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姓很早就在膠東半島定居,元代前萊陽和寧海就有分佈

在膠東半島地區,很多姓氏都傳言是元明之後的移民,土著姓氏則為數不多。

膠東土著姓氏當中,姜、於、孫、初等姓,相對為人熟知,不過也有一些姓氏,定居膠東半島的年代雖然同樣較早,不過以往的介紹比較少一些。其中,譚姓就算是一個例子。

譚姓很早就在膠東半島定居,元代前萊陽和寧海就有分佈

(萊西譚家院西村)

在史料當中,關於膠東譚姓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清康熙版《萊陽縣誌》記載:“唐廣州都督司馬譚長墓,在縣西南五十里,墓碑雖斷,而文尚可辯。”關於譚長的生平,因為資料有限,只有大概輪廓,他是鄉進士出身,官至廣州都督司馬,去世後歸葬於盧鄉(萊陽古稱)。

譚姓很早就在膠東半島定居,元代前萊陽和寧海就有分佈

(臧家院西村,在譚姓族譜中亦有提到)

上世紀三十年代修撰的《萊陽縣誌》在介紹當地姓氏的時候,也據此將譚氏列為“唐宋故家”:“譚氏,司馬長後,散居五區院西等村。”五區院西村,即現在青島萊西市的譚家院西、臧家院西一帶。

這位唐代的廣州司馬譚長,在後世的萊陽譚氏譜書當中,也被尊奉為始祖,族譜序言稱:“凡吾譚氏,孰非司馬之苗裔也。”不過,族譜也承認:“”世遠年滅,譜系失傳”,只知譚長為始祖,從譚長至明初的世系已經無法考證。

譚姓很早就在膠東半島定居,元代前萊陽和寧海就有分佈

值得一提的是,尊奉譚長為始祖的譚姓,不僅限於老萊陽縣,西至淄川、濰縣,東到文登、牟平,均有譚姓認為是萊陽譚氏的分支。

其中,位於文登和乳山交界處附近的譚家口(分為東西兩村,原屬鋪集鎮,現屬葛家鎮),為譚姓聚居大村。根據村志記載,當地譚姓為明宣德年間從萊陽遷來建村。

譚姓很早就在膠東半島定居,元代前萊陽和寧海就有分佈

(文登的譚家口,舊屬寧海州)

雖然村志將譚姓建村的時間記載為明宣德年間,但結合其他史料來看,當地有可能很早就已經有譚姓居住。在歷史上,譚家口村曾長期歸屬寧海州牟平縣(附郭)管轄,直到上世紀中期才劃到文登。而至少在宋金時期,寧海譚氏就已算是久居當地的世族,代表人物就是全真七子當中的長真子譚處端。

根據《長真子譚真人仙蹟碑銘》的記載:“師諱處端,字通正,山東寧海州人。”而《金蓮正宗記》也記載道:“先生諱玉,字伯玉,譚其姓也,世居寧海。”

按照古代傳統,居住五世(至少也要三代)才可以稱作“世居”,否則就另有祖籍。而按照七真年譜,宣和五年三月初一日,長真譚真人生於寧海州。宣和為宋徽宗年號,由此判斷,至少在北宋中期之前,譚氏就已經定居在寧海。

關於譚處端的家族,是否也是從萊陽遷徙?史無明文記載,難作定論。但在金代之前,膠東不同州縣之間的姓氏遷徙也並不鮮見,比如萊陽宮氏,根據族譜記載始祖在五代時落戶於昆嵛山之東,後來有一支遷徙至萊陽,後成金代萊陽望族。以此來看,宋金時期的寧海譚氏,也有可能是萊陽譚氏的分支。

而至於譚處端的詳細籍貫,多數史料只記載為寧海州人,並未提及詳細故里。不過,全真七子當中,同樣是寧海州人的丹陽子馬鈺,史料記載為寧海州降仙坊,即寧海城裡人。譚處端沒提及故里,有可能原籍是在鄉下。原寧海州境內,帶有譚字的村莊不少,如譚家村、譚家口、譚家泊等。但可惜的是,現在的地名資料,基本只能追溯到明初,元代之前的歷史,多為空白。到底哪個村可能與譚處端有關,不得而知。

雖然譚處端的故里難以確定,萊陽譚氏元代之前的世系也很難考證,但兩者至少可以肯定一點,那就是譚姓的確很早就已經在膠東半島居住。

關於譚姓的起源,多數觀點認為是以國得姓,春秋時期,譚國滅後,國人以此為姓。《讀史方輿紀要》中對譚國有如此記載:“東平陵城,(濟南)府東七十五里,春秋時譚國地。莊十年,齊師滅譚,譚子奔莒。”

根據以往的史料來看,齊國滅掉其他國家之後,常見的做法是將對方集體遷徙到外地,比如萊國從東萊遷至萊蕪,牟國東遷至海邊(福山)。棲霞鐵口牟氏,相傳即牟子國牟姓後裔;萊陽譚氏,有無可能是被齊國遷到膠東的譚國後人呢?還待有心者進一步考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