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項羽和韓信誰更厲害?你更喜歡誰?

琪姐說歷史


“天下苦秦久矣”,陳勝,吳廣在秦末發動農民起義,志在推翻暴秦的封建統治,然而起義並未成功。項羽,劉邦接過了反秦的大旗,大秦帝國終於在風起雲湧的反秦浪潮中結束了自己的殘暴、昏庸的統治。項羽和韓信都是這一歷史時期所造就的時勢英雄,人中之豪傑,在動搖和推翻暴秦的統治中都功不可沒,彪炳史冊。

項羽,何許人也?西楚霸王。

“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史記》,早年項羽便胸懷大志,要做指點江山的風雲人物,不是芸芸眾生中的燕雀。帝遊會稽,項羽更是語出驚人,“彼可取而代也”,宏圖大志已決定了項羽要創造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

項羽並非志大才疏,而是“才氣過人《史記》”,敢於任事,敢於擔當。斬殺會稽郡守殷通,誅殺卿子冠軍宋義極其子,當機立斷,快刀斬亂麻。項羽作戰之英勇,正如他的楚軍和他一樣的英勇,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之心”,強烈的表現了項羽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英勇無畏的決死精神。救鉅鹿,戰章邯,這是一場慘烈的驚心動魄的戰鬥,終於把強弩之末的秦軍摧毀了。這場戰役,項羽叱吒風雲,勇敢善戰的英勇無畏的形象淋漓盡致的顯現出來。

西楚霸王是個多大的官?自“陳勝首難”失敗後,項羽“將五侯滅秦,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西楚霸王就是當時的皇帝,就是項羽曾經說的“彼可取而代也”的秦始皇。“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羽用自身驗證了這一預言,了卻了吳中子弟心願,鬱積在吳中子弟多年的怨恨得以雪恥。

淮陰侯韓信,受市井胯下之辱,乞食於漂母,能忍之人傑。韓信曾在項羽帳下作侍衛,不被重用,後投奔劉邦,蕭何識其才,為劉邦重用,登壇拜將,韓信於是頭角崢嶸,找到了自己施展才能的舞臺,成為中國軍事史上的軍事奇才。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劉邦善於將將,韓信,正是劉邦的屬下。而項羽卻是“將五侯”,政由羽出,劉邦只不過是項羽手下的一個漢王。韓信的政治地位在當時是不及項羽的。就歷史地位而言,項羽滅秦,史記《項羽本紀》有重要記述。項羽用《本紀》記載,可見史學家對項羽人生和滅秦的肯定。韓信則次之,而是以《列傳》的形式記載他的人生業績的。項羽推翻了一個王朝,開創了一個“霸王”時代。韓信作為“功狗”成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殉葬品。

所以本人認為項羽更厲害。

項羽主政期間,只是割據勢力的你爭我奪,史書上並沒有記載項羽坑民虐民的不良記錄。可見在當時各路軍閥混戰之際,百姓還是能各安一隅的。

霸王別姬,大家是知道的。項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忠於自己愛情的英雄人物。“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項羽對自己愛情的忠貞宣言,對未能和虞姬長相廝守的一種遺憾,對虞姬沒有保護好的一種自怨。不像劉邦“分我一杯羹”不忠無義,六親不認的卑鄙無恥之徒。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韓信,項羽相比而言,我還是比較喜歡“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的。








鐵馬兵戈情


楚漢爭雄,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項羽、韓信兩大戰神的對抗。雖然最後結果,是漢軍大獲全勝。但是關於項羽、韓信二人誰最厲害的爭論,一直沒有平息。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兩人沒有在正面戰場上真正一決雌雄,所以讓人有了很多聯想空間。接下來小編就從天分、戰績、戰略戰術上對比分析下項羽和韓信誰強誰弱。如有不足之處,還請朋友們提出批評指正。

首先,從軍事天分上說,項羽可能略勝一籌:

這可以從項梁教導小時候的項羽說起。項梁,楚國名將項燕之後,項羽叔父。項羽小時候,項梁先教他讀書識字,項羽學了一會覺得沒意思就不學了;然後項梁就教他學習劍術,項羽學了一會也不學了。項梁生氣地問項羽:“讀書識字,劍術武藝你都不學,那你想學什麼?”項羽說:“讀書識字,只要能記住自己的名字就好,學劍只能與一人對敵,我要學萬人敵的本領。”項梁聽到後很高興,就開始教項羽兵法。可惜項羽總是改不了自己沒有耐性的毛病,只是學了個大概就不肯深究了

小夥伴們,看到沒,項羽學兵法根本沒有下什麼功夫,只是學了個大概。一個只學了個大概的項羽就推翻了秦朝,還在楚漢相爭初期打得漢軍狼狽不堪。他如果要是下苦功研讀兵法,那天下還有人是他的對手嗎?

