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直專家張文宏走紅:死磕多年沒結果?你對特質的力量一無所知


耿直專家張文宏走紅:死磕多年沒結果?你對特質的力量一無所知

文|趙曉璃


一、


前段時間,工作室接到了這樣一例諮詢案例。


  • 孫超(化名),男,三年前畢業於國內某一流大學,碩博連讀畢業後就職於一家研究所,自述在工作中令他倍感困擾的是,不知為何,領導同事總說他“情商低”,性格方面也被反饋“不討喜”,貌似無形中阻礙了自己的職業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提交的資料中,孫超特別提到了自己崇拜的偶像,他就是最近大火的張宏文醫生。


在孫超看來,張宏文醫生是他想要成為的那種人:既有專業深度,又頗有好人緣,不僅專業能力紮實,更兼具幽默的表達能力,能把專業晦澀的知識講解的生動有趣,讓老百姓喜聞樂見——這讓孫超敬佩不已。


根據我這邊的諮詢經驗來看,孫超的職業困惑大體上和特質有關。


耿直專家張文宏走紅:死磕多年沒結果?你對特質的力量一無所知

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在沒有接觸職業諮詢以前,都對自我認知尤其是特質部分所知甚少,甚至不乏有人會覺得,自我認知部分中的個人特質更像是“庸人自擾”,他們的說法是,既然大家都是普通人,幹嘛糾結特質呢?


但是,當我真正學習生涯規劃乃至經手無數例諮詢案例之後,我才真正認識到,恰恰是因為很多人在特質等自我認知方面存在不足,這才導致了他們在工作中摸不著重點,也不知道自己該如何發力,更談不上如何揚長避短了。


  • 特質是否真的存在?
  • 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特質是真的存在。
  • 而如果你能瞭解自身特質,無疑會讓自己在職場中少走很多彎路!


什麼是特質?


我更傾向於解釋為,個人在過往的成長經歷中,形成的從心理到思維乃至行為等各個方面的傾向,即,你習慣用怎樣的方式和特點去處理工作乃至生活中的人和事。


通常來說,一個人特質的形成往往長達好幾十年,這種傾向和習慣一旦定型很難更改,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特質,就能避免很多坑,甚至能夠找到發力點,最終脫穎而出。


如果你不瞭解自己的特質,甚至非要和自己的特質做對抗,吃苦的還是你自己。


耿直專家張文宏走紅:死磕多年沒結果?你對特質的力量一無所知

二、


在此,我就以網絡上張文宏醫生的公開言論等信息為基礎,對張文宏醫生的特質試著做些粗淺的分析,希望能給你帶來不同的啟發。


1、外傾特質:主動、積極、幽默的個性土壤;


看過張文宏教授視頻的人,應該多少都會被他的白話幽默打動。


例如有一回,媒體問張文宏醫生,說是美國專家說瑞德西韋是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對此他怎麼看。


張文宏醫生說,美國專家的這個說法也只是初步結論,到底是否有奇效,還要等臨床結果出來,才能有所評判;但臨床結果沒出來,這都有變數,所有結論都建立在醫生個人經驗上,並不準確。


接著,張文宏醫生打了一個比方。


這就像兩個人談戀愛,沒有結婚之前,都有變數;只有等結果出來後,才能叫老婆。


耿直專家張文宏走紅:死磕多年沒結果?你對特質的力量一無所知


不知你發現沒有?


張文宏醫生對外的談話也好視頻也罷,但凡涉及到這種專業知識傳播的,他都會盡量考慮到受眾的接受程度,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出來。


這種能力的背後,恰恰是外傾特質的體現。


  • 所謂“外傾”,指的是當事人能夠把注意力和關注點放在外界的人和事上,這種人的觀察能力敏銳,不太以自我中心,因此處事為人較為靈活,往往能根據對方的情況,調整自己的言行方式。


另外,還有一點也能印證張文宏醫生的外傾特質。


那就是,在媒體問及4月底疫情能否結束的時候,張文宏說,相信4月底基本結束戰鬥。


耿直專家張文宏走紅:死磕多年沒結果?你對特質的力量一無所知


在他看來,只要每天新增病例數量在降低,這就是可喜的,可以被認為傳播數被控制了。


不僅如此,張文宏醫生還利用休息時間,做了一個傳播新冠病毒等傳染病知識的公號,他讓學生們白天收集國內外的研究和數據,晚上完成對疫情分析的文章。


耿直專家張文宏走紅:死磕多年沒結果?你對特質的力量一無所知


同時,他還不放過任何一個採訪的機會,為人們做科普。


  • 比如,有人傳言喝酒能殺死新冠病毒,張文宏醫生明確告訴大家,別想得太美,用酒精消毒液洗手還有效,但你把58度的酒喝到肚子裡,到血液裡可能連5度都沒有......


由上述張文宏醫生的言論和行為表明,他對問題的總體看法是積極樂觀的,同時在科普等方面,他又是很主動的。


而主動、積極、樂觀等特點,恰恰是“外傾”特質的典型表現。


2、情感特質:人文關懷、暖男的深厚根基;


不知你發現沒有,張文宏醫生的言行,往往能給人一種安撫及溫暖的力量。


這就不得不提及他身上的另外一個特質,情感特質。


在這個層面,很多人往往會把“情感特質”和“感性”混為一談,認為“情感特質”的人容易“感情用事”——這無疑是對特質部分知識的匱乏乃至無知造成的。


  • 事實上,所謂“情感特質”,指的是當事人說話做事具有一個傾向或習慣,那就是很容易捕捉到對方的情感訴求,在應對的時候很容易“將心比心”,讓人感覺到溫暖而富有人情味。


在華山醫院傳染科,醫護人員都喊他“張爸”,並不是因為他年紀大,而是因為只要有他在,就讓人感到放心和暖心。


上海市民徐如洋就分享過這麼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次,她的母親去看病,張文宏醫生看到老太太一個人來沒有家人陪同,聽力也不太好,就在處方紙的背面寫道——


  • 1、先去掛號收費處繳費;2、去1樓抽血;3、下禮拜一再到1樓拿報告;4、拿到報告後到XX號診室給我看;5、不要再掛號!


