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後,假如面臨降薪、裁員,普通人如何應對?

疫情結束後,假如面臨降薪、裁員,普通人如何應對?

分類丨職場分析

字數丨2700字,閱讀約3分鐘


疫情結束後,假如面臨降薪、裁員,普通人如何應對?

疫情過後,那些“被降薪”的人


抗擊新冠的戰鬥眼看就要取得勝利,然而疫情對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還遠未結束。


毫無疑問的是,很多企業在這個特殊時期遭遇到了始料未及的困難。


一來是停工停產的影響,使一些企業在過去的近兩個月中陷入了“純支出”的境地。


而另一個方面,疫情影響了大家的消費需求,以及波及到很多行業的上下游,即使在疫情結束後,市場的復甦、整個供應鏈的恢復都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在這種情況下, 有些企業就不得不開始考慮如何熬過這次意外延長的“寒冬”。降薪、裁員、控制成本,毫不意外的成為了不少企業的選擇。

疫情結束後,假如面臨降薪、裁員,普通人如何應對?

↑↑網上曝出的某零售企業降薪“調查問卷”↑↑


特別是這兩年正快速發展的企業,原本就一門心思放在擴張上,人、事都處在冗餘的階段,更不會有什麼存糧拿來抵禦風險。


遇到風吹草動資金流一斷,立刻就陷入窘境。


這兩天相信大家也看到了不少有關的消息,好一些的告訴大家“獎金緩發”,委婉一些的發倡議書要求大家“主動降薪”,當然也有更直接的,不用跟你商量什麼,直接通知你在家待崗或者收拾東西走人就算了。

疫情結束後,假如面臨降薪、裁員,普通人如何應對?

為什麼看起來“不錯”的公司也要降薪?


企業選在這個時候進行降薪裁員,固然有一些是迫於生存壓力,不得不為。


但是,有一些公司遠未到“危急”的時刻,卻依舊選擇大手筆的降薪裁員,其中自然就有他自己的“小算盤”。


從整體來看,普通員工在疫情結束之後的這段時間,議價能力是最低的,幾乎各行各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響,原本人才流動量最大的“金三銀四”,今天顯然已經成為泡影。


行業內的困窘,人人自危的心情,所有這些都導致了在這一特殊時期,員工的“話語權”降到了最低。


大家心裡想的都是能先保住工作就不錯了,其他的實在無暇顧及。


於是,就會有一些公司開始設法將公司本身的經營風險與損失轉嫁到員工身上。作為員工,縱有千般不爽,你卻也無可奈何。

疫情結束後,假如面臨降薪、裁員,普通人如何應對?


比較典型的例子,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個朋友吐槽,他們公司的年終獎一向是定在3月發放。這次疫情影響一直沒有復工,對於“二月份不發工資”大家原本已經有了心理準備。


然而公司一紙公告,就說受疫情影響,公司業務萎縮,所有年終獎一律取消。


按理說,年終獎是對過去一年工作成果的肯定,因為今年的事情,去取消去年的年終獎,的確不太說得過去,可是作為除了吐槽還能有什麼辦法呢?


疫情結束後,假如面臨降薪、裁員,普通人如何應對?

員工可以試著化被動為主動


綜上,在特殊時期公司面臨的客觀問題,個人議價能力的降低,這些因素的共同疊加之下,使得員工在面臨“降薪”處境的時候,除了接受,很難有更多的應對之策。


然而,無法拒絕,卻並不意味著沒有更好的對待方法。


比如,對於很多人來說,可以考慮把被動的接受“降薪”,改變為主動的“有條件退讓”。


疫情結束後,假如面臨降薪、裁員,普通人如何應對?

事實上,在客觀現實面前,絕大多數人並不是完全無法接受短期的降薪。真正讓大家感到糾結與鬱悶的原因往往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


很多公司在公佈降薪決定的時候,只是單純告訴大家降薪的幅度與涉及人員,但具體這段時間的降薪什麼時候恢復?公司業績轉好後,是不是有機會把這部分薪酬補回來?


面對這些未知的信息(其實多數情況下是公司的老闆也還沒想好),員工們不免會對未來的情況持有一種消極悲觀的態度。


然而,這並非無解的局面,比如對於員工個體來說,就可以試著主動與公司溝通一個“有條件降薪”的局面。


簡單來說,員工可以與公司協商,接受現在的降薪,但同時雙方不妨約定一個“業績指標”,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如果員工達成了這個業績指標,要麼對降薪後的薪酬進行調整,要麼公司提供一筆特殊的獎勵以彌補降薪之後的損失。


疫情結束後,假如面臨降薪、裁員,普通人如何應對?

