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溪南南砂鄉“卓峰山房”主人林有儀點滴事蹟

林有儀(約1830-約1896),字聖禮、正名,號象可,別號鷺生,澄海溪南南砂鄉人,南砂林氏“水思堂九世商孫,貢生、龍川縣儒學教諭,清朝末期南砂鄉鄉長及“卓峰山房”拓建者。

澄海溪南南砂鄉“卓峰山房”主人林有儀點滴事蹟

林有儀生於清朝道光年間,系南砂鄉林氏望族二房二西祖派支系一戶股實人家,自祖父輩起,家庭便很富裕,南澳長山尾海域有專門捕魚的析槽,饒平至澄海帶有淺灘地、田圍(鹹田)產業,東里埠有“萬發魚行”及商鋪。

林有儀自幼才思聰敏,頗有奇才,清咸豐時入學邑庠生、同治年間取得監生,光緒戊子科(1888)登貢生,授職廣東省龍川縣儒學教諭。

澄海溪南南砂鄉“卓峰山房”主人林有儀點滴事蹟

林有儀除能寫一手好書法外,文章佳作每獲好評,且擅長求對撰聯。按舊時的科舉制度,每隔一段時間,各州縣的生員要進行年審考核,以鼓勵其上進心。期間林有儀參加例考,適逢學銜翰林院、潮州知府劉溎年(字蜀生,號樹君。順天大城人,同治光緒年間任潮州知府)位學宮巡視,見他文筆才華不俗,且寫得一手好字,遂大加讚賞。此後,林有儀得到知府大人賞識,每有提攜,並被其收為螟蛉。

林有儀一生重視教育,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年(1873),他在營造私宅的同時,拓建“卓峰山房”書齋,作為培養族內子弟的求學之所。期間,凡本姓宗人優秀的子弟中品學兼優者,皆能得以入學讀書。民國初期歷任澄海縣財政局長林秀山(名毓英,字賢臣),第一任教育會長、愛國民主人士林仔肩(原名樑任,族名誕彰,字春恨,曾用名希尹)都曾受業於門下。

林有儀崇祀祖宗,重視民生。他見林氏“永思堂”每年祭項付出龐大,而林氏族人居住南砂鄉人多地少便於清同治、光緒年間,憑他的關係,呈報地方官員獲准後,組織族人築堤增堰,將海灘地墾成“降盛圍”,作為林氏大宗祠香火祭田,租給族內和鄉眾種養,其捕撈、租項資金全數供“水思堂”專用。

