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中從子到亥十二個字的本義是什麼?

嚴師說字


地支的起源與天干差不多,最早可以推到黃帝時期,根據研究結果來看,天干是紀日的單位,地支最先應該是紀月的單位。為什麼這麼說呢!古人最開始的時間觀念應該是天,隨著日升日落就是一個完整的時間單位,為人們最先感知時間單位。其次便是觀察月亮,隨著月亮的一次完整的圓缺,應該是人們所感知的第二個時間單位。再次應該是物候一年的榮枯變化,這種榮枯的循環差不多是十二月亮的圓缺,於是十二個地支也隨之產生了,這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由於地支是一年物候的變化,故十二地支的順序蘊涵著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

子:就是“孳”,就是剛剛滋生

醜:就是“紐”,種子破土前的扭曲狀態

寅:就是“演”,就是種子破土生長的狀態

卯:就是“冒”,冒出嫩芽嫩枝

辰:就是“伸”,指萬物伸長振作

巳:就是“巳”,指萬物已成

午:就是“仵”,指萬物已過極盛之時,又是陰陽相交的時候

未:就是“味”,萬物已成了,比如果實,有滋味

申:就是“身”,萬物形體成熟,老成

酉:就是“秀”,萬物十分老成

戌:就是“滅”,萬物消滅歸土

亥:就是“核”,萬物歸成種子

就是萬物從生到滅,從滅到生這樣一個循環過程。

這樣十二個地支與農曆十二月就有了對應關係。

子是十一月,

醜是十二月(臘月)

寅是一月(正月)

卯是二月

辰是三月

巳是四月

午是五月

未是六月

申是七月

酉是八月

戌是九月

亥是十月

十二個地支的由來和人們觀察月相圓缺有一定關係。

我們知道,月球繞著地球公轉一圈是一個月,月球公轉一週大約需要27.32天,由於地球也自轉的緣故,能觀察到的月相變化是大約29.53天,所以當時人們把月相變化一週期的天數定為一個月,即29.53天為一個月,分大月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基於一年365.24天只能容納12月的緣故,人們記錄月份也就是十二個月,而為了區別日,就用另一套符號來表示月,即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