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導言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東京審判vs紐倫堡審判

透過一張“東京審判”和“紐倫堡審判”的對比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二戰後德國和日本戰犯接受審判的情景

其中德國一方,空軍元帥戈林赫然在列,他身旁的原“副元首”赫斯,如果不逃到英國,想必也是“空軍元帥”。而日本一方,在座的幾乎全是陸海軍的將領

日本的空軍高官在哪裡呢?難道他們犯下“珍珠港事件”、“重慶大轟炸”等等罪惡還不用受審嗎?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陸軍的“一式戰鬥機”和海軍的“零式戰鬥機”

答案很簡答,二戰時期的日本帝國根本沒有獨立的空軍,海軍和陸軍各自擁有獨立的航空兵,並不存在空軍元帥這樣的首腦人物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日本的“空軍”是怎樣被海軍和陸軍一分為二的。

為何沒有獨立的空軍?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日本“小豆”坦克淪為軍迷的笑柄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日本人之所以不建設獨立的空軍,是因為他們的軍事思想和工業實力跟不上既沒有意識、也沒有能力建設和德國、蘇聯、英國那樣的強大空軍。就像日本人對待裝甲兵的態度一樣,沒有實力裝備規模宏大的裝甲集群,只能把薄皮坦克安插在步兵中配合衝鋒。

實際上這並不準確,二戰時期日本的確是短缺鋼鐵和石油資源,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發展壯大自己的航空力量。日本軍方很早就認識到空軍的重要性,早在一戰時期就開始發展空中力量,但當時各國的空軍都還不具備與陸軍、海軍並列的資格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英國空軍100年

隨著航空技術的不斷髮展,1918年英國率先建立了獨立空軍,從此世界軍事史上出現了與陸軍、海軍並列的第三個獨立軍種。日本第二年就開始向法國人取經,學習空軍的建設經驗。

為何日本如此重視空軍的力量,卻不集中進行發展呢?

我想主要有兩點原因。

  • 其一,獨立空軍並不是唯一的選擇,也不等價於空軍的強大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二戰中美軍擁有最強大的空中力量

以二戰中的主要大國來看,日本並不是唯一選擇分散航空力量的國家,強大的

美國也是在陸軍和海軍中分別設立航空兵

霄林天認為,二戰時期不同國家對空軍建制的選擇,主要取決於陸海軍的配比方式。

可以明顯地看出,二戰時期,選擇空軍獨立成軍主要有英、法、德、意、蘇,其陸海軍並不是平衡狀態,或是如英國一樣海軍佔主導,或是德國一樣陸軍佔主導;而選擇在陸海軍分立航空兵的美、日兩國,陸海軍是均勢的分配,即陸海軍中沒有絕對的主導

空軍作為較晚出現的軍種,自然會受到海陸軍形勢的影響。海軍或陸軍獨大,空軍就會獨立,並和其中弱勢的一方共同成為輔助;海軍、陸軍平分秋色,各自需要不同的航空力量,空軍就會分成兩支。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英國專注于海洋利益

因此國情造成了軍種的自然分配,美國和日本都是海權大國,而美國擁有廣闊的北美大陸、又需要參與歐洲事務日本則覬覦東亞大陸、企圖發動陸地戰爭。海權和陸權對美、日兩國來說都很重要,自然就出現了海軍和陸軍分治

的情況。

反觀其他大國,英國注重自己在全球的自治領和海洋利益,在歐陸積極推行均勢政策,海軍壓過陸軍;而法國、德國、蘇聯,都是傳統的陸軍大國,他們的利益主要集中在歐陸,自然是陸軍壓過海軍。

  • 其二,日本陸海軍水火不容,不會共建航空兵,更不容許另一個獨立軍種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長州藩和薩摩藩的大佬們

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分歧,可以追溯到明治時期的“長州藩”與“薩摩藩”之爭。薩摩藩在與長州藩的爭鬥中失利,徹底退出陸軍,完全控制海軍,從此“海軍馬鹿”和“陸軍馬鹿”再無友誼可言,紛爭不止。

