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五台山,八十年前六月大法会,老照片再现跳布札的场面


五台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最早的寺庙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全盛时期的五台山曾有寺庙300多座,如今存留寺庙47座。如今的五台山也是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图为1940年五台山台怀镇的全景。

图为1940年的五台山台怀镇普化寺,它是1925年在原来玉皇庙废墟上重建而成的,现有殿堂楼房一百余间,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清水河东侧。

图为1940年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的铜殿,显通寺,为建造时间最早的中国第二古寺,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1687年才改名为显通寺。图片中的铜殿,建于1609年,用去铜十万斤。

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大法会”,是五台山黄教举办的重大佛事活动。图为1940年五台山的六月大法会之盛景。

在六月大法会的时候,五台山的罗睺寺和菩萨顶都会举行“跳布札”。图为1940年罗睺寺的喇嘛正在念护法经。

“跳布札”俗名“打鬼”,它源自于公元八世纪的吐蕃,当时第三十七任吐蕃王赤松德赞,把印度佛教密宗的“金刚舞”与西藏苯教的“拟兽面具舞”,相结合创造出“羌姆”。图为1940年罗睺寺的喇嘛正在吹奏法器。

“跳布札”需要舞者戴着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面具,随着法器的节拍舞蹈,寓意天神驱邪气以求吉祥,图为1940年的罗睺寺,正在跳布札的场景。

跳布札的表演过程分为十三个场景,依次分别是:跳白鬼、跳黑鬼、跳螺神、跳蝶仙、跳金刚、跳星神、跳天王、跳护法神、跳白度母、跳绿度母、跳弥勒、斩鬼和送祟。图为1940年罗睺寺跳白鬼的场景。

“跳布札”在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流传到北京,并于第二年流传到了五台山的喇嘛寺院。图为1940年罗睺寺跳布札的表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