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有必要先學習下冊的書嗎?

從心出發交朋友


我是一線教師,每學年兩個學期,除去國家法定節假日、週末和學校中段考、各種活動,上課時間不超過16周,課時很短,老師為了完成課程,也沒很多時間給學生練習。而寒假暑假都比較長,所以很有必要安排學生學習。至於學什麼,我覺得還是要根據孩子的個人情況量身定製。對於基礎好的孩子,可以提前預習下冊課本,基礎不好的孩子,還是先進行知識的查漏補缺。


明兒ABC


我記得以前上初中那會,每到寒假暑假自己就把下冊數學自學完了,到開學上課的時候,自己上課的時候就是聽和做,其實聽也是一種複習,之後我發現這種方式確實很好,因為當別的孩子開始學的時候,我已經可以跑了,而且玩的也好,中考名列第一,上了全縣的重點高中,所以作為過來人,我覺得寒假學習下學期的課程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對自己的一個提升!


阿里鵬


快船遲開先進港,笨鳥先飛早入林,這句經典是一種人生智慧,其實也是一種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我承認我的天資並不比別人聰明,但我的數學向來在我們班的成績比較領先。 畢業時因學校缺語文教師,從此與數學無緣。

學習數學我堅持的方法,就是提前預習。每天晚上必將第二天所學的內容預習一遍,看例題、做後面的練習題。哪道題不理解的做個標記, 第二天問老師,課堂上當老師在講的時候, 別人還在領悟,我已經掌握的比較熟練,並且再聽老師講一遍,我會產生一些新的問題,幫助我加深印象,使我理解的更深刻。


當同學們開始做後面練習題的時候,我已經開始做拓展提高題,每一步都走在別人的前面。 使我永遠保持學習數學的興趣, 增強我的信心。

每年假期,我會向上一屆的同學借教材,瀏覽新學期的所學內容,先看章節題目,再看每一課的知識點, 按照前面的目錄整理一個思維導圖,然後再重點看每節課的具體內容,歸納出重難點。往往時間關係,基本上大致把整冊書的內容整理一遍,對前三單元進行詳細練習。提前預習學習方法, 能夠很好的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 並學會思考、分析、歸納、總結, 這種學習方法是學習數學的絕勝法寶。


語文也適合課前預習,在假期我是先把語文課文全部看一遍,也可能是上學年代,圖書特別少,對課文內容特別感興趣,就像看圖畫書一樣引人入勝,勾勒作品人物的形象。我還會把要求背誦的課文或者精美段落背會,這樣在新學期學習的時候,就能節省很多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好的學習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之間的智商、能力差別不大,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他的學習方法。利用假期,讓孩子提前預習,既能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也能幫助孩子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教育採擷


我的理解 是,如果有弱項,提前預習一定是良策,如果學習掌握得很快,就完全沒有必要提前預習了。

像我們家孩子在小時候上小學 的時候,因為沒有提前上過學前班,所以在一年級上冊的數學就學得很慢,成績 不理想。於是就在寒假裡,我帶著他提前把一年級下冊的數學預習了一遍,達到了什麼效果呢,就是做口算題 卡完全沒問題的程度。

到了下學期,數學 就一躍成為前幾名的孩子。

他自己嚐到了甜頭,在放大假時,自己都會提前預習一下。把整冊書都幾乎自學一遍。

但是,語文我們只是多讀書,並沒有提前把課本上的文章通讀,只是對應著課文,進行了一些閱讀就是了。

所以,我感覺應該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來,如果完全一棍子打死的要求,必須預習和必須不預習,都是有點太絕對了。


Longsuixinyuan


站在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寒暑假完全沒有必要先預習下冊書上的知識點,並且連上課的提前預習都沒有必要,因為我的個人經歷,先預習知識點之後,在老師講課的時候,可能一些知識點你是已經明白了的,所以你就不會非常專注的去聽老師上課,抱著這樣心態,最後會發現你預習時不懂的知識點也沒有聽清楚,從而更無法談掌握這個知識點了。

我在很多次預習之後都有這樣的情況,發現老師上課根本聽不進去,所以後面索性就不再預習,這樣聽講時候反而更認真一點,其次在今年暑假的時候,我也給我親戚家的孩子預習過初三的數學知識點,但後面我問他成績,卻也是收效甚微,反而會出現我所描述的情況,所以我認為真的沒有必要先去預習。你認為呢?