二者在軍備發展、擴張方向和外交關係上不斷爆發分歧和矛盾,爭執不休。

為了壓倒對方,陸海軍不斷爭奪首相位置和內閣權利,還互相給對方製造障礙。陸海軍不可能完全獨立作戰,陸軍需要登陸艦船,而海軍則需要裝甲車輛進行島嶼作戰,而雙方卻都不肯給予對方便利,這就引發了荒唐的“陸海軍軍備競賽”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日本實際上擁有“兩支海軍”和“兩支陸軍”

陸軍為了解決登陸問題,自建造船廠和船舶。到美日開戰前,陸軍掌握的船舶排水量達到210萬噸,而海軍只有150萬噸。更超乎想象的是日本陸軍居然建造了自己的航空母艦,他們以“輸送艦”、“特殊艦”為幌子,偷偷建造了四艘航母,當然最後還是被海軍發現,在二戰後期由兩軍協調使用

海軍自然也不甘示弱,他們先後製造了“特內火艇”兩棲坦克、短十二釐自走炮、九三式裝甲自動車等裝甲力量

甚至連螺絲的方向都是海軍向右擰、陸軍向左擰,分家分的如此徹底,新生航空兵的命運自然可想而知。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日本陸軍省

誰說了算?——日本航空部隊的管理模式

既然是分治,陸海軍就需要各自建立完備的航空軍事力量,首先要構建從上至下的管理體系

軍事力量的管理,主要有軍政和軍令兩套體系。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美國軍事體制中的“軍政”和“軍令”

軍政軍隊常規編制軍官人事、後勤保障、武器裝備、戰爭研究等日常政務,軍令則為作戰部隊的臨時編制作戰方案的制定作戰指令的下發、戰爭動員以及情報等戰爭事務。

日本師從德國的“二元制”軍制,將“軍政”和“軍令”嚴格區分,再加上陸海軍的分裂,天皇治下的日軍中央首腦,實際上由四部分組成。

  1. 陸軍大臣領導的陸軍省
    ,負責掌管日本陸軍的軍政
  2. 海軍大臣領導的海軍省,負責掌管日本海軍的軍政
  3. 參謀總長領導的參謀本部,負責掌管日本陸軍的軍令
  4. 海軍軍令部總長領導的海軍軍令部,負責掌管日本海軍的軍令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早期日軍航空力量組織架構

相對應的,日本航空部隊管理機構,在陸海軍中各設兩套體系——即負責各項航空事務的行政管理單位,和負責作戰事務的軍事管理單位

但同為兩套體系,具體的內容又有很大差別。

早在1920年,日本陸軍提議建立獨立空軍時,就有很多反對派。他們認為海陸兩軍對航空兵的需求存在巨大差異,海軍偏重於空戰和反艦、反潛攻擊,而陸軍則偏重於對地支援

這種差異,最終在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的組織架構中得以體現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日本陸航的“最後掙扎”——“疾風”戰機

陸軍航空兵的組織架構

首先來看日本陸軍航空兵的組織架構,它受到陸軍大臣和參謀總長的統屬

  • 行政管理

負責陸軍航空兵行政管理的,是陸軍大臣直屬的“陸軍航空本部”。陸軍航空本部與當今的“民航局”十分類似,只是在其基礎上增加了很多戰爭準備的工作。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日本對外侵略的慾望促成了航空業的快速發展

1、發展和規劃

二戰前的航空業以軍事航空為主、民用航空為輔航空本部實際上成為了航空業的主管機構。基於國際形勢和國家安全的需要(對日本而言主要是外向侵略的需求),航空本部對航空工業的發展方向進行規劃和引導

2、政策和監管

在發展規劃的基礎上,航空本部需要出臺相應的航空法規和政策,促進軍用航空和民用航空的快速發展。同時對現有的航空力量進行管理監督,確保其具備有效的戰鬥力。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航空業的重要資源——鋁合金和燃油

3、費用和資源

航空業是十分“燒錢”的,航空本部需要籌措經費,管理各種採購、製造和維修的費用,並協調鋁、燃油等航空業必須的資源。

4、技術和保障

航空本部下轄“航空技術研究所”,他們負責航空科學、航空製造、航空維修以及空戰理論的研究,為航空業和空戰提供技術支持。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二戰時期的航空製造場景