澄海溪南南砂鄉“卓峰山房”主人林有儀點滴事蹟

南砂鄉林氏大宗祠在清同治九年(1870)遭毀,事出新上任的潮州總兵方耀(又名方輝、方照軒)身上其時理由是他受廣東總督瑞麟委派清辦潮州積案。方耀辦理“積案”數千宗,在這個過程中,難免良莠不分而殃及無辜。潮陽、澄海各地是辦案重點,鷗汀、外砂、南砂、鴻溝等鄉村被殺多人,這就是潮汕老輩人俗語所說的“方大人辦清鄉”。南砂鄉是重災區,被殺了很多人。據鄉里老一輩敘說,這次清鄉是林有儀無意惹惱方大人所致,但沒有確鑿證據,只是傳聞而已。相傳,日,林有儀的義父劉溎年過生日,時屆中午,宴席遲遲未開,知府大人所請的官員士紳、商賈名流已濟濟一堂,可謂“談笑有鴻儒,來往無白丁”。但不知何故?卻是不見主人請客入座。在眾人皆滿腹胡疑之際,只聽鼓樂聲再次響起,知府大人親自到門外迎接一位矯客—他的螟蛉之子林有儀,一個相貌出眾、氣宇欣昂的年輕後生,知府劉年原意有心栽培義子,卻無意得罪了客人中的權貴—總兵方耀,此導致南砂鄉兵燹之災,清鄉時,成片院落房屋被燒,林氏大宗柯堂、林氏二房祖祠林世思的“進士第”、“儲庫”、“端公家廟”(即供奉進士林世忠先祖林有楣)的門樓前座等都道受焚燒:人稱“學爺”林慕謙的“謙祖書莊”右邊大盾內,有少女被官兵焚死於屋內稜上;鄉中還有很多名門宅第在這次浩劫中也多被付之一炬。一時人哭神號,慘狀難言村民被迫紛紛外出逃亡,關於這場浩劫,林有儀在他重新修建的林氏大宗祠內石刻上有這樣的文字描述:“不意同治庚午孟夏,突道兵燹,大被摧殘,災及祖廟。所存者,猶是廟門一棟耳。嗟嗟!祖宗何咎,面乃以科第望族數百年食報之廟,一旦變為焦土,豈氣運之遇否耶?抑子孫之不德,有以致之耶?餘小子,睹宗廟之圮毀,嘆保護之無方,抱痛終天,未嘗不負咎引願,力圖修復,以續萬一。顧念營建必需巨費,值此凋融之餘,籌劃錐艱,而且祖祠坐向均未大利,躊躇九載,勞慮焦心,延至今歲,始有吉期,因而謀之族眾。將祖先遺產議斥仰期以備建費。一面追出舊租,湊為公用,竭苦經營,不辭勞瘁,照舊址而卜築之,興工則正月六日寅時,升梁則三月朔日辰時,至十一月廿七日子時告成,廳堂門廡雖仍舊制而暨塗樸斫。鳥革翬飛,堂皇赫奕,倍勝昔時,於是進祖先於廟,陳俎豆,具牲體,列冠裳,以祀以享,秩然煥然。族之父老子弟欣然色喜,爭相告曰:宗廟圮毀,賴君建復,使鍾篪不改,廟貌韋新,真不愧為仁人孝子矣,’餘聞而悚然曰:‘廟堂嗣興,祖宗實呵護焉,亦諸父老子弟匡購之力也,餘何力之有。惟願祖澤攸垂,保祚胤於勿替,派孫世守,昭祀於無疆。父言慈而子言孝,兄則友而弟則恭,士農工賈,安分謹常,自此科甲綿遠,寢熾寢昌,是則餘之所厚望也矣浸敘巔未並附條規十款,勒諸貞珉,以垂不朽,俾後之人入廟生敬,見祖興思,不忘木本水源之報,共期光前裕後之榮,則蒸嘗水享,奕禮常馨也矣。”

澄海溪南南砂鄉“卓峰山房”主人林有儀點滴事蹟

林氏大宗祠重建吉日一延至清光緒年間,在此之前,即清同治十一年(1872),林有儀先行重修南砂林氏二房祠,至今祠堂拜亭聯柱留有他摜的“祠前風水環身帶:堂右蓮峰插鬢花。”一聯,還有嶺東觀察使者張銑據進上林世忠所撰楹聯,題寫的“先靈妥矣臨在上質在旁毋忘對越:祀事明哉愛則存愨則著宜矢溫恭。”及潮州府學司鐸司徒琳的“由烏石以衍一支振動九龍文彩:本南砂而開三葉仍留雙桂芬芳”一聯,此皆據進士林世忠原聯改寫,二聯落款同為“同治壬申歲小春之月”。