韓信雖然也天資聰明,但與項羽相比,小編認為要略遜一籌。雖然歷史上沒有交代教韓信兵法的老師是誰,也很有可能韓信是無師自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韓信小時候投軍之前一直苦心鑽研過兵法,否則也不會被鄰里鄉親笑話一無是處之人。韓信投軍的時候,項羽早已經帶兵多年,他可比韓信學習的時間少很多,又沒有韓信認真。再對比兩人都是戰神的名頭,所以小編才說,項羽的軍事天分要比韓信略勝一籌。

其次從戰績上來看,可能還是項羽略佔優勢:

項羽一生征戰幾乎全部都在以少勝多,鉅鹿一戰,項羽領5萬楚軍破章邯四十萬秦軍;彭城之戰,3萬精銳打得劉邦56萬大軍狼狽不堪。與之相比,韓信雖也有“背水一戰”擊敗以一敵十擊敗十倍於己趙軍的戰績,但兩人對手的實力不可同日而語。鉅鹿之戰項羽以一敵八擊敗的可是秦朝的正規軍。韓信“背水一戰”擊敗的趙軍,正是鉅鹿之戰中敗北的秦軍擊潰的那批人。再聯繫彭城之戰,項羽的戰績,小編認為,項羽在戰績上略佔上風。

最後從戰略戰術上說,韓信比項羽要強上一些:

韓信善於打大兵團作戰,軍隊越多他的勝算越大。所以韓信的兵越打越多。垓下之圍更能顯出韓信的這一長處。60萬大軍在韓信手中如臂指使,對項羽完成合圍。記得有一位名人說過一句話“一般將領能指揮10萬人的部隊流暢行軍就很了不起了,行軍打仗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物資糧草多少、攻城器械攜帶多少、戰士的身體素質,每一項都影響到整體行軍速度。”這絕對是韓信的強項。所以說,在戰略戰術上,韓信確實要比項羽強一些,項羽帶兵可能是10萬以內最好,韓信則在50萬級最能顯出優勢。

但是小編要說的是,有時候兩軍交戰戰略戰術並不代表一切,交戰士氣,將士的勇氣也很重要。

在這一方面,項羽可以說完勝韓信。項羽本身就是一員勇將,又身先士卒,往往他帶領的士兵能發揮出全部的潛力,這也是項羽身上最主要的特點。

歷史上“夫戰,勇氣也”這樣的論斷,不正說明勇氣、士氣對戰爭勝負的重要性嗎。知道戰爭的勝敗,影響因素不會只有戰略戰術一項。所以綜合起來看,小編認為項羽要略勝韓信一籌。小夥伴們,你們覺得呢?


古行生


我個人認為:韓信更厲害!韓信是漢朝第一戰神,而項羽不過是韓信的手下敗將而已。下面我來分享一下我的觀點。大家看看是否合理?

第一、項羽有勇無謀,他屢戰屢勝靠的就是八千江東子弟啊。項羽一人之力根本打不過章邯大將軍。

我們都知道,章邯大將軍在定陶圍攻了項梁大將軍,楚軍大敗,項梁也被殺死了。然而這個時候,章邯錯誤的估計了戰爭形式,放過了項羽,轉而攻打趙國。給了項羽喘息機會,項羽藉著為叔父報仇雪恨,殺紅了眼!八千江東子弟兵個個驍勇善戰,他們北渡漳河,破釜沉舟最終大敗章邯。為此,項羽一戰封神。

第二、韓信運籌帷幄,懂得兵法,不會胡來,如果歷史讓他兩個人火拼的話,項羽根本打不過韓信。

韓信是個兵法大師,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其不意的打敗了章邯大將軍。隨後,韓信出關打敗了趙國,收拾了燕國,藉著出使齊國的計策滅了齊國。韓信開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項羽積極拉攏韓信,然而韓信並不搭理項羽。反而,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

項羽全靠亞父范增一人獻計獻策,其他人的計策都是餿主意。比如:龍駒前往齊國救援齊國,項羽都讓他不要輕易出戰,然而這個草包還是中計了,被韓信三下五除二給消滅了!

