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康熙最後把李光地和周培公都發配到邊疆任職?

春天的小小菠菜


很榮幸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我們先說周培公再說李光地。

周培公

勸降王輔臣,平定三藩之亂,周培公在三藩之亂中多次立下大功,但其終究是漢人。清朝是有滿人建立的,由此就出現了滿漢之爭,大部分漢人是不可能身居高位的。滿人官員嫉妒周培公的才能,更讓人振奮的是,周培公手握兵權,這一點連一些滿人大臣都不具備。

周培公由於才能出眾,被朝廷大臣趕出了朝廷,結果康熙讓周培公到盛京任職,在盛京的時候,周培公任提督。實際上,康熙是不願意這樣的人才去盛京的,只不過當時的情況下,康熙也沒有辦法,只能夠聽從朝廷大臣的建議。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康熙將周培公放到盛京,肯定是有所顧慮的,畢竟康熙是擔憂周培公的。要知道周培公既有功績,又有兵權,這樣的情況肯定是康熙帝忌憚的。對於康熙來說,周培公的功績達到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地步。總的來說,不排除康熙想要周培公死在盛京。

李光地

收復臺灣後,他被康熙調入京城,帶上紅頂子,成了一品大員。剛剛到朝廷當官,李光地不諳官場之道,成了黨爭的活靶子,被打入大牢。

經歷過生死輪迴的李光地大徹大悟,再出山時已經脫胎換骨。士兵對他前後不一的態度,讓他看透了世態炎涼,體會了人間冷暖。要當好一個忠臣,必須比奸臣還奸詐。

在京城的大染缸裡,李光地變得成熟了、世故了,他暗地裡蒐集明珠、索額圖的犯罪證據,然後分而治之。在明珠六十大壽上,李光地當場扳倒明珠,接著又起訴索額圖;抄大阿哥的家。 李光地手段之毒辣,康熙都震驚。朝廷黨爭結束後,再也沒人是李光地的對手,他也可以歇歇了。

總結,周培公和李光地都是漢人,都是在特殊時期完成了豐功偉業,之後對於朝廷來說用處就不大了,退出中央發配邊疆也許就是最好的結局了,君不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以上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個人想法和觀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公子靈均


首先周培公和李光地都是漢人,也算得上是同門師兄弟,都師從帝師伍次友,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和李光地可謂是康熙手下的得力干將,二人都是曾朝廷頂尖的人才,可是倆人的結局卻不相同,周培公雖然遭貶,但死後卻能讓康熙為他守夜,而李光地被貶到西南邊陲當知縣,此生不復相見,在清朝滿漢有別的背景下,能安全保命已經是莫大的恩賜了,下面我們一起分析兩人。

周培公出生於公元1632年,本名昌,字培公,系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在三藩之亂時,曾成功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周培公的功績在於幫助朝廷平了吳三桂,尤其在關鍵時刻,他作為一個文人,還曾經親率大軍擊潰了察哈爾叛軍。周培公參與了初期運籌和後期武力平叛,後來硬是把一支由家奴組成的雜牌軍訓練成虎狼之師,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還朝堂以安定。在盛京做提督時耗費10年繪製出清朝《皇輿全覽圖》,由此可見周培公絕對是頂尖人才,他由於其性格孤僻不善於與人相處,便受到了同僚的排斥。於是,周培公一氣之下便辭官不做了,迴歸故里。顯然,這也說明,自古以來真正有本事的人,性格都比較孤僻。因為,他和其他人的思想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上。最後雖然重新啟用但又遭到貶職,這是和他的性格以及滿漢之分有關。

李光地出生於1642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歷任翰林院編修、翰林學士、兵部右侍郎、直隸巡撫,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康熙四十四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他先是隨同姚啟聖和施琅收復了臺灣,之後被康熙皇帝調入上書房,但卻接連遭遇打擊,而李光地的心性也就此發生了轉變,並且成功藉助權謀扳倒了明珠和索額圖。儘管這樣的結果是康熙皇帝想要看到的,他本身就是是康熙扳倒明珠和索額圖的一枚棋子,李光地雖然有才華,但其為人不正,做事風格尤其陰狠,大家還記得明珠過六十大壽的場景吧,他在這時候送上彈劾奏摺,其心之狠毒可見一斑,還有一點,他在與康熙愛女藍齊兒相愛期間,竟然與娼妓為伍,這讓康熙非常生氣,李光地的行為卻遭到了康熙皇帝的厭惡,最終被髮配到了臺灣,出任臺澎知縣,並且表示不願再歸來,算是以客死他鄉收場。

