間遼寧在1月27日開始封村封路,交通管制的時候,感覺有套自己的房子,有輛自己的車子真的挺好的。以前經常看到結婚丈母孃要車要房的還不理解,而且還很鄙視這種行為,但是現在理解了,這是父母為了自己的孩子要的一個保障。至少不會因為租房到期開會搬家,更不會露宿街頭。當初我買車是因為跟媳婦一起去看大夫,天下著小雨,還打不到車,媳婦凍的瑟瑟發抖!當時我就想無論如何要儘快買輛車,至少能為老婆孩子遮風擋雨,冬天不讓凍著。

4.雖然現在沒有孩子,但是我會提前給ta 準備一套房子,一輛車子,哪怕房子很小,只有一室一廳,車子也不是豪華品牌只是代步。可憐天下父母心:

願你三冬暖

願你春不寒

願你天黑有燈下雨有傘。。。


我愛小哼哼


很抱歉,因為我囊中始終羞澀,所以我始終沒有條件再買房,但是藉著這次疫情,我發現人生真的不是始終按部就班的,這也算是一種收穫,要不然我還覺得小年開始放假、初八上班這個休息時間已經挺好了,畢竟休息的時間已經挺長了,並且我還掐著時間春節前網購了,是初八差不多寄到單位的,可是這一切都是在疫情沒有爆發之前,年前我出去採購了很多次東西,現在想想,如果年前就知道疫情這樣,大家說啥也不出去購物了,這就說明人生很多事無法預知,但是卻無法阻止發生,要不然我還想在初八上班前好好的再逛逛街呢,可是疫情不光打亂了我的陣腳,也改變了很多人過年走親訪友的安排,原來人生就是這樣啊,生在這個時代,以為科學、醫學發達了,5G都要擋不住了,甚至火車都要更快速了,可是依然有我們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截止到現在,疫情已經讓2009人離開了這個世界,我不知道最後這個數字還要被刷新多少遍,但是每每看到這個數據在一天天攀升,我的心就無法平靜,好希望這場疫情從來沒有發生,我們可以不過這個新年,可以不吃好的不穿好的,哪怕必須天天為生活奔波勞苦,也不希望這樣慘痛的事情發生,並且我看到了很多病人家屬祭奠失去親人的文章,他們把這段期間的歷程逐字逐句的說給大家聽,我真是越看越心緒難平,尤其記得在頭條裡看到那個女孩子孤單單的站在車尾痛苦的看著拉走她媽媽去火葬場的車,十年前我母親因病去世,從那天開始我也失去了母親,這十年我不知道我是怎麼走過來的,那個給了我無數關愛,為我遮風擋雨、從來沒有跟我分開過的母親就這樣離開我了,看到那個姑娘我就會想起我自己的遭遇,也可以這麼說,這次疫情給了我很大的感觸,從來沒有想過這次疫情這麼大,天天出門不可以,出去會被問去幹什麼,外面都是戴口罩的人,並且在進超市買東西前還得測體溫,路上、小區門口會聽見宣傳喇叭的循環播放,就連坐公交車也是小心翼翼的,這就是現在的生活,不正常的生活,挑戰了我對危機極限的認識,原來人生短暫,神馬都是浮雲。。。


春風拂面春意濃


不管是不是疫情,我個人一直都是覺得租房不如買房的。

租房只是暫時緩解了眼下的經濟壓力而已,買房來說就是一種投資,雖然開始的壓力會很大,但是長期來說是很划算的。以我個人的經歷舉例子吧,2007年買的第一套房子,因為是二線城市房價才三千一平左右,首付後按揭一個月一千多塊錢,當時覺得還有點壓力。但是過了十年後,2017年左右,再看這一千多塊錢的按揭就變得九牛一毛了。房租呢,2007年的三室一廳租金大概900塊,2017年的時候已經差不多3000了。所以說買房子就是鎖定了,長期的成本,而租房呢,就要承受不斷上漲的壓力了。而且在我國GDP每年都以6%以上的速度增長,這個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就意味著物價和貨幣貶值都會以差不多這個增幅增長的。

租房還會面臨一個搬家的問題,搬家一次真的是傷筋動骨啊,而且傢俱家電一般一次就沒有那麼好用了,具體原因就是拆裝過後就不如原裝了。

買房我建議年輕人不用想著一步到位,完全可以先買個小戶型的,換房以十年左右為目標。我二線城市2007年買的小戶型,80多平,2017年後出售,除去成本還多賺了100多萬,相比租房子,等於是我白住了十年的房子又賺了一百多萬。用這個錢轉手就換了一套稍微大一點的房子140多平的,加上手頭的積蓄全款買的。所以我感覺買房遠比租房划算的多。


飛翔的企鵝146679287


深有感觸。沒有自己的房子太沒有安全感了。我去年底買的房子,今年四月才能收房。現在在外租房,趕上疫情,出入小區要開通行證,還要房主配合籤保證書,房主也不情願怕擔責任,還好辦下來了,真是太麻煩了。要是自己的房子還用這麼麻煩又提心吊膽嗎?


