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大多孩子成績下滑的原因,都是自尊心受傷了

有很多家長很困惑,孩子上小學的時候成績很不錯,一旦步入中學,成績就開始下滑。

明明智力沒問題,但課好像越來越聽不懂,每次拿到成績單都很無奈。

李玫瑾教授針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一針見血的答案: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很多時候孩子成績不好不是因為孩子真的笨,而是客觀環境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導致孩子對學習越來越排斥。


1

老師,是孩子自尊心的的建設者。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個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備自尊心與自信心兩個條件。

擁有自尊心,孩子會不斷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努力上進。

擁有自信心,孩子遇到困難時不會輕易放棄,勇往直前。

這兩點要素是人這一生能否成功的關鍵。自尊心和自信心是相輔相成的。

在學習的道路上,能幫助孩子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最重要的人就是老師。

李玫瑾:大多孩子成績下滑的原因,都是自尊心受傷了

李玫瑾教授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有很多學生本來自己的學習成績很好,但是一換了老師成績立馬下降。

為什麼?

有一部分原因是是因為新來的老師教學方式有很大變化,孩子一時無法適應;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老師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嚴師出高徒”這句話固然沒錯,但也要看一看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一味對孩子嚴苛,可能會適得其反,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前年有一則新聞火了。2018年12月16日,網曝河南欒川縣33歲男子常某將初中老師攔在路上抽嘴巴。此時,已經是常某畢業20多年後。

李玫瑾:大多孩子成績下滑的原因,都是自尊心受傷了

民警深入調查後瞭解到,原因是該男子上中學的時候經常受到老師的種種針對和侮辱。即便是長大之後對自己的心理影響依然很大,對老師當年的行為也一直耿耿於懷。

新聞中該男子打人的舉動顯然不對,但更引人深思的是背後的故事。

因為成績下滑一點就開始不斷地辱罵,因為上課不小心走神就被體罰。有不少孩子生活在“嚴師”的陰影下,自尊心受到降維打擊。

這樣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會越來越少,甚至牴觸學習。老師本應是孩子學習路上最親近的朋友,結果卻成為了孩子最怕的人。

喪失了自尊心的孩子對待學習成績便開始逐漸麻木,父母和老師的批評再也不能激發他學習的動力,長此以往就容易破罐子破摔。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自尊心。


2

父母,是孩子自尊心的維護者。

步入初中的孩子,自尊心也會越來越強。12歲之前的孩子總是被父母安排著一切,吃什麼,穿什麼,學習什麼特長都是父母在安排。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有自己自己的主意,喜好逐漸明確,學習和生活習慣都處在逐漸養成的階段。

這時的家長看到孩子的變化可能會開始變得嘮叨起來,希望孩子還能像之前一樣聽自己的話。

而李玫瑾教授則表示:在孩子3歲之前,母親對孩子的嘮叨十分重要。一旦孩子步入青春期,母親要學會把嘴閉上,話多便沒有威嚴。

有時候越嘮叨的父母,孩子反而越不聽話。

近幾日,一名12歲的孩子因為父母訓斥了幾句一氣之下從樓上跳下來,一個鮮活的生命就此凋零。

李玫瑾:大多孩子成績下滑的原因,都是自尊心受傷了

如果孩子性格強硬或者性格內向,父母過多的嘮叨可能會釀成悲劇。

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到了青春期,自尊心都非常強。有的時候話說到了,他知道了就可以。不要非逼著讓孩子承認,讓這個年齡的孩子承認錯誤很難。

作為家長需要做的不是和孩子無休止的爭吵、辯解和糾正,而是在維護孩子自尊心的基礎上學會說有效的話。

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的父母往往有這幾種行為:

包辦一切;

忽略孩子的存在;

在公眾場合嚴厲批評孩子;

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

......

父母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如果不能給予孩子一定的尊重和理解,會導致孩子對生活和學習都喪失信心,成績下滑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所以呵護好孩子的自尊心是父母的應盡之責。


3

同學,是孩子自尊心的潤滑劑。

除了老師和家長,對孩子自尊心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同齡人了。

越是早熟的孩子越會在乎周圍人對他的評價。

當孩子開始注重穿衣打扮和外表儀態,不要一把否定,覺得孩子是在“學壞”,這其實是孩子自尊心萌芽的過程。

朋友的讚美和認同有助於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尊心,這也是為什麼鼓勵孩子多交朋友的意義。

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開始注重外貌就想要及時制止,害怕孩子早戀就警告孩子不要跟異性朋友玩耍。

李玫瑾:大多孩子成績下滑的原因,都是自尊心受傷了


演員黃磊就早戀問題談過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早戀很正常,但家長最需要的做的是把孩子往更健康的方向上去引導。

之前有一位來自上海的95後女大學生肖奇表示,媽媽極度熱衷給獨自在大城市求學的她“安排交友”,這讓自己感覺很難受。

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學生心理諮詢與服務中心副教授夏翠翠曾經對“父母安排交友”的現象作出解釋。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分離個體化,就是一個分離並逐漸形成自己,形成個體的過程。假如父母把已經成年的子女還當成小孩,安排他們的生活和朋友,那麼孩子真的沒有辦法接受自己竟然還不是獨立的個體。

其實父母過多幹涉孩子的交友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己不適合交朋友”的錯覺,自信心也會受打擊。

李玫瑾:大多孩子成績下滑的原因,都是自尊心受傷了

作為家長,可以安排孩子身邊的一切事,但唯獨不能代替孩子學習。

而讓孩子自主選擇自己的生活,培養自尊心,恰好是學習最重要的基礎。如果沒能讓孩子感受到充分的尊重,那麼孩子就會對學習產生排斥感。

父母不僅不要過度干涉孩子的交友,還應該教會孩子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係。

青春期的孩子在表達感情和喜好的時候很直接,也很愛說玩笑話。有很多孩子在集體生活中遭遇過嘲笑和鄙視,有無意的但也有很多惡意的。

孩子很容易對這些惡意的評價當真,這時父母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告訴孩子如何正確對待這些評價,幫助孩子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著名的文學作家茅盾先生說過一句話:既不要妄自菲薄,又不盲目自誇。

自尊心是進步之母,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需要呵護好孩子的自尊心,只要這樣才能使自尊成為孩子成長進步的動力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