這兩個人的結局都是以喪命邊疆收場是必然的,在清朝滿族的統治下,不管你立下多少汗馬功勞,都抵擋不了清朝滿族大臣的攻擊,畢竟當朝都還不太平,乃至雍正、乾隆時期還有反清復明的,整個清朝的建立就是基於家族的的管理,所以漢人當官是大多數滿族人都排擠的,而且這兩個還是居功至偉的漢人,就不得不發配邊疆任職了。





90二月評


我們都知道周培公和李光地是康熙身邊的兩大重臣,為大清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周培公一生鞠躬盡瘁,忠心耿耿,卻也不圖什麼回報。

他曾率兵消滅察哈爾叛軍,又勸降了王輔臣,很受朝廷的重用,可是後來朝中滿清重臣因他是漢人身份,便漸漸排擠他,在他剪出吳三桂在的羽翼時,康熙論功行賞,本身打算給予周培公厚重的恩賜。

但周培公只提出要一個獎賞,就是為他的母親請旌,所謂“請旌”就是隻指為去世的長輩求得朝廷的封賞,康熙果然應允他的要求,給予他的母親孫氏嘉封。

在滿人的朝廷中,一向是排斥漢人的,即使漢人忠心為國。後來因為周培公的功勞和權力越來越大。遭到滿人大臣妒忌,尤其是明珠和索額圖更甚。於是大臣紛紛彈劾周培公。康熙為平衡各方面的關係,不得已把周培公發配到盛京當提督。後來因為受不了北方的惡劣天氣,死在了任上。

李光地原是志在博學鴻儒、清高傲氣、不願入仕的書生,因上疏直言遷界禁海的弊端受到藍齊格格的青睞和康熙的賞識。

康熙帝慧眼識英才,擢令 他與姚啟聖、施琅共同料理平臺事務。李光地置身其中,巧妙處理總督姚啟聖與福建水師提督施琅之間的關係,並積極出謀劃策,力助施琅完成平臺大業。

李光地被升為京官後,深陷明珠與索額圖黨爭的傾軋中,兩派都想拉攏、利用他,他卻誰也不敢得罪,兩面討好、左右逢迎,小心當差、謹慎為官,生怕既辦不好差事, 又得罪了當朝兩位重臣,從而給自己招致殺身之禍。

於是,他直言不諱的表示要“師從明相”,“學權謀之道、習人臣之術”,從此利用皇上的權勢和明珠與索額 圖之間的矛盾巧妙周旋。同時,康熙對明珠和索額圖私結朋黨、惑亂朝政的一些做法也漸漸不能容忍,也想利用李光地來牽制和打擊明珠、索額圖兩黨,於是君臣互 相依賴,某種程度上達到了一種默契。最終,李光地充當了扳倒明珠與索額圖的儈子手,把當朝兩個宰相從權勢熏天的位子上送進了牢獄。

以前的李光地仗義執言、正直單純、書生氣十足,而最後的李光地則狡黠、圓滑、狠毒、卑鄙,許多時候還帶有挾私報復、公報私仇的印跡,簡直判若兩人。

周培公被髮配邊疆任職的主要原因是:功高蓋主,遭人妒忌,沒有處理好人際關係。哪怕康熙在維護他,也得看滿清百官的態度,平衡好各方面的關係。

李光地被髮配邊疆任職的主要原因是:用心險惡,狠毒卑鄙、攜私報復。在者,李光地在朝廷中已無對手,康熙擔心他成為第二個明珠或索額圖,一家獨大到無法控制。


左史右經


很高興來回答你的問題。

從問題中可以瞭解到,康熙都是在“最後”把李光地和周培公發配到邊疆的,意思應該是康熙在二人發揮應有作用後,給了與之相反的結果和處境,比如一個到了盛京終老,一個接替魏東亭去了臺灣。但僅從《康熙王朝》作品來分析,其實康熙這樣處理有多方面的原因,並不只是表面上午薄情寡義。

