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總有人說:"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此話有沒有一定的道理?

平平靜靜似我彪哥


孫慶國試答:通常總有人說:"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此話有沒有一定的道理?

遺傳。

對於孩子的身高,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意思就是,如果母親的身高不高,子女的身高肯定也不會高。這種說法也特別讓那些矮個媽媽憂心忡忡。其實也不要太擔心,影響身高的因素也不僅僅是遺傳呢!

據研究,人的最終身高75%取決於遺傳因素。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父母身材高,子女身材也高;父母身材矮,子女身材也矮。確實有一個預測下一代成年身高的公式(兒童靶身高):

兒子成年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釐米)/2;

女兒成年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釐米)/2。

但是,長的不高的家長也別擔心!父母身高不是影響子女身高的唯一因素。在生活中也有父母都不高,兒女卻“出類拔萃”的情況。


孫工的文話旅行筆記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經常會聽說一些老人們留下來的生活經驗,比如:“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這句話的大意是:一對夫妻共同所生的孩子,身高會在更大機率上隨孩子的母親。但是,關於這句毫無科學依據的話,我可能需要首先給出否定的答案。當然,我一定不會憑感覺、憑經驗來論證我的結論,而是從遺傳、基因,乃至個體差異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骨骼是人類身高的物質基礎

在大家未成年之前,量身高應該是相對更為頻繁的一個生活行為,主要是為了瞭解近期的身高變化情況,尤其是3歲之前的孩子們。然而,你知道什麼是人類身高的物質基礎嗎?答案就是骨骼,而與我們身高密切相關的主要就是下肢長骨、脊柱和頭骨。人類的身體發育特別複雜,通常會按照由近及遠、自上而下的順序進行。

這便是為什麼我們的腦袋是最早開始發育的部位,當我們剛剛出生的時候,大家的大腦就已經發育到成年後的二分之一左右。頭顱的長度相當於出生時身高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下肢的長度卻僅為成年之後的四分之一左右。我們可以從這一組數據中直觀的感受到,對一個人身高影響最大的部位,便是出生之後下肢長骨的發育情況。

測量身高的最大好處,其實就是對一個人的生長髮育狀態進行評定。比如,身高增長的情況符合一般生長規律,那麼便可以說明生長髮育的狀態較好。而對於那些身高增長緩慢、甚至基本不增長的人而言,身高的測量則可以幫助我們及時發現問題,然後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補救。

與此同時,對於年紀較大的人而言,身高測量也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樣的數據可以對一個人的衰老程度進行評定。事實上,大約從我們40歲的時候開始,每隔十年的時間,身高大約就會下降1到2釐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發現家裡的老人,似乎隨著時間的遞進而變得越來越矮小了。人們將人類的這一生理變化,稱為“老縮”。

遺傳是影響身高的重要因素

雖然,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影響身高的因素並不是只有一個。但在眾多可能因素中,遺傳無疑佔據著最大的影響力,要不然為什麼總有基因強大一說呢!一個生命的形成,會經歷從單細胞受精卵到多細胞的複雜個體,再從一個無生活自理的胎兒發育為完全獨立的健壯個體,生命的整個成長過程都受到了遺傳基因的控制。

我們可以從一組數據中來感知遺傳對身高的巨大影響,人類的身高有75%到92%都受限於遺傳的影響。而這一影響力對女性的身高則表現得更大,遺傳可以在85%到92%的概率上決定女性的身高。也就是說,基因對男性的影響力相對會比女性更小。這一結論也在數據中得到了體現:女性大約有15%的概率受限於後天其他因素對身高的影響,而男性最高則有25%的概率,可以從後天因素中得到身高的改善。

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數據顯而易見的感受到,遺傳對子女身高的重要性。但這與很多人所說的“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這句話,並沒有任何共通之處。從遺傳的角度來說,父親和母親對子女身高的影響是幾乎等同重要。並不存在母親對子女的身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只不過後代出生的女兒,會比兒子受到的基因影響更大。