澄海溪南南砂鄉“卓峰山房”主人林有儀點滴事蹟

南砂林氏大宗祠的修建吉日是清光緒四年,即戌寅年(1878),歷時九載之久,在上面碑記中我們可以看出,修復宗祠一事全賴林有儀的倡導而得以完成,他的功勞可謂功不可沒。宗祠修建過程中,他的義父、布政使銜潮州府劉溎年特書一聯刻於祠內石柱:“源遠流長萬里澄江歸碧海:春華秋實百年喬木聳青宵。”落款為“光緒戊寅年時在端月穀旦”:還有嶺東觀察使者張銑也書一聯在石柱上:“祖德紹明禮文獻千秋光俎豆:孫謀敦典禮冠裳奕世薦馨香。”落款為“光緒四年歲次戊元月吉旦”。這些地方父母官的題聯,使廟貌更顯得恢宏壯觀、與雕樑畫棟相交輝映,金碧輝煌,寬敞明亮。南砂林氏大宗祠兩旁原築有“華光帝廟”和“七聖夫人宮”。而“七聖夫人宮”為林氏先祖和易公自福建大宗祠時,配建“七聖夫人宮”,作為南砂林氏大宗祠的香火祠,供族眾香火神祀。林有儀修祠時,請來的堪輿先生認為“一山不能容二虎,一祠勿護兩神明”。因為“七聖夫人宮”有先祖緣由,故而建議移徒“華光帝廟”中的“文昌帝君”神像於本鄉北社。同治十二年癸酉年(1873),擇吉日,遂把“華光帝廟”新建成為“文武帝廟”。廟分前後兩座,其廟貌靈氣昭然,建築藝術可謂美侖美奐,正如先賢所言:“人是神之主,而神是人之庇也!”原“華光廟”內的“文曲星君”神位則座落於後廟的“文昌宮”,受香火供奉;原位於北社洪厝堤外的武帝廟,因常年受海風、洪水之患,現將廟中關帝神像徙於“文武帝廟”前座,這樣,一文一武,便合成了“文武帝廟”。而“華光帝廟”內的“華光大帝”神像被徙往“玄帝古廟”內敬奉,“華光帝廟”則改建成林氏享祠,敬奉林姓先人。在兵燹毀掉的“端公家廟”也在此次重修大宗祠時得以修建,其家廟長度斥與左邊私宅對齊,儼然看來,成為新建宗祠的護衛,使大宗祠更顯威嚴肅穆。

澄海溪南南砂鄉“卓峰山房”主人林有儀點滴事蹟

林有儀拓建的“卓峰山房”匾額四字由潮州知府劉溎年題贈,門樓兩側牆壁雕刻勾描著各種圖案和花紋,跨入裡面,到處是遺留的文物和珍貴的墨寶:門樓楹上寫著“科甲聯芳”字樣。走進二道門,左側花巷圓門上方塑有“步蟾”兩個大字及一副殘聯“步雲欣得路;蟾...”,下聯字跡因雕塑剝落,無從辨識。書齋主座,設置一排閃門,上方楹上寫著“文運光昌”四個字也略顯模糊,主座拜亭的兩根石柱上,分別刻著:“卓犖觀書襟懷曠達;峰巒作筆文陣豪雄。”這是書齋的冠首聯。在一顆茂密的“蘋桃樹”(也稱佛桃樹)下,也有一圓門,上方塑有“實也”二字,現存冠首聯很清晰:“實仁實義實智;也人也佛也仙。”再進裡邊屋有一小廳,壁上掛著“照讀”二字。書齋南巷後多一道小門,短簷“履無咎”書著三字,“無”字之義為飲食引起的氣逆哽塞,故不明主人之意:倒是清朝時期宰相劉墉有一匾額,上面題著“履無咎盒”四個字,解其意思,“履無咎”為不做錯事,“盒”則是“庵”的繁體字,可詮釋為書齋。因此,上面三字也應屬這個含義。重返“蘋桃樹”下,但見樹底下倚著一墓碑,刻有這樣的文字:“清考龍川縣教諭、戊子科貢生有儀林公墓;妣太孺人慶善蔡氏、妣太孺人慶節陳氏、妣太孺人慶華柯氏、妣太孺人承恩王氏、妣太孺人霑恩陳氏”,據族中老輩介紹,碑文中竟隱藏著這個家族鮮為人知的“一個男人和五個女人”的故事...