一是防止兩人勢力做大。

可能有人會說這很可笑,皇帝已經是最大,還怕什麼,特別是康熙的文治武功,更能駕馭一切了。但從劇情上看,首先周培公是在平定陝甘大功後發配盛京的,這在當時來說可是不世之功。而且周培公在劇中的形象也是能文能武,多謀善計的。當時康熙剪除鰲拜,正在平定三藩,他內心是不願有人再通過建立龐大的功勳走上高位,進而培植出又一類似鰲拜、吳三桂這樣的勢力的。

李光地的情況其實也一樣,他在朝廷的勢力能量雖然不比索額圖和明珠。但要知道,索額圖和明珠都是他查辦的。這時候康熙不給他澆澆火的話,大家會怎麼想?那李光地肯定是不得了啊,其他大臣那肯定都主動往李身上靠啊。康熙剛剛痛苦的把一個國丈一個國舅處理掉,你說他還會讓李光地起來嗎?所以李光地最後也有了周培公相同的境遇,一個往北一個往南。

二是出於保護周李二人。

上面第一條講了康熙薄情寡義,愧對有功之臣的一面,現在講講他好的一面:發配周李,其實是為了更好的保護他們。

前面所講,周培公和李光地都是立了大功幹了大事之人,這樣自然成為眾人的目標。比如周培公可能會遭人眼紅設計陷害,李光地在辦理明珠索額圖案件後可能遭其同黨、家人報復等等,這些在你死我活的宦海生涯中都是十分有可能的。所以康熙這時看似把他們發配邊疆,其實內在的是讓他們遠離漩渦的中心,脫離出事件的焦點,從而得到保全。

三是樹立皇權至上的觀點。

雖然從古至今人人都想當皇帝,但皇帝真不是好當的。最起碼他不像大家意識中似乎想幹嘛就能幹嘛。皇帝在歷朝歷代的官僚體系中只是最高的一級,是這個部門的領導者。要想領導好,當然就得有各種心機手段。比如最要緊的是立威,建立起皇權最大的這個基本點。這樣才能對下屬對群臣發號司令,落實命令。

在周李二人身上也是這樣,不管是你周培公有再大的功勞,李光地有再大的能耐和再狠辣的手段,在皇帝康熙面前都得乖乖聽令服從,別人以為就將要達到頂點時,皇帝可馬上讓你下到谷底,這樣皇帝康熙的威就顯現的徹底盡致了。

純手打原創,有不當的地方可以交流討論


史海趣聞


李光地原是志在博學鴻儒、清高傲氣、不願入仕的書生,因上疏直言遷界禁海的弊端受到藍齊格格的青睞和康熙的賞識,康熙帝慧眼識英才,擢令 他與姚啟聖、施琅共同料理平臺事務。李光地置身其中,巧妙處理福建總督姚啟聖與福建水師提督施琅之間的關係,並積極出謀劃策,力助施琅完成平臺大業。李光 地被調任京官後,深陷明珠與索額圖黨爭的傾軋中,兩派都想拉攏、利用他,他卻誰也不敢得罪,兩面討好、左右逢迎,小心當差、謹慎為官,生怕既辦不好差事, 又得罪了當朝兩位重臣,從而給自己招致殺身之禍。但即使這樣,有時卻也捉襟見肘、無力補天。一次,康熙讓他上報一個擬提拔錄用的官員名單,他卻遲遲不能奉 上,原因是明珠、索額圖、胤褆、胤礽都給他遞了條子、打了招呼,而他手上名額有限,不能考慮周全、面面俱到。康熙斥責他辦差不力,他稱自己“既難以為官、 又難以做人”,因怕“死無葬身之地”,所以請求“辭官為民”。在康熙的一再追問下,他終於道出實情,明珠、索額圖等審時度勢、見風使舵,關鍵時刻眾口鑠金 均對此事予以否認,索額圖又趁機抖出他的劣跡落井下石,康熙震怒之下下令將他收監。經過此事洗禮的李光地,明白了只有皇上才是自己最好的保護傘,凡事只有 琢磨皇上的心思、順從皇上的旨意才能確保自己無虞。於是,他直言不諱的表示要“師從明相”,“學權謀之道、習人臣之術”,從此利用皇上的權勢和明珠與索額 圖之間的矛盾巧妙周旋。同時,康熙對明珠和索額圖私結朋黨、惑亂朝政的一些做法也漸漸不能容忍,也想利用李光地來牽制和打擊明珠、索額圖兩黨,於是君臣互 相依賴,某種程度上達到了一種默契。最終,李光地充當了扳倒明珠與索額圖的儈子手,把當朝兩個宰相從權勢熏天的位子上送進了牢獄。

