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歷史知識說出來你自己都不相信?

只讀帖不評論


曹操、關羽、周瑜並不是三國時期人物。

一、三國究竟是哪段時期

三國時期,是指從東漢獻帝禪讓退位、曹丕稱帝的公元220年開始,一直到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之間的這一段分裂割據時期。其中主要有魏(後被晉取代)、蜀、吳這三個地方政權。

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陽稱帝,建立魏國,史稱曹魏,由此拉開了三國曆史的序幕;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漢國,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在建鄴稱帝,建立吳國,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公元263年,魏國滅蜀漢;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為帝,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

二、曹操、關羽、周瑜等並非三國時期人物

曹操生活在公元155年-220年間、關羽出生年月不詳,在公元220年去世、周瑜生活在公元175年-210年。而這三個人都在曹丕稱帝前就已經去世,因此他們都算不上是三國時期人物,只能稱之為東漢時期的歷史人物。

除了曹操、關羽、周瑜之外,像魯肅、呂蒙、袁紹、袁術、呂布、董卓、劉表、荀彧、郭嘉等人,都生活在東漢時期,因此都稱不上是三國時期人物。

而劉備、孫權、諸葛亮、張飛、趙雲、陸遜等等,他們都至少是在曹丕稱帝之後,而且又都在西晉滅亡東吳之前去世,因此他們是三國時期的人物是毫無疑問的。


曉東筆談


我來說兩天條和手術有關的。

一、關羽一邊刮骨療傷,一邊繼續吃喝


三國時期,一次和曹軍打仗,退兵的時候,關羽不小心右臂中了敵人的毒箭。因為打仗,草草包紮了傷口,結果每逢颳風下雨,就疼痛難忍。

軍醫再次仔細檢查後,對關羽說:將軍,您這個毒箭上的毒已經滲透到骨頭裡面去了。必須把骨頭破開,把這個毒刮掉,才能除根。

當時關羽正在大帳中,請大家吃喝玩樂,聽聞此言後,直接對醫生說:動手吧。你割你的,我吃我的……

結果在沒有麻醉劑的情況下,關羽同志一邊左胳膊鮮血狂飆,流的到處都是,一邊繼續用右胳膊割肉,和大家大碗喝酒……


聯想到我們現在打籃球,胳膊上被蹭傷一點點,都疼得不行。對比之下,關羽真可謂壯士。

二、楊繼盛在牢房中,在昏暗的燈光下用瓦片割爛肉和筋

楊繼盛是明朝嘉靖年間的一個小官(兵部武選司員外郎),1553年,他挺身而出,彈劾當朝首輔、大貪官嚴嵩,被抓進大獄,嚴刑拷打。

在獄中,他創傷發作,疼的半夜醒來,決定自己給自己做手術。他把瓷碗往地上一摔,然後用手拿著瓷碗碎片,聚精會神的割兩腿上的腐肉。肉被割完了,筋和骨膜連在了一起,他又用手把筋拉住,用瓷片隔斷……



一名獄卒,佩服他的忠義,在旁邊手持煤油燈,幫他照清楚裡面的爛肉。看到楊繼盛如此做法,內心深受震撼,手不停的發抖。楊繼盛於是說:別抖,請拿穩點!否則我看不清楚裡面的腐肉!

三、兩個誰更牛?

同樣的刮骨療傷,關羽和楊繼盛都做到了常人無法做到的,都是英雄。

但我覺得,楊繼盛條件更艱苦,毅力也更令人欽佩一些。

第一,環境。關羽是在大帳中,而且是白天,光線充足。楊繼盛是在牢中,夜晚,一絲微弱的燈光。

第二,手術工具。一個是專業專業工具,一個是瓷碗碎片。

第三,手術氛圍。一個有專業醫生主刀,周圍有酒有肉;一邊是自己動手割自己,周圍安靜一片,沒有任何其他可以分散自己注意力,讓自己沒那麼疼的東西。

牛娃點評:

英雄不問出身。楊繼盛各方面和關羽相比,完全處於下風。可是,在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方面,二人不分伯仲。

歷史記住了武聖關羽,卻也留下了楊繼盛的光輝形象。也許,他沒有關老爺那麼出名,可他們,是同一層級的人物。

因為,他們都是英雄,國之棟樑。


執著的放牛娃


長征的部隊越走越多,絕對是一個奇蹟。

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開始,一方面軍出發前有8萬人,到達只有不到一萬人;四方面出發有8萬人,到達不足4萬人(西征又損失慘重);二方出發約兩萬人,到達約1.2萬人。整個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之後每個方面軍都有嚴重的損失,但是有一支單獨參加長征的部隊,他的人員數量,卻越來越多,它是徐海東大將率領的紅二十五軍。

