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話第二期:不靠譜的古代聖賢(文字版)


唐山大話第二期:不靠譜的古代聖賢(文字版)

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君的兩位王子。孤竹國是商朝的諸侯國之一,是冀東地區出現最早的國家,它的中心在河北唐山灤南地區,這麼說,伯夷叔齊還是我們唐山老鄉。相傳孤竹國君臨終前有遺命,要立三兒子叔齊為君,但是叔齊尊崇禮法、敬重兄長,要把君位讓給哥哥伯夷,而伯夷更是牢記先父遺命,拒不接受。最終,哥兒倆誰都沒有繼承王位,而是拿著簽證,出國考察去了。

去到了當時的周國,正趕上文王過世、武王伐紂,二人聽聞此事義憤填膺,找到武王姬發,振振有詞。

伯夷叔齊:“你父親去世這事你知道嗎?”

姬發:“你們倆啥意思?我能不知道這事!”

伯夷叔齊:“你知道啥啊?你老爹都沒了,不但不舉行葬禮,反而大動干戈,出兵伐商,作為諸侯,這是不忠;作為人子,這是不孝。”

武王聽後非常生氣,命令侍衛要將這哥兒倆殺掉,卻被姜子牙勸住。後面的歷史,大家也都熟悉,武王攻克商都,建立大周王朝,可這哥兒倆呢,因為嫌棄武王不是“仁義之君”,恥食周粟,就是我吃你周朝的糧食都是恥辱,不吃糧食吃啥啊?采薇而食,就是野菜野草,後來一琢磨,那野菜野草也是周朝的呀,乾脆,不吃了。最後,二人餓死於首陽山。

唐山大話第二期:不靠譜的古代聖賢(文字版)


今天,給大家講的這則故事裡的兩位主人公,可以說是從古至今,聖賢的典範,其實,聖賢已經是人類中的典範了,他們可是聖賢裡的典範。這主要歸功於儒家思想,孔老夫子把他們的精神概括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哥倆這種誠信禮讓、抱節守志、清正廉明的仁哲大義,被世代立為典範。可是,我們那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可不是這樣學的,我們一定要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去看待歷史,要跳出問題來看問題,對待歷史一定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伯夷叔齊這哥兒倆,我認為起碼有三點,值得一提。

第一,都不當國君而出走,這是對國家和人民的極端不負責任。身為一國之君,最大的責任就是要守護領土,保衛人民,讓大家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我們總說,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人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這個時候,就不該把孝父悌兄、遵從禮法擺在第一位,魯迅先生曾在《故事新編》中有一篇《采薇》,原型就是伯夷叔齊,用他們的事蹟來諷刺那些不知變通的人們。

唐山大話第二期:不靠譜的古代聖賢(文字版)


第二,阻止武王伐紂,這是在違揹人民意願。商紂王昏庸無道,用郭德綱老師的話說,他犯了八不該:一不該將妲己封入宮院,二不該修鹿臺枉花民錢,三不該造蠆盆文武遭難,四不該殺姜後太子鳴冤,五不該將楊任剜去雙眼,六不該比干丞相挖去心肝,七不該摘星樓上擺妖宴,八不該炮烙每百化灰煙。這樣一個昏君,你不去反對他、攻擊他,代表人民的利益去消滅他,反倒要站在一個諸侯的角度去維護他,這是大錯特錯。

第三,隱居首陽,不食周粟,看似是堅貞不屈、不畏強暴、只可惜不合時宜相反的是,在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人想要藉助國民黨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在北平、上海等大城市制造輿論,並且為老百姓提供救援麵粉,掩蓋他們打內戰的陰謀。當時,以朱自清為首的愛國專家,不為假象迷惑,告誡家人,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糧食,最終於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年僅50歲。我們說,武王伐紂,是順應歷史、順應潮流的,恥食周粟、餓死首陽,看似鐵骨錚錚,難免冥頑不靈;而朱自清先生,代表了當時廣大人民“提倡民主、反對內戰”的正義思想,是真正的愛國、真正的無畏、真正的不屈不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