  

  以前的李光地仗義執言、正直單純、書生氣十足,而最後的李光地則狡黠、圓滑、狠毒、卑鄙,許多時候還帶有挾私報復、公報私仇的印跡,簡直判若兩人。康 熙在利用李光地扳倒明珠、索額圖、胤褆、胤礽後,暗示他“現在的臺澎知縣做事輕薄,遠不如魏東亭”,李光地立刻心領神會,表示“臣願做一輩子臺澎知縣”, 並請旨“永遠不要讓臣回京”,康熙對此默許。康熙對他說,之所以把他貶到臺澎知縣,是因為李光地“用心狠毒,但才能卓著。用他除惡,當之無愧。若要用他行 善,那可就難了”,李光地表示“臣知罪,但臣無悔”。與康熙朝其他大臣相比,李光地的歸宿算是比較好的,他在合適的時機抽身而退,躲過了皇上的猜忌和政敵 的報復,避免自己身敗名裂、晚節不保。而到一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去當“一把手”,沒有約束、沒有是非,真的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確是比較幸運 的。

周培公是清朝時期著名的謀士,他幼年喪父,繼而喪母,從小就過著孤苦無依的生活,三藩叛亂的時候,周培公任職副將,負責儘快平定王輔臣的叛亂。當時王輔臣兵強馬壯,就算10萬大軍,想打下來也是不容易,周培公細細分析了王輔臣造反的原因,認為如果朝廷只要能夠有人出去勸降就可以避免一場戰爭,兵不血刃的將王輔臣拿下。這個建議被康熙採納了,周培公作為說客上門果然是受到了王輔臣的禮遇,招降了王輔臣。勸降王輔臣之後,整個三藩之亂瞬間威脅大減,吳三桂也失去了在西北的助力,大大減小了朝廷的壓力,周培公因此受到朝廷嘉賞,被封為山東登萊道,後來因為與總兵官意見不合,就辭職不做了。到了1690年,噶爾丹反清,周培公還不忘獻策,康熙採納了他的建議,將他發配到盛京任職,守衛邊疆,11年後,周培公死在了盛京,終年69歲。周培公博古通今,智謀過人,膽識出眾,在平定三藩的過程中周培公大顯才能,只可惜在三藩將定,即將完成自己最大的功業的時候卻從那個位置上下來,後來更是被貶謫到邊疆。周培公為人正直很懂人心,在察哈爾派大軍進攻皇宮的時候,周培公將孝莊皇后集合的一大批虎狼之將訓的服服帖帖,又以金銀財寶利誘手下人,使得手下的人氣勢高漲,很快就消滅了察哈爾王。可以說周培公一生有功有過,他平定叛亂維護國家安定功勞不小,但是手下的士兵兇殘暴虐,燒殺搶掠,給老百姓帶來不少災難也是不容爭辯的事實。

周培公的一生勞苦功高,在大清風雨飄搖的時候,挽救大清與危難之際,在清朝的歷史上留下了絢爛的一頁,只可惜鋒芒過盛,狡兔死、走狗烹,最後被髮配到了寒冷的盛京,既打壓了周培公,又利用周培公來對付外敵,可謂是一舉兩得,而周培公作為一個犧牲品就這樣死在了寒冷的邊疆。可以說周培公一生有功有過,他平定叛亂維護國家安定功勞不小,但是手下的士兵兇殘暴虐,燒殺搶掠,給老百姓帶來不少災難也是不容爭辯的事實。


