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可以省下大批勞動力,那麼自動化高度發達後省下的人們到底幹什麼去?

手機用戶59171840697


自動化智能化節約大批勞動力去向 最終二小時工作日而奮鬥。因為現在生產力物質不能滿足全體成員需要,多餘勞動力向其它產業轉移。如果各行各業都自動化智能化了,世界大同離我們不遠了。


貝恆


如同張紹忠將軍講的,未來5年每年要有百分之十的行業要消失,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我們已經進入了智能社會,機器人代替我們工作,我們將無工可打,在智能化的過程中,我們的機會在哪了,這就是風口,就是讓機器人為我們打工,而不是讓機器人來和我們競爭,怎麼樣才能實現,就是全民控股創新,打破傳統商業模式對互聯網的壟斷,讓分紅逐漸取代工資,只有這樣智能化才能真正為人類服務,否則將難以想象,所以,下一個風口就是組建公共網絡,每人都擁有公共網絡的股權,公共網絡各種智能化(智能教育,智能交通,智能農業等)產生的紅利,按股分紅,每個人享受智能社會產生的紅利,


森暉99


這是一個悖論,自動化都代替了人工,人們都失業了,失業的人手裡會有錢去消費嗎?那企業自動化生產出來的產品賣給誰??企業主又去掙誰的錢?此題無解!!




雷雄L


自動化發展的結果,就是智能伺服系統進入尋常百姓家,就像汽車,個人計算機,電視機,手機成為大多數人日常生活,工作的工具。

機器取代人的說法,自從工業革命開始就有了,工業革命是在紡織業出現的,珍妮紡線機這樣在今天看來很微小的改進,在當時就造成了大量紡線工人失業,引起了暴動。

三百年過去了,世界天翻地覆,當年那些失業的紡線工人有的確實是在貧窮中死去了沒有留下後代,但是那個時候不到三百萬的英國人,在工業革命後,憑藉技術優勢,在全世界廣泛殖民,現在英國後裔人數已經達到三億,而且還都是發達國家的居民,所以有更大的可能,是那些失業紡線工人轉向了其它行業,例如航海,鋼鐵,或者參軍打仗,幫人販子販賣奴隸,到海外殖民侵略,種族滅絕原住民,拓荒建立種植園等等,他們的家庭沒有絕嗣,反而過的還挺不錯。

曾幾何時,IBM的董事們認為世界上只需要五臺左右的計算機就夠了,農民將在巨大的電腦線纜之間耕耘田地,結果個人電腦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席捲世界,被電腦淘汰的崗位例如製圖員,發報員,印刷出版工人,比任何人想象的,可能因為機器人革命而淘汰的機械操作工都還要多,然而整個世界並沒有因此發生大規模的人道主義災難,這在血雨腥風的人類歷史上,已經算得上是祥瑞了。

之所以這樣,一方面原因是工業國家建立了福利制度,然後是蘇聯解體讓眾多皈依新自由主義的原蘇聯,東歐官僚,把蘇聯,東歐人民的公共財產轉移到了西方,再就是全球化讓中國人進入WTO,提供了廉價勞動力和大量生活資料。

所以,新技術會帶來新機會,如果大規模技術淘汰造成社會動盪,和極高的貧富差距,那麼生產資料公有制和生活資料配給制,將重新出現,實際上這才是20世紀以來各國政治的主流,如果中國的新自由主義者都挾款叛逃到了美國,那麼將不會有誰阻止中國人重新回到計劃經濟和票證時代。


莫折念生


自動化是人類又一次大解放。

自動化是人類解放的又一個新臺階,說省人工的只能說眼界太淺,盯著一畝三分地而已。人類總是一步步的在解放體力,總是在一次次的提升腦力,更是一波又一波的降低生活與享受的成本。違背了這個方向的所有“發明創造”都沒有生命力,這些只能在收藏與炒作市場獲取利益(也就是金融化)。所以,我們要張開雙臂擁抱自動化、智能化化的到來,這個將盡最大可能的解放人類的體力,同時也將帶給人類更多的休閒時間享受生命。

解放出來的人將做更高尚的工作。

自動化可以低成本、高效率、標準化的給社會帶來所需要的生活與享受的產品,而智能化更加能在人類受不了的、做不到的、不願意去的環境中完成作業。那麼解放出來人類一定會走向提高生命的品質的奮鬥中。比方通過生物、化工等手段,改善人類攝入的食物,刪除人類體內病變的基因,研究利用不破壞自然的能源,甚至未來還有人會想辦法修復千瘡百孔的地球,有人會在宇宙中建設新的家園……這些都是不變的方向。而幹這些活,一定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知識斷層的人的路。

