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了這條線,就成了討好型人格|“好人”容易抑鬱的心理學解析

我是一個愛掉眼淚的人,做節目的時候,經常別人還沒哭,我就掉眼淚了。——崔永元

A和B是大學同學,畢業後她們到了同一家公司上班。

  • A在公司裡的人緣特別好,大部分同事都特別喜歡她,她也很樂於給公司裡的同事提供幫助,常常加班,在很多公司內部的評比中也常常獲得獎勵。
  • B則是一個我行我素的人,每天基本上到點就打卡回家,和周圍的同事基本上也只保持一些工作上的往來,很多同事都不喜歡她,但她在工作上也沒有什麼失職的地方,大家也不好說什麼。

你認為A和B誰的抑鬱程度更高呢?

崔永元在《魯豫來了》節目裡說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去看心理醫生。醫生見他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告訴他,你應該去看看城門的那個小丑,他特別快樂。

這人對心理醫生說,那個小丑就是我。


跨過了這條線,就成了討好型人格|“好人”容易抑鬱的心理學解析


不管是在生活裡、工作中,我們似乎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好人往往過的都不那麼快樂。

好人更容易與他人產生共情,更願意給他人提供幫助,他們值得更多的快樂。

可為什麼他們會成為“抑鬱“的寵兒?


這個世界對“好人“不是特別友善

有一天,公司在一個週末舉行了一次線下活動。

A和B都休息,週末剛好有個同學聚會,A很期待這一次活動,她一直都是班級裡很被喜愛的人。

剛好公司的活動有一個很重要的看板落在辦公室裡了,於是活動負責人員分別打電話給了住在公司附近的A和B,詢問她們是否可以幫忙取一下送到活動現場。

B很果斷的拒絕了。如果去取看板,A可能就會錯過這場班級聚會,雖然內心很不情願,但她還是答應了。

如果你是這個故事裡的A,在你的小時候,是不是也有著這樣類似的經歷。

你藏在房間裡有一個很舊但你很喜歡的玩具,可能對你來說,它不只只是玩具,更像是一個可以對話的朋友。

有一天你的弟弟妹妹,或者一個朋友發現了這個玩具,對它產生了興趣,可是你捨不得將玩具交到其他人的手裡。

這時候媽媽走過來對你說,

你是大姐姐,要懂得跟人分享。


跨過了這條線,就成了討好型人格|“好人”容易抑鬱的心理學解析


在你交出玩具的那一刻,你似乎體會到了一種自我犧牲的快樂。

可沒有人在意,這個玩具,對你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後來,分享變成了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可是告訴別人,自己需要些什麼,卻變成了一件很困難的事。


  • 為什麼好人更容易抑鬱?

如何理解好人容易抑鬱背後的心理機制?

我們可以從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克萊茵的偏執分裂心位和抑鬱心位來理解這一個現象。

什麼是偏執分裂位置?簡單點說,就是當你覺得快樂到飛起時,你就是處於正面的偏執分裂心位;而當你感到很絕望、焦慮、心情down到了谷底時,你就是處於負面的偏執分裂心位。

而抑鬱心位則是介於這兩者之間的一種狀態。

克萊茵認為,一種健康的情緒模式應該是流動的,能夠從負面的偏執心位進入到抑鬱心位,再由抑鬱心位進入到正面的偏執心位。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流動循環。

比如說,一個小朋友,得到了一塊巧克力,他瞬間感覺到幸福到飛起(正面的偏執心位)。他正興奮時,媽媽告訴他,這塊巧克力要和弟弟分享,這時候,如果他的情緒處於一種不流動的狀態,那麼他就會直接拒絕媽媽的要求,甚至採用哭鬧的形式來表示絕對的反抗(負面的偏執心位)。而如果他的情緒處於正常的流動狀態,那麼他可能就會把巧克力分給弟弟一半。雖然這件事情不是那麼愉快,但這是有意義的,而且我也有一半的巧克力(抑鬱心位)。(孩童首先出現的是偏執分裂心位,隨著俄狄浦斯情結的產生髮展出現抑鬱心位)

當一個人處於偏執心位時,主要的情緒體現為焦慮或狂喜;而處於抑鬱心位時,就會產生抑鬱的感受。

而為什麼好人會更容易體會到抑鬱的情緒,就是因為,在過多的分享要求下,我們很難順利的進入到正面的偏執分裂心位之中。由於時時需要去照顧到別人的感受,總是需要將自己擁有的東西分享給其他人,喪失了自己內心那一塊純粹快樂的領地。


  • “好人”容易抑鬱,“壞人”則容易焦慮

回到故事中的B。

一個在公司中我行我素,直來直往的人,難道就是一個負面情緒的絕緣體?