無心歷史


樓主提到這個問題的背景我猜是《康熙王朝》為背景的。

《康熙王朝》中,康熙皇上手底下有幾大名臣,索額圖,明珠,姚啟聖和周培公,當然於世龍,李衛那是第二梯隊的。此三人的命運跟康熙一生的功業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縱觀全劇,索額圖,明珠,由於黨爭下場慘淡,姚啟聖也是辭官丁憂了。

在這裡,不得不說康熙的帝王心術,這也是圍繞著二月河《康熙大帝》原著的一貫思想。

周培公被髮配邊疆有兩個原因,其一,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中立了大功,在平定察哈爾叛亂中也立了大功,手握重兵,皇帝不安心,就明升暗降發配到邊疆了;其二,周培公是漢人,在滿清王朝中,權柄在手,必然收到八旗及權貴的排擠。為了緩解朝廷矛盾及保護周培公,康熙皇帝只能如此。

李光地與周培公的不同之處,李光地在康熙晚期官居文淵閣大學士,位高權重。已經無恩可進了,康熙為繼承人留下可用之才,先貶官,新皇登基再召回來,會感皇恩浩蕩。另外,藍琪兒的事情,康熙強行棒打鴛鴦,欠了倆人的情分,康熙把他當徒弟了。




江湖的故事


工部竟然有兩個尚書?

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身上充滿了奇怪的現象。康熙元年八月的乾清宮,年僅8歲的康熙帝端坐在寶座上。忽然臉色發黑的康熙,將一封奏摺扔向輔政大臣鰲拜頭上,頓時嚇得他和索尼、遏必隆及蘇克薩哈匍匐在地。小心翼翼看完奏摺的內容後,鰲拜當即吼道工部尚書何在?

話音剛落之間拉哈達和高景,兩人齊刷刷出班跪倒在地,異口同聲道:“臣工部尚書恭聽聖訓,若有吩咐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故事講到這裡,有讀者估計是滿腹疑問,為啥工部會有兩個尚書?其實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得從大清天聰五年說起!

這一年意氣風發的皇太極,為了能早日吞併明朝,特意採納朝中漢人的意見,開始在朝廷設立六部機構,首任主官均是皇室親王有多爾袞、德格類、薩哈廉、嶽託、濟爾哈朗、阿巴泰六人。每部主官之下是承政官,由滿、蒙、漢各選一人組成,再往下是參政、理事官、副理事官等官職。

順治元年滿人入主華夏,出於高效統治漢地的需要,故而攝政王多爾袞頒佈諭令:“將六部的承政改為尚書,參政改為侍郎,理事官改為郎中,副理事官改為員外郎,其中滿人尚書為正一品,漢人尚書為從二品,以示滿人貴漢人輕。”畢竟是滿人建立的王朝,處處提防漢人也無可厚非。據《清史稿》記載,滿漢不平衡的風氣不僅凸顯在文官上,康熙、雍正年間戰事頻發,例如三藩之亂和準格爾之亂。為緊張的局勢所迫,二帝充分發揮漢人的軍事才能,在任命漢人做統軍大將時,亦派遣滿人為監軍加入行動!

從上面的史料不難得出,周培公哪怕是勘定了王輔臣的叛亂,於清朝而言他算得上功勳卓著,但仍然無法改變他被康熙猜忌的不利局面。因此在得勝回朝後雪藏以至發配黑龍江,是件自然不帶一絲疑問的事情!

陷入太子漩渦的李光地

康熙四十七年出了場波折,皇太子允礽因乖張再次被廢。此時的康熙已逐漸步入老年,儲君懸置過久容易引起躁動。故而康熙發下聖諭,讓各位大臣舉薦太子人選。結果為人木訥的王鴻緒推舉八阿哥允禩,結局很明顯他被康熙痛斥了一頓。

鑑於康熙前後兩面矛盾的舉動,眾大臣明哲保身誰也不作聲。李光地這時作為康熙的心腹,也是忐忑不安就怕康熙追問。有句話叫“越是怕什麼,什麼就越是來”,眼瞅著眾臣沉默不語,康熙只得把目光轉向李光地。

進退維谷的李光地回答道:“昔日皇上怪罪允礽口無遮攔,臣解釋慢慢調教允礽會變好的!”,聽到一半的康熙趕忙用手製止他,從此和李光地是漸行漸遠!