而飛機的

生產製造和維修保障,則由軍工廠和民間的航空企業共同承擔,統一由航空總部管理

陸軍省下屬的軍工廠本身就具備機體和發動機的製造能力,其中東京工廠炮具製造所名古屋工廠熱田兵器製造所負責生產機體名古屋工廠千種機器製造所負責生產發動機

民間航空企業主要有“中島”、“愛知”、“三菱”和“川崎”,他們都同時具備機體和發動機的生產能力。民間航空企業同時接受陸軍和海軍的訂單,並與陸軍省、海軍省下屬的各種軍工廠競爭,促進了日本航空業的快速發展。

據統計,1932年日本軍方在民間航空企業的訂單金額,甚至達到當年軍費的53.1%。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三菱戰後依然是日本航空製造業巨頭

5、人事和教育

航空業是技術密集型行業,不僅研發製造需要大量技術人才

,飛行和空戰同樣需要大量專業人員

日本軍方為軍事教育開設了教育總監部,其首腦教育總監,與陸軍大臣和參謀總長並列為“陸軍三長官”按理說教育總監應該主管一切軍事教育,但大多數航空學校不受教育總監的管制。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日本陸軍仙台飛行學校學生

陸軍的航空學校,主要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陸軍士官學校(航空分校)”,從屬於教育總監部,主要負責培養陸軍航空兵的指揮官。

二是“陸軍航空技術學校”,從屬於航空本部,主要負責培養飛機設計人員參與制造、維修的工程人員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二戰時期的日本飛行員

三是飛行學校,從屬於航空本部,主要負責培養各類飛行員。根據飛行任務的不同,設置了不同的飛行學校,分別負責“操縱”、“偵查”、“戰鬥”和“轟炸”等科目

但是陸軍士官學校(航空分部)的畢業生,還是要受到航空總部的人事管理,所以最終陸軍航空的人事和教育,仍然是以航空本部為主。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日本第一個飛上天的飛行員——徳川好敏——曾任“航空兵團司令”

  • 作戰指揮單位

日本陸軍對航空作戰的領導和指揮,有更多微妙的權利紛爭和複雜的編制變化

起初日本陸軍設立“航空兵團”,原則上航空兵團司令官直屬於天皇,統屬陸軍的所有航空部隊。但實際上他的地位卻與“航空本部長”平齊,低了“陸軍省”和“參謀本部”一等。

也就是說,雖然沒有名義上的從屬關係,但本質上“航空兵團”受到“參謀本部”的節制。畢竟參謀總長身兼天皇幕僚長,更是曾有閒院宮載仁這樣親王身份的人擔任,連

海軍軍令部都不得低上一頭,航空兵團自然只能聽從調遣。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華北事變”前日本陸軍航空兵主要編制

況且日本陸軍航空兵的定位是“配合陸軍作戰”,隨著日本對外侵略規模的擴大,航空兵團不再是航空兵唯一的的最高級作戰指揮

最初航空兵團統屬了全部的十二個飛行聯隊,分為三個飛行團——第一駐本土)、第二(駐朝鮮)和第三(駐臺灣),以及兩個直屬聯隊。後來關東軍方面設立了“關東軍飛行集團”,下屬五個飛行聯隊,不受“航空兵團”的統轄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華北事變

“華北事變”發生後,由於侵華戰爭的擴大化,參謀總長依據陸軍首腦會議的決定,又組建了“臨時航空兵團”。從國內抽掉了第一飛行團和四個獨立中隊,一共十八個中隊(偵察機六個、戰鬥機五個、輕轟四個、重轟三個),派駐到山海關、錦州和大連一帶的機場。

到了1938年4月,“臨時航空兵團”升格為新的“航空兵團”,統屬關內和關東軍的航空部隊,原先的航空兵團則改稱“留守航空兵團”。

與此同時,下屬各級航空部隊的編制也在不斷的變化。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日本陸航飛行編隊

日本陸軍航空兵最初的編制是“中隊”→“大隊”→“聯隊”→“飛行團”→“航空兵團”。中隊是最基層也是最穩定的作戰單位,根據飛機種類分為偵查、戰鬥、輕轟和重轟,通常一個戰鬥機戰隊有12架在編機和8架預備機。