蘋果71883926


的確是有自己的房子就有了自己的根據地!

但這個時候還去買房的人就是腦子進水了!

先不說房子價格經過前兩年無底線的瘋漲,已經到達山頂,現在已經到了搖搖欲墜開始拐頭向下的地步。

就說這次疫情吧,整個湖北和周邊地方,估計今年這個房地產市場會淡出鳥來,價格就——呵呵!

其他除幾個一線和二線城市外,房價不會因為疫情而上漲,只會順著勢頭飛流直下三千尺!

現在最難過的除了疫區人民外,就是那些這兩年買了房,高價供著樓還因為疫情不能出去工作賺錢還貸的人。

而最痛苦的人除了在疫情中失去親人的人外,就還有那些手上有多套房在供著,房卻遲遲無人接盤的炒房客了!

城裡人絕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房,分別只是大小和多少而已。這幫佔絕大多數的人,不會急著買房。

而進城打工的人老家房子不但有,而且面積一個比一個大。

疫情期間大不了呆在鄉下養精蓄銳,現在這個時候也毫不在乎城裡的房價是漲是跌。

非疫情區出來打工的人,無論到哪都沒人拒絕他們,不讓他們租房子住。

疫情區打工人士因為封城根本就出不來。

所以根本沒有提問者說的那種啟示!


鬲稱


大家好,我是勇談。步入3月份後越來越多的朋友加入返工行列,不少租房客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於是有一些朋友萌生了“能買房不租房”的想法。這樣的想法是完全正常的,畢竟很多小區對於租戶和業主的態度截然不同。藉此機會簡單談談我的觀察。

房產並不是簡單的一個居住地,房產背後帶來的隱形福利和資源才是關鍵

第一、買房不僅僅是為了居住,居住問題早已經解決了。大家可以捫心自問下,如果說你所購置的房產僅僅能夠滿足居住的功能,你還買嗎?絕大多數朋友不會買,尤其是從農村進入城市的朋友。因為農村宅基地隨便蓋一套房就可以解決3代人的居住需求,包括如今隨著房地產的發展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0多平米,所以從這點來看單純的居住問題我們已經解決了。

第二、商品房購買後的隱形福利一直都在,只不過此次疫情體現的更加明顯。城市的租房客在此次疫情中感受最深的就是“自己哪怕沒有居住還得支付房租”,這點怎麼算都不划算但這就是事實。甚至對於剛返工的那會,對於來自疫情重災區的租戶很多小區採取了“禁止入住”的措施。本身就沒有地方住,還得自己找地方進行隔離是租房客最難的時刻,這個時候的無助是旁人無法體會的。假如說你在這個城市有套房產,恐怕境況會好很多吧。

大家買房的目的更多的是對於資源的爭奪,而不是真的缺少住處

第一、這點大家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優質的教育資源、商業資源、醫療資源等都是稀缺的,這點在任何國家都是一樣。哪怕是未來我們真正實現了現代化,這些稀缺資源也不會到處都是,就以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來說,你認為如今的優質高等教育弱省(地區)在未來幾十年內的局面會得到改變嗎?肯定不會,畢竟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已經存在了半個多世紀。

第二、能買房別租房的感受肯定是來自於在大城市的租房客,他們離不開也很想立足。外來人因為工作原因必須待在大城市,但是因為微博的收入僅僅能夠維持日常開支,買房就成為一種奢望。每當找不到住所或者無處可去的時候“買房”的願望就極其迫切。

能買房就不要租房這是對於大多數人的建議,明星大腕靠邊

目前來看喜歡租房而不願意買房的人基本就兩類:買不起和不屑於買。其中不屑於買的多數還是明顯大腕的多,他們本身具備買房的實力但是因為工作等原因(需要天天來回跑)感覺買房不如租房,說實話他們的住處絕對不止一處。其他人來說,有能力買房還是儘快買,為何這樣說?
第一、不少企業家會說“年輕人不應該先買房,應該先創業”,這樣的觀點真的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時代不同,創業的成本和失敗概率也不同。對於高房價的今天來說,創業失敗的概率要遠遠大於過去,因為房地產行業吸納了大量的資金,如今再加上互聯網行業吸納了大量的資金,留給年輕人可以創業的空間又狹小了很多。大家需要知道的是,社會財富都是有限的,資本也是有限的。當大量資本進入房地產和互聯網的時候,從事其他行業創業失敗的概率就會增加,這點是事實。

第二、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安穩過日子才是追求,經不起太長時間的折騰。可能是受到儒家文化,家國思想的影響,國人多數會在30歲之後開始追求穩定。尤其是在結婚後,大多數人都疲於奔命,掙錢養家。能夠安穩過日子,過得舒心已經是大多數人的追求,而能夠安穩舒心的前提就是有套房。