詩經夭夭


我是一個有21年教齡的一線重點高中教師,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對於寒假有沒有必要先學習下冊的書的內容,我認為對於大多數同學是可以的,但是有兩點要注意。

1、對於基礎偏差的同學,儘量以複習上學期的內容為主。

寒假本來說很短暫,大概就是20天左右吧,而其中還有個春節在內,大家知道,春節是中國人最盛大的節日,熱鬧景象非凡。平常會走動的親戚會來家做客,平常不常走動的親戚也很有可能在春節裡見面寒暄,所以基本上沒什麼時間讓小孩沉靜下來學習。

既然客觀上寒假學習時間有限,而如果小孩的學習能力與基礎偏差的情況下,就只能選擇以複習上學期上冊內容為主了。這可以理解為補漏,小孩為什麼會學習成績下降,因為是過去的學習中存在不少的知識漏洞,如果寒假都無法補上的話,以後也就很難去補上了,有可能一輩子都存在這個知識漏洞與盲點。相反,如果上學期存在的知識漏洞補上了的話,下學期努力一下,成績還是可以跟其他同學不差上下。所以這類同學在寒假的學習是以被漏為主。

2、多數學生在上學期學業過關的情況下,可以適當預習下冊書的內容,但是,一定要培養學習興趣為主,知識不能多、任務不能重。

這裡所說的多數同學,其實成績也有很大的差別,從70分到95分,其實代表了幾個層次的學習能力。成績大概在70分左右的同學,可以簡單的預習課文內容,知識大概講些什麼,接下來的時間裡會學習一些什麼內容,相關的知識有哪些?不要攤派任務,不多學習,有興趣看一看就好。而對於成績在90分以上的同學,基礎比較紮實,學習能力強,因此預習課文後可以購買一定的配套練習去練練,以檢查學習的效果,加深學習的印象,鞏固學習的成果。這樣,才是寒假學習的正確方式。

關注師範生活,為您的教育出謀劃策!


師範生活


寒假有必要先學習下冊的書嗎?這個問題我很高興為大家作答!

對於寒假學習下冊書這個問題,我想分為兩個觀點來說。

第一個觀點是不學下冊的書。理由如下:

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處於中等或中等以下,我不建意去學習下冊的東西,因為那是拔苗助長的行為。

對於學習成績稍微偏差,偏下的孩子,我們做家長或老師的應該以梳理整理舊知識,以複習舊知識為主。

複習舊知識,不能簡單的一概而論,將做過的題重複去做一遍,那樣浪費時間,浪費精力不說,還使孩子增加了學習的負擔,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我們應該將原來沒弄懂的問題或容易出錯的題做一次,兩次,爭取把這些知識完全消化吸收了,才肯作罷。在這個梳理知識,整理錯題的過程中,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看看孩子的內心需求是什麼?一定要跟孩子心平氣和的,以商量的口吻去做這件事情,聽聽孩子的想法,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認識到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和價值,並且做出獎勵機制。

比如說,通過複習整理知識,將原來不會的知識學好了,學到家了,則測試一下,看看成績怎麼樣?如果成績比原來的考試成績提高了,那說明覆習有效果,就給做出獎勵,滿足孩子的需求,比如孩子喜愛的玩具,喜歡的書籍等。如果學習成績保持原來的水平或是下降了,則複習是無效的,必須尋找原因!

一般來說,如果沒有成效的複習結果,主觀原因多,這個主觀原因無非就是兩個,一個是施教者,一個是受教育者。如果是施教者的原因,那就要看施教者的知識認知,教育方法等是否和孩子在同一個跑道上,是否適應孩子。如果是受教育者的原因,那說明孩子對這項任務從心理上牴觸,就會從行動上去拖延,不想幹,懶懶散散,這就折射出一種應付差事,為複習而複習的現象。

這就是前面說到的思想教育問題。任何事都是這個道理,思想不解決,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一定要讓孩子通過讀書,看報,聽分享,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認識到學習就是各種各樣知識的累積,步步升級,它會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覺。

第二個觀點是學習下冊的書,理由如下:

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屬於中上等或出類拔萃。我的建意就是應該學習下冊的書。因為這是遵循穩中求進,循序漸進的規則。

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比較強,就知識已經學習的非常牢固紮實,只需要利用很少的時間,做個知識梳理,溫故而知新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給學習下冊知識做個賽前預熱。

學習下冊知識的時候先做一個計劃,給需要學習的各門功課安排好時間。

將各門功課做個學習計劃,並且做出學習筆記,標註好學習上遇到的疑難問題,方便以後正式上課的時候解決。

對於下冊知識的學習,不能要求全部學好,全部吸收,而應該刻意留出空白,留出思考的餘地。這些空白,思考的餘地往往是重點難點知識,這些內容的掌握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有急功求利的心態。

如果那樣的話,就會適得其反。同樣的道理,要想學好下冊的知識,必須和孩子做好思想工作。

孩子願意去學,願意去自己探究,那麼下冊的預習任務就能很好的完成。如果任務完成的很好,那獎勵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任務完成的不怎麼樣,也應該有所獎勵,因為對於孩子預習的這個行動,要給予肯定和支持。如果孩子不願意去預習,那就要費時間和費精力去和孩子溝通,好好商量一下,直到達成一致的意見為止。

總之,孩子要不要學習下冊的知識必須根據自家孩子的情況而定,不能鸚鵡學舌,人云亦云!