1934年11月16日,根據中央命令紅二十五軍主力從河南羅山縣何家衝出發,向北方桐柏山區進行戰略轉移,部隊出發前的總兵力為2987人。部隊出發前進行了整編,將兩個師縮編為3個步兵團和1個手槍團,以簡化指揮層次,名義上程志華擔任軍長,實際軍事指揮有徐海東負責。

並且出發前紅二十五軍同國民黨軍東北軍一零七、一一七兩個師和河南軍閥劉鎮華部兩個師打了一仗,僅機槍就繳獲了100多挺。也因為此,紅二十五軍長征開始後第二天,紅軍便順利通過平漢線,開始進入桐柏山區。到達桐柏山區的紅二十五軍很快發現這裡離武漢太近,敵我力量懸殊,並不具備建立根據地的條件。

經過討論,隨軍行動的鄂豫皖省委決定改道進入豫西伏牛山地區。為了更好的進入伏牛山區,徐海東率領部隊先是回頭擊潰了一直跟隨在後的國民黨追剿部隊劉桂堂部,後親自帶隊佯攻棗陽,迫使國民黨軍主力回防,再虛晃一槍,率隊急行三天三夜,進入了伏牛山地區邊緣,最後經過一番激戰,打敗了駐守伏牛山口的西北軍老將龐炳勳,全軍得意進入伏牛山。

1935年初,在鄂豫陝省委領導下,紅二十五軍開展了創建鄂豫陝根據地的鬥爭。徐海東和吳煥先、程子華等同志率領部隊開展游擊戰爭,粉碎了敵人的反革命“圍剿”,廣泛發動了群眾,建立了革命政權,使紅二十五軍發展到三千七百餘人。

1935年7月15日,原鄂豫皖省委交通員石健民從上海經西安到達紅二十五軍駐地,帶來了黨中央的文件,並確切證實了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川西會師和準備北上的消息。當晚,鄂豫陝省委在長安縣灃峪口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派紅二十五軍北進,迎接中央紅軍北上。

7月16日,徐海東等率領紅二十五軍開始再次踏上征途。這一次,他們一路勢如破竹,佔領胡宗南部後方大本營天水,奪取大量物資,並進軍西安城下,迫使國民黨軍抽調大量部隊迎戰,從而減輕了中央紅軍的壓力。在25軍西進的過程,紅二十五軍的政委吳煥先壯烈犧牲,紅二十五軍進行改組,由徐海東任軍長,程子華任政治委員。

9月15日,紅二十五軍先頭部隊與劉志丹率領的陝北紅軍會師,第一支遠征而來的紅軍最終到達了陝北。到達陝北的紅二十五人員有約3800多人,比出發時候的2987人多了800多人,是長征過程中唯一部隊人員增加到隊伍。

紅25軍長征歷時10個月,途經安徽、湖北、河南、陝西、甘肅5個省,轉戰近5000公里。它是在與中共中央長期失去聯繫的情況下,單獨轉移並先期到達陝北的一支紅軍隊伍。毛澤東曾稱讚紅25軍的遠征為中國革命立下了大功。


帝國烽火


靖康之變後,作為囚徒的宋徽宗,居然在金國的監牢中,9年時間生了14個孩子。

公元1127年,歷史上出現了極為恥辱的一幕-靖康之變。金國人大軍南下,滅掉了北宋,曾經繁華一時的都城-汴梁淪為人間地獄,而北宋最後的兩位皇帝-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倆被俘,除他們外,還有許多皇室宗親和王公貴族及其家眷3000多人也被俘了,一起被押往金國。

雖然一路上死了很多人,但是宋徽宗、宋欽宗倒是活到好好的,活著到了金國,在行為牽羊禮之後,金國高把這些皇親國戚全部關押起來。

不過為了以示金國對宋朝皇帝的恩德,金國人留了幾十個原北宋宮女給宋徽宗,由她們照顧宋徽宗的生活。

囚徒生涯顯然不好受,於是宋徽宗只好和宮女們拼命生孩子玩,他人生最後的9年都是在監牢中渡過的,然而就是在這9年時間裡,他生了14個孩子,據《靖康稗史箋證·宋俘記》稱,宋徽宗“入國後,又生六子八女”。