綜上,疫情下的啟示“能買房的時候別去租房”是我的真實體會。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房不僅僅是簡單的居住那麼簡單,房子被賦予了太多額外功能。各位覺得呢?原創不易未經允許不得隨意轉載,喜歡房產問題的朋友可以訂購勇談的專欄,更多優質內容繼續貢獻中。


勇談房產壹貳叄


誰也沒想到今年真的就過了個老鼠年,從過年直到今天為止都在家窩著,對自己負責對別人負責。我是做銷售的,不能與人見面交談,工作沒法做,希望疫情趕緊過去!出現這麼長時間的疫情,很多行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房地產也是其中之一。大家都知道房地產行業資金鍊是十分龐大的,現金迴流的快慢關係到房地產開發商的生死存亡,國家政策導向一直是房住不炒的原則,中小型的開發商槓桿是比較大的,受疫情影響,現金流也是迫在眉睫。以前看新聞有專家說國人堅持半年不買房,房子會降不少,起碼會迴歸三四年前的理性價格。貨幣化安置政策出臺方向是好的,可以消化庫存,有的城市庫存還是比較大的,庫存小的城市房價蹭蹭直長,聽了好幾年專家的話,多交了不少學費,年前上車了,怕年前不買年後買不起了,漲的太快了,沒辦法,只為給孩子創造個學習的好環境。上車沒二十天,疫情來了,人算不如天算,栽裡面了,也不能說栽裡面了,因為我也是剛需,買了就買了,價格漲落跟我關係不大,臨時沒那個能力二次置業。現在疫情還沒有過去,專家說病毒高峰已經過去拐點已經到來,就在這個節骨眼很多開發商摩拳擦掌想盡辦法回籠資金,因為活下去是第一位的,明裡暗裡的營銷手段層出不窮,力度也不小,我覺得是個契機,剛需可考慮,鬼知道疫情過去還會不會漲,就算不漲優惠力度也沒有現在大了,應該以維穩為主吧,就算開發商願意大落,大落是絕對不可能能的,破壞了房產行業秩序,會引發連鎖反應,後果是任何一方都承擔不起的,國家是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剛需能買就別租了,租房還得看房東臉色,話語權都在別人那裡。親身經歷,我已經是看夠了,感受深刻,就寫到這裡吧。以上內容個人言論僅供參考,如有不適言論,造成影響,聯繫本人,立即刪除。




祥子的視界


經過這次疫情,我們看到很多租房子住的人的無奈.進不了的城市,回不了的出租屋,無處安放的肉身和靈魂.有房者有恆心。我覺得能買房儘量買房,買不起的也是時候考慮以後的人生規劃了。最好是老家也要有一個房子,不管在偏僻的農村,還是在小鄉鎮上。這就是最好的退路。



凡塵眯眼


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是朋友圈裡幾個房產中介朋友,說租房子不如買房子,這個問題第一反應,說的還真是這麼回事。

不可否認,這句話是對的,從古到今,什麼時候都是租房不如買房,存錢不如收租,租房確實種種不便,隨時漲房租,隨時被搬家。從零幾年到這兩年,全民購房熱,有錢買,沒錢借錢也買,因為房子代表身家,代表顏面,況且房價上漲空間巨大,隨時變現,沒有學區房孩子上學成問題,結婚沒有婚房說不過去。

但是除了經濟雄厚的家庭,無壓力的買了一套或者幾套房,很多人買房,都是被逼無奈,像婚房,不管條件允許不允許,舉全家之力,借錢貸款也得買。

多少家庭被房貸壓的喘不過氣來,為了房貸不敢失業,不敢歇息,人生都不是為人本身而活著了,是為了房子,我的觀點是量力而行,有經濟能力想怎麼買都行,沒經濟能力就過幾年買不晚,畢竟房貸如果還不上,風險是很高的。生活還是以人為本,輕鬆生活,沒壓力的時光才叫日子。

租房的好處也有很多,(1)有錢租貴的,沒錢租便宜的,完全看自己心情。。(2)房子固然重要,但是現金流更重要,風險來臨,房子很難快速變現。(3)去哪個城市發展都不受房子的影響,畢竟有些城市迅速發展,有些城市失去活力。(4)還款沒壓力,生活上能保住質量,而且想在哪住就在哪租,想住什麼樣的很方便。用多餘錢可以投資,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可以買保險,可以去旅遊吃大餐,去享受大自然。

所以我的觀點是冷靜,有房了就不著急再買了,社會變化快,留一部分應災年,沒房子也不要著急,條件充足了啥時候買都一樣,而且越晚買的房子越漂亮,設備越完善。生活中除了房子,還有很多樂趣,也希望朋友們輕鬆上陣,過好每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