大家覺得我回答的怎麼樣呢?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我們共同探討。


立方若達


作為一線教師,我來談談這個問題。日常學習一般分為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後複習三個必不可少的環節。課前預習在學習中發揮重要作用。寒假中,抽一定時間把下學期的的教材預習一遍,我認為很有必要。

1.預習能提前感知教學內容,瞭解重點難點和學習疑惑。

不管哪門學科,在上課之前,花一定時間去預習,大體瞭解每一節課的主要內容,明白重點、難點在哪裡,自己還有哪些問題沒弄明白。有些問題暫時弄不清楚也沒關係,沒必要深入研究,我們可以在課堂環節再弄清楚。預習好了,上課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所以說預習在學習上具有前瞻性。



2.預習能初步掌握基礎知識,為課堂學習作好充分準備。

在寒假期間,我們不妨把下學期的弱勢學科教材預習一遍。初步掌握基礎知識,重點地方劃下標記,不懂的問題作好預習筆記。為下學期的學習,贏得了時間、爭取了主動。在新課教學時,總是走在老師教學進度的前面,佔據了學習主動性。


3.預習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增強學習自信心。

學生如果作了預習,對教學內容有了大體瞭解,對教學知識點和重點難點也基本把握,能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很好地進入學習狀態,教師提問也能快速開動腦筋,快速答題,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成績上來了,自信心也增強了,學習就會更加進狀態。

4.預習能提高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主動預習的學生,一般來說,學習積極性較高,自主學習能力也很強。通過預習,他們提前知道,本節課的知識自己已經掌握了哪些,哪些問題急待解決。課堂上,他們佔據主動,反應敏捷,能快速跟上老師的節奏。


總之,寒假期間,在完成寒假作業、鞏固複習的基礎上,對下學期的的教材預習一下,是很有必要的。當然預習不等於學習,只要初步掌握大致瞭解即可,沒必要深入學習。

以上是我的看法,家長朋友們有什麼意見,歡迎留言交流。


驍楚說教育


可以學,但是,不一定必要學!

對於一些學生來說,例如,初三和高三的學生,必須要提前學習下學期的書。

為什麼這樣說呢?

  • 他們提前學習下冊的書,儘快地結束新課學習,有利於迅速地轉入全面的複習。
  • 畢業班的學生,不能僅僅只是盯著書本上面的那些比較簡單的題目,必須有時間去鑽研綜合性比較深的難題。
  • 沒有充分的時間複習,很難提高學習成績,很難考出好成績,考上好學校。

或者說,不能做到這一點,這些畢業班的學生,基本上就沒有機會上好學校。

對於其他年級的學生來說,最好還是按部就班地有規律學習,不要提前學習下冊的書。

  • 有時間可以好好地完成老師佈置的假期作業。
  • 還可以進一步地複習鞏固本學期學習過的、那些掌握不是很牢固的知識。
  • 把學習過的知識牢固掌握好,為下學期繼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掃清繼續學習路上的障礙,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但是,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非常棒,同時,孩子的學習願望非常大,興趣非常高,也是可以提前學習下冊書的。這樣的孩子學有餘力,家長們應該完全支持,並且,應該創造一切必要的條件督促孩子學習。

有一個學生叫孫某瑞,6歲上一年級,然後用3年時間讀完小學的全部課程,初中一年的時間讀完,13歲完成中小學學業,並且,參加了高考,考出當年能上985高校的654分的高分。像這樣的學生,一定要讓他學習下冊,甚至是下下冊的書。

這是我的看法,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中小學教育者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

我認為,在小學階段沒有必要。聽過一個專家的報告,小學階段的課程用四年時間完全可以學完,而且可以學的很好。那為什麼要設置六學年呢?用他的話來說,六年的時間除了學習時間,多餘的時間,是給孩子玩的。孩子在小學階段除了學習文化課,還要參加很多的興趣實踐活動。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所以,小學是沒有必要提前學習的。



初中和高中,有升學壓力,提前一點學習還是很有必要的,因為你早學一點,多學一點,就有可能在升學考試是勝出,考進理想的學校。我們這裡的孩子很多還是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就在外面的補習班,把初中的課程學完了。更有甚者,在初中二年的時候,高中的單科課程已經學的差不多了。可以說,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已經使出渾身解數了。


結束語:總之,你不學有人學,你不吃學習的哭將來就吃生活的哭。現在的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放棄社交、放棄娛樂、放棄工作,在學校附近租房子,到省城名校請老師上課,無所不用其極。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圖片來自網絡)

(關注杏壇老張,分享校園生活,探討教育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