中隊以上的編制不完全一致

,通常是兩個中隊組成一個大隊、兩個大隊組成一個聯隊,但也有聯隊直轄2-3箇中隊的情況。1938年7月,為了適應侵華戰爭的需要,日軍將大隊和聯隊裁撤改為“中隊”→“飛行戰隊”→“飛行團”。同時在“飛行團”和“航空兵團”之間設立“飛行集團”,第3飛行集團就是長期在關內配合侵華日本陸軍的航空部隊。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虎!虎!虎!——太平洋戰爭爆發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飛行集團”更名為“飛行師團”,各“航空兵團”改稱“航空軍”,陸軍航空兵編制變更為“中隊”→“戰隊”→“飛行團”→“飛行師團”→“航空軍”

為了配合空中作戰,各級編制中還會包含地勤、高炮和通信等輔助部隊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輔助航空作戰的日軍

以“臨時航空兵團”為例,它的編制中包含了兩個飛機場勤務中隊,兩個野戰高射炮隊(原屬第一師團),兩個無線電信小隊,一個兵站汽車中隊,以及一個野戰航空廠。這些非空戰單位,隨著戰線的推移和戰鬥任務不斷變化,有些甚至是從同地區的陸軍作戰部隊中調配的

陸軍航空兵一直在適應陸軍作戰指揮系統的變化,沒有獨立的最高級作戰指揮單位。直到1945年日本實現“本土決戰”前,才將所有航空部隊統編,建立了獨立的“航空總軍”。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日本聯合艦隊”

海軍航空兵的組織架構

再來看海軍航空兵的情況,它統屬於海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部長和聯合艦隊司令

  • 行政管理

海軍航空兵的行政管理與陸軍類似,由海軍大臣直屬“海軍航空本部”,具體職能也與“陸軍航空本部”相近。但是在技術保障和人事教育兩方面,海軍與陸軍存在一定差異。

1、技術和保障

海軍航空兵與陸軍航空兵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飛機本身。陸航只需要在地面機場起降

,而海航還要考慮在海面和艦艇上起降

因此,海軍航空的技術和保障,大部分都是與海軍艦艇相配套的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日本第一艘航空母艦——“鳳翔”號

1919年日本開始建造第一艘航母——“鳳翔”號,同時也提出了

為航母配備艦載戰鬥機、轟炸機、偵察機的要求,由三菱承擔該任務。

隨後,海軍方面開始實行競標機制,鼓勵三菱、中島、愛知、川崎等民間航空企業相互競爭,模仿歐美並逐步建立自己的飛機研發能力。而且從1933年開始,海軍又決定,飛機的製造主要由民間航空企業承擔,海軍的軍工廠則主要承擔修理任務。這不同於陸軍方面的軍、民並行生產,進一步加大了對民間航空企業的扶植。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珍珠港”事件中的日本海軍飛行員

2、人事和教育

海航和陸航在人事和教育方面的差別,主要在於飛行員

一是海軍艦載機飛行員的要求高航母的起降難度遠大於地面,只有最優秀的飛行員才能符合條件。

二是訓練成本高,陸軍只要有普通的機場跑道即可,海軍卻不得不專設訓練航母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喪心病狂的“神風特攻隊”

三是海軍飛行員的損耗遠高於陸軍,戰機飛行員往往可以通過跳傘來逃生,但是大海茫茫,飛行員落水後撐不了多久。再加上日本海軍的戰場搜救能力不足,導致很多跳傘的艦載機飛行員得不到及時救助。

因此,日本海軍除了一所土浦海軍航空學校外,主要通過海軍專設的“練習航空隊”培養飛行員。“練習航空隊”既是作戰單位,也是培訓機構,主要招收江田島海軍學校的畢業生,以及海軍中的在役士官

他們需要經過基礎的航空飛行培訓,滿3年才准許上初級教練機飛行,再經過一個月的艦上實習,才算完成預科練習生考核。預科練習生再經過7個月的初級和中級飛行訓練,最終分配到相應的戰鬥部隊中。

所以日本海軍的飛行員培養,實際上是海軍航空總部和海軍部隊共同管理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太平洋戰爭轉折點——“中途島”海戰

