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一境:1長安城的羊肉泡饃

1


一食一境:1長安城的羊肉泡饃

遊走在西安街頭,穿過鼓樓門洞,另見一方天地回民街。當年,慕名前來長安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攜美食而來紮根在此,將異域美食發揚光大。


回民街之於西安,就好比北京路之於廣州,東門之於深圳,寬窄巷子之於成都,南鑼鼓巷之於北京。反正,就是一條超多人,進去就想拼命出來的商業街。


當地人不願擠,覺得裡面的美食很商業化,連鎖店到處都是,沒必要擠得一身汗。但我作為遊客,熱鬧還是要瞧滴!


跟著湧動人群往前走,美食塞滿眼簾,甑糕鏡糕豌豆切糕、岐山面牛肉拉麵,米皮釀皮涼皮擀麵皮,肉丸糊辣湯羊肉水餃灌湯包子,蔥油餅羊肉餅芝麻燒餅,還有數不清的烤牛羊肉串。


成百種味道在鼻子上方打架,搞到不知先吃啥好,最後被擠得無路可走,堵在羊肉泡饃店門口。


聽說“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一碗羊肉泡饃喜氣洋洋”,既然來都來了,乾脆去嘗一嘗。


2


一食一境:1長安城的羊肉泡饃

初入店,服務員小姐姐就遞給我一個藍花大碗,以及兩塊乾巴巴的饃。


我傻眼......


她素手一指,只見門口的男食客像個小姑娘一樣在細心掰饃,將大餅變成一堆指甲粒大小的東東。


納尼,吃飯還得自己動手?


我......


看看周圍,有人安靜掰餅,有人冒汗擼饃,還有人將糖蒜塞到嘴裡嚼得嘎嘎響。


尤其是我旁邊的那位大哥,像拍美食片一樣,在熱氣騰騰的泡饃倒入鮮紅辣椒醬,再來一口甜脆糖蒜,吃得歡暢淋漓。


我一邊偷偷欣賞,一邊對著好乾好硬的饃用力撕扯,掰了半天,才把一碗七零八碎的黃黃小粒交出去。


等服務員回來,手裡捧來巨碗,饃裡添加了羊肉、粉絲、木耳、蔥花、蒜苗、香菜,像大雜燴。


嚐了一口饃,好硬啊,像把隔夜老饅頭沾到湯裡,口感不知怎麼形容。再加上我這個南方人本來對面食不太感冒,一碗羊肉泡饃吃得我欲言又止,最後把粉絲全挑出來吃光光,剩下大半碗饃寂寞在湯裡泡澡。


羊肉泡饃號稱西安名片,居然是這種味道?


想起愛吃紅燒肉的蘇東坡說過:“隴饌有熊臘,秦烹惟羊羹”。很多他愛吃的玩意,我也愛吃,怎麼栽在羊肉泡饃裡了?


回來後,不甘心的我特意去查,牛羊肉泡饃最早是西周禮饌,史稱羊羹,專給國王和諸侯享用,是榮譽和身份的象徵。


《戰國策》還記載過一個故事:公元前三百年的戰國,中山國君宴請國都裡的士人,大夫司馬子期也在其中。結果羊羹分羹不均,沒給子期。於是,司馬子期一生氣跑到敵國楚國去,還勸楚王攻打中山君,非滅了對方不可。


看來,一碗羊羹的威力,堪比博美人一笑而被滅國的周幽王啊!


到了先秦時期,有了羊羹的雛形;唐代出現“飥幹饃”搭配羊湯的吃法;明代專營泡饃的館子“天錫永”,在西安橋梓口開張。如今,八百里秦川下生長起來的羊肉泡饃,遍地開花。


羊肉泡饃歷史悠久,吃法也多樣,比如干泡的就是不帶湯,口湯就是湯很少,水圍城就是湯多,水盆代表湯饃分離。


掰法也講究,根據煮法不同,相應要把饃掰成黃豆、花生、蠶豆大小。像我這種把饃掰成二分之一奧利奧那麼大的,很可能連饃都沒煮透入味,才難以咀嚼下嚥。


難怪我吃完羊肉泡饃,並沒有魂遊天外的感覺,原來是掰饃姿勢不正確。


看完有故事的羊肉泡饃,我決定等哪天有機會再試一次,看看能不能吃出西安人一口喝湯,一手捏蒜、吃完了再來聲“撩咋咧”的豪邁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