被俘的前幾年,金國人對宋徽宗還算不錯,所以宋徽宗有力氣生那麼多孩子。後來,金國人又將宋徽宗和宋欽宗轉移至五國城繼續看押,宋徽宗的隨從頓時少了很多,待遇大不如從前,弄得宋徽宗叫苦不迭。


宋徽宗在五國城又被關押了五年,“坐井觀天”,受盡屈辱而死。


袁衛宇


古代沒有鐘錶,記時工具很特別,竹竿和沙漏。“日上三竿”表明太陽已經升得老高老高,下地幹活或讀書都遲了。“更長漏永”形容漫漫長夜,失眠睡不著覺,輾轉反側。兩個成語分別提到兩個記時工具,竹竿和沙漏。

更讓人無法相信的是,古人晚上要打更。還把大約兩個小時分為一個時辰,一天十二個時辰。

半夜0/24時為“子時”,凌晨2時為“丑時”,凌晨4時為“寅時”,早上6時為“卯時”,上午8時為“辰時”,10時為“巳時”,12時為“午時”,下午2時為“未時”,下午4時為“申時”,傍晚6時為“酉時”,晚上8時為“戌時”,晚上10時為“亥時”。可見“從巳時直殺到未時”相當於現在的“從上午10時直殺到下午2時”。古代把晚上戌時一刻作為一更,亥時三刻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更,醜正二刻為四更,寅正四刻為五更。

最無法理解的是“把一夜分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兩更之間有五點。”半夜打更敲鼓,還要不要人睡覺啊!

我們常常看古裝電視劇,晚上有個老人打個燈籠,邊走邊打鼓、邊吆喝:“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那麼問題來了:古人為什麼半夜要打更?除了報時,還有其他哪些用途。

古人打更是有講究的,除了裝束完備,還要聲音宏亮,喊的內容也有變化。一更天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二更喊的就是“關門關窗,防偷防盜”。三更喊的是“平安無事”。四更已經凌晨一二點,喊的是“天寒地凍”。五更三點到五點,要喊“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從喊的內容可以看出,古人晚上打更,除了報時,還有維護治安的作用。如果有小偷,更夫這麼一喊,對小偷有震懾作用。不過,讓人無法理解,更夫這麼一喊,睡覺的不也被喊醒麼?要是有失眠的,不更苦了麼?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五年前夏天在醫院守病人。晚上十二點前,護士每兩個小時測一次體溫。本來天熱煩躁,剛睡著又來測體溫,讓人不勝其煩。好在十二點過,護士就不來了。更夫每兩個小時敲一次,把睡著的給敲醒,感覺不可思議。

哪位朋友來說說,更夫半夜把睡著的敲醒,是不是太過分。更不可思議的是,這陋習居然被大眾接受,並流傳那麼廣那麼久。


蜀中梁哥哥


說兩件事情。

一、皇帝辦裸體展,模特竟是寵妃。

在中國古代的數百位皇帝當中,其中不乏昏庸變態的。北齊皇帝高緯,堪稱第一。



高緯有一寵妃,名叫馮小憐。身材十分火辣性感,凹凸有致,五官精緻,皮膚白皙,堪稱人間尤物。在朝堂之上,高緯也是經常將她摟入懷中,卿卿我我,毫不避諱。經常整的大臣們是面紅耳赤,好不尷尬。按說,這已經夠出格的了,可高緯還覺得不夠。他認為好東西就應該拿出來大家一起分享。



為此高緯特地辦了一次展覽,展品就是他的愛妃,馮小憐。只見馮小憐脫光了衣服,躺在一個展臺上,不斷的變換著各種妖嬈的姿勢。大臣們則排著長長的隊伍,花費千金後,才可以進入展館,高緯則在門口堂而皇之的賣起了門票。

二、女到15不嫁人是犯罪。

女子15歲嫁人,在今天那絕對是犯罪,18歲才算成年,20歲之前不允許結婚。可在古代,女子到了15歲還不嫁人,那算犯罪,不僅要罰款,家人和親戚朋友還要受到連坐。



在當今社會,大齡未婚女青年不在少數,選擇不婚的女性也是大有人在,在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的今天,這可苦了不少男同胞。

你知道嗎?在漢惠帝時代,法律明確規定,女子在15歲以上,還不嫁人要罰款600錢,到後來的宋朝更是規定,女子到了15歲不嫁人,家人坐之。這不簡簡單單是罰款的事情,家人還要面臨牢獄之災。

你怎麼看?


波波戲說歷史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乘法口訣我們從小就背,但是,關於乘法口訣的歷史你知道嗎?給你一分鐘,你先猜猜,它產生於何時?

答案也許你根本想不到,秦朝就有乘法口訣了!

