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說從未遇見一位沒虧過錢的富人,卻遇見許多從未虧掉一毛錢的窮人。你怎麼看?

琅琊榜首張大仙


說實在的,巴菲特這句話我不知道他是在什麼背景下說的。但是從我的角度我認為巴菲特這句話指的是進行投資的重要性。

巴菲特說的從未虧過一毛錢的窮人意思是說很多人因恐懼投資虧損而遠離投資甚至終生都不投資。這樣的人當然不會虧損。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是這樣——他們不炒股、不炒房、更不會去創業。他們終身都在給人打工,做工薪一族。收入都做存款和低風險理財,過著穩定得不能再穩定的生活。這樣的人不做投資,當然不會虧錢。但是遠離了風險也就遠離了發家致富的機會。任何投資都有風險的,只有不斷的堅持投資、面對虧損繼續努力才可能成為富人。

巴菲特自己做投資時也有過幾次重大的失誤,有過幾十億美元的重大損失,但是這並不影響他成為偉大的投資家。而我們很多普通人極度厭惡風險,甚至終生只把錢存在銀行。這樣的人註定會平凡一生。


孟可的思想空間


我和我二哥就是屬於二種性格。。。我二哥很穩,一年賺25到30萬,其實我們有投資機會,我妹夫做工地的,做的還可以。,我哥沒錢,但是有房子,站在我都角度,可以貸款投資啊,我妹夫又不會坑我們,即使虧了,最多110的房子賣了,換個88平方的,生活的本質沒有多大改變,但是我哥和我嫂子不想。。。。我不一樣,只要有機會,我就抓住,我認為有十萬和有一百萬,生活本質差別不大,但是有100和500萬,有本質差別。。。但是我的這種思維,確實失敗過二次,最窮的.時候買不起一雙鞋,吃飯都沒有錢。。可是最近通過自己努力,又賺回來了,我認為痛苦對一個人磨練,是很有效果的。。。通過這二年努力,認識很多人和很多優秀的公司,開拓了我的眼界和思維。。。現在我有更好思維和格局,我向我的目標夢想努力,但是我知道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我會努力客服和解決。。。有一天我可能又虧了,但是絕不後悔,這就是我的性格


梅其補


這是一句樸素的話,但卻深入揭示了富人與窮人之間,本質的區別。也說明了,富人為什麼是富人,窮人為什麼是窮人。

第一,富人或有冒險精神。

不管是哪一種投資,都是有風險的。但每一項投資,都可能戰勝風險之後,獲得豐厚的回報。創業也好,單純的財務投資也罷,都是充滿風險,這種風險,包括了政策風險、市場風險等等。

從美國,到歐洲,再到中國,概莫能外。

但正因為不懼風險,許多優秀的人在市場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富人。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幾乎中國所有一代富豪,都是冒著種種風險從槍林彈雨中殺出一條血路。許家印如果不敢冒險,就成不了中國首富。MIH如果不敢冒險,就不能造就史上最偉大的投資之一,投資騰訊10多年,獲得超千億美元的回報。

但許家印的恆大糧油、礦泉水、足球等,也消耗量許家印大量的資源,虧得一塌糊塗。恆大足球雖然未來看好,但至少到目前為止,一直是鉅虧的。

南非的MIH投資騰訊是爆賺,但之前投資的脈搏網,至少讓它虧損8000萬美元。

第二,窮人有時缺乏勇氣。

王健林曾經說過一句話很有意思:清華北大,不如膽大。

王健林早期下海,也是很有勇氣的,從政府公務員辭職創業,這是非常勇敢的。

但對於大部分窮人來說,不是沒有機會、也不是沒有機遇,但他們沒有勇氣。小富即安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沒有勇氣,就沒辦法賣出第一步。連第一步都不敢邁出去,怎麼去發財。

所以因為不敢投資,不敢冒險,隨遇而安,成為窮人。因為不敢冒險,也就無所謂的虧本。但也沒有辦法從市場中賺到更多的錢。


波士財經


對於理財,我很有必要結合自己以前的金融業從業經驗和專業知識來給大家解釋一下。

這句話的理解很簡單,只要去投資就有失利的時候。想不虧錢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投資。

我所說的虧錢,只是某一個節點的虧錢,而不是一直虧本下去。一直虧錢還不醒悟,不叫富人。那叫傻瓜。自然盈利也不可能一直盈利。有人說自己在股市每天都能盈利2%。這句話對我來說,就是笑著看著而已。哪有隻盈利不虧損的市場。這是典型的外行話。能做到整體盈利就很不錯了。

比方說投資股票市場,買了2次股票都虧本,買的第三次賺了,就回本持平了。期貨市場裡更誇張。10次裡虧9次,盈利1次,就持平。如果盈利2次,就有的賺。

所以,任何理財都是一段時間內的理財,而不是三天五日的就要成績的。一般這個時間都會是一年為限。想進入市場就賺錢,不虧錢,建議去找神仙,或者騙子。畢竟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龐氏騙局。

如果感覺這個話很晦澀難懂,那我就用我所知道的真實案例給大家諒解一下。

曾經認識一個只做股指期貨的經理。是從股票市場轉過來的。為什麼轉做股指期貨,因為生氣。

他曾經在做股票的時候,問他的客戶經理,我10年盈利30倍,能排第幾?他滿心以為客戶經理即便不給他全國排名,但是在營業部裡也得數一數二。結果客戶經理淡淡的回答到,營業部裡能排進前30名不錯了。

他一聽排名那麼低,非常氣餒,對股市就沒了多少信心。而恰好第二年,期貨市場增加了股指期貨,他就轉戰進入了期貨市場。

他進入期貨市場,業績是,前12個月的是16翻,到第18個月的時候是21翻。

這是什麼概念呢?