這種做法聽起來或許有些大膽,但公司與老闆未必不會接受,原因很簡單,對於公司來說,儘管知道當下員工跳槽的概率很低,甚至有意去縮減人工成本,可他們依舊要擔心一個問題,那就是:員工的士氣與工作狀態。


降薪、裁員,這些舉措無論包裝成什麼樣子,對員工的士氣都會是巨大的打擊。


而一個充滿“負能量”的團隊,工作效率也勢必大打折扣,這顯然不是老闆願意看到的事情。


因此,如果把員工“長期”、“不確定”的收入損失,轉化為一個明確的“目標”與“奔頭”,既能夠照顧到公司目前的處境,也能從一定程度上激勵團隊的士氣,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很多朋友會覺得這樣的口很難開,其實主要就看你是從什麼角度來說這件事情。


如果一開始就持有“否定者”的意見,來對公司“降薪”這件事情提意見的,那老闆心中肯定會有些不爽。


因此在實際溝通的時候,應該首先明確立場,自己支持並理解公司的處境與決定,之後再拋出與公司裡有有關的“利害關係”,例如員工時期、團隊穩定性等等。最後給出自己的建議即可。


另外特別提醒的一點,類似這樣的事情,其實公司中人事管理部門去提是最合適的選擇,如果您實在是張不開這口,那不妨藉助他們的渠道來提出這樣的建議,或許更能收到奇效。

疫情結束後,假如面臨降薪、裁員,普通人如何應對?

不幸進入了裁員名單,怎麼辦?


相比被降薪的朋友們,還有一種更“倒黴”的情況,那就是自己的名字出現在裁員名單上。


在這個特殊時期被裁員,著實是一件令人頭疼且尷尬的事情。也正是因此,如何合理的應對顯得更加關鍵。


疫情結束後,假如面臨降薪、裁員,普通人如何應對?

首先,如果自己被裁,第一要務就是在談裁員條件的時候不要慫。


很多公司在裁員工作上做的非常不規矩,裁員補償能少就少,甚至提出讓員工“主動離職”以規避補償。


有時候大家“抹不開面子”,往往就趁了老闆的心意。


但是,這種“妥協”對員工個人帶來不了任何好處,更妄論在當下未來一段時間找工作將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所以,談離職補償的時候一定不能退讓,N+1是底線,在這種時候沒有什麼好談的,如果公司執意不肯,不要籤任何字,迅速尋求勞動仲裁的幫助,別覺得很麻煩,其實不過打幾個電話的事情,而且處理的力度與速度都會遠超你的想想。


因為越是在這個特殊時期,任何公司想要當“出頭鳥”都要在心裡好好掂量掂量。


疫情結束後,假如面臨降薪、裁員,普通人如何應對?

被裁員之後的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評估你自己的支出情況與儲蓄情況。


如果自己的經濟狀況尚可,那麼我的建議就是:暫時不要草率的決定自己的下一份工作。


如同前面所說的那樣,在這種時候,整個行業的情況都不是那麼的理想,求職者的話語權實在是太低了,因此恐怕很難獲得自己滿意的工作與薪酬。


這種情況下,草率決定一份工作,一來要面臨未來一段時間(比如6個月內)再次甚至多次換工作的勞頓,二來也會對自己的精力與信心造成打擊。


如果自己的經濟狀況尚可,那不妨借這個意外的機會調整一下自己的狀態,利用這段時間給自己充電,等待更好的時機。利用這難得的時間提升一下自己的能力,把之前想做但沒做成的事情去再嘗試一下,甚至哪怕只是借這個機會好好與家人多相處一下,對你來說都是值得的選擇。


你可以時刻關注著人才市場上的動向,也可以是不是的參與一些“備選”的面試去了解行情。但不要輕易的做出決定。


給自己更寬裕的時間,等待更符合自己的預期的崗位。即使是最後也沒找到最合適的崗位,只要熬過未來的幾個月,等到市場徹底復甦,大家恢復到以前的狀態時,至少你的議價能力也要比現在強得多。


疫情結束後,假如面臨降薪、裁員,普通人如何應對?

有一定的儲備自然是比較理想的情況,但如果您的經濟狀況比較窘迫,那就只能先考慮“如何撐下去”的事情了。


你可以先找一份臨時性的工作,這樣的工作一定要滿足“上手容易,來錢快”的屬性,哪怕掙得不多,但至少能滿足基本的生活支出所用。


只要降低一下自己對工作要求,用來餬口的工作並沒有你想象中那麼難找。


此外,一定要制定好下一步的計劃讓自己的職業生涯儘快迴歸正軌。


無論你是在什麼情況下選擇了這份工作,也不管你入職後是感到適應甚至滿意,請記住,至少半年後再去關注一下市場上的招聘情況,你有大概率能在這個時候找到一份更理想,更滿意的工作。


以上就是今天給大家的建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疫情結束後,假如面臨降薪、裁員,普通人如何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