並且,從基因本身的特性來說,它除了會忠實的複製自己之外,還可以發生突變和變異。也就是說,基因在傳遞的時候不僅會保留生物本身的基本特徵,還會在繁衍後代的時候發生一些變化,只要是發生在遺傳基礎上的變異,便是正常的變異現象。為什麼你會在生活中發現一些特例,比如,這個人的父母都比較矮小,然而他卻長得比一般都要高出不少。

後天對身高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通常情況下,男性大約20到24歲、女性大約19到23歲便會停止身高的生長。因為,我們的脊椎骨和四肢長骨,已經在這個時期完成了骨化。能對人的身高產生影響的因素有很多,除了遺傳之外,還包括了飲食習慣、生活環境、性成熟的早晚等。我們可以根據其對身高發育的重要程度,然後分別進行分析和說明。

都說民以食為天,所以我首先要說到的便是營養。不管是維持基本的生命所需,還是從事任何活動,營養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人體的生長髮育有兩次高峰期,倘若兩個時期不能保證充足的營養供給,便無法讓礦物質和維生素達到平衡。並且,營養不良不但會對人的身高帶來影響,更會讓大腦細胞的數量和質量都受到干擾,而營養過剩則處於對立面。

其次,是我們人類一生都不應該停下來的運動。體育鍛煉可以對我們的身高帶來積極又有效的影響,肌肉衰弱是影響體格發育的重要原因,而多運動便是長高的生理需要。科學研究數據也表明,經常運動和缺少鍛鍊的同齡孩子,不管是在握力(增加4.6~5.7千克)、胸圍(增加5~8釐米),還是肺活量上(增加500~1500毫升)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身高也不會例外(平均高出4釐米左右)。

當我們處於青春期生長突增中的時候,身體的增長速度會相對更快。在這個時期的男孩子可以平面每年增高7到12釐米左右,女孩子可以增高5到10釐米左右。而這樣的現象背後主要就是因為骨骼的發育,也就是脊柱和下肢的增長。通常情況下,性成熟年齡的遲早也會對身高的急速成長帶來影響。簡單來說,那些較早出現急速成長現象的人,也會更快抵達身高增長的終止點。

比如,當性早熟的少女幾乎不再怎麼長個的時候,那些性晚熟的少女則還處於長高的階段,並且,性晚熟的人往往比性早熟的人更高。女孩子會在月經初潮的前一年身高猛增7到8釐米,男孩會在青春期的前一年升高猛增10到12釐米。從整體上來看,不管是早發育的人,還是晚發育的人,它們都會沒有那些正常發育的人長得高。

總結一下:

不管有多少人對你說:"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這句話無疑就是一句沒有科學依據的“經驗之談”,父親和母親對後代的身高起到了同等的決定作用,只是女性後代會受到的影響更大;

影響身高的因素主要是遺傳,也就是父母給與後代的基因本身。由於身高是建立在骨骼發育之上,所以,後天生活中的行為習慣、生活環境、營養補充等,也會對身高發育帶來較大影響;

通常情況下,正常發育的人、父母都較高的人,往往會具有個體和遺傳上的身高優勢。這既是個體性差異的表現,也是基因強大效應的最佳體現。


悟空科學


關於身高和遺傳的問題,我們一定都聽說過這句話, “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受這句話的影響,很多矮個子女性在婚戀市場都比較被動,為了下一代的身高著想,很多男人也不願意找矮個子的女性當伴侶。那麼,這句話真的有科學依據或者事實依據嗎?

其實事實真的不像這句話所說的,我們先不說科學依據,至少在我們生活中,並沒有呈現出明顯絕對的的“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現象,如果真的像這句話所說,矮個子女性不論找高個男性還是矮個男性,他們的後代都一定矮,那經過千百年的繁衍,人類豈不是越來越矮了?這顯然不符合我們已知的事實。

從科學的角度看,在身高遺傳因素中,母親的遺傳貢獻率與父親的相差無幾,據研究統計,男女性身高的遺傳度分別為0.89和0.87,沒有太大的差異。因此,父母的身高遺傳影響對孩子身高絕不像民間傳說的那樣,孩子身高是受父母身高的共同影響。

林書豪比父母高出很多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的反例:

——我舅舅最多167,舅媽撐死156,可是我表姐168。

——這種老話不準的,我姨夫178左右,我阿姨也就156,他們兩個孩子,兒子至少180,女兒168,都隨爸爸。

——老爸170,老媽156,我(女)168,弟弟180,妹妹162。

因此,身為矮個子女性不要過於擔心自己的後代一定會矮,在懷孕期注意營養、保持愉快的心情也有利於寶寶長身高。

後天條件也能影響孩子身高

要想預測寶寶未來身高,可以借鑑這個公式:男孩遺傳靶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2+6.5CM;女孩遺傳靶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2-6.5CM。

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之外,後天因素對孩子身高也能起到25%-30%的影響,所以,父母如果個子矮,想讓孩子長得更高一點,可以從營養、運動、環境等後天因素上下功夫。

父母要注意孩子的飲食應該營養均衡、全面,不偏食不挑食,多帶孩子參加體育鍛煉(舉重等抑制孩子身高類的項目除外),創造和諧、健康的家庭環境,讓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這些都有利於孩子長高。


夏五朔二


研究表明,男女性身高的遺傳度分別為0.89和0.87。顯而易見,父母二人的遺傳影響對孩子身高不分伯仲。而“娘矮矮一窩”的說法過分突出了母親的遺傳貢獻率。

專家:不能由於這樣的民間說法,就對孩子的身高定性棄之不管,後天的努力也是很重要的。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長得高,特別自身身高偏矮的家長,擔心自己的身高劣勢影響到孩子。那麼爸媽個子矮,究竟會不會遺傳到孩子?孩子又是否能夠通過後天因素長高呢?接著來看報道。

身高不僅是孩子生長髮育的晴雨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身體素質和教育水平,對人的學習、就業、婚戀等產生影響。那麼兒童身高到底由哪些因素決定呢?

專家:孩子的身高受遺傳和環境因素影響,遺傳因素約佔三分之一,後天環境因素更為重要。在防治疾病的基礎上,應關注營養、睡眠、運動、情緒等方面因素。

醫生講到,除了先天因素,孩子身高還受後天因素的影響。決定身高的因素除了遺傳,還包括內分泌、營養代謝、睡眠、運動等很多方面,這部分後天因素佔百分之三四十。因此想讓孩子長得更高,家長們一定要充分發揮後天因素的作用。

專家:首先要保證營養。身高是由營養“堆砌”起來的,而蛋白質是人體主要的“建築材料”。

即使擁有再好的遺傳基因,如果營養不良,個子也不會長高。剛出生的嬰兒儘量母乳餵養,以後在不同的生長期,都應供應足夠、合理的營養食品。幼兒園和學齡期兒童,應重視平衡膳食,不挑食,葷素搭配。


大海里的方舟


完全沒科學依據,高矮基因男女各出一半。其中一方高,後代的身高影響都不大!現實中男人不能太矮,也不能太醜,要不然後代真的要命[捂臉][捂臉],男性由於身體不為繁衍後代做準備,平均身高比女性高出10-15CM,所以男人比女人高10-15CM只能算持平!例如一個女孩160CM,那麼她需要找170-175CM身高的男性才能保住後代的身高不往下掉[捂臉]


坎布爾細節


我婆婆身高矮,公公身高高,人家三個孩子都高,我老公180,我小姑一個160一個165


真愛一生4050170186669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經常會聽說一些老人們留下來的生活經驗,比如:“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這句話的大意是:一對夫妻共同所生的孩子,身高會在更大機率上隨孩子的母親。但是,關於這句毫無科學依據的話,我可能需要首先給出否定的答案。當然,我一定不會憑感覺、憑經驗來論證我的結論,而是從遺傳、基因,乃至個體差異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骨骼是人類身高的物質基礎

在大家未成年之前,量身高應該是相對更為頻繁的一個生活行為,主要是為了瞭解近期的身高變化情況,尤其是3歲之前的孩子們。然而,你知道什麼是人類身高的物質基礎嗎?答案就是骨骼,而與我們身高密切相關的主要就是下肢長骨、脊柱和頭骨。人類的身體發育特別複雜,通常會按照由近及遠、自上而下的順序進行。

