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進取,領導想炒我魷魚,做到這4點,讓你遠離職場“方仲永”

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一篇《傷仲永》讓方仲永的故事家喻戶曉,其之所以泯然眾人,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後續缺乏教育和學習。清代愛新覺羅·弘曆在《唐宋文醇》中指出《傷仲永》的“勸學之意,婉轉切至”,可見《傷仲永》真實意義是告誡大家不能僅僅依靠天賦而不去學習新知識。

不思進取,領導想炒我魷魚,做到這4點,讓你遠離職場“方仲永”

在現代社會,從五歲開始就不學習的人基本沒有。但是走出校門,在職場不學習新知識、不思進取、固守安逸的人不在少數。

案例:一家公司有兩個業務骨幹,小文和小李,剛入職的時候,小文頭腦靈活悟性高,能力也在小李之上,小李稍顯木訥,同事都比較看好小文在公司發揮才幹。但是入職兩年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在公司各類技能競賽、技術攻關、新技術推廣等工作中,小李都是骨幹力量,後來得到提拔。但小文還是在他原來的工作崗位,也沒有什麼突出成績,默默無聞,真有什麼需要領導想到的都是小李而不是他,領導甚至有想開除小文的想法。

原來在這兩年中,小文只是完成例行工作,完成之後就是刷手機、網購、喝茶閒聊,僅僅依靠在學校學到的專業知識在支撐,即所謂的吃老本。還經常把“學那麼多有什麼用?我靠現有的知識都比那些老員工強,還是看會兒視頻休息一下吧”。小文已經不比別人有優勢了,甚至比他入職晚的新人做工作都比他做得好。而小李則不一樣,在崗位上堅持不斷學習,遇到技術難題不退縮,在工作中不斷豐富知識,不斷提升自己。

在這個案例中,小文與小李經過兩年後,能力強、起點高的小文,但是卻輸給了能力比他差的小李。從某種角度,小文不思進取,不與時俱進已經使他自己成為職場的“方仲永”。

不思進取,領導想炒我魷魚,做到這4點,讓你遠離職場“方仲永”

對於贏在起點卻輸在終點的現象,可以用魯尼恩定律來解釋。

魯尼恩定律由奧地利經濟學家R.H.魯尼恩提出,大意是賽跑時不一定快的贏,打架時不一定弱的輸,笑到最後的才是贏家。

根據魯尼恩定律,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人生是一場長跑,短暫的領先並不代表最後的勝利,一時的落後也不代表最後的失敗。換到職場也是一樣,今天你可以在職場脫穎而出,並不代表你永遠可以站在巔峰,今天你工作能力差,並不代表你永遠差,只要你堅持努力,不斷吸取新知識、新技能,將來有一天,你一定能成為強者。

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這句話雖然是一碗雞湯,但是卻相當實用。當你讀懂魯尼恩定律,你就明白“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的真正內涵。

不思進取,領導想炒我魷魚,做到這4點,讓你遠離職場“方仲永”

那我們要怎麼去避免成為職場“方仲永”呢?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主要分以下四點:

  • 逃離舒適圈,找到開拓進取的原動力;
  • 建立優質朋友圈,固化危機意識;
  • 培養學習習慣,堅持發散學習,建立知識體系;
  • 勇於責任擔當,在挑戰中成長。

01逃離舒適圈,找到開拓進取的原動力

美國看奈爾大學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青蛙試驗”:他們將一隻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裡,青蛙觸電般地立即竄了出去,並安然落地。後來,又把它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裡,任其自由遊動,再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外界溫度的變化,卻因惰性而沒有立即往外跳,等後來感到熱度難忍時已經來不及了。這就是有名的“煮蛙效應”或“溫水青蛙效應”。

我們人都是惰性動物,會自動選擇更舒適、更安逸的環境。一個人在舒適圈待的時間長了,就容易安遠現狀,失去危機意識,最後連進去的原動力都失去了,也就是所謂的“忘記了為什麼出發”。因此,為了找到“出發的目的”,我們要逃離舒適圈,找到積極進取的原動力。

原動力可以理解為工作活力的來源。在職場,我們積極工作的活力來源是什麼?可以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找到答案。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其基本內容是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其不僅是動機理論,同時也是一種人性論和價值論。

人的需求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個方面。通俗一點說,表面看是為了工資,為了養家餬口身體健康,為了升職加薪,深層次看是為了實現人生價值,再昇華一下,可以說是為社會、為國家做貢獻。