假如起始資金是100萬,那麼第一年頭的時候賺到1600萬,到一年半的時候,賺到2100萬。

看著過癮嗎?會不會很心動?別急。他中間虧的最慘的時候,虧了70%。什麼概念?100萬就虧的就剩下30萬了。雖然最後都賺回來了,如果當時的情況,問問自己能承受住嗎?

單一品種的理財講完了。再說說理財的第二個概念。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真正的投資,是多種風險投資的組合。而不是單一品種死扛到底。

就像上文的那個私募經理,經常把資金調出來去風險低的市場撈一下就跑。比方說股市,看準哪個股票,盈利就撤。

越是在高風險的行業越重視品種多樣化的理財來規避風險。

所以,為真正的有錢人理財的時候,講的都是如何控制風險。而只有跟沒錢的人,才講的是收益多麼多麼多麼的高,我們的產品多麼多麼的安全。還有一再強調,有抵押的,有抵押的。假如我跟你私人借款50萬,我寫了借條,並且聲明拿房產做抵押,你能讓我把房產證放你手裡嗎?然後我再去p2p拿房產證做抵押借錢出來。所以這幾年P2P行業觸雷其中有很多原因是因為多次重複抵押造成的。

所以大家在想理財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好了,這次就先分享這點吧!

有機會再詳細的分享我對其他理財方面的看法和經驗。


dailutoo


遇沒遇到過,全憑一張嘴,兩層皮!

富人天生是富人嗎?不見得吧,例子多了去!

窮人永遠是窮人嗎?不見得吧,例子多了去!

富人破產的如雨後春筍,到處都是!他們花的是自己的錢嗎?不見得是!

窮人致富的人也如雨後春筍吧,到處都是!他們花的是別人的錢嗎?不見得是!

巴菲特永遠是巴菲特,不可複製,包括人不可複製,時代不可複製!

富人企業破產的時候,融到資,那就是救命稻草!

窮人創造財富的時候,不融資,銀行追著讓儲蓄!

富人有開著大奔,欠銀行一屁股債的!

窮人有開著雅迪,存款百萬的!

誰窮?誰富?

不同的層面,不同的理念,成為了兩個世界的人!

但是,這個社會,也是由此才會發展進步,沒有差異化,沒有競爭,也就沒有滾滾的歷史洪流了。

總之,富人可以成為窮人,窮人也可以成為富人,這一切,不是巴菲特說了算,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自己!


逆流家長


說明一點,投資有風險,窮人一定是最不願意擔風險的群體之一。

是什麼原因窮人一般不願意擔風險,應該是思想觀念保守,如今全社會蒸蒸日上守財奴不受寵。有人一定會提出疑義,說自己並不富裕但是天生就富有冒險精神,光腳的還怕什麼風險?其實擔風險與喜好博弈不是一個概念。我就是個天生不守份的傢伙,只要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就敢於承擔風險去做投資,有一次投資,朋友們認為連百分之十的機會都沒有,幾乎都認為這回投資竹籃子打水一場空,最終我拼盡全力獲得了二千倍的回報,呵呵,終於可以說自己小富裕了,可是,因為天性使然很快又塵歸塵土歸土,又回到了窮人隊伍裡。說了半天,我只是告訴大家,擔風險與敢於博弈不是一回事,承擔風險屬於智勇雙全的人,博弈精神只是賭徒心理,窮人一般來說有兩種特性,一種是保守一種是博弈,這兩種人十有八九富不起來。


萬里白光


富人懂得“捨得”的辨證關係在商業實戰中的應用,並且知道冒風險的利潤比常規投資要高,窮人輸不起不敢冒風險,賺的也就得少,但窮人搞不懂“貨幣貶值”堅持“埋頭苦幹”、“穩打穩紮”經不起市場動盪、貨幣貶值和金融政策的衝擊,被富人“割了韭菜”、“薅了羊毛”最後淪為金融博弈的墊腳石。

說到底還是富人受的教育比窮人多,經歷也比窮人豐富對“大勢”的判斷和選擇比窮人做得早,動手執行也就比窮人快,富人在“跑馬圈地”的時候窮人還在埋頭苦幹,顯然富人要比窮人先人一步,抽身也比窮人快。終歸揭底還是富人除了會經商還能和政治聯合。


未來不在我還在1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富人基本上都虧過錢,而有很多窮人沒有虧過一毛錢!筆者覺著還是有些道理和哲理的。


富人虧錢源於投資和冒險,而同樣富足於開拓創取。

為什麼會虧錢,不投資不冒險基本不會虧損,但同時也失去了獲利的可能,也就失去了成為富人的可能。而勇於冒險,敢於投資才是成功的具體行動,也就提升了成功,成為富人的基礎。


窮人往往保守,不願意過多付出和冒險

以普通工薪族為例,工資除了生活家用,基本上就存銀行或者搞理財了,而很少投資或者用錢去冒險。當然這和大家收入水平有直接關係,但跟是否去投資和去冒險都有一定關係。

而沒有付出,沒有投資,沒有開拓創新,想要獲得收益概率就很低,想要成為富人可能性就不大。


郭一鳴


決定別人看法的不是你失敗了多少次,而是你最後成功的那次


冰與火的歷練


這話不嚴謹,得有時間前提。以分鐘算,股價時時波動,時時在盈虧,以年算,巴菲特只有一年是虧的,以兩年為週期,他每個週期是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