第三、項羽在窮途末路的時候,他受到了韓信十面埋伏的計策,項羽中計以為四面楚歌,失望之極的項羽竟然丟下了10萬楚軍,帶著百人突圍。

項羽與劉邦議和之後,項羽著急回家。劉邦老滑頭毀約,他又派兵追擊項羽。但是劉邦打不過項羽,只有請韓信出山。韓信出山之後,用了十面埋伏的計策。項羽被團團包圍,走投無路。這時候,項羽沒了計策跟著虞姬哭泣,太丟人了吧。最終,項羽害死了虞姬,帶著親信跑了😔。

項羽跑了以後,韓信窮追不捨。最終項羽走頭無路,在烏江自刎!

綜上所述:項羽根本就不是韓信的對手。你們覺得呢?歡迎下方評論。


95後歷史觀


大家好,我是小冉,我來解說這個問題,下面給你們看兩人的詳細情況

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是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與“謀戰派”孫武、韓信等人齊名。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從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鉅鹿之戰摧毀章邯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後與劉邦爭奪天下,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長江段西)邊自刎。項羽至今為止一直被評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勇猛的著名武將,稱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 ,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梁、項羽,卻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 後經蕭何保舉拜為大將, 而韓信也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 劉邦彭城兵敗後,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又平定了魏國。 之後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在劉邦派人收取其精兵後 背水一戰擊敗趙國, 同時派人降服了燕國。 之後派兵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騎兵,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 劉邦成皋兵敗後奪去韓信兵馬命其拿下齊國, 之後韓信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

韓信開始進攻楚國,項羽被迫與劉邦簽訂鴻溝協議。 劉邦聽從張良、陳平的計策撕毀鴻溝協議追擊項羽 反被項羽擊敗。 漢五年,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項羽自刎。 項羽死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後被人誣告謀反而貶為淮陰侯。 後呂后與蕭何合謀, 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

我個人認為韓信比較厲害吧,因為韓信歷史上打敗過項羽呀!

以上就是小冉認為的啦,喜歡小染的關注一下好嗎


小冉解說


如果比軍事能力的話各有所長,但是我更偏愛項羽。,項羽22歲起兵反秦,27歲分封天下諸侯,29歲垓下之敗,烏江自刎。不到十年項羽做到了別人幾輩子都難達到的高度。鉅鹿之戰以數萬人破釜沉舟打破秦軍四十萬,俘虜秦朝大將章邯司馬欣。彭城之戰以五萬疲兵之師打破劉邦近六十萬,垓下之戰以十萬力敵韓信五十萬。

反觀韓信一生也未有一敗,井徑之戰平趙國,濰水之戰斬殺龍且,垓下之戰圍殺項羽。被稱為兵仙。我覺得
項羽用兵能力強,戰場之上有著強大的統治力,而韓信除了軍事才能外,還擅長謀略,兩人則各有所長,韓信適合為帥統領全局。項羽適合為將勇猛天下無雙。

比政治能力的話。他們兩個都爛的一塌糊塗。項羽統一天下後沒想過當皇帝,卻來個分封天下諸侯,從來沒想過治理天下,破咸陽後不收買人心,卻來個火燒咸陽,,還活埋了秦國二十萬兵馬,盡失人心。



韓信在平掉齊國後,先稱王后請旨劉邦,,謀士蒯越叫他自立,他又猶猶豫豫,當時韓信佔齊自立很容易成功,韓信一走劉邦只有蕭何陳平也沒什麼用,項羽也不可能統一天下,可惜他猶豫了。。後來被劉邦控制住了又露出了謀反的心思,為了保命又出賣了好友鍾離昧。

所以說他們兩個差不多,但是都不適合當皇帝。


歸零574304739


首先我表明我的觀點,那就是韓信不如項羽。

首先,大家比的最多的就是軍事能力,這方面應該說項羽、韓信都是那個時代最一流的,非要比出誰強也不切實際,除了最後一場垓下合圍外,幾乎沒正面交手;

其次,從地位上看項羽算是楚國領袖(雖然其政治能力實在可笑)從司馬遷身在漢朝卻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為項羽與劉邦同作本紀就可看出一二,韓信只能算是漢方一員大將,不是同級別的,而且韓信的政治能力也是渣的一塌糊塗,楚漢相爭末期蒯通力勸其自立為王就是不肯,還說是忠於劉邦,可從其後期的結局也能看出並不是這樣(詳見後文);