當然,隨著各種自動化、智能化進入工廠以及生活,那些知識斷層的人有可能終將被淘汰出局。如果年齡大了沒關係,退休待遇越來越好一定是這個社會的主流。但是不學無術又不願意付出的年輕人就只能有一條路了,那就是做商人,將來的“老闆”會越來越多,多到三四十年前的“農民”的地位,一直走到看天吃飯的境地。不過我個人的看法,未來的農民會越來越幸福,特別是那種用心種植(養殖)有機食品的人。


老龔說勢


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呀!本來我們去工廠做事就是為了賺錢,賺到的錢就買工廠裡面生產出來的產品。但是現在什麼都講自動化啦,假如真的像他們所說的,若干年之後所有的工作崗位都被機器代替,不需要人手了,那麼多的人都失業了,他們生產出來的產品賣給誰呢?當然不是所有的行業都可以機械化的,這個行業不做可以轉去鑄一些需要人手操作的職業。不過難免有80%--90%的工種都會被機器代替,那多出來的人如果沒有社會的接濟怎麼樣生活呢?多數的工種都機械化,只有一個結果就是最後倒閉的更快。

看一下現在的市場吧,有一段時間人們把存款都拿去玩,拿去吃的時候,國家就要求我們多把錢存到銀行去。過了一段時間,很多商品都滯銷了,都賣不出去,國家又讓我們花錢多消費。甚至還給我們設定了黃金週。進來這幾個年頭,樓市非常的火爆,人們的存摺裡面幾乎都沒有存款了。國家又呼籲我們要把存款存到銀行裡面去。但是一旦某一天所有的崗位幾乎都用的自動化。我們基本上都沒有收入的來源,那我們怎樣去消費呢?工廠自動化生產出來的那些商品又賣給誰呢?所以我們可以預見的到,自動化進程越快,倒閉的工廠會越多。


中小學英語精修


我是燕子燕陽。

剛遇到這類問題,我也比較迷茫。

自動化是文明進程中的必然,但自動化一定會造成大量的勞動力失業。

自從世界上第一條真正的生產流水線誕生在福特工廠,以當時不可思議的速度開始運用機器製造汽車,其結果就是造成了大批工人失業。

但同時也讓汽車的價格大幅下跌,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在美國家家有一輛福特T型車。

之後,機器自動化幾乎涵蓋了所有的製造業,並以無法想象的速度填補著那些依然還需要單純勞動力的工作。

也許前幾年你還認為被人工智能威脅最大的是那些體力勞動,那麼今天似乎人工智能在變得越來越聰明和越來越善於學習與創造之後,似乎人類所有工作,包括藝術類創作型工作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

機器自動化終將全面取代人類已然是不爭的事實。

當然這個題目裡所討論的還只是勞動力,那我姑且把人工智能機器自動化範圍縮小到製造業,也就是製造人類所需的所有物品,這樣討論起來會輕鬆很多。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沉思和學習,我終於不再焦慮。

當人類不再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物質所煩惱的時候,

當人類真正因為機器極高的生產效率而達到物質極大豐富之後,

當人類社會因為繁多的物質而真正實現了“按需分配”,而不再為“生活”奔波的時候,

當“終結者”那樣的情節也只是電影虛構的“杞人憂天”的時候,

人類,這一神一樣的物種,其生存必須的需求之一——物質需求已然完全滿足。

那麼,所有人類將全部專心於自身的精神探求,以滿足人類無休止的精神訴求。

精神需求不僅包括了情緒滿足(藝術作品,如音樂,繪畫,電影,遊戲等等),還包括了持續探索世界,探索靈魂,開拓人類眼界,也就是滿足求知慾(科學,哲學,宗教)。

今天,只要拿從事藝術創作並可以以此養活自己的人數(這些人在各大網絡平臺,以短視頻,推文,主播的形式出現)和十年前一對比,就能知道我上述所說並非臆想。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非常有趣的問題!

那就是,人類所有的事情都由機器來完成,那麼是什麼提供著這些數量龐大的機器(這些機器承擔了所有人類物質和健康需求)所需的能量呢?

也許你會說發電廠,太陽能,甚至核能...

我不否認,但環境問題將成為全人類最大的問題。

但想象一下,所有人類都不用進行體力勞動了,那麼為保持體型,保證健康(保持自身身材優美健康也是精神滿足的一個重要指標)而進入健身房的人會有多少?