在湘西酉水之畔,有一個小鎮——裡耶。”裡耶“是土家族語——“拖土”,即開墾土地之意。200年,一次偶然的考古發現,在裡耶的一口古井中,發掘出大量秦代竹簡,這其中,有一枚竹簡就寫有乘法口訣。

當然,秦朝的乘法口訣與現在的有所不同,但也只是在表達上,算法是沒有問題的。

2200多年以前的乘法口訣表,竟與現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訣表有著這麼驚人的一致,我們不得不佩服我們的祖先。這枚小小的竹簡給世界算術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珍貴的實物資料,改寫了世界的數學發展史,西方最早的乘法口訣表是在1600年前的,這證明中華民族發明乘法口訣表比西方早了600多年,燦爛的中華文明再一次得到了有力的證明。

這枚秦簡木質,長23釐米,寬4.5釐米,兩面刻字,是我國最早的乘法口訣實物。2012年9月,中國郵政發行過一套《裡耶秦簡》特種郵票(2張),其中一張就選取了這枚“乘法口訣”,另一張則選取了“秦歷日”,均代表當時的科技文化水平。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袁世凱和朝鮮的故事很多人都聽說過,自然也都相信。

但是,其中有兩個細節卻讓人驚詫莫名。

一個是:

袁世凱在朝鮮幫助閔妃打敗大院君的時候,只是一個23歲的三品青年武官。

而,閔妃也只是一個22歲的少婦,朝鮮民間傳說袁世凱和閔妃不清不白,有曖昧關係。

可以確定相信的是袁世凱娶了閔妃的妹妹碧蟬為妻,碧蟬帶了兩個朝鮮丫鬟一起嫁給了袁世凱,這三個朝鮮女人替袁世凱生了15個兒女。

估計也就是因為袁世凱晚節不善,名聲不好,娛樂文化界不敢演繹他的“光輝事蹟”,多好的電視劇素材呀!

還有一個非男女問題的細節。

當年,狀元張謇是吳長慶的幕僚長,曾經親自教導過袁世凱讀書,袁世凱於讀書科舉一竅不通,幸而張謇識人,發現袁世凱領軍辦事大有才能,極力向吳長慶舉薦,才有袁世凱後來的機會。

去朝鮮的時候,張謇亦隨軍辦事,曾經上書李鴻章——乾脆效仿大漢朝在朝鮮建置玄菟、樂浪郡算球,袁世凱也極力附和老師,認為輕而易舉之事。

當時,張謇29歲,袁世凱23歲,都好年輕呀!已經開始活躍在國際舞臺上了。

被李鴻章斥責多事。

遂作罷!


葭明通半瓶歷史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你別看電視裡把我國古代的廚師吹得多神奇,實際上就算是萬人之上的皇帝,吃得還不如現在的普通老百姓好。什麼,你不信?皇帝不是天天山珍海味大魚大肉嗎?怎麼會沒現在普通人吃得好?不要急,等我一點點給你分析。

一、首先是食材豐富度問題

舉幾個最簡單的例子,玉米、土豆、西紅柿、南瓜、菠蘿、草莓、瓜子(指最常見的葵花瓜子)、四季豆等等,這些東西,原產地是美洲,一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傳入中國,也就是說,明朝和之前的皇帝,壓根兒吃不到這些東西。而我們普通老百姓,想吃怎麼辦?去菜市場隨便逛逛就行了……



事實上,我們現在日常生活中吃到的很多蔬菜、水果、肉類、飲料等等,都是古代皇帝吃不到的。

二、其次是食材新鮮感問題

正所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楊玉環喜歡吃荔枝,唐玄宗為了滿足她,動用全國的力量,才從嶺南快馬加鞭運回來,以滿足她的口腹之慾。可見,就算是楊貴妃,想吃荔枝也沒那麼容易的,而且吃到的荔枝還是在路上運了很多天的不新鮮玩意兒。

而現在,我們普通老百姓想吃荔枝,只要去水果店或者網購下單,很快就能吃到新新鮮鮮的荔枝,管飽,管鮮!不止如此,現在運輸技術發達,比如內地人想吃海鮮,忍痛花點錢也能吃上很新鮮的食材,但古代皇帝,等你把海里的東西運到皇宮,只怕離發臭已經不遠了。

三、再次是味道相關的問題

除了食材豐富度、新鮮感之外,還有個問題就是味道。那些電視劇和文學作品中,把御廚的烹飪水平形容得無與倫比,然而有一個很淺顯的真理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你技術再好,沒有東西你也做不出來。這裡說的東西,不止說食材,還包括調味品。