不思進取,領導想炒我魷魚,做到這4點,讓你遠離職場“方仲永”

因此,要找回自己開拓進取的動力,我們可以從以下五方面進行自問:

  • 生理:基本生理、生活需求是否得當保障?
  • 安全:人身安全是否能得到保障?生活是否穩定?現有財富是否能應對疾病等因素帶來的負擔?
  • 社交:是否擁有幸福的愛情或者穩定的家庭,是否有資本應付你的社交需求?
  • 尊重:你在職場是否獲得一定成就了?所在行業內或所在公司你是否有一定的名氣?公司是否給予你與你能力匹配的待遇或者職位?
  • 自我實現:你是否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你是否在社會成為佼佼者?是否為社會做出應有和應該做的貢獻?你是否達到真善美境界?

人生處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需求,也就產生不同的動力。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奮鬥動力,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前進的動力了。也就是說,當你的生理需求得到很好地滿足後,你關注的就是安全需求了,應該從安全需求方面對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標,獲得前進的動力。如果你只看到眼前生理需求的滿足,則容易讓你產生知足心理,逐步安於現狀。

逃離舒適圈,找到自己開拓進取的原動力之後,我們可以通過建立優質朋友圈,與比自己優秀的人為伍,固化危機意識,持續保持動力輸出。

02建立優質朋友圈,固化危機意識

我所說的優質朋友圈並不是指微信朋友圈,而是真正地與比自己優秀的人交朋友,形成自己的優質朋友圈。

鏈狀效應:指個體因受到周圍人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的現象。

根據鏈狀效應,人會受到朋友、同事的影響,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說,你與安於現狀的人做朋友,你也會變得安於現狀,你與開拓進取、努力奮鬥的人在一起,你也會變得努力奮進,這也是孟母三遷的原因。

不思進取,領導想炒我魷魚,做到這4點,讓你遠離職場“方仲永”

與比自己優秀的人做朋友,建立優質朋友圈,我們有了學習的對象,能夠時刻看到差距,激勵自己不斷努力。就好比在自己身邊建立了一個雞血庫,在頹廢、戰鬥力不夠的時候,對照他們給自己打雞血,然後滿血復活。

當然,與優秀的人為伍,益處多多。但是我們今天講的是,與優秀的人為伍,建立優質朋友圈,關鍵是要利用他們來強化自己的危機意識,讓危機意識成為習慣。因為優秀的人一般都比較自律、向上、努力,優秀的人已經將優秀變成一種習慣,將努力變成一種常規動作。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時刻提醒你“我不努力我又要落後了”,進而增強並固化你的危機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持續動力輸出,何況與優秀的人比拼,也是一種動力。

那要怎麼建立優質朋友圈呢?在《如何結交比你更優秀的人》一書中,康妮給了我們方法:

  • 把陌生人變熟人:(1)通過找到與對方的共同點快速建立連接,如一個公司內的老鄉容易成群。(2)按年長男性、年長女性、年齡相仿的男性、年齡相仿的女性、年齡相仿的異性分成五組,找到對方的關注點。比如年長的男性,生活、職場閱歷豐富,可以請教職場感悟、為人處世等問題。(3)挖掘自己的優勢技能為別人提供服務和幫助,讓對方記住你,並繼續交往。
  • 把熟人變成朋友:(1)系統化的人脈管理。記錄見面實際地點、介紹人等要點。在分開後24小時內通過微信、短信、郵件等方式及時聯絡。把人脈對照你的重要程度進行分類,重要的6-8周聯繫一次,不是那麼重要的每季度聯繫一次。除了微信點贊等線上聯繫之外,要儘量創造線下見面的機會。(2)通過找點小事去麻煩對方、與對方分享自己內心最柔軟的痛點、深度瞭解對方、真誠地為對方提供幫助、交往過程中表達真實的自己建立深層次的朋友關係。
不思進取,領導想炒我魷魚,做到這4點,讓你遠離職場“方仲永”

康妮在該書中重複提到,要真誠地為對方提供價值,我們的價值何來?除了現有朋友家人的資源、自身現有能力之外,我們還需要堅持學習,不斷增加對自己的輸入,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

03培養學習習慣,堅持發散學習,建立知識體系

(1)培養學習的習慣

首先,要更正一下大家對學習的認識,可能很多人會認為在學校吸取知識才是學習,其實不然,學習是指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這個過程在校內可以發生,在校外、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每時每刻在發生。