答案是全部。

他們在健身房裡幹嘛?

答案也是一定的,用各種各樣的辦法消耗大量的卡路里。

卡路里是什麼?

答案是能量。

而這些能量應該是最潔淨的了吧。

好了,到了那一天,也許全人類都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健身房,把自己多餘的能量消耗掉,再用某種方法將這些能量收集起來,供給給為我們辛勤工作的機器。

而機器生產出大批符合標準的人類所需物質,供給人類,以保證所有人類社會正常運轉。

如此形成循環鏈條。

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所有人都是機器的電池,只是我們並不會活得像《黑客帝國》一樣難看,人類和機器真正達成了共生。

每個人進入健身房為自己健康和美的同時,也為這個社會貢獻著自己的能量,每個人貢獻的能量可以數字化,貨幣化。

你說你不想從事藝術創作,也不想從事科學探索,可以,

那你一定會進入健身房,將你多餘的能量,或者說你為社會所做的貢獻轉化為貨幣,以此去換取更多你想要的東西。

你發現沒有,這就真正實現了“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匹配”,因為你貢獻的越多,所能換取的那些特殊需求越多,同時你也更健康,更快樂。


燕子燕陽


大家好!我是從事計算機視覺與機器人視覺研究的老師,結合多年企業自動化智能化產品研發項目經驗,談談我的看法,包括製造業價值曲線、人機協作共融及未來人們的生活暢想三個維度。

其一、製造業價值曲線。隨著製造自動化的發展,中國已從短缺經濟步入過剩經濟時代。人們消費悄然升級,需要更創新的產品設計和更優質的售後服務。因此,當生產線上的工人大量減少,從事產品設計與品牌/服務的人會增多,去創造更多的價值。國家為什麼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因為,過剩經濟時代,產品設計和客戶服務,都需要更高素質的人。

其二、人機協作共融。未來的自動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是,大量使用機器人代替人力和人腦去從事危險、重複、辛苦的工作,而讓人從事需要創造性和靈巧性的工作,機器人是人的工作夥伴,相互配合,共生共融。比如,汽車座椅的檢測、裝配與測試,人機共融機器人能確保人的安全,與人協作,共同完成需要體力、技能與智力的工作。

其三、未來人們生活暢想。早在一百年前,捷克科幻作家發表了《萬能機器人》,所描述的場景正在加速發生。未來,人們將有更多時間休息、旅遊、交友、享受生活。一週工作四天甚至三天,或許不久後會實現。


Visionstory


問這個杞人憂天的問題,軍馬消失,馬場沒有了,馬伕沒有了,但是軍車出現了,代替了軍馬,軍車出現,需要的人很多,以前一匹馬需要一個馬伕,而現在一臺軍車,需要多少行業人員參與呀,起碼不會像養馬那樣一個人可以搞定,起碼涉及到鍊鋼廠,塑料廠,皮革廠,發動機廠,變速箱廠,地盤廠,中控體統還設涉及到芯片,涉及硬件工程師,軟件工程師,機械零件還涉及到機械工程師,力學涉及到力學工程師,外觀涉及到外平面工程師,材料還涉及到材料工程師,加工還涉及工藝和加工,有工藝工師和技師,有機臺操作技師,有鉗工技師,有噴塗配色技師等等等等行業人員,舞一匹馬需要一個養馬,一部車需要多少人參與,不但不會減少崗位,還會增加出更多的崗位,唯一不同的就是崗位要求更高的技能,馬伕能放馬就行,而軍車要求技能會更高,崗位更多,只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會有更多的崗位等著你去做。自動化代替勞力勞動,可是這自動化行業崛起,這個行業就需要吸收更多的人去做自動化,自動化會催生出更多的行業,比如智能技術,不要看這個智能技術,這個技術需要更多的人參與進去,裡面又要分出很多行業,需要很多人去做,所以我說這個問題是杞人憂天,鹹吃蘿蔔淡操心!


雲鎖寒樓


參考工業革命前後,工業革命直接替掉了上百萬的工人,的確給那時候的底層人群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然後過了十幾年的發展,慢慢的又產生了新的職業,你很難想象在工業革命前的一些職業。根據資本論的理論,生產力是一直在向上發展的,更高效的生產方式勢必替換掉老舊的生產方式,也會讓職業種類發生變化,但無論如何,還是需要人去工作,既然離不開人,那就會有工作,什麼都不會也就別妄想混吃等死,但活著這種簡單的需求還是會滿足普通民眾的。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