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三巨頭:微信的剋制、頭條的務實、星球的品質

原本計劃出去玩的,無奈各大城市輪番限制出行的,劃了一天的雪,逛了半天的長安街,無奈回家繼續倒騰工作了。

我是一名從事文字類輸出的作者,依賴的是文字類的內容產品,和直播段視頻等快消類內容不同,文章內容更適合沉澱知識,總結思考。

作為一個從小就喜歡看各種各樣書和電影的人,對我來說閱讀是輸入,輸入不強調對錯,天南地北好的壞的我都會看,所謂的融會貫通,最基礎的要求是要有東西才能融。

而寫作是輸出,輸出就像一道關卡,不是所有東西都應該被輸出出來,只有那些真正符合你個人價值觀的知識和觀點,且你需要一個更清晰的梳理過程時,它才有被輸出的價值。

我既是讀者也是作者,如果把文章比喻為一種內容產品,我既是用戶,也是產品經理,所以不同身份的切換,讓我時常深有感觸:好的內容常有,好的內容產品不常有。

前段時間,微信推出了付費閱讀,今日頭條開始做會員服務,知識星球也在更賣力地為會員續費嘗試更多,內容產品的一畝三分地可謂是百花爭鳴,今天我就嘗試從作者、內容分發兩個角度去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些點滴思考:

(以下僅代表我個人想法,不代表以下提及公司立場)


如何更好地利好作者?

無疑,作者是內容平臺裡面的頂樑柱,這種關係就像馮提莫之於鬥魚、岳雲鵬之於德雲社,除了極個別內容平臺(微信和頭條)具有極強的護城河之外,其他內容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幾乎就是他們的當家作者。

我們常把作者成為流量主,因為他是流量的聚集地,文字類的流量主是作者,直播短視頻類的流量主是主播,無論怎麼分類,流量主的需求都異常地簡單:

1、獲取更多的流量;

2、獲取更多的錢;

通常一個既不能提供流量,也賺不到錢的平臺,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你留不住作者,自然就沒有了觀眾,留存更是天方夜譚。

所以很多內容平臺仍然很古板,看不清這當中的直接關係,每天都有作者流失,內容質量每況愈下,但卻沒有任何改進的舉動。

這些平臺不勝枚舉,就文字類的內容產品來說,除了微信、頭條和知識星球,其他的內容產品在利好作者這一點上,都在及格線以下,有些甚至可以說是利空作者。


在獲取流量方面,微信做得很“被動”,這是因為它是社交屬性的產品,太主動反而更像一個資訊類的產品,這也許是微信團隊不太希望的。

如果你寫了一篇文章,在自己的公眾號去發佈,微信全站有7個地方為你獲取更多的流量:公眾號、朋友圈分享、群分享、單獨分享、搜一搜、看一看以及最近新上線的視頻號。

如果綜合地來看,就分享、推薦、訂閱和搜索三種行為,這也是社交場景下內容的獲取方式,十分在理兒。

在微信裡,作者想要獲得更多的流量,你需要有一群對你認可的朋友,這群人可以是你的熟人朋友,也可以是你的公眾號粉絲,但前提是他們認可你,願意為你做第一次的分享宣傳,因為微信是基於社交行為去分發內容的。

通過內容機制去分發內容,是它的弱項。

不難發現四種收入的付費方式呈階梯狀,第一第二種屬於“最低消費”有瀏覽就有錢收,如果有點擊更好,無論是不是常讀用戶,只要文章有打開有瀏覽,就必定差生費用。

然而後面的打賞和付費閱讀是更高層次的認可式收費,用戶只有對文章內容產生強烈需求,才會催生出付費這個概念,尤其是付費閱讀,不得不說,這也是內容甄選的一種規則和方式。

前者的最低消費,如果不是大號,根本就是聊勝於無,按照我自己這邊的估算,我的最低消費最多隻是可以彌補當天的地鐵票價費用。

在微信的體系裡面創作內容,你需要把兩方面做好:社群和社群對應尿性的精品內容,微信團隊似乎更希望你通過微信形成自給自足的情況,他們更希望獎勵那些能把社交關係發展得徹底,能把優質內容延社交分發系統高效率分發的作者。