職場上,堅持學習碰到最大的阻礙就是學習時間不能集中,可以利用的時間都是碎片化的。比如中午休息的時間、在地鐵上的時間、在拜訪客戶的路上的閒暇時間、等待開會的時間、重大事件結束後的休閒時間等等,這些時間都是短暫的,可能很多人都還沒有進入學習狀態,就已經過去了。所以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些碎片化時間都浪費了,因此,我們要養成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的習慣

我們可以養成“一就學習習慣”。所謂“一就學習習慣”是指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只要一有閒暇時間就投入學習的習慣。比如一上地鐵就開始學習,一上衛生間就開始學習等等。

不思進取,領導想炒我魷魚,做到這4點,讓你遠離職場“方仲永”

(2)學會發散學習法

發散學習法是指由一個知識點因聯繫而觸及其他知識點,並認真學習其他知識點的學習方法。

發散學習法是一個職場人要學會的基本學習方法,也可以說是學習思維。可能很多職場人已經應用了,但是沒注意到其實這是一個高效的學習方法。

案例:小李在一家廣告公司任創意組長,公司接到一個食品公司的創意廣告,甲方要求策劃一款結合公司飲料產品實際又要有創意的廣告。作為文科生的小李,只對飲料的美味無比嚮往,對飲料的技術技術渾然不懂。為了拿出甲方滿意的創意廣告,小李全面蒐集該飲料的原料來源、原料加工工藝、飲料的生產工藝、化學成分、成分的功能、大眾對該類型飲料的看法、市場上該類型飲料的銷售現狀及前景等多方面的資料,認真研究學習,幾乎把自己變成一個飲料生產技術員與營銷員,最後挖掘該飲料有利於大腦發育的功能策劃了針對學生群體的廣告創意,得到甲方的高度讚賞。

其實該廣告創意的產生過程,就是小李對飲料產品知識的學習過程,這也是發散學習發的真諦。

知識體系,指的就是把大量卻不同知識點,系統、有序、指向性明確地組合成某種類型的知識架構。

通俗的講,小李通過對上述飲料產品原料來源、原料加工工藝、飲料的生產工藝、化學成分、成分的功能、大眾對該類型飲料的看法、市場上該類型飲料的銷售現狀及前景等知識的研究學習,就是建立了該飲料產品的知識體系。

不思進取,領導想炒我魷魚,做到這4點,讓你遠離職場“方仲永”

因此,我們養成學習習慣,針對我們職場所需,吸取職業周邊知識,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就足以應對職場各種挑戰。剩下的就是我們要有擔當的勇氣了。

04勇於責任擔當,在挑戰中成長

稻盛和夫:被逼入絕境時抱誠實的態度迎難而上,就能發揮出難以想象的力量絕處逢生!

稻盛和夫的這句話告訴我們,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在絕境中收穫我們想象不到的成長

雪峰讀書在網絡上分享的故事值得我們學習:那天學校發生一件事,學校原先派去區裡參加教師演講大賽的那個老師,家裡有事去不了了。第二天就要比賽,領導非常著急,問他們有沒有能去的,他沒有思考太多,主動請纓,告訴領導,他可以試試。

那個領導對他還不是很瞭解,所以還很懷疑,但是後來實在找不到更好的人選,只好讓他去。

那天晚上他幾乎沒怎麼睡覺,一直在精心的準備,因為他先前有過演講的經驗,有過這方面的訓練,所以還難不倒他。第二天去比賽的時候,他以優異的表現和精彩的演講得到了第一名,把他們領導高興壞了,下臺之後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從此,好多出頭露面的機會就多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關鍵時刻要勇於擔當,在擔當中收穫成長。

不思進取,領導想炒我魷魚,做到這4點,讓你遠離職場“方仲永”

其實,在職場中,勇於擔當的人,也一定會受到歡迎。勇於擔當,可能會在你處於人生低谷的時候為你贏得機遇和機會。當然,勇於擔當,並不是盲目的往前衝,需要你時刻堅持學習,建立職場相關知識體系,充實自己的彈藥庫,才能勇往直前。

結語

當領導想要炒你魷魚的時候,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把自己變成職場“方仲永”了呢?如果是的話,那一定要痛定思痛,逃離舒適圈,從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五方面找回自己開拓進取的原動力;建立優質朋友圈,固化職場危機意識;通過發散學習,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充實自己的彈藥庫,在職場中不斷勇往直前,實現自我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