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紅樓》是陋識: 有關寶黛愛情悲劇的淺見


我看《紅樓》是陋識: 有關寶黛愛情悲劇的淺見

木石前盟·


我看《紅樓》是陋識: 有關寶黛愛情悲劇的淺見

金玉良緣


大家知道,薛寶釵的出現和存在,才最終造成了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金玉良緣”擊破了“木石前盟”,“山中高士晶瑩雪”取代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薛寶釵一出場便氣象非凡,因“生得肌骨瑩潤,舉止嫻雅”而入宮待選。還要加上“品格端正,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真可驚為天人,但是“為宮主郡主入學陪侍”而不能,豈不令人生疑?如此丰容婧飾,難道就不能被選皇宮大內?從後來的曲曲折折看,薛寶釵幾乎是人見人愛的妙齡佳人(除了賈寶玉,但他也不反感寶姐姐)。

在作家筆下,薛寶釵只能走到賈家,不會去到皇宮大內,她只有活動在大觀園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物,成為舉足輕重風景。

薛寶釵能得到賈家家長們的肯定和歡心,僅僅是因為她的識大體顧大局嗎?更重要的原因,是家長們是從傳宗接代上有更切實的思考,是看薛寶釵和林黛玉誰更有利於後代香菸的延續。

古語有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為人生第一要務。有了後代,才能更進一步寄希望與他能光宗耀祖,即便不能光宗耀祖,最差也能代代相生,使祖墳上香菸繚繞,嫋嫋不絕,發枝散葉,瓜瓞蓬蓬。最殘酷的懲罰是滅族,最殘忍的報復是滅門,最陰狠的手段是斬草除根。三國時,關羽‘’水淹七軍”時,殺死了抬棺出戰、後被俘不降的魏國大將龐德。魏滅蜀國時,龐德的兩個兒子殺絕了關羽的後代,有時人心確實狠惡。劉備、諸葛亮等人都有後人,唯獨關羽沒有,每讀史至此,常感覺後背上絲絲寒氣凜凜。

也可由此可見,續後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沒有後代,人們就沒有了希望,就缺乏了生活和奮進的動力。

那麼,薛寶釵和林黛玉誰更符合封建家長傳宗接代的要求呢/當然是薛寶釵。

薛寶釵和林黛玉分屬兩種美人類型,一種是健康美,一種是病態美。一個被比作沉香亭前嬉戲炫舞撲蝶的楊貴妃,儀態萬方;一個被比作捂著胸口、皺著眉頭正病中的西施。兩人的美貌不相上下,各擅勝場,各有千秋。薛寶釵八面玲瓏,賈府上下她都能顧及得到,得到了一致的讚揚。她體態豐滿,身體健康,銀盆大臉,天生就是多子多福相,十足的“宜男相“,對於封建家庭的接續香煙,那是再合適不過了。

而林黛玉,不僅愛使小性子,愛發小脾氣,愛生悶氣,愛斤斤計較,這都是容易傷身的,還要整天悲悲切切,哭哭啼啼。從早到晚,與藥為伴,完全“藥罐子”一個,天生就不是長壽相。莫說讓她傳宗接代,她自己的小命能不能保住都是個問題。

賈家長輩不選擇林黛玉,亦屬理所當然。

林黛玉不適合人間生活,她只適宜生活在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邊,只有在風中搖曳,在雨中寂寞,在林中孤苦,只有’’質本潔來還潔去“。

沒有薛寶釵,還會有其他叫什麼釵、什麼環的出現,寶黛註定的只能是愛情悲劇,林黛玉註定的只有人生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