  • 作戰指揮單位

海軍航空兵的胃口比陸基航空兵大得多,他們兼有

陸基和艦載兩種航空力量

但是無論是陸基飛機還是艦載機,所有的海軍航空部隊都與海軍的艦隊編制“綁定”在一起,並沒有類似陸軍中“航空兵團”或“航空總軍”那樣的最高指揮機構

海軍航空部隊的編制分為“航空隊”→“航空戰隊”/“聯合航空隊”→“航空艦隊”/“艦隊”,下面我們看看每一級編制的具體情況。

其一,航空隊。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華北事變”前日本海軍“陸上航空隊”部署情況

“航空隊”是基本戰術單位,與陸航的“中隊”相對應。在1942年“瓜島海戰”以前,航空隊以駐地命名,比如最著名的“橫須賀航空隊”、“木更津航空隊”等。“瓜島海戰”後,日本海軍更換了航空隊的命名規則,按照飛行的類型給予3-4位的編號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華北事變”前日本海軍“陸上航空隊”基本編制

根據駐地的不同,航空隊分為“陸上”和“艦載”兩大類,但這並不意味著“陸上航空隊”的飛機完全是陸基起降的。“陸上航空隊”的種類很多,包括艦載的“爆擊機隊”、“攻擊機隊”、“戰鬥機隊”,以及陸基的大、中型“攻擊機隊”,甚至還有“飛艇隊”、“偵察機隊”和“練習機隊”、“研究用機隊”。

“陸上航空隊”覆蓋了“艦載航空隊”的作戰範圍,並通過大型的陸上攻擊機實現對內陸深處的轟炸,甚至遠超陸軍航空隊的作戰半徑。侵華戰爭爆發時,陸航方面的“九七式重爆擊機”最大航程不過2500km,而海航的“

九六式陸上攻擊機”航程已達到4550km,幾乎是前者的兩倍。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重慶大轟炸

這使得日本海軍航空兵作戰範圍大大超過陸航,侵華戰爭時期他們多次參戰,在上海、杭州、南京、武漢多次與英勇的中國空軍對戰

他們還從1938年開始,多次向重慶、成都等腹地發起大轟炸,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的傷害。

其二,航空戰隊和聯合航空隊。

“航空隊”的上級編制並不穩定,根據日本海軍的戰況不斷變化。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華北事變前日本海軍艦隊編制

華北事變以前,日本海軍將艦載機航空隊編組為第一、第二兩個“航空戰隊”,並分別配屬給聯合艦隊下屬的第一和第二艦隊

陸上航空隊則分駐於本土的基地,並沒有更高級的編制單位。

華北事變以後,為了應對侵華戰爭的擴大化,日軍開始加強在中國大陸的航空力量。陸軍方面組建了“臨時航空兵團”,海軍也抽調本土的陸上航空隊,編組為數個“聯合航空隊”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日本航母和艦載機

“航空戰隊”+“聯合航空隊”的組合,持續到太平洋戰爭爆發。除了少數培養飛行員的聯合航空隊外,在外作戰的所有航空隊,統一編組為“航空戰隊”。其中第1-5航空戰隊為航母艦載機,每個航空戰隊編組有2-3艘航空母艦;第6、7、11、12、50五個航空戰隊,編組有水上飛機母艦或訓練用航母;其餘所有的航空戰隊都是由分駐在各地面基地的陸上航空隊編組而成

其三,艦隊和航空艦隊。

“艦隊”是日本海軍中的中堅力量,編制有戰列艦、航母、重巡洋艦、輕巡洋艦、驅逐艦

等各種水面艦艇,在規模上接近如今的“航母艦隊”。它同時也是海軍航空兵的最高級編制,這是海空一體性的必然結果。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聯合艦隊”下屬的“第一艦隊”

艦隊中的航空力量,包括航母艦載機,戰列艦、巡洋艦、水上飛機母艦上的水上飛機

,以及艦隊作戰區域內的陸上航空隊

但是日本人的海戰思想十分陳舊,不滿足於在將航空兵分散在不同艦隊中。偷襲珍珠港成功後,日本海軍一直尋求機會進行“決戰”,企圖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擊敗美國海軍。