澄海溪南南砂鄉“卓峰山房”主人林有儀點滴事蹟

林有儀一生娶有五個妻子,但卻不是所謂的三妻四妾,他最初定婚是陳家小姐,可惜紅顏薄命,沒過門便天折了,林公重情義,沒退婚,反而把陳小姐的家神牌娶過來,成為原配夫人,讓林家的後輩子孫祭拜她,旨在不讓其靈魂四處飄遊。後來,到林家續絃是蔡家小姐,卻為有儀生了幾個千金,這對一個封建社會的大家庭來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可謂是頭頂的大事。林有儀頂著家族的壓力,一直沒有娶妾,直至蔡氏去世,續絃的事又再次擺到桌面上。林有儀感激蔡小姐陪嫁丫鬟對他的忠心和無微不至的照料,便把王、陳兩個丫頭都收為妻子。說也奇怪,蔡氏所出皆是千金,而兩個丫鬟卻為林公一連生了7個兒子。他建“卓峰山房”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他這7個寶貝的兒子。對這些兒子的教育,林有儀頗費苦心,讀書期間,吃住都在書齋裡,成家的兒子,每月也只有幾天假期與自己的夫人團聚。他怕這些兒子們荒廢學業,但妻子們卻不這樣認為,她們急抱孫子,於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半夜架一長梯於牆頭,這樣,兒子們便能從上落的假山爬上“蘋桃樹”,再順著梯子溜回房中與媳婦相會,使林家有了孫子,香火得以繁衍。而女兒們,是不準入私塾讀書的,還不准她們到前堂走動,這是林公信奉“女子無才便是德”封建觀念在作祟。一次,有一調皮的小姐斗膽到書齋聽課,不料被他發覺大發雷霆,林公要動家法,聰明的阿婆對他說:“那不是小姐,而是阿爺的媳婦,有事來找少爺的。”他聽後竟信以為真,林公連自己的親生女兒長什麼模樣都不知道,這是因兒女眾多,而女兒都歸妻子教養所致的,故此,鬧出了笑話。

澄海溪南南砂鄉“卓峰山房”主人林有儀點滴事蹟

林有儀後來考取貢生,被授予龍川縣教諭,朝廷賜旗,他於“光裕堂”門樓前埕建旗杆夾。落成升旗之時,需舉行拜旗儀式,並攜帶正房妻子一同敬拜,林公後來的妻子卻是丫鬟出身,沒明媒正聘不能拜旗,不得已,花甲之年的他,又再次迎娶了來自潮州府、年僅16歲的柯家小姐。這個柯小姐不因林公年老,反而能以大家閨秀的風範從容拜堂成親。日後,那些比她大一截的少爺們,都得聽從這個正房阿孃的調遣。柯氏樂善好施,常年吃齋,她對林公所有的兒子都視為己出。林有儀去世後,柯小姐把一個龐大的家族管理得井井有條,備受鄉人讚賞。她主持分家事宜,也使7個几子都心服口服,毫無怨言,使家庭內外有序、長幼有序、尊卑有序,可稱為敦親睦鄰的典範。林有儀把三個正房妻子取名為慶善、慶節、慶華;兩個偏房則取名為承恩和霑恩,從這些名字中,他把自己處世的人生哲理隱含其中,可謂盡善盡美。在當時,整個家族在南砂鄉影響很大,至今,還被人們所津津樂道:每逢青磚祠做大戲時,對面便搭有“卓峰山房”看臺,人們用“筆一裂”三個字來形容當時的場景:當他的家人從“草峰”出發,燈籠到達戲場,人們紛紛向左右閃開讓路。在教育方面,林有儀把7個兒子都培養得很出色:其中兩個成秀才:5兒和6兒被鄉人稱為五秀和六秀:大兒子修孟是私塾先生,二兒子修駒則在鄉里主持鄉政,基本不辜負林公的厚望。他的後人,更如那棵“蘋桃樹”一樣枝繁葉茂,其中不乏工程師、教授、院長、主任醫生:還有一位從大家族走出來的大姑娘曾是澄海西門、龍田兩小學的校長。

林有儀生於清代後期,因時局較為混亂,中華民族正面臨著外侵內患的時刻,這些歷史的積澱,已隨著動盪歲月的遷移自然淡化,故而沒能給後人留下更多生平的事蹟及史料。筆者最近在整理時,無意從林有儀後人家中見到一塊牌匾,上面寫著“光裕堂”三字,經勘察應屬林公手筆;據說,原來還遺留有一幀畫像,卻在“文革”時期,因涉嫌“封資修”物品,後人恐被發現連累,不幸遭到燒燬。時至今日,只能在修建宗祠方面及營造“卓峰山房”培育學子等,知其主人翁的一些蛛絲馬跡而已。

摘選自文獻2013年10月1日《綠滿溪南》,人物履跡,作者:餘泮浩、林齊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