第三,人品,韓信的人品就不用多說了,劉邦偽遊雲夢要削韓信諸侯王的時候,出賣了朋友鍾離眜,妄圖賣友求榮,結果還是被劉邦從楚王為降為淮陰侯;

第四,性格,人們常說項羽殘暴,我覺得這是他的認識問題,妄圖以此讓後面的戰爭更加容易,也是他沒有好的謀士的緣故。有個典故,項羽攻下一城後準備屠城,但竟在一小孩的勸說下放棄了,這也只能說是范增實在菜,劉邦陣營不提張良,就是陳平也不是范增能比得上的;

第五,人格魅力,從司馬遷的不以成敗論英雄到現在不斷傳唱的霸王別姬,就能看出項羽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


一隻養生喵


當然是項羽更厲害!項羽還被後人稱為“千古無二”。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項羽究竟何德何能,能當得起這樣一個稱號?

項羽之所以有能夠得到這樣一個稱號,主要的原因就是,項羽創造了三個世界第一,至今都沒有人能夠超越。

一、勝率最高

雖然很多名將都被人們稱為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但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一個人總有失利的時候。然而,除了項羽的最後一戰,項羽可以說是真正的百戰百勝。項羽起兵只有八年,他經歷到了七十多場戰爭,卻沒有一次失敗過。項羽只用了八年的時間,比別的大將一輩子幾十年打的勝仗還要多,這種勝率是沒有人能比得上的。

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很多名將的成功都是由很多將士的性命換來的,吸取了很多次失敗的經驗之後,才有了後來的勝利,因此打敗仗在所難免。但是項羽似乎是天生的軍事天才,年紀輕輕就能有這樣的戰績和勝率,真的是太可怕了。

二、最年輕的稱霸的人。但是能夠稱霸天下的人,無不是經歷了長久的奮鬥,和數十年的積累。但是項羽在26歲的時候就已經稱霸天下。要知道劉邦26歲的時候還是個小混混,五十多歲的時候還是項羽手下的一個小嘍囉。就算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也已經39歲了,比項羽晚了十三年,而且是在先人打下的基礎上完成的。

三,單人武力值最高。項羽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夠舉起幾百上千斤的鼎。後來在臨死之前,在窮途末路的時候,不僅拿下了敵軍將領的人頭,臨死之前,還連續殺死了八百多漢軍士兵。這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要是別人,就算是累都累死了,但是項羽沒有,沒有人能殺死他,項羽最後是自殺的。



佳哥tan5366


這個問題提的很有趣,兩個同時代的人可比性十足,都是傑出的軍事家,一流的軍事統帥,名垂千古。而且是敵對的兩方,個人結局也相同,都是屬於悲劇性的人物。

評價政治歷史人物,要從兩個方面說起,一個是歷史功績和過失,另一方面是人品性格能力來說。

先說說他們的共同點:秦末漢初時代四大著名以少勝多戰役,他們各佔一半,都是長勝將軍。項羽最大的歷史功績是在鉅鹿之戰中創造的,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一戰扭轉乾坤,是滅秦的頭號功臣,其二是彭城之戰。韓信最大的歷史功績掃平諸侯,滅魏、破代、平趙、下燕、定齊 、濰水殺龍且,垓下破項羽,使天下歸於統一,減少了諸侯之間的相互攻伐,利國利民,韓信的以少勝多戰役是滅趙的井陘之戰和殺龍且的濰水之戰。在戰爭中都留下眾多的膾炙人口的歷史成語故事,項羽的有力能扛鼎、破釜沉舟、十面埋伏、沐猴而冠、四面楚歌等等。韓信的有胯下之辱、暗渡陳倉、背水一戰、拔旗易幟、鍾室之禍等等。韓信有兵仙之稱,項羽是兵家四勢中的兵形勢代表人物。 都缺乏政治智慧,以至於都死於非命。

不同之處在於,韓信善於謀略,屬於智慧型的,這一點遠超項羽。項羽勇武過人,作戰身先士卒中國史上最強武將,屬於猛將型的。項羽多次屠城,坑殺過二十萬秦國降卒,過於殘酷冷血,韓信就善待接納降卒,留為己用,從不屠城。項羽性格自傲暴烈殘忍、優柔寡斷、多疑自滿。韓信性格堅韌忍辱負重、心胸開闊、狂妄自大、不懂人情世故。