在階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只要皇上喜歡就能飛黃騰達,不喜歡再小的毛病也會放大。有個叫汝弼的不學無術之人,因李光地的推薦擔任了文選郎中。後來此人遭受給事中王原的彈劾,因無法忍受牢獄裡的酷刑將李光地咬了出來。當案卷擺到康熙的龍案時,怒不可遏的罷免了李光地的職位。

但與周培公的不同之處,李光地是個文臣酷愛程朱理學。並且有著深厚的造詣,恰巧康熙亦尊崇程朱理學,所以李光地在生命的最後兩面,藉著鑽研程朱理學的東風再次平步青雲!至於周培公就沒有那麼好運了,最終病死在冰天雪地的東北!

——END——


惜緣小歷史


主要因為是漢人而且都具有雄才偉略,師出同門,對清王朝的軟肋拿捏得非常準,如二人有異心對清王朝對會造成重大的衝擊,因此從王朝穩定上講發配邊疆是必然的命運,但二者發配的原因又有很大的不同,周培公乃除天子之外的相帥之才,自周培公進宮後,康熙身邊發生的所有大事除孝莊拉回皇上退位之心外幾乎所有的策略都來自周培公,如皇上退位該如何處理後事,力薦孝莊碾壓康熙,從蠟沒芯就知道造反保衛皇宮,之後就是帥沒有訓練的虎狼之師兵敗察哈爾王,值得康熙注意的細節就是首先周培公師出伍次有文韜那是肯定的其次是他敢接下康熙給他的差事同時在訓練這幫子地痞流氓很有一套武略的風采,一上來就是一通殺威棒同時欺騙士兵察哈爾王有萬兩黃金並且假託聖旨承諾一半發放給這幫流氓,一下子解決了朝廷無錢的尷尬,同時在斬立決的13項中沒有搶劫這項罪名這就給了這幫子虎狼最終的動力,殺察哈爾王能發家致富即使不能發家致富從老百姓那也能弄點小錢花,又趕上察哈爾王徒有虛名幾個星期就給這幫子流氓幹掉了,當然這個功勞要給周培公,康熙平叛心切周培公也想趁熱打鐵,大軍急轉西下直搗王輔臣的老巢,依仗朝廷的紅衣大炮三下五除二收服王輔臣隨即便要揮師南下,問題來了,他畢竟是漢人有點功高蓋主之嫌,索額圖和明珠聯合參奏要鉗制周培公,一片大好的萬世之功給了圖海,就連圖海這哥們都覺得懊惱,為什麼,太牛了周培公不到一年全部拿下過半江山而且這幫虎狼就服周培公,一旦發生造反之心比三藩有過之而不及因此必須拿掉周培公,這就是帝王之道,但康熙還不放心乾脆放到盛京,盛京就是康熙的老家一方面讓他虎視蒙古不讓其作亂另一方面就讓老家的哥們弟兄看著他,直到他完了為止。

而李光地比起周培公就遜色的多了,主要是那時康熙正值壯年如日中天,帝王之道早已值入骨髓,一切大臣都左右不了他的帝位,為什麼用李光地主要是肅清重臣,天下無事了就要整肅朝綱,從太子到宰相一個個都被李光地幹掉所謂的人臣之道讓他演繹的淋漓盡致,但康熙想了,一大幫子老臣全讓你給幹掉了,所有的大臣又都你的了不能留這麼個蛇蠍之人留在身邊再留就是個禍害,況且李光地還幹過一件對不起康熙的事在和藍齊格格戀愛的時候有情於青樓女子而且有了孩子這是老康不能容忍的基於這兩點發配臺灣弄個沒有威脅又眼不見心不煩。


清覺002


李光地,為人心狠,但是做事幹練,在朝做官往後帝王難以駕馭,去邊疆,民風彪悍,適合他;周培公,助康熙平三藩,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他是漢人,滿人天生對漢人有芥蒂,害怕他功高蓋主,所以將他貶到滿人的老家盛京,以便監視。


小晴年


這就是伴君如伴虎的例子。要想在官上生存並升遷,除了自己眼睛雪亮之外,站隊選擇要對:有功不可蓋主,永遠不要冒頭。要善待手下。謙虛謹慎是不可少的。[呲牙][呲牙][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