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這些古道被《人民日報》點讚了

紹興這些古道被《人民日報》點讚了

日鑄嶺古道

3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古道邊》的文章為柯橋日鑄嶺等古道點贊。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不負春光,跟著行走在這些古道邊,尋訪悠久的傳說吧……

在紹興古城東南面約30分鐘車程的地方,有一條日鑄嶺古道,是很多人週末愛去的健身休閒地。盤山而上可步行或騎行的老平王線,山谷裡蜿蜒流淌的王化溪,有著歷史傳說的古村落宋家店、溪上村、王化村和出產紹興知名綠茶日鑄茶的御茶灣……以古驛道的復興為支點,紹興會稽山眾多的資源、優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歷史文化一一被激活。

日鑄嶺因越國時期的歐冶子在一日內鑄成青銅劍而得名。日鑄嶺古道全長2000多米,由明清時期形成的鵝卵石、町步石平地緩坡溪谷道路和條石臺階登山道路組成。從日鑄嶺古道、王化溪古道到王筵嶺古道這一條連線,曾是紹興古城穿越會稽山腹地山村到達浙東“唐詩之路”重要水路節點三界、仙岩的主線,從三界幹道再南下,可以到達台州、溫州。它是茶葉、竹筍、水果等會稽山貨進入紹興水網平原,經大運河送達全國的交通通道,也是古代文人墨客品鑑山水、留下美文的文化之道。

绍兴这些古道被《人民日报》点赞了

香榧林古道

2014年,古道完成整修。從鎖泗橋進入古道,是寬1.5—2.0米的溪谷古道,兩邊是開墾過的田園,溪流與古道並行。約300米後,茶亭的前面有一座名叫下馬橋的橋樑,當年,宋高宗趙構率領的數百文武將官在這裡下馬。之後,走過茶亭,沿2000餘級條石臺階向上,到達古道與盤山公路老平王線的交會處,便是日鑄嶺頂,沿路滿眼是修竹如林。過嶺頂到日鑄廟,然後沿臺階一路向下,到達王化溪邊上祝自然村。

整修完成後的古道人氣逐年提升。位於古道起點的梅園村最先抓住了鄉村環境提升的機會,當地農民將自己的房屋改造為農莊小飯店和農產品小賣部。上祝村開起了民宿,與古道相距10公里內的宋家店、王化村、溪上村等古村落得到了保護與修繕。宋家店舊時有驛站,村子依然保持著古樸自然風貌,多處建於明清時期的建築得到保存與利用。王化村整修後的宋家臺門,以臺門建設初期的歷史為背景,設立博物館,講述通過茶葉交易使王化古村落得到發展的故事。溪上村在王化溪古道邊,溪水穿村而過,一座被古樟掩映、年代久遠的萬安古橋呈現在世人面前。區域內的當地村民有的直接參與鄉村旅遊經營活動,有的種植農產品提供給休閒人群,在春、夏、冬竹林產出的時間段,村民挖筍賣筍,製作筍乾,銷售給休閒人群,成為經濟來源之一。

绍兴这些古道被《人民日报》点赞了

陶宴嶺古道

日鑄嶺古道只是眾多被修繕的會稽山古驛道中的一條,陶宴嶺、古城嶺、妃子嶺、雪竇嶺、孫家嶺、大小西嶺、紫洪嶺、王筵嶺等幾十條古道陸續被修繕,周邊的山村也被激活。

古道的修復,也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關注到了鄉村的新變化。2017年,當地政府在幾個區域開始試點紹興市閒置農房利用激活項目。於是,陶宴嶺古道起點上的新聯村閒置的老宅裡有了一個鄉村休閒書店,孫家嶺古道上的閒置農房裡有了兩個相當時尚的小型民宿。更大的項目位於刻石山下的眉山村,這個擁有大量空置農房的小山村,隨著刻石山秦皇古驛道與步道的修繕,迸發出新活力。

無論是吸引遊客休閒度假,還是吸引人才來此安家落戶,歸根結底,山村都要提升自身的環境魅力。提升農村整體生態環境、改善人居環境、整修古驛道、貫通山嶺步道、激活農村空倒房屋等措施,都有效促進了鄉村的發展。

目前,以古道為引領的會稽山健身休閒觀光步行網絡已經形成,100餘條徒步騎行線路與100多個具有古宅、古道、古橋、古樹等歷史底蘊的特色會稽山村,帶動了區域的茶葉、蔬菜、水果、花卉、山林等美麗田園的產業集群和人員的迴歸,成為鄉村旅遊的主陣地。這裡的古驛道,以新面貌重新走進大眾視野;這裡的鄉村,走出了一條富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