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韓國電影還大膽的片子,我們在80年代就拍出來了

近日大熱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應證了那句話"人紅是非多",連印度老鐵都來趁機蹭那麼一把熱度,說人家電影抄襲,但《寄生蟲》官方也禮貌回應,從電影美學角度溫和的打了對方的臉,表面上笑嘻嘻,內心吶喊"您配嗎?",當然大多數普通觀眾瞭解韓國電影,都有一個共識"真實反映社會和人性",反觀就...算了,今天就也蹭一波《寄生蟲》熱度,聊聊中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些驚世駭俗國產片。

比韓國電影還大膽的片子,我們在80年代就拍出來了

儘管名氣不如張藝謀和陳凱歌,但黃建新也是第六代導演的重要人物


比韓國電影還大膽的片子,我們在80年代就拍出來了

《黑炮事件》是早期黃建新的代表作


這裡主要介紹的是黃建新導演在1986年拍出國產科幻cult片《錯位》,黃建新導演在進入21世紀後專注主旋律電影拍攝,與這部影片的風格就是天壤之別,當然也可能因為兩個時期的影片屬性的不同,但相信在瞭解完這部影片以後,多少可以改變一些人對於黃建新導演的某些偏見。

比韓國電影還大膽的片子,我們在80年代就拍出來了


《錯位》這部影片講述了工程師趙書信做了多年工程師,終於被升職成了局長,本以為就此走上人生巔峰的他,卻被無數的文件和無聊會議壓得喘不過氣來,於是趙書信利用自己的老本行,做了一個和他長得一模一樣的機器人,起初,機器人完美勝任工作,也沒有被人察覺,但隨著時間推移,機器人開始有了感情,開始要反抗這個把他創造出來的主人。

比韓國電影還大膽的片子,我們在80年代就拍出來了

影片的風格化非常明顯


比韓國電影還大膽的片子,我們在80年代就拍出來了

對計算機的想象充滿當時的風格


這個劇情有許多好萊塢科幻大片的影子,但讓我最先想到的還是1996年蔡明阿姨在春晚上的小品《機器人趣話》,裡面也是討論在人類享受機器人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會出現很多的麻煩,而且這個小品是在影片之後出現,個人感覺可能也受到了這部影片的影響。

比韓國電影還大膽的片子,我們在80年代就拍出來了

電影中對於文山會海的諷刺非常具有表現主義風格


這裡說句題外話,"趙書信"這個名字可謂是黃建新早期影片的標誌性人物,在《黑炮事件》中也作為主角出現,而扮演者也是劉子楓,劉子楓在黃建新的影片中形象的塑造了一批受壓抑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他們都是有過人的長處,但好像又不怎麼會社交,生活中因此會產生一些麻煩,這和當時的社會發展也有關係,八十年代的時候,改革開放的春風席捲大地,但是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也只是享受到了物質生活的便利,追求精神生活的知識分子依舊是少數人,趙書信其實其中之一,這種角色名字的貫穿,八十年代就有,比甯浩的"耿浩"早了十幾年,這體現了導演的作者性,側面看出當時對於電影創作者而言是相對寬容的,具體方面就體現在了導演的電影語言上了。

比韓國電影還大膽的片子,我們在80年代就拍出來了


影片開始出現的是"西安電影製片廠",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了解一下,這個廠牌可以說是上世紀的cult大廠。

比韓國電影還大膽的片子,我們在80年代就拍出來了


開場第一個鏡頭是,實驗容器瞬間崩潰,也預示著結局中人造人的悲劇下場。主角趙書信穿著一身白西裝置身於一片黑暗之中,觀眾無法判斷他身在哪裡,只能看到他的嘴在不停說著什麼,畫面開始明亮,周圍全是話筒,而畫面顏色全變成了橘色,音樂開始凌厲起來,這完全就是一部恐怖片啊,這個開頭就是為了表現趙書信這個人的掙扎,利用色彩,音樂,美術等電影手法去營造那種氛圍,把所有的東西都做到極端,讓觀眾去理解人物的處境。接著下一個場景就是趙書信被推著進了手術室,幾組醫生特寫,讓人很擔心,但此時觀眾並不清楚這是那個機器人還是他本人,接著下一場,只是他的夢境,兩場戲,沒有對白,一個飽受無聊生活之苦的中年男人形象就出現了,而且觀眾也明白了他的慾望,他想改變現狀,哪怕用極端的方式,這些都是用電影的方式來呈現的,而不像現如今的電影靠大量無腦對白堆砌,而且毫無邏輯。

比韓國電影還大膽的片子,我們在80年代就拍出來了


機器人一開始讓趙書信很滿意,但讓他崩潰的點就是,機器人想要控制他的情感,這也是最終讓趙書信決定銷燬他的原因,科技代表的理性遇到了人類的情感,這似乎是一個永恆的對抗,這部影片給出了它自己的答案,用機器人的口說了出來。"我發覺你們人類很怪,你們給自己制定了很多條文,但在內心深處卻只希望別人遵守"。這句臺詞,既諷刺了當時的官僚主義,又對人類本身如何定義進行了思考,在當今也是一個不落實的話題,隨著中國"科幻大片"的到來,不得不思考,真正的科幻應該表達的東西到底離我們還有多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