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最早的寺廟建於東漢永平年間,全盛時期的五臺山曾有寺廟300多座,如今存留寺廟47座。如今的五臺山也是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圖為1940年五臺山臺懷鎮的全景。
圖為1940年的五臺山臺懷鎮普化寺,它是1925年在原來玉皇廟廢墟上重建而成的,現有殿堂樓房一百餘間,位於五臺山臺懷鎮清水河東側。
圖為1940年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的銅殿,顯通寺,為建造時間最早的中國第二古寺,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1687年才改名為顯通寺。圖片中的銅殿,建於1609年,用去銅十萬斤。
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大法會”,是五臺山黃教舉辦的重大佛事活動。圖為1940年五臺山的六月大法會之盛景。
在六月大法會的時候,五臺山的羅睺寺和菩薩頂都會舉行“跳布札”。圖為1940年羅睺寺的喇嘛正在唸護法經。
“跳布札”俗名“打鬼”,它源自於公元八世紀的吐蕃,當時第三十七任吐蕃王赤松德贊,把印度佛教密宗的“金剛舞”與西藏苯教的“擬獸面具舞”,相結合創造出“羌姆”。圖為1940年羅睺寺的喇嘛正在吹奏法器。
“跳布札”需要舞者戴著各種具有象徵意義的面具,隨著法器的節拍舞蹈,寓意天神驅邪氣以求吉祥,圖為1940年的羅睺寺,正在跳布札的場景。
跳布札的表演過程分為十三個場景,依次分別是:跳白鬼、跳黑鬼、跳螺神、跳蝶仙、跳金剛、跳星神、跳天王、跳護法神、跳白度母、跳綠度母、跳彌勒、斬鬼和送祟。圖為1940年羅睺寺跳白鬼的場景。
“跳布札”在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流傳到北京,並於第二年流傳到了五臺山的喇嘛寺院。圖為1940年羅睺寺跳布札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