這便是為什麼我們的腦袋是最早開始發育的部位,當我們剛剛出生的時候,大家的大腦就已經發育到成年後的二分之一左右。頭顱的長度相當於出生時身高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下肢的長度卻僅為成年之後的四分之一左右。我們可以從這一組數據中直觀的感受到,對一個人身高影響最大的部位,便是出生之後下肢長骨的發育情況。

測量身高的最大好處,其實就是對一個人的生長髮育狀態進行評定。比如,身高增長的情況符合一般生長規律,那麼便可以說明生長髮育的狀態較好。而對於那些身高增長緩慢、甚至基本不增長的人而言,身高的測量則可以幫助我們及時發現問題,然後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補救。

與此同時,對於年紀較大的人而言,身高測量也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樣的數據可以對一個人的衰老程度進行評定。事實上,大約從我們40歲的時候開始,每隔十年的時間,身高大約就會下降1到2釐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發現家裡的老人,似乎隨著時間的遞進而變得越來越矮小了。人們將人類的這一生理變化,稱為“老縮”。

遺傳是影響身高的重要因素

雖然,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影響身高的因素並不是只有一個。但在眾多可能因素中,遺傳無疑佔據著最大的影響力,要不然為什麼總有基因強大一說呢!一個生命的形成,會經歷從單細胞受精卵到多細胞的複雜個體,再從一個無生活自理的胎兒發育為完全獨立的健壯個體,生命的整個成長過程都受到了遺傳基因的控制。

我們可以從一組數據中來感知遺傳對身高的巨大影響,人類的身高有75%到92%都受限於遺傳的影響。而這一影響力對女性的身高則表現得更大,遺傳可以在85%到92%的概率上決定女性的身高。也就是說,基因對男性的影響力相對會比女性更小。這一結論也在數據中得到了體現:女性大約有15%的概率受限於後天其他因素對身高的影響,而男性最高則有25%的概率,可以從後天因素中得到身高的改善。

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數據顯而易見的感受到,遺傳對子女身高的重要性。但這與很多人所說的“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這句話,並沒有任何共通之處。從遺傳的角度來說,父親和母親對子女身高的影響是幾乎等同重要。並不存在母親對子女的身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只不過後代出生的女兒,會比兒子受到的基因影響更大。

並且,從基因本身的特性來說,它除了會忠實的複製自己之外,還可以發生突變和變異。也就是說,基因在傳遞的時候不僅會保留生物本身的基本特徵,還會在繁衍後代的時候發生一些變化,只要是發生在遺傳基礎上的變異,便是正常的變異現象。為什麼你會在生活中發現一些特例,比如,這個人的父母都比較矮小,然而他卻長得比一般都要高出不少。

後天對身高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通常情況下,男性大約20到24歲、女性大約19到23歲便會停止身高的生長。因為,我們的脊椎骨和四肢長骨,已經在這個時期完成了骨化。能對人的身高產生影響的因素有很多,除了遺傳之外,還包括了飲食習慣、生活環境、性成熟的早晚等。我們可以根據其對身高發育的重要程度,然後分別進行分析和說明。

都說民以食為天,所以我首先要說到的便是營養。不管是維持基本的生命所需,還是從事任何活動,營養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人體的生長髮育有兩次高峰期,倘若兩個時期不能保證充足的營養供給,便無法讓礦物質和維生素達到平衡。並且,營養不良不但會對人的身高帶來影響,更會讓大腦細胞的數量和質量都受到干擾,而營養過剩則處於對立面。

其次,是我們人類一生都不應該停下來的運動。體育鍛煉可以對我們的身高帶來積極又有效的影響,肌肉衰弱是影響體格發育的重要原因,而多運動便是長高的生理需要。科學研究數據也表明,經常運動和缺少鍛鍊的同齡孩子,不管是在握力(增加4.6~5.7千克)、胸圍(增加5~8釐米),還是肺活量上(增加500~1500毫升)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身高也不會例外(平均高出4釐米左右)。