古人也是有調味品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但我們現代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許多必備調味品,古代都是沒有的。就舉個最常見的例子:辣椒。辣椒一直到明朝才傳入中國,也就是說,那之前的皇帝,是無法享受到辣味的。其他的味精、雞精、蠔油等等,也都是現代社會的產物。

四、最後是烹飪手段的問題

還是舉個簡單的例子,古代沒有高壓鍋,想吃燉排骨?燉牛肉……不可能,沒有高壓鍋的話,牛肉排骨這些食材,就算要煮熟都要花很大力氣。要想燉得現代這樣入口即碎、收汁入味更是絕無可能。


又比如火鍋,火鍋的歷史其實不短了,但古人的火鍋和現代的火鍋完全是兩回事。古代生火可不像現在這樣,用點天然氣就好,無色無味。古時候燒起火來,既不方便,煙味還大。就算是皇帝,想吃一頓現在的普通火鍋,只能是在夢中了


結語

總之,古代的皇帝,固然是九五之尊,只要能吃到的東西,想怎麼吃怎麼吃。只能說,如果單論數量,現代一般人肯定是比不上他們的。但如果論吃的質量,皇帝還真比不上現在的老百姓。


臥聞海棠


《大清律例》在清朝是一部國家級律法,用於規定皇室和百姓萬事章法,不過在律法之內卻發生一件讓人匪夷所思之事。

據清朝才子袁枚所撰《續子不語》記載,其中在陝西山陽縣發生了一件奇葩血案。

陝西山陽縣有一人,名叫趙成,此人做事喪盡天良,荒淫無度。

一天裡,趙成趁兒子外出打工,色心遂起,攜利刃逼迫兒媳牛氏與其發生苟且關係,為保住性命,牛氏只得順從答應,等到趙成兒子趙友諒做完工回家後,妻子牛氏把前後事情告訴了他,兩人商定搬離遠住他村,離無賴趙成越遠越好,就這樣,兩小口叫上牛氏的親戚牛廷輝,一起搬家,重新過日子。

不料不靠譜公公趙成在幾天後,找到了趙友諒兩口子住址,還想趁著兒子打工離家後,逼迫兒媳就範,可一方面還是忌憚兒子趙友諒和牛氏親戚牛廷輝,於是計上心來,打聽到兒子住的這個村子裡有一個惡霸,名叫孫四,此人窮兇極惡,霸道無理,趙成找到了孫四,兩人商量趁夜裡殺害牛廷輝一家,嫁禍趙友諒,代價就是把兒媳牛氏允諾給孫四。

趙成,孫四二人當晚潛入牛廷輝家,殺害了牛廷輝一家五口,然後賊喊捉賊,一起到了縣衙告發嫁禍趙友諒,就這樣,趙友諒被縣衙衙役捉拿歸案,在言行逼供下,簽字畫押殺害牛廷輝一家乃自己所為。

直到趙成以為事了,回到家後,趙成老婆痛心疾首,破口大罵趙成“虎毒尚且不食子”,趙成被罵的面紅耳赤,這一切都被縣衙耳目多看到,於是第二天,縣衙又傳召了趙成。

事出蹊蹺,縣衙分開審問了趙成和孫四,兩人供述相左,於是動用酷刑,趙成老實交代了此事,這才有了殺人案的水落石出。


不過故事的高潮就在這裡了,趙成殺害了牛廷輝一家五口,按照《大清律例》,殺人者趙成應該用自己家五口人性命以命相抵,可趙友諒是趙成兒子,也是血案的受害人,這可咋辦?


於是地方官員逐級向上稟報,傳到了清乾隆帝耳邊,作為《大清律例》的制定者,乾隆帝也是左右犯難,論人情世故,陳友諒是受害者,不應當收到刑法,不過“父債子還”,趙友諒也難逃其就,最後乾隆帝左右其他,顧全大局,給出了一個當時看來比較合情的裁決。

趙成作為殺人者,罪大惡極,必須死罪,需凌遲。趙友諒雖然不是殺人者,但是律法上規定應當以趙成五口人的性命相抵,所以綜合考慮,趙友諒可以活著,但是不應有後,因為有了後代等於是趙成有了後,所以乾隆帝罰趙友諒以宮刑,緩期百日充軍。可憐了老實本分,有苦難言的趙友諒。

看完這個事件前後因果,我們不禁感嘆,封建社會害死人,結局讓人心生悲恨,荒唐可笑。這樣的事情,被真真實實的說出來而又有誰相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