在很多影視作品裡,我們不難發現一個現象,一般的反派角色脾氣都比較暴躁,也就是說,他們更容易感到焦慮。

從克萊茵的理論中來分析,這是因為他們更容易固著在偏執焦慮心位之上。

因為絕對的利己思想,難以與他人產生共情,便會在進入抑鬱心位的過程中產生阻礙。

正如B,缺乏對他人的共情,她可能在生活中更容易感受到快樂,但同時也會形成更多的焦慮。當遇到棘手的工作時,她會發現,自己很難向外界尋求援助,從而將自己置身在一座焦慮的孤島之中。


跨過了這條線,就成了討好型人格|“好人”容易抑鬱的心理學解析


  • 要如何做一個快樂的好人?

文章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覺得做人好難?

做個好人也不行,做個壞人也不行。

事實上,分享教育並沒有錯,關鍵的問題在於,父母應該更多的關注到孩子內心的感受。

當你讓孩子分享玩具之前,可以先了解這個玩具對TA來說意味著什麼。

如果這是一件對TA來說很重要的“私人物品”,那麼請為TA保留這一個純粹的空間。


如果你是一個成年人,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好人,那麼可以試試以下幾個方法

一.想一想頭腦和心靈之間產生了什麼衝突。

頭腦方法建立在感官經驗基礎上,並通過推理和證明得出結論;與之相比,還有更直接的心靈方法。當一個人經歷各種人生體驗時,當他一心要獲得靈性認識時,他的心靈能夠直覺體悟到其生活中被逐步實現的價值。在大多數人的生活中,頭腦與心靈是相互矛盾的,二者的衝突造成混亂與困惑。——阿瓦塔美赫巴巴

1)你的大腦在想些什麼?

留意我們大腦裡的想法,反思它們是不是一些慣性思維的產物。

2)你的感受是什麼?

迴歸到你身體裡的感受,觀察你的身體什麼部位的感受最強烈。


二.回溯你的童年經歷

回想童年時那些私人領域被侵犯的經歷,那時候的你內心的感受是什麼?

想像現在的你就站在TA身邊,你最想對小時候的你說些什麼?

記住這個感覺。

通過回溯童年經歷,我們可以重新去體會那些對於成長至關重要的時刻。

可能我們會發現,那時候的感覺在現在的生活裡也在一遍一遍的重複。採用一些自我對話的方式,去重塑這些經歷,接納創傷的感受。


跨過了這條線,就成了討好型人格|“好人”容易抑鬱的心理學解析


三.學習接受自己情緒的能力

自我承受焦慮的能力大小是一種強烈影響防禦機制發展的體質因素。如果自我應對焦慮的能力不足,它就會退行回更早的防禦,甚至過度使用那些在本階段恰當的防禦。——梅蘭妮·克萊因

心理學博士Gregg Henriques在《What to Do If You Are Depressed: Identify Neurotic Loops》一文中提到了神經質循環( Neurotic Loops)這一概念。

當一個人對負面情緒有了次級的負面反應時,就形成了一個神經質的循環,這會造成內心的衝突和痛苦。這破壞了情感系統的自然流動,讓人們感到內心混亂。

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為我們的焦慮感到焦慮時,那麼情緒就產生了負面的次級反應。這就會破壞情緒本身的自然流動,從而加劇了負面情緒的強度。

當情緒產生時,我們可以採用呼吸放鬆法來減少次級反應的產生。

採用深呼吸的方法,並伴隨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來調節當下的情緒。


總結

每當我問起小路:喂!

長夜,長夜的重負何時是盡頭?

何時我能得我所求,

抵達終極

享受安逸?”

小路對我說:“從這裡,我開始。”

——阿多尼斯

調節心理狀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正如弗洛姆把愛比作一門需要學習的藝術,自我認知同樣也是。

每一門藝術都有相應的方法,對於每個人來說,有些方法適合自己,有些方法不適合自己。

這是一條充滿未知的路,但我們都知道,路的盡頭,是一座美麗的花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