總體來說我認為韓信比項羽厲害,戰爭的勝負關鍵因素不在於主帥的勇武,在於謀略,在於人心。項羽屠城殺降實在是違反人性,大失道義。項羽出身好年少得志,韓信出身貧寒忍辱負重草根逆襲。韓信雖然有缺點,但是他心胸開闊,知恩圖報,謀略超世,消滅群雄,還是更喜歡他。


披堅執銳K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項羽和韓信都是天才將領,都曾經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結局也很一樣,都敗於劉邦之手。因此把他們兩個放在一起比較真的很有意思。通過仔細比較你會發現,韓信真的是比項羽厲害的,為什麼這樣說,聽我慢慢分析。

首先兩人在軍事上有相通性,既然是比較,我們就拿兩人同樣的戰爭背景,同樣的戰爭策略來比較,這樣容易看明白。

軍事上有一招叫置之死地而後生,韓信用過,項羽也用過。先說項羽,項羽在鉅鹿之戰時就採用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史書上的名字叫破釜沉舟。大概的情況是這樣的,項羽率領八千江東子弟兵前去救援被秦軍圍困於鉅鹿的趙軍。當時項羽的部隊和秦軍的部隊兵力懸殊,項羽為了鼓舞士氣,命令士兵砸破做飯的鐵鍋,鑿穿渡河的船隻,以示有進無退的決心。

結果這八千子弟兵以一當十,在與秦軍的九次戰鬥中奮勇殺敵,大敗秦軍主力,贏得了鉅鹿之戰的勝利。在這次戰鬥中項羽靠什麼贏得了戰爭,一句話“一萬鐵甲,所向無敵,十萬鐵甲,橫行天下”。什麼意思?也就是說如果擁有一萬名不怕死的士兵,那麼在戰鬥中就會所向無敵。如果擁有十萬名不怕死的士兵,那麼就可以橫行天下了。

因此項羽用兵首先在於一個勇字,激勵士兵的鬥志,在未戰鬥之前在士氣上就已經贏了。再加上項羽對於騎兵穿插分割戰術的運用,可以說項羽率領的軍隊是天下無敵的。

我們再說韓信,韓信在軍事上也運用過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個策略,史書上的名字叫背水列陣。大概的情況是這樣的,韓信率領兩萬老弱殘兵前去攻打趙國(強壯的士兵都被劉邦抽走了),這時趙國利用有利的地形,採取了防守策略。以井陘口為障礙,設置了強大的防守部隊。我們看看韓信是怎麼辦的。

對方有將近十萬部隊,還是防守狀態,而韓信只有兩萬軍隊,如果正常打,韓信肯定要敗的。韓信在經過仔細分析之後,進行了如下部署:派一萬人為先鋒渡過綿蔓水,然後背水列陣,第二天派兩千人前去誘敵,攻打井陘口的趙軍。趙軍反擊之後立馬撤退。這時韓信親率部隊,打著帥旗前去救援撤退的漢軍,趙軍看到韓信的帥旗都出動了,於是傾巢而出攻擊漢軍,目標只有一個,活捉韓信。韓信帶領著誘敵的軍隊退到河邊,然後鼓舞士兵以必死的勇氣和趙軍戰鬥,因為退一步就是河水,必死無疑。

韓信當然不是傻子,背水列陣只能抵擋一時,軍事上講究正奇兼用。於是韓信偷偷的派了兩千騎兵,帶著做好的漢軍旗幟,長途奔襲一百多里,繞過井陘口來到趙軍營盤旁邊的山上埋伏,等待時機。

就在趙軍傾巢出動追擊漢軍時,這兩千騎兵衝下山去,打敗了守衛營盤的少量趙軍,攻破了趙軍營盤,然後把準備好的漢軍旗幟插到了趙軍營盤上。這邊的趙軍正在和漢軍廝殺,忽然聽見背後人聲嘈雜,遠遠望去,只見趙軍營盤已經遍插漢軍旗幟,以為趙軍主帥已經被擒,於是軍心打亂,四散逃竄。這時韓信率領軍隊反擊,和趙軍背後的兩千漢軍騎兵一起夾擊趙軍,趙軍幾乎全軍覆沒。