當我們處於青春期生長突增中的時候,身體的增長速度會相對更快。在這個時期的男孩子可以平面每年增高7到12釐米左右,女孩子可以增高5到10釐米左右。而這樣的現象背後主要就是因為骨骼的發育,也就是脊柱和下肢的增長。通常情況下,性成熟年齡的遲早也會對身高的急速成長帶來影響。簡單來說,那些較早出現急速成長現象的人,也會更快抵達身高增長的終止點。

比如,當性早熟的少女幾乎不再怎麼長個的時候,那些性晚熟的少女則還處於長高的階段,並且,性晚熟的人往往比性早熟的人更高。女孩子會在月經初潮的前一年身高猛增7到8釐米,男孩會在青春期的前一年升高猛增10到12釐米。從整體上來看,不管是早發育的人,還是晚發育的人,它們都會沒有那些正常發育的人長得高。

總結一下:

不管有多少人對你說:"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這句話無疑就是一句沒有科學依據的“經驗之談”,父親和母親對後代的身高起到了同等的決定作用,只是女性後代會受到的影響更大;

影響身高的因素主要是遺傳,也就是父母給與後代的基因本身。由於身高是建立在骨骼發育之上,所以,後天生活中的行為習慣、生活環境、營養補充等,也會對身高發育帶來較大影響;

通常情況下,正常發育的人、父母都較高的人,往往會具有個體和遺傳上的身高優勢。這既是個體性差異的表現,也是基因強大效應的最佳體現。







遊戲人超超


曾聽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話是有理的,兵與將不是並列對等關係,而是上下級,領導與被領導關係。學生差差一個,老師差差一班,是同樣道理。而將這類比到父母生兒是不妥切的: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這與兵熊將熊是不可等同的。

爹孃是並列等同的關係。有娘無爹,有爹無娘是生不出兒女來的,生女兒要爹孃各半,有爹之精子與娘之卵子結會才可。從遺傳上說,兒女是父母共同的產物,正常之下,多是遺傳各半的,怎能說是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呢?這不明顯是輕男重女了嗎?多數之下,是重男輕女的。事實的現象是兒更多的似爹,女更多似母,高矮,肥瘦,性格等等都是。當然也有女如父,兒如母的。但也不是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的。

兒女身高是由父母雙方決定,並非單方。正常之下,兒女身高是父母平均身高再加百分五到十。如父米七,母米六,兒可有米八,女可有米七,男女高矮有異有不同,不是男女一樣的,多數是男高大於女的,說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是不合生殖理論的。我常見到的情況是男高女矮,或男矮女高,其兒女都不高不矮。男高女高,兒女都高,男矮女矮,兒女相對都矮。並沒多少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的。


樹德漢碩


似乎母親的身高對帶孩子的影響比較大?這本身是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


身高並不完全依靠遺傳來決定的

在科學家調查中發現,人和人之間的身高差異,只有一半是由遺傳來決定的。

而且這個比例是不是固定,會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不同會有波動。

如果生活差異很大,那麼遺傳對於身高的影響就會很小。

如果一個地區當地的居民,生活差異不大,那麼遺傳對於身高的就會變得明顯一點。

舉個例子

  • 在危地馬拉這個國家中,當地的生活水平不高,營養跟不上,所以身高普遍不高。

  • 因為離美國比較近,很多人跑到美國去工作,那麼一批在美國生活的危地馬拉人身高,比當地的居民要高出10釐米。

在我們國家中,同樣是生活在農村和城市的孩子,兩者之間的身高差距可能會在3-4釐米,所以你看,這和媽媽身高有什麼關係呢?媽媽幹嘛要被背鍋呢。

人類身高大約有一半會受到遺傳的影響,環境對於身高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另外除了遺傳和營養,在青少年時期,睡眠的質量、運動情況等等,都會影響到身高,所以千萬不要把身高直接歸功到媽媽的身高上,讓孩子們早點睡覺,多運動,營養跟上,個子一樣不會矮的。


曉豐讀書


不一定,有的父親個頭矮,兒女都長得矮,有的母親矮,兒女們都長得高。我母親一米五幾,我們兄弟都在一米七五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