為此,日本海軍開始組建所謂的“航空艦隊”,集中航空力量。有意思的是,1941年成立的第一個“航空艦隊”——“第11航空艦隊”全部由陸上航空隊組成,水面艦艇僅有一個無法攜帶艦載機的“第34驅逐艦隊”.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第一航空艦隊”的八艘航母

第二個成立的“航空艦隊”——“第1航空艦隊”,卻顯得有些喪心病狂,一口氣編制了8艘戰鬥航母,除此外僅有少量驅逐艦。但是很不幸,水雷戰專家南雲忠一成為了這支航空艦隊的司令,成立僅一年後它就在“中途島海戰”中報銷

此後日本海軍不再有實力編制完全由航母組成的航空艦隊,殘餘的航母被編入第2、3航空艦隊。直至1943年又再次出現第1航空艦隊的編制,但是規模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包括第1航空艦隊在內,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海戰”後共建立了9個航空艦隊,它們被分配到日本海軍的不同“方面艦隊”中,向不同地域的日軍提供空中支援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海軍的“紫電”vs陸軍的“疾風”

結語

日本航空兵在海空軍的分治局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海空軍都很熱衷於航空力量的建設,他們向民間航空企業發出大量的訂單,不僅提供了經濟上的支持,也激勵這些企業的相互競爭,極大地促進了日本航空科學和航空製造業的發展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海軍的中島“連山”重轟與美軍的B-17很相似

但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的關係,實質上是一種分裂。在陸海軍的長期對峙下,航空技術不交流、航空資源不共享、航空作戰不協同,造成了嚴重的內耗和浪費

民間航空企業同時接收陸海軍的訂單,但是陸海軍卻要求他們分開生產,從生產線到原材料一律不能共用。為了在技術上壓倒對方,他們瘋狂地研發各種新式戰機,陸軍研製了37款共52型戰機,而海軍則研製了53款共112型

其中大量的戰機還沒來得及量產和形成戰鬥力,就被內部軍備競賽給淘汰,結果原本就稀缺的航空鋁合金有45%成為廢料。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諾門罕”戰役中的日本陸軍航空兵

實際上,即使不成立獨立空軍,陸軍和海軍在航空力量上完全可以進行交流和互補。

  • 雖然陸軍和海軍在戰機的功能上存在差異,但是氣動佈局、電子通信、結構材料、空戰武器、發動機等關鍵技術完全是
    共通的,完全可以建立統一的航空技術單位,統籌民間航空企業一起攻關航空技術。
  • 艦載機對飛行員的要求極高,需要從普通飛行員中選拔優秀成員進行培養,但海軍單方面能募集的航空人員十分有限。相比較陸航對飛行員的要求低很多,完全可以從陸航飛行員中選拔人才培養為艦載機飛行員,這可以解決日本海軍飛行員短缺的窘迫。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美國陸航B-29

  • 陸軍和海軍可以避免重複研製同樣功能的飛機,比如海軍研製了“陸上大型攻擊機”,陸軍研製了“重爆擊機”,二者都用於遠程戰略轟炸,完全可以共同研製,避免浪費
  • 砍掉重複的飛機項目,海陸軍可以更好地進行分工海軍可以專攻對艦攻擊和反潛的艦載機,陸軍則專攻輔助地面作戰的強擊機和進行遠程轟炸的重轟炸機,並共同研討空戰事宜。既避免了浪費,也很好地調配了戰爭資源。
二戰中被一分為二的日本“空軍”

太平洋上空的日美空戰

美國之所以在同樣採用陸海軍分治航空兵的情況下,發展出強大的航空力量、牢牢把控制空權,就是十分重視技術交流和作戰協同,分而不散。

爭強鬥狠的日本人根本覺悟不到這一點,他們的戰爭理念落後、戰爭資源有限,在瘋狂擴大對外戰爭的同時,還“堅持不懈”地搞內鬥和消耗,實在是自尋滅亡。


  • 《日本陸海空國防觀》
  • 《申報叢書·日本的陸軍》
  • 《申報叢書·日本的海軍》
  • 《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
  • 《日本海軍在中國作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