這是他們希望的,而非做一個大而全的內容創作、內容集散平臺,他們對低質甚至是普通屬性的內容沒有任何興趣。

在微信,你需要先組一群人,然後圍繞一個話題一個方向,展開深度的分享。


頭條

在獲取流量方面,頭條是最主動的,因為它有內容推薦機制,每當你完成一篇創作時,除了可以分發給頭條號下面的粉絲之外,還可以利用推薦算法,分發到其餘非粉絲的用戶手上。

頭條和微信不同,它天然是個內容資訊產品,用戶的遷移成本高,用戶之間關係弱,用戶短時間內沒有被滿足,流失率將會提升而且這種用戶很難召回。

微信都做到這麼大了,再從用戶之間的關係入手,無疑是困難重重的,所以頭條決定從內容本身和內容的分發入手,利用數據本身,以最短的時間供給最龐大的優質內容,根據後續用戶的瀏覽偏好再不斷推送,留存用戶。

好的內容都在作者腦子裡,所以頭條前期重金補貼,青雲計劃、千人萬元等扶持計劃,每日每週每月都在評選,大大提升了頭條整個內容層面的質量。

再加上自身的推薦分發機制,好的內容/新作者的內容推薦權重特別高,所以相同一篇文章,放在頭條這邊可能大放異彩,而公眾號卻是默默無聞。

頭條深知,微信的“不足”在於不能主動給用戶推薦讓人上癮的內容,而對於讓用戶上癮這件事,頭條研究得很透,從訂閱到付費,長文到短內容,文字到視頻,該有的內容品類都應有盡有。

多品類、多場景地去滿足用戶。

另外頭條對內容強力度的補貼計劃,也許不能永久地進行下去,早在2018年開始,頭條上線了眾多作者能利用原創文章自我貢獻“營收”的功能,專欄、圈子等。

目的也是利用不同的品類和不同場景的結合,讓作者實現利益最大化。

頭條似乎不怎麼重視作者與讀者關係的維護,社交關係淡薄,頭條更看重的可能是你對某一品類內容的的持續貢獻能力,畢竟他們是打推薦策略的,如果一個用戶被數據證明是對這類內容上癮,那麼他們需要的,就是這類內容瘋狂的輸出。

所以在頭條,你需要持續貢獻某類內容,需要把內容系統化,然後按照它配給你的功能,一個一個地組裝成它們需要的內容形式,然後賣出去。


知識星球

知識星球的slogan,深度鏈接鐵桿粉絲,運營高品質社群。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它的定位,很明顯,它不能為你帶來流量和粉絲,至少在它這個體量的時候,它能為你帶來的流量微不足道。

這是一個做營收的地方,能跟隨作者來到這裡的讀者,勢必是打心底裡認可作者的,作者提供有價值的知識服務,讀者付費並享受服務。

和頭條、微信不同,知識星球更強調營收轉化和服務質量,畢竟這是離錢最接近的地方。在知識星球,你需要先有一群鐵桿讀者,然後有一套讀者們都需要的服務。

注意,服務是利他性的,並非自嗨型,在上年我推出了自己的知識星球「選擇大於努力」,從名字可以看出,我更傾向於模糊的正確,而非正確的模糊。

星球裡面基本都是我自己總結出來的一些規律和感悟,總的來說都是些適合你「長期奮鬥」和「財富增值」的事兒。

正因為我的普通和平凡,才造就了很多和大部分人相似的經歷,我的決策和選擇未必正確,但至少在有生之年我自己嘗試過、驗證過,對你來說也許也是一筆財富。

同樣,這一年我在不斷反思優化和覆盤,過幾天,把整理好的新星球內容再和大家見面。


後記

長期來看,作者是內容平臺的財富,同時讀者也是作者的財富,大家互相支持各取所需。內容就像一條細細的紅線,一直貫穿著平臺、讀者和作者,這條線上的人也許不需要很多,也能形成穩定的內容傳播鏈條,讀者得到滿足,作者過得富足。

就目前而言,微信的讀者留存是最高的,粘性是最強的,和作者本身的契合度也是最高的,微信公眾號仍然是目前國內最好的內容平臺,也是我主要耕耘的平臺之一。

日後更多的長文輸出,仍然會以微信公眾號為主,頭條更多是內容品類和內容產品包裝的一些嘗試,而知識星球,會是今年耕耘的重點。

這幾天坐飛機,因為要戴口罩呼吸困難無法睡覺,我把這段時間攢下來的一些雜碎文章看了個遍,其中有一個加拿大作者和讀者的問答挺上心的,我分享給大家:

讀者:

您覺得收益比較大,適用於上流階層的生存技能是什麼?

“上流以外階層“的生存技能是:誠實、勤奮、好奇,

很巧,上流階層的生存技能也是這些。

是啊,這個問題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感興趣的,但問題的答案卻如此地簡單通透,讓人沒有了遐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