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內江曾經有多牛 最多的時候管轄8個縣

內江是歷史上開發較早的巴蜀腹心之地,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人文薈萃,古有“十賢”,今有“七院士”,是國畫大師張大千、新聞鉅子範長江的故鄉,“大千故里”“書畫之鄉”享譽中外;優越的區位優勢,交通便利,是國家重點交通樞紐之一、“一帶一路”重要交匯點、四川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交接點,素有“西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內江環境優美,資源豐富,產業旺盛,在川南城市群中迅速崛起,經濟發展後勁十足。


大內江曾經有多牛 最多的時候管轄8個縣

內江是歷史上開發較早的巴蜀腹心之地。據1951 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距今約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所在沱江流域即有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原始部落群體。遠古的內江為堯時資國封地,夏商時期為梁州之地,周朝為雍州之地,春秋戰國時分屬巴國、蜀國管轄,秦代為巴郡、蜀郡轄地。西漢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域內首次設置資中縣,東漢順帝永建年間(126—132年)劃出資中縣以南地域置漢安縣,南北朝時期後魏廢帝二年(553年)析武康郡之陽安縣(今簡陽市境內)首次設置資州。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漢安縣更名為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避父諱(其父楊忠),閱覽中江縣地圖,見縣城江水環繞,遂將中江縣更名為內江縣。


大內江曾經有多牛 最多的時候管轄8個縣


  後周武成二年(560年)資州治地由陽安縣遷資陽縣並置資中郡,保定中(561—565年)於此置盤石縣。隋開皇七年(587年)資州治地從資陽縣遷盤石縣,此時州、郡、縣同治今資中縣重龍鎮。元初州、郡、縣俱廢,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復置資州,明洪武四年(1371 年)降資州為資縣,清雍正五年(1727年)資縣升為資州直隸州。
  民國3年(1914年)撤銷資州。民國24 年(1935年)川政統一,四川實行督察區制。現內江市所轄縣(市、區)除隆昌市外,均屬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治地資中),1949年12月5日至16日相繼解放。

大內江曾經有多牛 最多的時候管轄8個縣


  1949年12月21日,川南行署區資中行政督察專區建立,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榮縣、仁壽、井研、威遠八縣。1950年2月,改“資中行政督察專區”為“內江行政督察專區”,同時劃出井研縣,內江行政督察專區轄內江、威遠、榮縣、仁壽、簡陽、資陽、資中等7縣。1951年7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准設置內江市(縣級市),以內江縣城區及近郊為行政區域。內江專區轄1 市、7 縣。1952年,內江專區隸屬四川省。1958年,仁壽縣劃歸樂山人民行政專區;遂寧人民行政專區所屬安嶽、樂至2縣劃入內江人民行政專區,至此,內江人民行政專區轄內江市和內江、資陽、簡陽、榮縣、資中、威遠、安嶽、樂至8縣。1968年7月1日,“內江人民行政專區”更名為“內江地區”。1978年榮縣劃歸自貢市;隆昌縣劃入內江地區。內江地區轄內江市和內江、資陽、簡陽、資中、威遠、安嶽、樂至、隆昌8縣。

  1985年2月,撤銷內江地區和內江市,設立地級內江市和市中區,1989年11 月,撤銷內江縣,設立內江市東興區。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和資中、資陽、簡陽、威遠、隆昌、安嶽、樂至7 縣。1998年2月26日,國務院決定調整內江市行政區劃,設立資陽地區,將資陽、簡陽、安嶽、樂至劃歸資陽地區管轄。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隆昌縣、威遠縣。2013年,內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託管市中區部分街道辦事處)掛牌成立。2017年,撤銷隆昌縣,設立縣級隆昌市;內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託管東興區部分街道辦事處)掛牌成立。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隆昌市、資中縣、威遠縣和內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內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