同樣的計謀,項羽和韓信採用了不同的策略。項羽靠激勵士兵勇氣,把普通士兵逼成了死士,然後靠士兵的廝殺取勝。還有一點就是項羽帶領的軍隊多是父子兄弟同列,因此父死弟亡更能激發活著人的拼殺鬥志。而韓信則更多的考慮到了人性的弱點,置之死地只是權宜之計,正奇結合才是最終的目的。把士兵逼到絕境是為了暫時吸引和拖住敵人,最關鍵的在於那兩千騎兵的突然出現,不按常理出牌是韓信最厲害的地方。因此在遇到同樣的處境,在處理方式上雖然兩人都靠著幾乎一樣的計謀取得了勝利,但韓信明顯更加技高一籌。

既然是比較,肯定要分出勝負。韓信和項羽誰更厲害,其實看看他們兩個一生之中唯一的一次較量就明白了。

韓信明白項羽的優點和缺點,因此依照項羽的特點,韓信精心佈置了垓下之戰,最終擊敗了項羽。具體是怎麼回事呢?劉邦將指揮大權交給韓信之後,韓信將六十萬部隊分成了三路。為什麼要分成三路呢?

韓信明白,項羽軍隊的戰鬥力世上無人能敵,因此就採取了包夾策略,首先由韓信率領的中軍前去應戰,結果當然是不敵,然後韓信領軍撤退,項羽率軍追擊。這時兩邊佈置的漢軍軍隊突然出現在兩個側翼同時夾擊項羽的部隊,韓信也領軍回擊,這時項羽就頂不住了,率軍撤離。韓信就領著軍隊圍追堵截,把項羽的軍隊按照原定的計劃趕到了垓下這個地方。

下面就是韓信的老套路了,又是正奇結合,正是白天輪番挑戰,使楚軍疲憊不堪。奇是在夜晚唱楚歌。為什麼要唱楚歌呢?這是韓信精心想出來的對策。項羽的部隊靠的是什麼?士氣而已。士兵沒有了士氣也就沒有了勇氣,因此瓦解項羽軍隊的士氣是最關鍵的。用什麼瓦解他們的士氣,靠歌聲傳達的思鄉之情,妻子望夫的殷殷之意。於是楚軍在歌聲中漸漸的鬥志喪失,紛紛投降。項羽看到局勢無法挽回,於是率領少數騎兵突圍而去。最後在漢軍的追擊下,在烏江邊自刎。韓信沒有打敗項羽本人,但是打敗了項羽的部隊,這就是最終結果。

有時候說起來真的很奇怪,項羽至剛,而韓信至柔,因此從萬物生生相剋的原理來說,韓信真好可以剋制項羽,但是搞笑的是劉邦能剋制韓信,於是形成了這樣的怪圈,韓信克項羽,項羽克劉邦,而劉邦克韓信,最終的結果是韓信把項羽打敗,劉邦把韓信滅掉,最終劉邦完勝當了皇帝,你說氣人不氣人。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韓信指揮軍隊,正奇結合,方法千變萬化。而項羽指揮軍隊靠的是軍隊的戰鬥力和英明的戰術指揮。因此在軍事指揮才能上韓信明顯更勝一籌。


每日趣評


如果我是一個女人,我會喜歡項羽。貴族出身,長腿歐巴,力能扛鼎,家境殷實,高頭大馬,錦帽貂裘,起兵之後,更是縱橫馳騁,一時風頭無兩,滅秦之後,宰割天下,自封西楚霸王,實為天下共主,霸道總裁範十足。垓下之圍,多情別虞姬,又是溫情脈脈,“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韓信就差的遠了,年輕時連吃飯都成問題,還鑽過街頭混混的褲襠,後來從軍,先跟項羽後跟劉邦,有過輝煌,凋零的也快,更不見其妻子有見於史書,作為女子,自然不會舍項羽而選韓信。

如果我是一個戰士,我更喜歡跟隨項羽,項羽治軍,愛兵如子,“史記”裡說的清楚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

雖說是婦人之仁,但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作為士兵封侯拜相本就無望,能遇到這樣的統帥,能不心存感激,捨命殺敵。

如果我是一名將軍,我更喜歡韓信,韓信作戰善於以少勝多,也就是以小博大,作為將軍跟隨左右,更容易立功得到封賞。而項羽對於將軍封賞是有名的小氣,所謂的官印刻好了紋路都磨平了,都不捨得把官位賞給別人。

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如果我是一名百姓我更喜歡韓信,最起碼跟著韓信可以活命,項羽則是屠城高手,殺人魔王,百姓不幸見了項羽,就像莊稼碰到了蝗災。

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