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火車站,民國時期所建至2000年中期關閉,車站70多年的變遷史


赤水火車站,可能更多人想到的是這個火車站是不是當年紅軍長征四渡赤水,貴州西北部赤水河那個地方的火車站?不是的,今天說得這個火車站是隴海鐵路赤水火車站,位於陝西渭南華州區赤水鎮程高村。兩個地方都是以當地的赤水河而得名。今天,讓我們簡單通過圖片瞭解一下赤水火車站歷史變遷。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 隴海鐵路修到西安,在赤水河西邊現在的臨渭區向陽辦淹頭村八組,修建了赤水火車站,這個車站位於華州站與渭南站中間。車站外牆上鑲嵌的“赤水車站”四個大字的站名雄勁有力,站名右側書有“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左側為“張繼題”,兩組蠅頭小楷依然清晰可鑑。站名牌匾由曾任參議院、司法院院長張繼題寫。站牌所向位置為站內,車站當時有四股道。站長室現為一戶人家莊基所佔用,屋頂早已破損,現在是簡單的修繕啦一下。

這是車站倉庫,位於車站大廳正東二十米處,由三間廈子房構成。一座兩米寬,三米高的大木門開在正西方向,面對著候車廳。


車站倉庫位於車站大廳正東二十米處,由三間廈子房構成。一座兩米寬,三米高的大木門開在正西方向,面對著候車廳。赤水火車站擔負著渭北以南,秦嶺以北附近村民的出行往來物資運輸,當時的車站也是車水馬龍,甚是繁華。

這處由五間廈房構成的,是原來的赤水養路工區,位於車站倉庫正南方二十米處,廈房房頂也已不見了蹤影,只見其間長滿了碗口粗的樹木雜草。養路工區即是專門對鐵路線路、鋼軌進行維護保養的部門,人們最熟悉不過的巡道工,就是養路工人,以前不管颳風下雨還是白天黑夜,巡道工都有定點出去巡查線路。

東邊牆壁上方有”赤水養路工區“字樣,這幾個字看來有是楷體帶有魏碑字體。八十多年風風雨雨,仍可見當年鐵路工人不管颳風下雨,日夜維護鐵路的身影。

這片地方靠近渭河,地勢較低,因此火車站及相鄰區間路基都是用土方墊起來的,高約五米左右。赤水火車站就建在一大片高高平臺上面,這是上火車站的道路,可以看出來車站位置還是比較高的。

解放前,鐵路修通到那兒,逃難來到陝西的窮苦人家就依車站下面搭建房子,形成了自有的一個群體,如西安火車站道北一帶。車站廢棄後,車站位置比較高且寬敞,村子人陸續把房子都建在上面的車站上來啦。從遠處看,這個八組房子都在這個車站上。

1966年隴海線潼關至渭南段因三門峽水庫建設,對淹沒區範圍內村莊及相關設施遷移,鐵路就南遷建至渭南塬下,在赤水鎮程高村附近新建赤火車站,距老站距離約七八公里,鐵路也由原來的單線建成了雙線,後來又改為電氣化鐵路。這是車站原來的信號樓,是車站指揮列車運行的場所。


新的赤水火車站是個會讓站,只辦理列車接發、通過,不辦理客貨運業務。2000年中期,隨著鐵路自動閉塞設備由三顯示改為四顯示,這個車站也關閉停用啦。和老站一樣,人員都撤離轉戰到其它車站,站臺上只留下孤零零的信號樓,以及下面一棟棟宿舍。這是當年的宿舍和家屬房,有三排,當年站區職工還不少。

和老站一樣,人員都撤離轉戰到其它車站,站臺上只留下孤零零的信號樓,以及下面一棟棟宿舍。這是當年的宿舍和家屬房,有三排,當年站區職工還不少。

這是從下面公路通向車站的道路,旁邊的牌子顯示這兒屬於鐵路安全保護區範圍的。

這是原來每個車站特有的標誌--水塔,當年這個水塔也有專門的部門管理,定時上水,保障整個站區生產生活用水。從民國二十三年建成老赤水火車站,到1966年南遷新建車站,再到2000年中期赤水火車站終於完成歷史使命,車站關閉停用,70年風雨歷程,見證了中國鐵路發展每個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