為了讓老太太看的清楚,他特地寫的工工整整,並且字體很大。


網絡上還流傳著許多關於張醫生的傳說,可謂凡腳踏處皆陽春。


這種暖人心的力量,就是和情感特質不無關聯。


耿直專家張文宏走紅:死磕多年沒結果?你對特質的力量一無所知

3、耿直的真相:判斷特質在起作用;


當然,網上盛傳張文宏醫生“耿直”,和傳統意義上“直男”的“直”是兩個概念——它是指張醫生說話不囉嗦不廢話,往往一針見血,但奇怪的是,特別容易讓人接受。


由於張文宏教授是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又是上海救治醫療專家組組長,所以,關於上海這種超大體量都市的核心治療內容,更是很多媒體關注的焦點。


對此,張文宏教授直言不諱地說——


  • “我跟你講你一定聽不懂的,因為我們讀的書不一樣,我講的每一個漢字你都能聽明白,但不會知道是什麼意思……”

耿直專家張文宏走紅:死磕多年沒結果?你對特質的力量一無所知


如果從前面我們談及的第一個維度(外傾)來看,張教授很擅長將晦澀的專業知識通俗化,為何在媒體面前,又說出這樣的言論呢?


  • 很簡單,這就是判斷特質的典型體現——目標或結果導向。


在科普傳染病知識這件事情上,張文宏教授可謂“不遺餘力”,他做這件事的目的,就是為了給老百姓科普一些疾病知識,教會大家正確的認知和做法;


但面對媒體提問核心內容的時候,這種事情本身就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即便說了對方也未必懂,關鍵從結果導向來看,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所以張文宏教授便選擇“直言相告”——這就是典型的關注結果的判斷特質在起作用。


不過即便“直言”,也依然動聽(後面會有分析)。


那麼,張文宏醫生的特質,到底會具有怎樣強大的能量呢?


三、


第一維度,外傾特質。


這種特質往往會使人富有熱情和感染力,擅於和不同背景、不同性別、不同理想的人建立廣泛的情感鏈接。


第二維度,情感特質。


情感特質偏好使得當事人充滿人情味,擅於鼓勵他人,發掘並讚美他人身上的閃光點,因此,這樣的人很容易深受他人喜歡,在組織中,情感特質的人尤其是外傾+情感特質的人往往充當著“激勵者”和“鼓舞者”的角色。


第三維度,判斷特質。


該特質使得當事人做事條理分明,同時也能很好地分清重點,工作效率較高。


一言以蔽之,以張文宏醫生代表的特質類型往往都是這樣的形象:


  • 熱情隨和,擅長運用條理性且富有人情味的方式,給到輔導對象或他人極具價值和針對性的建議。


再反過來比對張文宏教授的言行,是不是契合無二?


我們再深入分析下:


  • 與生俱來的熱情洋溢,極具感染力;天生擅長曉之以理,讓人無從反駁;在曉之以理的同時,又特別擅長同步地動之以情,富有人情味地和別人建立友好關係。


——沒錯,這就是很多人可望不可得的“公關特質”啊!


是的,不論於情還是於理,這種特質的人都佔盡了優勢,是不言自明的公共關係專家。


在主流媒體的報道和分析裡,就有人將他和李佳琦、蔡康永進行比對,稱之為“醫學界的李佳琦”或者是“醫學界的蔡康永”,足見人們對他的情商、公關能力和說話能力的認可。

耿直專家張文宏走紅:死磕多年沒結果?你對特質的力量一無所知


微博博主@塔奇克馬的星星更是指出,張文宏的說話根本不是“耿直”這麼簡單,它是

達到了發言人、危機公關的專業素養——他不僅僅是說實話,還是說漂亮話,說順耳話。


我們再把張文宏醫生的一些話摘錄下來,請大家自行體會:

耿直:你不是學醫的,跟你說了也不懂;
張文宏:我跟你講你一定是聽不懂的,因為你讀的書我讀的書不一樣。

耿直:老百姓就待在家裡,別出去添亂;
張文宏:醫護人員和廣大老百姓是在一起的,你們悶在家裡也蠻辛苦的。
張文宏:你在家不是隔離,是在戰鬥,悶死病毒;

(記者:這個藥有效嗎?)
耿直:暫時還沒有有效藥,只能扛;
張文宏:最有效的藥是病人的免疫力,我們做的事是幫病人熬過去。

耿直:有自告奮勇上的黨員醫生,也有不想去的黨員醫生;
張文宏:你馬上給我上去,心理上為了信仰上去也好,因為黨的約束上去也好......

——這是專業的公關語言技巧啊~


綜上所述,特質這件事情切實存在,千萬不要因為我們不瞭解,就斷然否定它的存在。


  • 事實上,唯有一個人清楚自己的特質,才能在工作中“揚長避短”,找到適合自己的舞臺和角色,才可能脫穎而出。


最後,再說句有點扎心的話——


如果你在某個領域死磕多年都沒有結果,有一種可能就是,你對特質的力量還一無所知。


以上。


耿直專家張文宏走紅:死磕多年沒結果?你對特質的力量一無所知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為2018年度經管類十大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